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2022-11-15

第一篇: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托、小班幼儿基本动作特点及发展水平

婴、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整体水平比较低。下面从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几方面具体分析这一年龄段幼儿动作的发展状况。

一、 走步。

1、正常走:幼儿基本掌握走步的要领,能够在走路的时候放松、自然,

上体保持正直、步幅稳、有节奏、脚位正确,摆臂协调,只有少数的孩子走路发展欠缺。

2、持物走:在这一方面幼儿的发展出现了个体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孩子发展比较好,知道持物的时候要放慢速度走步,会很小心,很平稳的走到目的地;第二种孩子无法在控制自己行动的时候照顾到手中的物体,如小三班的孩子C1,他在端奶的时候,知道要走得很慢,知道要小心,可是他还是无法把奶平稳的端到桌子上;

第三种孩子则没有意识到持物走时应该注意协调,如婴一班的孩子C2,他在端汤的时候,只顾着走路,根本不会去注意手中的碗。

二、跑。幼儿跑的动作整体水平比较差,只有比较少的幼儿能够掌握跑步的全部要领,绝大多数幼儿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

1、

全脚掌着地,落地重,缺乏弹性;

2、

不摆臂或摆直臂或摆单臂;

3、

不能控制跑步的路线,不会跑直线;

4、

灵敏度差,不会躲闪,不能急停;

5、

速度上出现男、女孩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男孩少快于女孩;

6、

四散跑居多,虽然也能一个跟着一个跑,但坚持性差。

三、跳跃。

跳跃的动作在婴、小班出现较大的分化,个体差异较大: 发展好的、练习多的幼儿能够协调配合双臂的摆动和腿部的蹬伸动作,落地的时候能够屈膝;发展不好的、练习较少的幼儿无论始终跳还是双脚挑都不能控制双腿的蹬伸、腾空、以及落地的屈膝。

整体上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在跳跃的时候,落地普遍比较重,还不能有意识的去控制身体;另外单脚跳的能力普遍比较差,可能是由于度愚笨年龄段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四、投掷。婴、小班幼儿的投掷能力可以说是几项基本动作技能中,发展最欠缺的,表现在:幼儿对于挥臂、甩腕、投掷的时机把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协调投掷的方向、速度和力度。

分析原因,不是幼儿的能力不够,而主要在于练习的匮乏。投掷这类动作一方面本身技巧性比较强,不容易掌握,一方面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能频繁练习,这就减少了幼儿在这方面的进行练习的机会,所以发展就显得滞后。

五、攀登类。

这是婴、小班幼儿发展最好的动作之一,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常有机会接触滑梯、攀爬架等器械,攀爬的动作得到了经常的、反复的练习。小班的孩子能够熟练的在攀爬架上进行双脚交替的攀爬,引班的孩子虽然要做双脚的合并然后在交替,但相对与其年龄来说,已经是发展很好的了。

六、钻。

婴小班幼儿以正面的钻爬动作为主,他们能够掌握一系列的屈膝、下蹲、低头弯腰、蜷身并移动双脚的动作。这与平时经常玩钻小火车的游戏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婴小班的幼儿基本动作能力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原因有:第

一、生理基础。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幼儿的骨骼、肌肉还处于初步的发育期,所以其运动能力相对会比较差,而且很不稳定;第

二、心理因素。婴小班的盖子年龄小,经验少,任何一种主动发起的动作、行为都有一定的冒险性和危险度,所以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认知能力、意志、毅力的发展水平就会影响到幼儿运动的水平。

婴小班幼儿动作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非常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第

一、运动经验的不同。不同的幼儿在0——3岁时所经历的运动过程是不同的。而年龄越小,幼儿的动作可塑性就越大,所以差异就越显著:运动的越早,练习得越多,发展就越好;相反,运动的越晚,练习得越少,发展就越有可能滞后。第

二、幼儿的性格气质。一般情况下,乐观活泼的孩子,经常运动,动作发展比较好,而内向胆小的孩子,多数情况下运动比较少,因而能力相对比较弱。(当然也有例外。)

