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2022-05-06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目的、信息、方法、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很有特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存在缺乏重视、意识薄弱、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应在系统原则、动态原则和人本原则指导下,厘清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思路,即制定评价目标、完善评价机制、任用专业人才。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组织构成主要包括:自我评价、专家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解读与构建

摘 要: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主体(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与客体(主要是大学校园地理文化圈)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可分为校园物态文化层、校园制度文化层、校园行为文化层、校园精神文化层等几个层次。我们应从大学校园文化的这几个层面出发,凝练大学精神、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大学制度、丰富物态建设,使之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融为统一整体,共同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发生影响。

关键词: 大学 校园文化 内涵 构建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学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上承载重要使命。因此,正确解读大学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探究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构建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并不仅是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易·贲卦》的《象传》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用天象有规律可循(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通过这种现象可以认识天的变化规律),比拟人伦也有规律可循(人类有文明礼仪则能止其所当止,观察人类社会的这种现象就可以教化天下人走上正途)。[1]也就是说,使行为举止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必须通过教化完成,文化所起的就是这种作用,即以人为本,对人进行教化和熏陶,从而培养出修身、立德、明理的人。大学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振奋人。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多有论述。如胡景钟提出应从校园精神风貌、校园风气(包括学风和校风等),校园内所保持的自己的传统特点和特色,学校的校舍建筑的修建、环境的布置,以及对它们的鉴赏和维护等四个方面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房喻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长期不懈努力和培育,已经融入到学校的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人文价值及形象识别系统中,以育人为本质属性的高级文化形态;[3]16衣秀侠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指大学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为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在学校内部逐渐形成的为全体师生员工普遍接受并相对稳定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办学理念等,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4]57吉爱民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构建和认同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的集合体。它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5]以上观点列举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诸层面,将大学校园文化看做这些层面的复合总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外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似乎都未能正面揭示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

潘道兰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概括:广义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文化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精神面貌、价值取向、舆论风气为主要内容,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基本形态,是在高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群体文化。[6]P59潘的观点较为完整地概括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但对于主体、客体分别的内化过程、外化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都论证得不够充分。

国内著名文化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指出,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文化的出发点是从事改造自然进而改造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7]

从冯先生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主体(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与客体(主要是大学校园地理文化圈)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是本文大学校园文化观的理论基点。这一观点既是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实质内涵的出发点,又是剖析大学校园文化结构的钥匙。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大学校园文化视作一个包括内核与若干外缘的不定型整体,从外到内分为几个层次:

校园物态文化层。由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文娱活动场所等大学校园的文化设施、校园环境营造,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

校园制度文化层。由大学校园主体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规范构成,主要是指学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包括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

校园行为文化层。由大学校园主体在实践中,如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主要包括教师行为文化、管理人员行为文化和学生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灵活、表现最明显的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层。由大学校园主体在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所构成,包含师生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园的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等,主要指校风、学风、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上述大学校园文化诸层次,可做简略图示如下:

大学校园文化诸层次,以校园精神文化层为核心,校园行为文化层、校园制度文化层,校园物态文化层在特定的结构—功能系统中融为统一整体,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大学校园文化发生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途径

历史上人们对大学使命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纽曼的知识传授,到洪堡的科学研究,再到威斯康星的社会服务,直到今天的文化传承创新。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大学文化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大学文化的时代特征,但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等四点是最基本的或不可缺少的。[2]16因此,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在各校园文化层面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凝练精神,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大学的文化软实力。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思想前提,一所没有精神的大学不可能创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这种精神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积淀才可以形成。具体来讲,必须确定涵盖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校训作为指导师生行动的精神支柱,明确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形成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治学环境和浓郁的富有批判性与创新性的求学氛围,这些都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是浸润在这种大学精神和文化氛围中的人,就会带有强烈的大学精神的印记。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对于大学而言,凝练精神,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于提升大学的文化软实力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尊重学校办学历史,注重传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及优秀的校园文化,同时吸收西方大学的先进理念和精髓,并重视当今成果,在实践中凝练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二是重视大学领导层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习惯、价值观等内容,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8]同时对师生员工中体现大学精神的典型进行宣传,并利用好网络媒体,让网络成为大学精神的新渠道,成为传播大学精神的新阵地。

(二)丰富形式,推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大学所凝练出来的精神的指引下,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主导的指导老师,必定会朝着崇高的目标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主体的学生,必定会带着自由和批判精神进行学习和文化活动。教职工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作为抓手,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教职员工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科技活动为水准,以寓教于乐为手段的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活动。[4]59由此,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打破教师“一心扑在科研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同时,由于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校园文化对教职工的综合素质也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

此外,应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学无止境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性,从而确立起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理念。还应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满足学生先进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特征需求,加强社团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基地共建文化等主要载体的建设,[9]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独立思考和协同合作。

