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法尝试论文

2022-12-25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笔者依据新课标这一要求,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员。

“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 这是很多初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观点。因此, 在进行学法指导前, 必须先把这种想法清除, 否则是没有效果的。其实,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 但求学时用到的学习方法一辈子都能用得上。所以, 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 充实自己, 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记忆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保证, 历史科同样需要, 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更好地学习历史, 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启发预习

启发, 就是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要求, 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 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预习, 实际上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有着相当大的意义。经过预习, 学生对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 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值得注意的是, 课前预习必须要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 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 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 全面预习而无重点, 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 自以为已无师自通, 忽略听课。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 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 预习和启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时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 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 理清知识的条理性, 预习后, 要求学生将课后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有效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诱导下,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 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标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 倡导对历史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 构建历史认知,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 而“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构建新知的前提”。所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推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重要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 即指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与环境。采用历史情境教学, 就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针对具体教学目的和内容,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优化认知过程, 构建历史知识,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形象、生动是教学情境的显著特征。初中学生正是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 思想活跃, 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 而且想象力丰富, 求知欲强烈, 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历史史实具有很强的过去性, 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把历史事件的全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 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科学合理、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教学能有效推动新课标的实施, 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 教师多提问, 让学生思考回答, 不仅可使他们时时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 对其作答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 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 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 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 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 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 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 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 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 对学生的踊跃回答, 我就经常给以赞赏、鼓励,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与赞赏, 希望学生能保留并论证自己的看法。我们总说学生死读书或读死书, 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要求是有莫大关系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 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 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 我们的教学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讲授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 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教师导入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是针, 教师是线, 脱离了线, 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发现并思考问题, 本身就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讲授、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 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因此, 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时, 我们不能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 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 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 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 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 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 还可以产生很多新知识的轮廓。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 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力争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羊石学校)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 :启发预习、情境创设、提问思考、讲授巩固。非常适合初中学生, 且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教法,启发,情境,思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经济形势下贸易公司财务核算问题及应对研究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