婴小班幼儿运动的兴趣及需要

幼儿对运动本身就怀有很大的兴趣。因为运动本身能够使人身体兴奋,从而促使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不同的幼儿趋向选择的活动和游戏互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儿童在选择运动类型时有以下几种趋向:

一、自己比较熟悉的运动,能够熟练操作的运动。有的幼儿对攀登架非常熟悉,他能够非常熟练的在攀登架上攀爬,那么他可能就会常常去玩攀爬架;同样如果孩子非常善于玩秋千,那么他选择的秋千可能性就更一些。

二、难度适中的新鲜运动,即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危险性较小的运动。对于不经常玩的游戏或器械,对幼儿来说会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如果难度不大,且危险性较小,幼儿也会比较愿意选择这样的运动。

三、能获得成就感的运动,也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不熟悉,但只要幼儿能通过该运动获得自我满足感或得到老师的支持,孩子就回趋向于选择这样的运动;

四、有一定趣味性的运动。孩子都喜欢富有情节的好玩的游戏,比较有趣味性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选择的一种趋向。

我们在实习中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时,常常会觉得幼儿园的大型设施太少了,太单调了,而且总是划定范围,孩子们每天玩得都一样,没有新意。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师大幼儿园的户外器械其实还是挺丰富的:滑行类的有滑梯,攀爬类的有攀爬架、有云梯,颠簸类的有木马、小鳄鱼,摆动类的有秋千,钻爬类的有小火车等等。对于一个幼儿园来说,它的资金来源是有限的,这就限制了幼儿园运动设备的齐全与更新,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幼儿户外运动器械都买到幼儿园,而且场地也有限。其实器械的花样、数量固然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怎么利用这些器械。如果只是每天带孩子们来到场地就任由孩子自己玩,长此以往,在丰富的材料也会显得枯燥。所以因该在运动中融入故事,在器械中赋予情节,让所有的器械都活起来,让不会讲话的器械都生动起来,那这些其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幼儿带着一个童话故事来到活动场地,把攀爬架当作大森林,把滑梯当作高山,把“大青虫”当作地下隧道,让孩子们在故事中运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发展。

婴小班体育活动状况

总的来说,婴小班的体育活动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

以自由活动为主。让幼儿进行自由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婴小班的体育活动几乎全全由幼儿自由活动代替了。在户外活动时间里,教师基本上不组织幼儿进行集体的或小组的体育游戏,大多是幼儿自己选择器械自由活动。

二、

集体活动的种类少数量少质量低。婴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发展不完善,组织集体游戏比较困难,适合于该年龄段幼儿的集体游戏本身就很少,再加上孩子到了户外很难集中精力,老师很难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老师一般不愿意在户外进行集体游戏。

三、

教师过于注重安全问题。幼儿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毋庸置疑。但是为了安全而 阻止幼儿进行有益的体育运动显然是“因噎废食”之举。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把户外场地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器械的使用也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哪些那些是大班孩子的器械,哪些哪些小班孩子不能碰,老师都看管得非常严实。老师更多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稍微有一点冒险性的活动,教师就会阻止幼儿,老师基本会尽可能得避免幼儿对本班规定以外的任何活动的尝试。

这些特点显示出了婴小班幼儿体育活动还有很大的不足。孩子年龄越小,其体育运动越应得到重视,所以,老师应该在婴小班的体育活动上投入更多的注意,时幼儿的身心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幼儿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侯晓文

6、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

6、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

6、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

6、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

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越让干什么越不干。其实,孩子拥有自我意识本身并不是坏事,就看家长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这件事了。如果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反而能了解孩子,合理调整做事的顺序,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必须要先完成作业,但孩子却非要想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做户外活动,这时你如果不同意,非要坚持写完作业才能做其他的事,会看到孩子尽管听从你的安排,但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常会边写边玩儿,或者磨磨蹭蹭,直让你恼羞成怒。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让孩子听话仿佛成了不变的法则,如果把这条法则拿来应对

