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教学设计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方言教学设计范文

方言的教学设计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准备

1、 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 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 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 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入,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交流谈话:“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会说家乡话吗?是否喜欢家乡的方言?大家说方言时有什么感受?

3、 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根植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

面。

6、 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便的地方。

7、 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得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1)教师引导学生将事先收集的家乡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

(2)在充交流的基础上,纠正自己语言中的方言。

(3)完成教材第29页图表的填写。

2、小小辩论会

(1)教师创设情境:大家了解了我们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利与弊,你能否谈谈自己的见解,说说方言与普通话哪一个好。

(2)辩论会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组合作进行辩论。分别阐明已方见解。 (3)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平民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样身上的烙印。

活动三: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

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在班上交流。

2、 底土其与普通话对比,让自己学好普通话,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篇二:《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收集方言词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2、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板书课题《家乡的方言》

二、新授学习

1、活动一:说一说家乡的方言

(1)你的家乡在哪里,你会说家乡话吗?说一句

(2)欣赏白银美丽风光图,用自己的家乡话说一说:“我的家乡是白银,我爱美丽的白银”。

2、活动二:欣赏视频片段,体味方言利弊。

(1)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家乡方言的亲切和浓郁的乡情。

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明星们朗诵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请你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用心体会. 同学们说得很好,体味得也很深刻,可见方言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出示图片)师提问:你认为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与谁说方言更亲切?

(引导生说:与家人说话,与家乡人说话) (过渡)师: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在生活中有时候说方言让人很亲切可有时候就会闹误会。下面再看个视频短片看看当方言遇到普通话闹出什么笑话? (2)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方言的不便。

请看视频《当方言遇到普通话倒鸭子横空出世》(3分钟)

看了短片你觉得方言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呢?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引导生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不便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好普通话。) (过渡)师:那么,你知道家乡方言在普通话里的意思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方言的奥秘。

3、活动三:分组合作学习,探究方言奥秘

出示合作学习任务及要求

合作学习任务: (1)说说表中的家乡方言在普通话里是什么意思。

(2)除了表中的家乡方言,你还能说出哪些家乡方言,说给组内同学听听,并请同学猜出普通话中的意思。

合作学习要求:

(1)由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同学可一个一个地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相互交流。最后由小组长归纳并记录表中。

(2)全班汇报交流时,由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3、活动四:小小辩论

(1)教师创设情境:大家了解了我们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利与弊,你认为说家乡话好呢?还是说普通话好?

(2)辩论会规则: a、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两个小组:普通话代表队和家乡方言代表队,小组合作进行辩论。

b、双方代表必须轮换发表自己的见解。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他们说出理由)

(3)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三、课堂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生说:家乡的方言真丰富、方言和普通话都要会说、、、、、、、)

2、教师小结:方言和普通话各有优点,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了家乡话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四、拓展延伸

活动五: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与同学交流。(四川、河南、陕西、东北。)

五、作业

1、什么是方言?

2、你认为说家乡话好还是说普通话好?

六、板书设计:

家乡的方言

讲方言 亲切

说普通话 广泛交流

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篇三:家乡的方言教案--李德祥 2013金昌市课堂教学

竞赛活动教案

教案题目:

《家乡的方言》

授课年级:

四 年 级 姓 名: 李 德 祥 单 位: 永昌县河西堡第三小学

二〇一三年 四月二十三日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活动,正确认识方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应用普通话。 3.感悟家乡的民风民情,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动态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模式:三动三发”动态生成式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课堂进行讨论。 3.flash课件,《倒鸭子》、《猫和老鼠》兰州方言版等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同学们,你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这部动画片用兰州方言进行了配音。兰州方言和我们本地话属于同一个西北方言语系,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乡音。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那么说到家乡,家乡的语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出示)。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人们把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板书课题6.《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特点。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是否喜欢说家乡的方言呢? 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闯关比赛!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队,看哪个队闯关表现更好。

第一关“说”:要求:把下边这句话用你的家乡话读出来“我的家乡是金昌,我爱美丽的金昌。” 当然如果你的家乡是其他地方也可以说成“我的家乡是**,我爱美丽的**。”

师:刚才在大家讲话中,听着、说着家乡话我们倍感亲切!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回乡偶书》中其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诗句道出了每个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一股浓浓的乡土情,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人,听到家乡话,更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与温暖。

第二关“写”:比一比,谁写的方言土语词汇量最多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29页家乡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表。

合作学习要求:

1、由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同学可依次发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相互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长记录表中。

2、全班汇报交流时,由小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全班交流。

第三关“听”:我说你来猜

师课件出示要求1.方言词汇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普通话词汇

波罗贵---膝盖 囊囊---口袋

阁老池---腋窝 米人---女人

(撅)撅片---脚 瞭卡---看看

河马鼓肚子---蝌蚪 丫头子---女孩

木有---没有 娃蛋子---男孩

哈来---下来 宣荒---聊天

(海)海克楼---鞋 龙村---农村

鹤板---黑板 后舍---傍晚(晚上)

要求2.出示普通话词汇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方言词汇。

前额---天目梁 昨天---夜了个

屁股---沟子 前天---前那日 小鸟---巧啊子(巧儿) 自己---个家

青蛙---懒瓜瓜 他们、别人---夹们

不聪明、傻瓜---勺着尼 感冒时流鼻涕---鼻啦海统地 就是(同意他人意见)---干就么 旁边---傍个尼

称赞、特别好---赞劲 背心--夹夹

干吗去呢?---组啥起尼舍? 口渴—炕着

第四关“懂”: 你能读懂下边这段话吗?

前那日么是夜呢个设,我料见了树上蹲着两个“巧儿”,公巧儿对母巧儿说:“但,波人挤着,你往那木挪卡设”,母巧儿说:“但,你勺着呢么,我一挪干就跌哈起了么”

2、小结:同学们,通过说方言、写方言、听方言,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板书: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方言?(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方言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我国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的语言,仅汉语方言就分为七大类:一是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 (4)江淮方言。二是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 三是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四是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五是闽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六是粤语,粤语也称广东话,以广州话 为代表。六是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带,以广东东部的梅县话为代表。

过渡:在生活中有时候说方言让人很亲切,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有时候还会闹误会。下面再看个视频短片看看当方言遇到普通话闹出什么笑话?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请看视频《倒鸭子》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看了这个《倒鸭子》视频短片你有什么感觉(或者说你觉得方言好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3.感受讲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分场合,一直讲方言,就会造成很多麻烦。因此,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讲普通话 标准通用 架起沟通桥梁)

4、体会方言对人们生活的利弊。

你认为说家乡话好呢?还是说普通话好?