(三)完善内容,加强与大学精神相契合的校园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大学制度,在制度建设中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对于形成严谨的治学环境和浓郁的求学氛围,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理念制定大学管理制度,克服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行政约束,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10]P124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发挥大学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一要充分发挥高校领导在制度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从宏观、微观各个层面做好高校管理工作。二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群体在制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群体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传播者,其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实际上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同时,要充分重视教师在制度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师参与决策机制,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三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在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管理,大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完善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把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提高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服务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坚持民主管理,发挥学生管理制度的杠杆作用,增强育人功能。[6]P60

(四)丰富内容,建设彰显大学精神的校园物态文化。

人类观念形态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与物质文化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由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文娱活动场所等大学校园的文化设施、校园环境营造等组成的物态文化层,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物态文化内容,将凝练的大学精神融入其中是一条主线,可使得物态的成品拥有大学的灵魂。首先要突出师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积极带领教师和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布置、设计校园环境,使得物态文化成品包含主体的科学思想、价值意识、审美情趣等观念形态的综合成就,并且体现出主体行为的规定性要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物化或物化了的精神。其次要讲究实效性,即在高校的各种教学和娱乐活动设施建设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实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冯天瑜.文化守望[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

[2]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3):20-21.

[3]房喻.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7):16.

[4]衣秀侠.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教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S1):57.

[5]吉爱民.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解读与构建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57.

[6]潘道兰.建设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9.

[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第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

[8]邱瑞玲,刘科荣.试析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0,(2):98.

[9]周韶伟,向昭.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载体及育人功能[J].学习月刊,2010,(1):30-31.

[10]王金宝,蔡海江.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J].思想政治研究,2011,(3):124.

作者:罗道福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2:

大学校园文化评价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目的、信息、方法、过程和内容等方面很有特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存在缺乏重视、意识薄弱、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应在系统原则、动态原则和人本原则指导下,厘清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思路,即制定评价目标、完善评价机制、任用专业人才。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组织构成主要包括:自我评价、专家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评价

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知识的保存、传授、传播、应用和创新,文明的传承和进步,人才的发掘和培育,科学的发现和技术的更新,社会的文明与理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无不依赖大学作为基础[1]。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以及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具体化了的一种文化形态。而校园文化评价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伴随着校园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而产生的产物,而且对大学的进步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特点

所谓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指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鉴定的方法与流程的总和,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特点来看,主要可分为目的、信息、方法、过程和内容5个方面。

一是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目的应该具有决策性和行动性。任何评估都有其目的,表现为对设计方案的审查评比,其结果都是为了选择和制定最适宜的决策,以开展今后的行动[2]。那么,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也是一样,它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终点站,而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的检测站和加油站。针对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评价不仅是为了衡量是否已达到既定的目的,而且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加完善大学校园文化的管理和决策行为进行诊断并提出宝贵建议。

二是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信息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客观性。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一种信息反馈,信息的系统性搜索和客观性反映是基础,因为只有系统地搜索才能获得客观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的信息,这样才能客观、有效、准确而简明扼要地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并提出建议,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评价需要专家小组来进行客观评价而不是本校的被评价人的主观评价。

三是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既然是一种对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客观而综合的价值分析与判断,那么应该具有与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目的相适应的科学方法。比如建立正规的评价制度和有效的评价指标系统以及制订适宜的评价方案等等。由于大学校园文化评价需要专家小组和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完成,所以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评价制度、方案、指标系统及方法上应该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四是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过程具有程序性和常规性。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过程不仅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前进的驱动力,而且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经过程序性的鉴定和常规性的周期评价这一过程,才能使大学快速进步发展。

五是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内容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大体系:横向体系包括大学校园里的制度、组织、物质、精神和生活等文化评价;纵向体系包括大学校园里的班级、宿舍、社团、学生和教师等文化评价。因此,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二、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存在的问题

概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第一,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普遍缺乏重视。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自身,都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价值判断模糊不清,忽视了校园文化评价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造成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普遍缺乏重视。由于缺少校园文化评价,许多大学的文化建设往往不考察效果,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时,由于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就业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退居次要地位,更遑论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了;第二,校方自我评价意识薄弱。各方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普遍缺乏重视,必然导致校方自我评价意识薄弱。具体到工作中,校方普遍把评价工作看作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事情,只要在评估中得到来自这两方面的肯定,就可以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成功的。这就造成校方参与程度低、投入热情不高,特别是对校园文化的自我评价意识薄弱,观念陈旧,认识陷入误区;第三,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学理研究不足,评价标准与目标不清晰。任何一项评价都需要清晰合理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但是,学界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成果很少,各个高校在办学实践中也往往忽视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理论研究,这就造成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缺乏学理支持,具体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工作效果难以保障;第四,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机构与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和其他评价相同,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也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才。当前,我国尚未出现针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专业机构,而参与校园文化评价的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往往缺乏专业知识,这就造成专业评价的不专业性,评价实效难以保证。因此,建立专业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机构势在必行,而培养专业评价人才也至关重要。