6、7岁儿童的话,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养成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而有些家长却全然不知,总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错都是孩子的。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恐怕会不爱听了吧?比如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强迫孩子必须要听你的话,必须要按你的指令做事时,一旦孩子不去执行怎么办?当亲子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时你又怎么办?这时我建议你回头学习心理特点一中的内容,再补充上几点。一是给孩子自事的权利,明确告诉孩子,好孩子如果每天总让大人指挥着做事,多被动啊,为何不自己主动安排事做呢?这样一来,即使你不会做某事,可以寻求爸爸和妈妈的帮助啊。二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给孩子有步骤地做演示,然后让孩子做,你旁观,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事后做总结。三是要尊重孩子,千万别总认为你是对的,因为孩子做事时常会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如果你的观点和做法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坚持,孩子反对你时,谁对谁错呢?

心理特点三:玩伴儿时期来临,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逐渐减少 随着孩子对空间对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家里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孩子玩耍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把目光放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如果你身为父母不了解这些,整天在孩子放学后,仍然把孩子关在家里,可能孩子很快对单人游戏(独自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双人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游戏)逐渐不感兴趣了,因为此时孩子对同伴的关注更加强烈。有很多父母常忽略儿童人际关系培养,而孩子们恰是通过与玩伴儿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上,获得了人际关系最初的印象。一个没有玩伴儿的

6、7岁儿童,他(她)的童年是缺乏色彩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玩耍,不仅表现在游戏本身,更有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带有模仿的性质。我经常观察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的情景,发现即便玩儿时,孩子们也会有游戏规则,也会彼此互相教游戏的方法,有时甚至还探讨一些自然和科学类的话题,这种互动的氛围是家里完全看不到的,因为是同龄小伙伴之间的自然沟通和交流,不带有强迫性。孩子们完全是带着浓厚兴趣,带有强烈的好奇心进行的,自然学的特别专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们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注意力保持时间呢。

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孩子对室内外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你是理性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壮着胆去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一点点扩大孩子活动的区域,在放手的过程中去教孩子如何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放飞的过程,既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身为父母的您的挑战,如果你放不开手,你必然会过度保护,而

6、7岁儿童对这种过度保护恰是最反感的,一旦发现你不停地紧盯着他(她),就会想着办法躲开你,这样反而不利于安全保护。通过我对大量家长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素质,自己本身就缺乏自信心,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由于过度担心已经强烈要求自由的孩子,常会让很多家长内心不安加剧。这种心理一旦占据你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放不开手,对孩子的心理依赖反而更明显,看看,矛盾凸显出来了吧?本来孩子由于渴望和玩伴儿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你的心理依赖逐渐降低,而你却怕孩子出现意外而增强对了孩子的心理依赖,这种矛盾常常让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心理特点四:

6、7岁儿童是非判断能力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加强培养

很多7岁儿童由于自我意识比较强,又受玩伴儿的吸引,同时自控能力较弱,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不管其他孩子做对的,还是做错的,统统都会模仿。这种模仿一旦不加分辩,很容易让孩子从同伴身上学会坏习惯,时间久了,对孩子的人格品质培养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常听一些家长谈论哪些孩子品质非常差,而自己的孩子却又经常和这个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孩子学坏怎么办?面对这种心态,我要告诉家长们,你完全可以逆反思维,把孩子玩伴儿身上的坏习惯当成反而教材来引导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只有让孩子亲眼目睹什么是坏习惯,坏行为,坏品质,然后加以正面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哪些事咱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你也会成为坏孩子,坏孩子可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你愿意做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呢?还是心甘情愿去模仿别人身上的坏习惯,成为坏孩子让大家都讨厌你呢?

是非判断能力并不难培养,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社会,很多生活细节随手可得,只要你成为你心的父母,不管陪伴孩子走到哪,都可以用心去观察,只要发现一些是非对错的情景,都可以拿来做例子,做教材,通过分辩和引导,让孩子也有目标去观察那些错的人和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是非分辩,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既然自觉按正确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自信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千万别目光短视,否则,你的患得患失很容易失去自信,更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启发和引导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是非判断意识非常淡薄,常把一些潜规则,不良风气当成是很自然的事,不仅自己难于从其中抽身而出不去参与,反而也盲目从众,这样你焉能做个性的自我?出色的自我,又焉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极敏锐的是非判断能力呢?