出示三种观点,让学生选择:

观点一:在家乡与人交谈,还是说家乡话好,听起来亲切。 观点二:人人都应学说普通话,这样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能听得懂 。

观点三:会说家乡话,也学好普通话。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小结方言的利弊:方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植根于家乡人的生活,带来家乡人相互交流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欣赏方言节目时的痛快感和认同感(可以举例比如一些地方戏曲如秦腔、越剧、豫剧、黄梅戏、川剧等等,如果全改成普通话应该就没人听了)。这是方言对人们生活中有利的一面。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篇四:家乡的方言教案 正式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

执教者:吴世华

甘草店镇中心小学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家乡的方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乡的方言》。

教材分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最美,乡音最亲,乡音是故乡印在家乡人身上的烙印。说到家乡,家乡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更是丰富,他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课就是从家乡的方言入手,了解祖国各地的方言,重点是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能力与技能

能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在活动中掌握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知识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

教学方法:引导学习、合作交流学习

教学准备: 1.课件 2.师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动画激趣:同学们看过《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吗?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猫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师播放的动画片有什么特点? 2.引出课题:这部动画片用我们的家乡话进行了配音。是啊,(课件出示)(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地方语言,这种地方语言就叫做方言)。板书课题《家乡的方言》

二、说家乡方言,感受方言 1.谈话交流:同学们,大家会说家乡的方言吗?现在就让我们用家乡的方言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或者介绍我们的学校。 2.播放兰州方言歌曲《快乐兰州》 3.刚才大家用方言介绍了自己┅┅,听了用方言演唱的歌曲,你感觉用方言说话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讲方言 亲切顺口 传递浓浓乡情 家乡 4.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方言? 5.小结:是啊,在同乡中讲方言亲切顺口,并且不同方言都有各自的魅力,说方言,既能传递浓浓乡情,又能丰富祖国的语言文化。 6.你还知道哪些方言?

小组交流收集的方言词语幷说出对应的普通话完成课本29页表。然后全班交流。 7.出示课件,补充方言资料。

过渡:但是因为方言不同,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

三、了解方言交流的障碍,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1.课件展示笑话,

两个重庆人到北京旅游,在公交车上看地图,甲说:“我们先杀(重庆话中走的意思)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中南海...” 乙:“要得,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走过去)。”不幸被同车

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n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甲乙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两人无语.....甲忍不住:“你浪个(怎么)不开腔(说话)也?”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也?” 话音刚落,两个便衣警察扑上来,于是这两人又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勒哈安逸(这下没事)了,包包都整空老,哪点去搞点子弹(钱)嘛?”......门口的武警听到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2.设置疑难,引导学生体会讲普通话的重要性。

读了上面这则笑话,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是啊,同是中国人,就因为方言不同,交流起来怎么就这么难。)

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讲普通话 标准通用 打破沟通障碍 ) 3.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知道在家乡要讲方言,那在什么情况下讲普通话呢?

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但要讲普通话,而且要讲标准的普通话。这样可以打破语言沟通障碍。篇五:《生活中的方言》教学设计方案

【百度参赛】《生活中的方言》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者:刘绘红

设计者单位:通榆县新发学校

一、教学内容概述

1、《家乡》学科是吉林省开发的地方课程教材,《生活中的方言》是《家乡》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版块《家乡人的生活》中第二课,所用时间一课时,教学进度大约在5月中旬。

2、本教材是进行吉林省家乡教育的基本课程资源,其开发主旨在于让儿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并初步树立将来建设家乡的理想,同时促进他们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养成热爱生活和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本节课《生活中的方言》是在了解《家乡人的衣食住行》基础上来继续了解家乡人常说的方言,感知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本课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为我们学习提供了课例。生活交流离不开语言,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方言,并以此为契机,推广普通话。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版块乃至本册书都是重中之重。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人常说的方言,感知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收集的方言和运用百度网络搜索常见方言和东北小品以互动的方式进一步熟悉、喜欢家乡的方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家乡方言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引导学生学说普通话,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家长及地方大环境的影响下,普通话不规范,方言味儿浓郁。但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方言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身体悟身边的方言有着广泛的存在。这为学生认识方言,更好地学好普通话产生必要的认知。同时,我采用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开展多层次的师生互动方式实施有效教学。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在教学中,我大量搜集网络方面的有关方言做为教学资源。从而更加丰富了学生认知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相关百度搜索有:

1、什么是方言?网址:

2、什么是普通话?网址:

3、相关方言网址:

4赵本山小品全集网址:

s=0&fbl=1024&oq=%d5%d4%b1%be%c9%bd%b4%ba%cd%ed%d0%a1%c6%b7&f=3&rsp=0

六、教学过程

(一)方言导入,激情引趣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方言。

(设计意图:教师方言激趣导入——引发学生表达的冲动,联系学生生活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引出课题,进而引发学生产生疑问。)

(二)联系生活,体验感知

1、百度搜索,了解方言和普通话概念

师:有时我们讲一些方言,不是本地区居住的人们听不懂,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正式场合要学会使用普通话。那么,什么才是标准的普通话呢?出示相关百度搜索网址: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网络搜索了解什么是方言和普通话,让学生从概念上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运用网络搜索的方法。)

2、联系生活,充分感受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与区别 (1)听一听:用家乡的方言读一读:教材24页“听一听”部分

(2)说一说 生活中的方言,搜索方言

(3)辨一辨 找出作品中的方言

播放学生感兴趣的东北方言小品视频,找出方言。提供以下赵本山小品视频供参考选择:《同桌的你》、《不差钱》、《捐助》等,找出作品中的方言。

网址:

s=0&fbl=1024&oq=%d5%d4%b1%be%c9%bd%b4%ba%cd%ed%d0%a1%c6%b7&f=3&rsp=0 (4)比一比 作品中的经典方言台词用普通话怎么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同一个意思用方言和普通话分别怎么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现在的小学生知道的方言可能不太多了,因此力求用教材中的例子、生活中的方言、百度搜索东北方言、学生喜欢熟悉的赵本山的小品,供学生选择。展示一些常见的方言,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唤醒强烈的学习欲望。一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来进一步感知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三)明理导行,情感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25页“议一议,做一做”。

(设计意图:学生在议一议中明白学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在做一做调查了解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升华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意识。)

(四)品味收获,拓展延伸

1、谈收获:同学们,说说你今个儿这节课觉得给劲儿不给劲儿?

2、师:说好普通话,并且帮助家人学说普通话,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想不想一直做义务宣传员?比比看,谁纠正的方言多?好不好?