三、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原则

高校校園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事关重大,备受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关注,但要科学、规范地建立评价体系,需有一定的原则[3]。大学校园文化评价要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为基础,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校方从全局的高度出发,统筹安排校园文化评价活动,实现校园文化评价与相关文化建设的“评建结合”,协调校内各个文化建设部门,实现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顺畅无阻;二是动态原则。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大学内部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变化而变化。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工作能够因时而变,因时而宜,保证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适应;三是人本原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无疑是校园人[4]。因此,大学校园文化评价还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校园文化评价的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立足于全体校园人的基本诉求,在综合全体员工的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制定,以提升全体校园人对校园文化评价的认同感,为大学校园文化评价获取全面的支持。

四、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思路

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作用十分突出,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评价系统的建设,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打开思路:

(一)制定评价目标

做好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评价的标准,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目标。要搞清楚大学校园文化评价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确保目标的达成,又需要完成哪些具体任务,选择哪种评价方法,借助何种评价手段。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核心目的是要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要以此评价目标为依据,制定评价指标,实现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长期指标和短期指标相结合、以及全面指标与重点指标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完善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完善评价机制。应充分认识到,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要完善其实施机制。要适时评估校园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预判性的评估,从现实性和可行性的角度调整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同时,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程度评价,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其次,要加强反馈机制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反馈机制是对评价结果的及时反应,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实效性。在反馈机制下,要对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反复的比对、核实,以检验评价结果,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反馈机制要确保评价结果直接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为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相关评价还应建档保存。

(三)任用专业人才

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一支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的支撑,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工作就无从开展。当前,多数高校都缺乏校园文化评价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应对这一局面,应坚持“外引内升”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内部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引进力度,引进专业能力出众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打造专业人才梯队,为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五、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组织构成

传统观点认为,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实施一般可以划分为3个重要阶段,即学校自测自评阶段、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阶段和评估结论及公布阶段。学校自测自评是整个评估工作的基础,自评是被评对象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专家组实地考察是通过审核学校自测自评材料的可信程度基础上对考察的印象及所见所闻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评价结论和建议。根据前两阶段可以看出大学校园文化评价需要师生们的主观评价和专家组们的客观评价,之后给出评估结论并进行公布。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也要引入社会评价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自我评价、专家组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有机组织体系。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自我评价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里的第五章规定: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自评过程中要使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取得积极的效果,首先师生们心理上需要有所转变,把被评价者“要我评价”的被动心理转变成“我要评价”的主动心理,把评价者“我来评价”的主观心理变成“需要评价”的客观心理。其次,使被评价者和评价者都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需要和动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因此,只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从心理的认知上共同形成与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必要性、重要性相关的知识,从心理的情感上共同建立起对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信念感和渴望感,才能高度能动地共同参与评价。所以,师生们的任何一点的轻视和反感都会在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活动中产生种种消极的态度和敷衍行为。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专家组评价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里的第六章规定: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为了领导能顺利地开展和组织实施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工作,在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和建设起评价专家组、评价管理人员和评价理论研究人员3支队伍来处理负责教育评价的日常工作。3支队伍不断成长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社會评价

199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提出:“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在政策上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在此指出了社会评价的必要性。社会评估是指一切有社会人士参与或主持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价,是大学校园文化系统外部对大学校园文化系统的评价。与其他形式的大学校园文化评价相比,社会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激励方面。社会评价有利于通过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推动大学自身激发主观能动性,追随社会先进文化的步伐,从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提升大学声誉,扩大办学影响力;二是在控制方面。社会评价有利于形成客观而精准的反馈渠道,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宏观指导,并在大学校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搭建“双向管道”;三是在对比方面。社会评价是按照一定的量化标准和方法,从社会层面对大学校园文化做出考核,这有利于真实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有助于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找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与国家要求水平的差距,对比找出各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长处与短处,以利相互监督;四是在协同方面。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教育。开展社会评价,有利于社会与高校的共同受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也离不开大学文化建设的大力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评价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综上所述,要做好大学校园文化评价工作,就必须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坚持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主要还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政策行为,虽然有专家的参与,但是社会评价处于缺失状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评价必将在大学校园文化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王承绪.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6.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01.

〔3〕黄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6):46.