终生作业:帮助别人学说普通话。

第二篇: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方言与对外汉语研究

1、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基本现状是“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普通话虽然“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毕竟不是一般自然语言,而是一个人为的理想化的标准,一种大力宣传和推广的规范形式。该标准模糊性很大,理解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方言母语总以一股顽固的力量干扰着人们,因此讲一口标准而地道的普通话很难。

人们所讲的普通话大多数是地方性的普通话,类似普通话与方言土语相互妥协、让步的混合语。正因为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对外汉语教学其实就是地方性的普通话教学,甚至就是变相的方言教学。既然如此,那么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就成了北京教北京话、上海教上海话、广州教广州话呢?当然不是,既然有了标准,大家都得朝着标准努力;既然都承认这一标准,大家都得克服方言惯性,尽力拿普通话的标准规范一己之言语行为。

然而,事实上有很多语言惯性使我们无法在言语中改变自己,尤其是在一个大的方言环境中,方言习性时时处处从语音、词汇或语法各个方面干扰着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谁都无法躲避这一干扰,更有甚者还乐于接受丰富多彩的方言影响。虽然方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还要让学生分别出哪些是标准普通话,哪些是方言习惯。 对外汉语教学,表面看来与方言教学无关,事实上其关联不容忽视。大的方言环境、小的个人方言习惯还有教材本身的方言影响,无一不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种种障碍。因此,从方言教学角度矫正留学生的汉语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无论是方言语音还是方言语法都直接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方言影响,不仅有汉语方言影响,还有留学生母语方言在顽固地干扰着。方言语音方面,有声母的不同、有韵母的不同、更有声调的差异(因为许多语言没有声调)。方言语法方面,有大的方言环境的影响,更有个人方言习惯的渗透,影响往往潜移默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如果利用一些方言教学的知识,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重点讨论方言语音和方言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便于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利用汉语方言知识将对外汉语教学搞得更好。

2、方言语音和对外汉语教学

为了排版方便,本文尽可能采用常见的音标。中括号标国际音标,小括号标汉语拼音。

1)国外方言语音的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如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泰国、加纳和马达加斯加等,其本乡本土的语音特点自然会影响其本人的汉语学习。 (1)声调

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不多,汉语是最突出的声调语种之一;所以大多数留学生刚来中国常常被汉语四声弄得晕头转向。即使是成绩不错的学生,一不留神也会把去声读成阴平或把上声念成阳平。在普通话中最难的是第三声,因为它是个曲调,留学生念起来总拐不了弯,不是不升不降就是只降不升或者不降只升,把曲调弄成平调、降调或升调。如“老”念成(lao55)、(lao51)或(lao35),结果“老师”不是“捞师”就是“涝师”或“牢师”;但最常见的还是将第三声念成第二声,又如:

老师=劳师 柳树=留树 李子=梨子 养鱼=杨鱼 旅行=驴行 深浅=身前 朋友=朋游 游览=油兰 下雨=下鱼 没有=煤油 老虎=劳胡 马场=麻长 可以=壳移 好马=豪麻 友情=油情

声调不同于语调,但是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因为本国语没有声调而将它们混为一谈。英语国家习惯了肯定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如果在汉语肯定句的末尾碰上升调字,或者在一般疑问句的末尾碰上降调字,麻烦就出现了。 赵元任在这方面有两个名句: a、这个东西要卖,你买不买; b、我姓陆,你姓何。

英语国家的学生往往将第一句念成“这个东西要买,你卖不卖”,意思恰恰弄反了;第二句念成“我姓卢,你姓贺”,结果念成完全不同的两个姓。两种情况都是因为英语国家没有声调,在说话时声调(字调)与语调(句调)混而不清,或者根本不管声调只顾及语调,或者想两厢兼顾而不得。因为“陆”是去声降调,正处在并列句的前半句末尾,在英语正好是起升调;而“何”是阳平降升调,正处于并列句的后半句末尾,在英语又恰好是尾降调,其结果可想而知。 即使他们知道“买”是降升调、“卖”是降调,甚至在单念时念得相当标准;但是许多学生在语流中因为母语的影响而常常只有语调没了声调,结果意思弄得不清不楚或完全不同。

在声调上,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不少学生学会了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但是不会在语流中运用。尤其是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在语流中最容易跑调,如有一次韩国学生将“薄嘴唇能变厚,黑眼睛能变蓝”中的“薄/厚/黑/蓝”都念成了第一声。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语流分句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最容易跑调,而是这些字的声调特别容易引起听者的关注。

一般说来,凡节奏点上的音节都应该有准确无误的声调。然而,事实上,在发音时一个词有一个词的声调包络,一个分句有一个分句的声调包络。即声调连读本来就会引起许多变化,有些变化我们能感觉到,有些却毫无知觉;如果我们能将那些感觉没有变化的声调念好了,整个声调包络也就“差不多”念好了。如上述例句,如果将“薄/厚/黑/蓝”四字念清楚了,其余的都念第一声,我们也不会特别刺耳,只是感觉发音含糊而不容易让人理解而已。 在这一点上,声母和韵母也是如此。 (2)声母 汉语有些声母很特殊,不仅其他国家没有,即使是汉语方言也不一定有。毫无疑问这又给汉语教学增添不少麻烦。

首先是翘舌音声母(zh/ch/sh)和平舌音声母(z/c/s),不少汉语方言都不能区分,如东南诸方言大多不能分,国外留学生在这样的方言环境中显得相当无奈。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南部学生十有八九不能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他们多数将翘舌音念成平舌音,但也有学生将平舌音念成翘舌音,表现不一。

笔者曾经在中级班做过一个测试,要求他们念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测试结果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无法区分,大多数学生将翘舌音都念成平舌音;不足百分之十的学生知道区分但无法完整地念出来。笔者要求他们回去练习,一个星期之后,能正确念出来的学生仍不足百分之十,大多数学生能辨认但是念起来平翘还是混而不清,甚至有些学生矫枉过正,全都念成翘舌音或平舌音。

韩国大邱学生经常将平舌音念成类似翘舌音的舌叶音,具体地说,他们将舌尖前和舌尖后的塞擦音都念成相应的舌叶音,而擦音却念得很好。何耶?这很明显就是受了母语的影响;因为汉语普通话中的舌尖前和舌尖后音在韩国语中没有音位意义,基本上念成舌叶音(除了擦音念s以外)。由于方言不同或家庭背景和语言习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或念成舌尖前音或念成舌叶音,或时而舌尖前音时而舌叶音。汉语普通话没有舌叶音,但是从听感看,舌尖后音比舌尖前音更接近舌叶音,即舌尖后音如果发成舌叶音也不会影响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韩国学生发舌尖前音特别困难,如: 总是=种系 怎么=整嘛 从来=重来 仓库=娼库 四个=世个 最粗=据初 写字=写志 物资=物知 很脏=很张 孩子=孩鸡 从此=虫齿 组词=主持 字词=智池 次子=赤指 紫色=只是

韩国学生本来能发(s),但是受汉语舌尖后音的影响,也常常念成类似舌尖后擦音,如:三个=山个、森林=生林、苏州=书舟。 如果舌尖前音出现在他们不熟悉的舌尖元音前面,那就更麻烦,如“自己”、“词典”、“四月”。有些学生怎么讲解都不管用,要么发成“知己”、“迟点”、“失约”,要么发成“鸡鸡”、“起点”、“席月”。通过调查发现,这些都是他们家乡方言舌叶音的影响所致。

其次,汉语普通话声母清浊不对立,送气与否却成为区别特征。然而,有些语言恰恰相反,这也为那些国家的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带来不少困难。如有不少日本学生将(b/p)、(d/t)、(z/c)、(zh/ ch)、(j /q)、(g/k)这六套声母都念成不送气音,如:

清白=精白 炕上=岗上 排队=白对 村庄=尊庄 开门=该门 南昌=南张 一篇=一边 每天=每颠 年轻=年经 货仓=货脏 偏胖=边棒 轻快=精怪 亲戚=金记 菜汤=再当 叹气=淡季

在一段时日之后他们能分清送气不送气,但是在语流中还是念不清楚。

韩国有些学生,能分清送气不送气音,但是送气音在语流中常常念得像不送气音。究其原因,这应当是母语的影响所致。韩语塞音和塞擦音[p]/[t]/[t?]/[k],如果位于词首时,则近于相应的送气音[p‘]/[t‘]/[t?‘]/[k‘]。这种语音环境里的塞音塞擦音,送气流加强而使我们感觉气流的存在,不过与相应的送气音还有差距,即它们形成了另类音——夹于不送气和送气之间的一类音,然而送气的特征较为显豁,更近于送气音。我们认为,正是这种送气特征较为显豁而他们自认为不送气的变音,使部分学生发出一些“不伦不类”的送气音。 再者,印尼学生和部分韩国学生不能准确地拼读舌面音(j/q/x),念出来的结果类似中国分尖团音的方言读法。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很快就能纠正过来。 (3)韵母

在语音三要素中韵母好学得多,但因留学生语种不同而表现出一些差异。

美国和韩国学生发(un)显得艰难,有的念得类似(i),这与没有撮口呼的汉语方言颇为相似,如“云”、“群”、“军”分别发成“银”、“琴”、“金”,于是:云海=银海,一群人=一琴人,军人=金人。然而,韩国更多的学生将(ü)念成(ui),很多字念起来就好像是两字的快读,如:

雨=尾衣 鱼=位移 玉=唯一

云=尾银 允=委引 韵=尾阴

院=围堰 园=胃炎 远=伟演

当我们矫正其口音时,他们常常唇圆不到位,念成夹于(i)和(u)之间的音;要么矫枉过正,发音部位都低于(un);有些学生很难一下子消除母语习惯,发(on)时怎么也保持不了圆唇的状态。与之相反,有些日本学生或韩国学生将不圆唇的(an)发成圆唇的(on),在语音纠正过程中念成(en),结果“馒头”成了“门头”、“干部”成了“根部”、“扮演”成了“笨演”。

留学生也有不少人常常不能很准确地念复韵母,如[au]/[eu]/[ui],[ɑu]之韵尾高元音常常念得较低,念成[ao];[eu]之韵腹前半低元音念成后半高元音,念成[ou](我们发现有些留学生将汉语拼音当成了国际音标,结果[au]/[eu]都念成了[ao]/[ou]);(ui)要么没有了韵头念成(ei),要么没有了韵尾念成(ue)。这些现象与他们发(?)的读音情况恰恰相反,发(?)不需要动程而留学生往往有由圆而展的过程,结果常常发成了(ui);而这些复元音动程较大,他们偏偏尽可能缩短动程甚至根本不动,使听感上像没有发好的单元音。例如,韩国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ao)常常发成(o),(ou)常常发成(u),如:

高≈歌 考≈可 老≈裸

候≈户 口≈苦 狗≈骨

走≈祖 手≈数 周≈猪

(ao)听起来就是没发好的(o),(ou)听起来就是没发好的(u)。 韩国学生一开始常常念不好“我们”的“们”,不是他们不会发轻声,而是韵母出了问题。韵母(en)中的(e)在汉语和韩语中的差别较大,汉语常常念成央元音或二号元音,而韩语则可以念成央元音,但是舌位常常低于央元音,即是央元音和六号元音之间的元音,听感上更近于六号元音。因此,在汉语和韩语中,韵母(en)之韵腹其实有着舌位前后和上下的差异,不能不令人关注。 此外,日本有些学生分不清前后鼻韵尾,“班”“帮”相混、“音”“英”不分、“万”“旺”不明。

这些语音现象的产生受留学生母语的影响,也有该国方言的痕迹,更有言语学习过程中的“惰性”的作用。虽则如此,相比而言,韵母纠正起来要容易得多,不需要两个星期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何纠正这些语音偏误?纠错方法很多,但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语音知识,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发音原理帮助学生去纠正语音偏误。

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大学生,最起码也是高中生;老师如果通俗易懂地给他们讲解发音原理,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讲解元音的时候,元音舌位图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元音舌面图,一般都能事半功倍,如利用(?)与(i)和(u)的关系解释(?)的发音原理。 只要看看元音舌面图,其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以及与其他元音的关系就一目了然。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幅图,然后重点介绍学生发音中出现的主要发音问题,如[y]。[y]就是[i]的圆唇元音和[u]的前元音,即先发[i],然后舌位保持不变,将展唇改为圆唇就是[y];或先发[u],然后唇形保持不变,将舌位由后部移向前部也是[y]。反复练习[i/y/i/y/i/y]或[u/y/u/y/u/y],效果一定不错。实践证明,练习[i/y/i/y/i/y]效果更佳,因为唇形是外在的容易掌握,而舌位是内在的难以把握,稍不注意就牵动了其他。

其次,让发音较好的学生以身说法,谈谈自己的练习心得。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有的稍加点拨就能就正好,可是也有学生讲了七八遍还是弄不明白。这时候,如果我们让发得好的学生示范,或帮助那些学得较慢的学生,见效很快。比如,韩国学生发[y]常常受母语的影响,发成[ui],有些学生怎么也不能改变嘴唇的动态动作。发音较好的学生跟他讲发音心得,在“跟我学”的过程中甚至用手固定其嘴唇的圆唇状态,发出来的音就非常像[y]了。

再次,如果老师能了解学生母语的语音特点,尽可能有针对性地纠错,效果更为明显。

比如“哥/颗/鹤”的韵母和“解/茄/鞋”的韵腹,写法相同而发音却大不相同。韩国不少学生发不好舌根音后面的这个(e),有时候示范发音也无济于事;如果我们指出韩语中也有类似的语音(_),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再利用语音图,讲明汉语的这个(e)比韩语中的舌位稍低一些嘴唇稍大一些;他们就会领悟其中的奥妙,很快就会掌握其发音方法。

在教学中纠错方法很多,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学生的特点,老师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而,我们认为元音舌位图不仅不可小视,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北京话不等于普通话,所以即使在北京也有北京土话的影响;上海位处吴中,对外汉语教学有难懂的吴语影响;广州地处南粤,留学生无法摆脱具有十一个声调的粤语的影响。

南昌话也是如此,其地方特色给留学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也不小。 南昌话有19个声母,65个韵母,7个声调。在声母上,最突出的是: (1)(n-)和(l-)洪混细分,洪音都念边音,如“男的”念成“蓝的”、“那里”说成“癞痢”、“哪个”问成“罗个”;(2)平翘舌不分,都念平舌音,如“致使”成了“自死”、“南昌”成了“蓝仓”、“诗人”成了“私人”。