〔4〕刘刚,等.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6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魏玉娟

大学校园文化论文 篇3: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

摘 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类别,深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不同,文章就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在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所启迪。以此为基础,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借鉴一些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

引言

大学是文化继承、批判和创新的主要场所,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改造来影响学校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它是在校内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逐渐产生、发展的,一方面体现在其大学校园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性上,另一方面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性。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经历了漫长的成型、转化过程,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经验的积淀和品格的升华。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在师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高校校园文化同样举世瞩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高校文化也受到众人的关注。美国和中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常常被专家、学者拿来比较,大学校园文化当属其中。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四个层面,而且这四种文化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中美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分析各自的独特魅力,以期取长补短,使大学校园文化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中美大学物质层面的比较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构造对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师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无处不受到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内容都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影响。

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环境[1]。因此,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学校环境建设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科研设施、校园环境和文化标识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具体体现,它是能够被广大师生、员工直观感知的。中美两国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首先,就教学设备、科研设施而言,美国大学相对比较完备: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而中国高校的实验室相对单一,实验研究往往还需要到其他学校借用仪器设备。中国大学里的教室只是电脑、投影仪比较常见,因此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美大学教学硬件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其次,就校园环境设计和文化标识方面而言,美国学校注重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彰显学校追求的价值[2]。例如,哈佛大学的庭院、墨海德大学的钟楼以及龟山社区学院的建筑设计等,此外,美国大学校园内还随处可见美德的标语。中国大学校园注重寓情于景,寓教于景,一般遵照学校历史、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来建造名人雕塑,它们是大学精神的感召,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聂耳雕像、江苏南京晓庄学院的陶行知先生雕像等。通过中美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可相互借鉴,切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改善校园物质文化,使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加完美、卓越。

二、中美大学制度方面的比较

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具体来讲,包括高校的管理体制、部门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的规范等。通过制定条条框框的章程并且以条文形式确定下来可以规范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校园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制度文化能够让大学校园具有灵魂,才能让教学硬件设施不再是摆设,才能感染在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也就不能形成优良的校园精神传承,制度文化是形成良好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石。对校园制度文化内涵的界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尽管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校园制度文化下定义,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校园制度文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校园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和由这种规范产生的文化现象[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见只有建立起系统的规章制度才有可能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乃至班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有效落实。中美两国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因国情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权力下放和规章制度方面。就权力下放来讲,美国各州拥有较高的教育自主权,联邦政府主要起协调、监督作用;在中国,教育部门执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学校,这样看来,学校的自主权力相对有限。就学校的规章制度而言,美国大学的规章制度相对较少,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学生还是很自由的;中国大学的规章制度则是条条框框,管理严格,学生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虽然中美两国大学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但是我们从中还是能提炼出共性的实质的内容,即都坚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三、中美大学行为方面的比较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师生的言行举止、多种形式的校园社团活动。校园行为文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诸如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乃至学校的文化传统、规章制度等都对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基本国情、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是不相同的。首先,就师生的言行举止方面而言,美国大学校园显得很开放、自由,师生穿着打扮随意自由、言论自由、墙壁涂鸦自由等。此外,美国大学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重视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而中国大学校园里师生服饰中规中矩,言论也不是完全随心所欲,强调竞争学习。其次,就校园社团活动而言,美国大学根据国家实际形势需要和学校特色,有针对性地举办各项活动。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校园的社团组织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不完全走学术路线,涵盖体育活动、娱乐活动、学术活动等方面。通过中美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校园行为文化存在不少差异,差异是允许存在的,没有绝对的谁好谁坏之区别,无论是美国大学还是中国高校,校园行为文化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不可一味地盲从,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拓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操守、打造和谐大学校园,同时加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这将有利于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中美大学精神方面的比较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文化,它一般包含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学风以及班风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引导浓厚学术风气的形成、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不断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它是校园主体精神社会化的过程和缩影,无论是中国大学还是美国高校,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首先,就办学理念来说,美国高校尤其强调学生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认为高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合格公民,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此外,国民精神的弘扬也是美国大学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关于这一点,圣约瑟夫学院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大部分集中在培育“四有”新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中美高校办学理念相比而言,美国大学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投放在社会这个宏观环境中进行,而中国大学则从细微入手,从细节做起,充分体现所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次,就校训而言,美国大学往往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中国大学关注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每所高等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通过中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取长补短,可以产生共赢。因此,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要在充分了解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建设的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一系列的适当策略和措施,这样才能使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也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五、总结

中美两国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时代精神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对应的大学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美国大学在价值追求、人才培养观念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我特点:学术风气浓厚、重视个性培养、崇尚创新精神等;中国大学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关注人文情怀、政治文化突出、学校自主权力有限等。通过对美国大学校园文化与中国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我们改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取长补短,借鉴美国大学的先进经验和教育理念,联系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创建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现代大学校园文化。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只是教育文化的一种,但是大学校园文化却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显然,当前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差异,还有不少问题仍然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相信,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都将经历一个由发展期步入成熟期以至完善的过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也将进一步体现系统性、多样性、共融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涛.试论中美学校文化的差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71-72.

[2]唐克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绍平.论校园制度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6-58.

作者:何慧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形象行为系统论文下一篇:农村社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