在韵母上,南昌市和南昌县现在很复杂,一般都有撮口呼;而新建一带却没有,如“落雨”念成“落委”、“鱼”成立“泥”、“虚心”变成了“稀心”。在声调上,南昌话有入声调且有塞音韵尾,如“一月”念(it5n?e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特点影响最大的是:没有翘舌音和缺少撮口呼或撮口呼与普通话不对应。以南昌话为代表的赣方言大多如此,如余干、新余、赣州都平翘不分。留学生在学校上课,与中国学生交流,去商店购物,接触的都是带浓厚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或者南昌话。因此,南昌话有特色的语音对留学生影响很大,尤其是南昌话没有而普通话有的语音(如翘舌音),对留学生更不利,使留学生缺少很多锻炼的机会,严重影响他们学好这些特色语音。

一个人获得的第一语言多半是方言。现在的小孩即使生活在普通话的环境中,也会接受大的方言环境兼以小的家庭方言氛围给予的影响,因此他们说的不是纯正的普通话,而是地方性的普通话。特别是权威性的方言,当地人乡音更加不改,自我感觉良好,动不动一句方言以示身份,其他地方的人也有意无意地向权威方言靠拢。于是在北京形成京派普通话,在上海形成海派普通话,在广州形成粤派普通话,在长沙是湘派普通话,在南昌是赣派普通话。

再者,语言本身具有惰性。大家都觉得能交流就行,差不多就行。这一“差不多”的思想以及第一语言的根深蒂固的惯性,促使我们不肯刻意去改变乡音。有了这些,普通话水平再高的教师,在课堂里也会不自觉地露出一两句方言。如平翘不分的方言,翘舌音(zh/ch/sh)都念成平舌音(z/cs);有浊塞音的方言,细音前面的[l-]念成浊塞音[d-];泥来不分的方言,“南天门”说成“蓝天门”。又如不少南方方言,(i)/(u)/(?)都擦化为(j)/(w)/(?),(ei)/(uo)单音化为(i)/(o),还有低元音高化,如“赵州桥((zhao51zhou55qiao35))”说成(zeu51zeu55 qieu35)。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某个方言区的老师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到其中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去区分鉴别。

3、方言语法和对外汉语教学

1)大的方言环境

世事似乎有个定律:不良影响总是甚于好的熏陶。南昌高校的外国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句不知什么时候学来的“好啊好啊”,一口的南昌语法,有的连“啊((uo))”的发音也昌味十足。问他们从哪里学来的,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此无他,大的方言环境的影响所致。 在现代汉语中,方言语法差异似乎是最小的。然而,细细追究,其中的不同也颇让人吃惊。就拿“好啊好啊”为例,北方人多用一个字“好”,“好啊好啊”听得颇为刺耳;但是在苏州如果说“好”或“好啊好啊”而不说“好的”,当地人马上就发现你不是苏州人。再如语气词“啥”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江淮一带人氏的方言特征。

语气词尚且如此,其他诸如比字句、被字句、把字句、否定句以及是非问或双宾句等等差异更不用说了。如赣方言大多有这样的比较句“我大你不会细似你”,比字句可以不出现“比”字而出现“似”字。普通话中的“我比你大”具有潜语境,即无需指明谈论的话题,交谈的双方知道说的是年龄,“我比你大”即“我比你年龄大”;该句赣方言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但是表达形式迥异。

被字句和把字句,在不少方言里表达形式混为一谈,如赣北方言“伊把人家杀死了”,意思有二:一是伊(他)把人家杀了,死的是别人;二是他被人家杀了,死的是“伊(他)”。意思一和普通话相同,意思二却让人莫名其妙。这种特殊情况在课堂里不会出现,但是下面的情形却经常会发生,即不用“被”而用“让”、“帮”、“等”、“给”、“叫”的被字句。如:

① 道场里的谷下(全部)让水冲跑了 ② 地里的麦帮风吹跑了 ③ 灶上的瓢等小李借走了 ④ 床上的被絮给雨打湿了 ⑤ 锅里的汤下叫人喝光了

在这些方言被动句里,“让”、“帮”、“等”、“给”、“叫”不是动作意义(“允许”、“帮助”、“等待”、“给予”、“喊叫”)而是用于表示被动语态。尤其是“让”和“叫”,和普通话里的兼语句非常相似,极容易引人犯错误。

可见,大的方言环境确实会给留学生许许多多不良影响。

2)个人方言习惯

大的方言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很大,语言惰性也使我们难以消除个人的方言习惯。

比字句“说不过你”,方言中形式多样,有的地方可以“说你不过”,也有地方“说不你过”,鄂东南赤壁、崇阳一带三种形式都可说,最不通行的反而是“说不过你”。

安徽宿松、江西都昌、湖口等地,表示动作完成不是“V+了”而是“V+着”,恰恰与普通话的动作进行时巧合,如“我吃着饭”意思不是“我在吃饭”而是“我吃了饭”。

当然,这些与普通话完全相反或迥异的语法,我们说话时不会出差错;我们能意识到的方普差异的语法,也不会出问题,如湖口话“我两个伊侬”即“我和他”的意思。然而,有两种情况容易出问题: 第

一、自我感觉与普通话相同而实质迥异的语法。如上文所列的“好啊好啊”的例子,南昌话多了这么一个语气词“啊”,远比普通话亲切、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但是没有普通话那样干脆,显得有些拖泥带水,听多了用久了,“啊”的涵义也就虚了。苏州话中的“好的”异曲同工,恐怕这些都是中国南方和北方在言语方面不同的地方。 第

二、表层显示相同而深层大不相同的语法。又如“人是人不像人”,九江一带方言意思是“虽然是人但是言行不像个人”,从语言表层形式无法辨析,只有从音渡节奏、语气语境等深层次挖掘其内涵。再如“我偷只爸爸偷只爷爷”,从普通话角度看,这是一般并列复句,其实赣北方言却是并列双宾句,意思不是“我偷一个爸爸偷一个爷爷(叔叔)”而是“我偷一个给爸爸偷一个给爷爷”。

这些个性化的方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但并非一定不会出现。稍不留神,顺口溜出,对留学生的影响恐怕更甚于大的方言环境。

3)教材中方言偏向

人们总以为教师不会出错,教材更不会出错:实在是一个错觉。上文指出教师可能出现的问题,这里我们就谈谈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方言偏向。

语言教学注重口语,无可厚非;然而口语也应该有个规范,并非学一切口语。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应该以现代汉语为规范形式,着重现代汉语的口语规范。这些理论讲出来似乎大家都懂,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不少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的确不够。撇开与本文无关的文字、标点及词汇等方面(多存在较大的问题,需专文论述),单说语法一项问题就不少。如:

① 由于电脑普及的缘故,推动了在家办公这种新的工作方式的发展。 (缺少主语兼关联词错用,将“由于„的缘故”五字去掉) ② 所有这些淡水湖、咸水湖都被水汽所笼罩着。 (“被„所„”结构误用,去羡余成分“所”)

③(鲁班)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因此人们非常敬爱他。 (“敬爱”是形容词,应改为“敬重”或“尊敬”)

中学课堂甚至高考试卷作为病句让学生修改的句子,竟然堂而皇之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课本,成了外国留学生练习效仿的范句,真有些让人费解。这并非编者对现代汉语的无知,也不是有意与现代汉语规范过不去;而是过于强调口语、掺入了方言成分的缘故。

强调口语不是坏事,问题是强调什么样的口语。口语不是信口开河,不是随口方便而语,也不是编者方言习惯口语;而应该是现代汉语白话文典范著作的样板口语。网络作品、当代杂志篇章能否成为典范,当由时间来检验,当由社会公众来证明;不能由某人说了算,更不能不加挑选随手拿来让人效尤。有些教材甚至整本地选用非典范做品(大概是留学生作品),问题更多。如: ① 杰 克:小姐,我们的票!

服务员:你们怎么刚来啊?你们看错时间了吧! (副词错用,“刚”应为“才”)

② 大概他们觉得骑自行车比坐公共汽车要方便多了吧? (“吧”不是疑问语气词,问号改句号或感叹号) ③ 拿万斯来说吧,他能说出许多北京跟美国的城市不一样的地方。 (句子有歧义,“许多”应放在“不一样”前面) ④ 看,太阳都多高了!

(既不是问句,也不是感叹句,“多”应该改为“这么”)

⑤ 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老师刚说:“现在我们做几个练习。”我忽然

觉得头疼,没上完课,就去校医院了。

(直接引语最好改为间接引语:今天上午上课,老师刚给我们布置练 习 ,我就忽然觉得头疼;所以没上完课,去校医院了)

⑥ 当然,北京也有自己的风味。但是,我觉得北京的小吃最有特色。 不少外国人也喜欢吃北京的小吃。

(前两句并非转折关系,应该去掉“但是”;第二个句号改逗号,后面

的 “也”去 掉更顺畅) ⑦ 要换的衣服和毛巾、肥皂。

(有歧义,应该改为:毛巾、肥皂和要换的衣服) ⑧ 他们自己母语。

(中心语是一般名词,定语后要加“的”,形成组合式偏正结构) ⑨ 他们都“哈!哈!哈!”地笑了。

(“哈哈哈”是句中的一个成分,怎么还用三个感叹号)

过于强调口语,无意中曲解口语,结果无意中走与现代汉族民族共同语相背离的路子。这无怪乎有些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与现代汉语完全是两回事了。

笔者不敢妄言,但想提出几点看法:首先,重新评估早先的对外汉语教材(多选现代典范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而不是全盘否定;其次,参考国内中小学教材,尽管国内各种教材进行过多少次改革,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选大家认可的典范作品;再次,参考各种优秀英语教材,考察那些教材,发现所选范文多是标准英语作品,也不是一味注重口语而乱了章法。

4)留学生母语的影响

留学生的母语语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老师在课堂里也应该多做些相应的比较,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中的不同,以便在表达时尽可能不会出错。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学习都比较努力,但是语法常常出错。印欧语系句子成分的位置和汉语非常相似,但是状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印欧语状语要么前置,要么后置,一般不会出现在主语和述语的中间;而汉语普通话除了前置之外,一般都位于主语和述语的中间。因此,印尼学生经常会造出如下句子: ① 我们见面了在学校操场上。 ② 他出生在雅加达1991年。 ③ 你喜欢吃饭和朋友们在一起吗。

④ 我爸爸妈妈来了中国南昌今天中午十一点。 ⑤ 我的同屋来中国学习汉语为了爸爸妈妈。 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很难一下子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即使知道在汉语不能这么讲,但是在交谈中稍不注意又“旧病复发”,用母语的句式套用汉语。

韩国学生也不例外,尽管他们很少出现印尼学生那样的错误,也不太会出现“主语+宾语+述语”的母语句式;然而,无论是初级班的还是中级班的,许多学生都经常讲一些句子让我不知所措。一开始,我老是感到莫名其妙;时间长了,才发现他们喜欢将这些准宾语放到述语的前面。如:

① 老师说的,他一点点懂。 ② 老师,我同学一会儿要迟到。 ③ A:你来很久吧。 B:我半个钟头来了。

④ 金教授办公室我好几次去了。 ⑤ 这个月十多天晴了。 ⑥ 请老师再一遍说。 ⑦ 我很长时间在这里等。

⑧ 下车后我还要二十多分钟走才到家。

这也是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引人误解。这些成分是比较特殊的成分,在汉语里有人认为是补语,也有人认为是准宾语。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的结果,即韩国学生误认为这是状语,就将所有这些准宾语都放到了状语的位子上。

4、结语

1)方言态度

方言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的确不容忽视,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一棍子将方言扼杀。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是理想化的语言规范形式,然而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标准的方言或说是方言的标准化。现代汉语包括民族共同语也包括各种方言,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现实状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方言态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表现很不一致。有的如对待牛鬼蛇神断然拒绝,有的如对时髦新潮欣然接纳,还有的视方普如一物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断然拒绝者,会因为分不清方普之别而一直无所适从;欣然接纳者,会由于没了章法而最终茫无头绪;最有害的是“无所谓”的态度。“无所谓”的态度在国内学生方面似乎真的“无所谓”,但对国外留学生却是另外一回事。

就语言本身而言,确实大家能交流就行。如果有一定的语境,“姓张”说成“姓赃”不会造成误会。然而,外国留学生不同于中国学生,汉语是中国学生的母语,语境完全可以补足言语中意犹未尽的东西;国外留学生却不同,他们正在经受语言之间的激烈碰撞,正处于文化之间的剧烈摩合期,汉语文化性的东西大多不能成为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即其语境范围很窄,因此无法补足中国学生所能领略的东西。再者国外留学生正处于汉语言学习之时,规范教育非常重要,“无所谓”的方言态度危害极大。

这种态度危害之一是消融留学生微辨细分的积极性;危害之二是留学生稚嫩的汉语理论触角过早深入复杂的方言环境,最终因无法辨析方普、失去规范而茫然无措;危害之三是留学生西施效颦,所学的汉语恐怕会成为“四不像”。

对待方普,我们的态度是:普通话可以容纳各种方言不少的合理成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汉语规范性的语言形式,既然有了标准,我们就应当尽量消除方言分歧而向标准靠近;但是方言也并非洪水猛兽,有了方言基础,有利于我们宣传和推广普通话,也有利于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使我们的方言知识在各种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更有利于留学生用学会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去适应千姿百态的汉语方言。 如果认识到这些,我们可以利用汉语方言教学理论,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方言问题,如方普差异问题,以便汉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

从运用角度来说,言语无拘无束而语言颇受拘束。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语包括张口说话的言语动作和所说所写甚至所想的言语作品;语言却是言语中较为确定的部分,是运用言语的有效规则。从表现形式看,言语是个人的,有个人特点;而语言是社会的,有共同性和社会性。从哲学角度看,言语是具体的而语言是抽象,二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然而,二者关系相当密切。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是语言规则在个体身上的多姿多彩的体现;而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模式。抽象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它必须以个体语言的形式存在;没有规则制约的言语也没有,它总是以生动的外在形式展现语言的规范模式。

外语教学总是喜欢走向极端,曾经过分强调语言而忽视言语,结果学会了语言而不能很好地应用。现在,我们认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言语而忽视了语言,结果是“无法无天”,能张嘴讲两句就行。对外汉语教学也是如此,目前就是忽视汉语的语言教学,而过分强调言语的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理清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言语是重要的,或者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一门语言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应该了解该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法则。如果只注重言语而忽视语言的教学,无论怎么说都是不成功的教学;同理,只学习言语而忽视语言的探究,不管他说得多么流利都不能说他真正了解了这门语言。 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是因为没有摆正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才出现许多问题,才导致教材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病句。

【参考文献】

黄伯荣,《现代汉语》,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 赵元任,《语言问题》,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陈昌仪,《赣方言概要》,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陈凌, <湖口方言音系及语法变调>,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第2期, 2007. 陈凌, <试论汉语方言入声的两种处理模式>,《江西师大学报》第2期, 2008. 陈凌, <赣方言的“两个”>,《语言研究》第3期, 2009. 武惠华,《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1. 武惠华,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下),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1. 赵建华, 《汉语写作教程》,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3. 鲁健骥, 《初级汉语课本》(汉字读写),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4.

第三篇: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 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歹剃头”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水鸡吗?师(出示水鸡的图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2、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3、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四、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鸭仔听雷”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鸡,齿》。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鸡,齿》。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闽南童玩:挑竹签

要让学生了解挑竹签的注意事项,掌握游戏中获胜的要领。

学生每人收集一定数量的竹签或冰棒棍儿。(以10-20根为宜)先由一人用手一把攥在手里,然后将它们撒在桌面上。散开后抓住其中的一根木棍,以这一根去逐条挑竹签出来,规则是:每次只能动其中一根,并且其他木棍均不能触动,一旦触动则输,轮到下一个人挑。最后看谁手中的棍子最多则赢。(教师分配学

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牧的另一首古诗《登飞来峰》。

1、你们还记得之前学过杜牧的《登鹳雀楼》用闽南语怎么读,齐读《登鹳雀楼》。

2、课件出示古诗《登飞来峰》让学生读一读。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飞来峰》。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飞来峰》。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大牛惜力”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阮阿舅》。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阮阿舅》。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复习闽南童玩:挑竹签

教师分配学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九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唐诗《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凉州词》。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凉州词》

1、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5、布置学生用闽南话背诵二十四个节气。

第十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谁能回答,什么叫“和谐社会“?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囝仔满月》。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满月》。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6、选择童谣中的一些词语来造句。

三、复习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第十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清明》《爬龙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完后说说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2、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元日》

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十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第十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再一起学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泊船瓜洲》

1、简介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让学生欣赏。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菊花》。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菊花》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谁的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的?你们平时是怎么相处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童谣《一只蜢仔》说的就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深。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一支竹仔水里浮》

1、课件出示童谣《一只蜢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阿嫂无钱哭晓幸”、

2、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说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要学习“哥哥”的什么精神?

3、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哥哥”学习,与人和睦相处,无私地为家人奉献,同时也要改掉自己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第十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生相,课上交流。

2、课件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月亮月光光》

1、课件出示童谣《月亮月光光》。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复习闽南童玩: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十八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儿童游戏吗?最喜欢的是哪个游戏?

2、请学生说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儿童游戏?

3、课件展示介绍闽南地区的儿童游戏。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拉钩》

1、课件出示童谣《拉钩》。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学习闽南童玩:编花绳

取来一根一定长度的线绳,两端系好,成一个封闭形状,架在两只手掌上,手掌翻飞,手指勾来勾去,一根绳就结成一个“篓子”的形状,然后另外一个人再把绳翻来勾去倒到自己手上,又变换了另一种花样儿,学生两人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发明创造出新的编法,看看谁编得最有趣,谁最有创意。(在编花绳时,小心避免将花绳打成死结。)

第四篇:通渭方言与文言文教学的联系

在近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通渭方言与很多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字词,在意义、词性、用法、读音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很好地延续和保留了这个词在古代原有的一切属性。但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等,在普通话的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遂收集抄录,对比分析研究,以期交流。

曳【yè】,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原句是“曳屋许许声”,意思是拉倒被火烧着的房屋时发出“许许”的声音。“曳”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拉、牵、引”。《河中石兽》一文中“棹数小舟,曳铁钯”,翻译出来是“划几艘小船,拿农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的“负箧曳屣”,意思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一文中的“曳笏却立”也都是如此。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在普通话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通渭方言中其意思、读音、词性、用法则与文言文中的完全一样。比如通渭方言中经常口头表达“你走的时候把我曳上”,打一桶水说成“曳上一桶水”,“我在后头推,你在前头曳”,“牵头驴帮着曳一下车”,等等。

团【tuán】,出自《口技》一文。原句是“众宾团坐”,意思是所有的宾客都围着口技表演者坐着。“团”意思是“围,环绕”。在通渭方言中其读音、意思、用法、词性都与此相同。比如“风太大,大家团住会暖和一点”,词语有“泥团”“线团”“搅团”等。

间焉【jiànyān】,出自九年级下册《左传?曹刿论战》一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做官的人的事情,你又参与什么呢?“间焉”的意思是“参与”,其词性为动词。在通渭方言中,“间焉”指硬参与到某些本不应自己参与的事情中去,有过分积极和爱耍小聪明之意,其词性是形容词。比如“大人之间的事情,你一个小孩子间焉的什么?”“这个娃娃间焉的很。”由此可见,通渭方言中的“间焉”一词,与两千年前的意思相同,词性不同。《口技》一文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的意思是“夹杂”,也与此同。

次【cì】,出自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意思是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在这里的意思是“驻扎,停留”。《离骚》中“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次”引申为等候、暂停。通渭方言中也经常用到。比如“你不要次了,再次就来不及了。”“他还在家里次着呢!”其意思是“等候,停留”,与此义相同。

僵劲【jìn】,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中“四肢僵劲不能动”,其意思是“僵硬”。但在通渭方言中,把“硬”读成【jìn】,意思是“坚硬”,可见这个词在古代和通渭方言中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

扃牖【jiōngyǒu】,《项脊轩志》中有“余扃牖而居”,意思是关起门在屋里呆着。“扃”的意思是关(门、窗),“牖”的意思是窗。在通渭方言中也有,只不过是把扃字读成【jiú】,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且词性都是动词。比如“把门窗扃牖好,不要被风刮破玻璃”。

苫【shàn】,出自蒲松龄《狼》中“主人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个字在现在普通话日常用语中已经很难找到,其意义和用法已经不为人知。但在通渭方言中却大量运用。比如“苫粪走”,“把粮食苫住”,“赶紧苫一下,快下雨了”,等等。

业已【yèyǐ】,也可作“业以”,意思是已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汉书?东方朔传》:“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王先谦补注:“以、已同。”在通渭方言中,把业字读成【jié】,比如作业读成【zejié】,因此把业已读成【jiéyǐ】。如“这件事情业已过去了”,意思是已经过去了。可以说这个词除读音不同外,意义和用法等完全相同。

失笑【shīxiào】,忍不住发笑,不自主地发笑。《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然时采其言,多所济赖。”《吴录》:“后有吕范、诸葛恪为说骘所言,云:‘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通渭方言中的失笑一词,其意义、用法、读音、词性等,都与一千多年前的“失笑”完全相同。比如“这个故事太让人失笑了”。

?j惶【xīhuáng】,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有“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j?j惶惶的寄”。其意思是分别以后,一定要经常给我写信。“?j?j惶惶”一词解释为凄惶悲伤的样子。通渭方言里“?j惶”的意思是想念。比如“没见姑姑这么长时间了,?j惶了没?”放在古文中解释上句,则为“一定要很想我的寄信给我”。因此这个词也与通渭方言有一定联系。

以上这些联系的形成,可能与通渭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历史上通渭县一直处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边陲,秦长城横穿通渭全境;宋金时期,修堡筑寨之风盛行,素有“千堡之乡”之称。也正因此,通渭与中原的交流相对少且迟缓,语言的演变也相对缓慢和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成为现今的流行用语,很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已经大量的发生改变或遗失。正是这种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相对稀少和迟缓的原因,使得通渭方言中大量保存了古代汉语一些词汇的原有意义、用法以及读音。通渭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范围广阔,很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和价值。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第五篇:普通话与方言在教学中的交融与冲突

单 位:上派学区中心学校西校区

姓 名:唐 晓 玮

联系方式:13739273490 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标志和宝贵财富。

著名学者罗素曾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散布在中国辽阔土地上的各种方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中华文明辉煌灿烂。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上的抽象缩小,使得地方与地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方言便产生了许多不利因素,推广普及普通话也是势在必行。

语言是一种共存共享的能力,没有优劣之分,雅俗之别。所谓雅和俗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雅之所以为雅,是因为它经过文人的介入、规范、修饰和正统的倡导,而俗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的原生态和自发力量的流传。但就其本质来讲,任何语言只要可流传和存在就有它的理由,片面地划分孰优孰劣是极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所以方言与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灿烂文明,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及动态变化的形态。

语言文字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有自己的固有特性,即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健康的格调,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就是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我国方言丰富多样,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还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而推广普及普通话则主要是为了方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大融合、大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是推广普通话并不禁止说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学会普通话。1958年周恩来总理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普通话与方言,在汉语存在的每个角落,分别担任着不同的使用功能,互补通用,在和睦相处中自然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既推广普及普通话,又保留保护方言,使普通话与方言并举并用,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追求,更宽容的文化环境,从而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很多方言词汇还在不断地被普通话吸收利用。方言资源的开发和盘活,会提供源头活水,使普通话更加丰富多彩;普通话对方言的吸收和利用,使方言得以保护和留传。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生活会产生和提供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词语。普通话在与方言的互动双赢中,兼收并蓄,顺其自然地向方言吸收活词活语(包括大量的有各地特色的口头熟语)来丰富自己。其实“方言词”是汉语普通话词语补充扩展和进步的一大来源。如“敲竹杠、出洋相、小儿科、煞有介事”等,都是由当时的某些作家和编辑通过上海出版的书籍、报纸、电影传到了全国各地,进入了当时的国语。感叹词“哇”由广东传到内陆,全国各地马上“哇”声一片。东北话“忽悠”,随着方言电视剧的播放传出来了,因为“忽悠”这个词在普通话里找不到一个现成的可以和它完全对等的词,所以人们觉得它很生动,很形象,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普通话了。

语言宽容与学校文化的形成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相交相融

普通话是国家推行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是在一个地域流行的一方之言,是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在实际的语言生活中,普通话与方言并不是泾渭分明,尤其是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更是“血肉相连”。同时,普通话和方言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普通话和方言也相互吸收和补充。普通话在影响方言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方言的影响,一些方言词汇大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如 “公关”、“反思”、“举措”、“生猛”、“排行榜”、“发烧友”等方言词随处可闻可见。大部分学生既使用方言又大量接触普通话,在实际使用中也正处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中间状态。校园中既会说普通话又会说方言的人数估计占相当大的比例,完全不会普通话的人会逐渐减少。

(二)文化的自由与语言的选择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来源于文化创造中的世界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和谐一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样的思想感情,选择什么语言为载体去表达,总是反映出一种社会心态。某些人不喜欢普通话,偏爱粤语,出自“嫌贫爱富”的深层心理活动,属于媚俗的社会心态。

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人们说话时很少关心说的话是否标准,而是关心能否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完成基本交际,那他就不会要求自己去学说标准普通话。对于来自同一地方的人们来说,方言不但能达到交际的有效性目标,而且是一种身份的认可和感情的接受,所以这个时候人们乐意使用方言。

(三)一语为主,多语并存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有时强调规范化,课堂上、公共场所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有时强调“入乡随俗”,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加强沟通,增进团结。在普通话与方言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化与多样化的辩证统一。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保证普通话在公共交际语言中的主导地位,促使全体师生普遍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流质量和效率。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消灭方言,方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场合自由地发展。与此同时,普通话也不断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那种不加分析地贬低、排斥方言的言论和行为甚至思想倾向都会伤害方言区人民的感情,对推广普通话是不利的。

四、语言自觉与学校文化的繁荣

文化建设是一种在价值引导下进行的活动,必然有着某种定向和价值追求。但实现这些目标和追求的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周期性的动力机制。语言自觉可以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周期性的动力机制,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经常对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语言冲突进行梳理,使普通话和方言共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改变观念,提升语言自觉

影响学校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地域因素、历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的观念因素。教育不是工具教育,更不是为了赚取学位,它要实现人的完善,获得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教给人学会选择,学会批判,更要培养文化自觉,懂得人类文明的内在多样性和多元性,把人类文明放在一个价值整体的高度去理解。这样,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语言自觉的回归首先体现在打破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割对立,语言的目的原本只有一个,他们殊途而同归,都是为了人们之间更好地交流。提升语言自觉需要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用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语言观念,语言自觉才会得到提升和实现。

(二)开放校园,实践语言自觉

语言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优秀的学校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文化,文化封闭和文化割据只能使文化没落和消亡。学校文化不能以校园为屏障限制自己,而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要加强与社会沟通,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立体开放的学校文化发展模式,以语言自觉促进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建立文明和谐的校园。

总之,我们应该把握好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营造自然的双言环境,充分发挥语言的多种语体和功用,使普通话很好的推广和普及,而方言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和魅力,使普通话与方言双轨并行,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务工作职责范文下一篇:服务宣传手册范文

热门文章

方言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