我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儿子小路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感触非常深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做最出色的自己,坚持久了,非旦没有让孩子学会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和坏品质,反而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自我,不轻易受周围玩伴儿坏行为的影响。当然,光教孩子学会是非判断和分辩还不行,还要结合礼礼貌、感恩、孝心、友善、宽容、接纳、助人、挫折等方面的情感习惯加以教育和培养,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落落大方,人见人爱。

心理特点五:

6、7岁儿童认知理解能力虽然增强,但课堂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要

我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发现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最初受口语发展的影响。在很多家庭里,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做亲子陪伴,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培养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机。一个口语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必然会使认知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口语发展落后,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来,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听力跟不上,思维能力跟不上,其结果是孩子学习效率比较低,成绩不理想。很多学习产生困难和障碍的7岁儿童,还受制于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比如有些父母常爱灌输式教孩子如何做事,这种只注重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形成双向的沟通,时间久了,会发现在家里只有大人说,孩子听的份,这可是非常糟糕的事,你不让孩子说话,那不等于人为扼杀孩子表达的欲望了吗?如果孩子不大量说话,口语发展怎能跟得上呢?

如果有必要,请你认真观察家人与孩子交流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上述我所说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我建议你做如下改变,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正说的话,只要孩子在说,不管有没有道理,说的是对是错,一定要让孩子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二是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的脸或者眼睛,必要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如果孩子和你对话时,手脚不老实,目光游离四处观望,或者总是跑来跑去,你必须要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怎样和别人说话。必要时,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持正确的沟通姿态,沟通距离,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写过。三是要允许孩子参与家务事的交流,既然锻炼孩子口语发展,又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四是要提醒脾气急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放慢语速,尽可能不要频繁催促孩子做事,一旦你经常这样做,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可就明知而故意为之,你越让他快点做,他就越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必须要重视孩子的识字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可以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杂志进行。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她)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但是我观察过很多家长,常把一些教辅材料当成课外阅读的资料,这可是很糟糕的事,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建议你选择接近孩子生活的阅读素材,像自然类和科学类的杂志或者读物,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悄然间就把知识吸纳了。当孩子口语发展得到重视和培养,当孩子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时,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轻松地听懂学会。

结束语:

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快,有很多在

6、7岁时表现来的认知、行为、习惯问题,如果你能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教育和培养,在下一年度会发现问题明显减少。但如果孩子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你必须要认真做自我评价和分析了,看看是你的育儿能力跟不上?还是你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改善?因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像隔代教育、夫妻教育观念分歧、家校结合不好、过度关注成绩本身而忽略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等现象,都会造成教育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教育,你越想教育好孩子,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搞好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已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

[摘 要]早期阅读兴趣指幼儿对阅读活动和阅读材料所表现出的爱好与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对阅读能力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背景,采用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结构和发展特点。

[关键词]幼儿早期阅读阅读兴趣

一、研究意义

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首次在“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以倡导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幼儿阅读兴趣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①]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编制“幼儿早期阅读行为表现教师评定问卷”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1.访谈

根据已编制访谈提纲,对某些幼儿教师进行访谈。

2.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及维度建构

随机选取两所幼儿园,对相关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教师对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的语言描述,从中找出表现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特征的词汇,并明确地把它们标记出来。总共找到98条用来描述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的语句,155个词汇。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关于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描述词汇都可以归入这11个码号中(见表一)。

所包含的码号(码号顺序按照出现频次大小排列)(见表二),并在理论层面上呈现出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结构的理论建构。

所表现出的爱好与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结构由倾向性、广泛性、效能性、稳定性和参与性5个维度构成。倾向性是指幼儿的阅读兴趣对着什么内容而发生的;广泛性是指幼儿阅读兴趣的数量范围,有的幼儿兴趣广泛,有的幼儿兴趣狭窄;效能性是指阅读兴趣在推动认识深化过程所起的作用,在这里体现在阅读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稳定性是指幼儿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参与性是指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喜欢与老师或其他幼儿交流,对阅读活动是否专注。

3.问卷编制

由于教师与幼儿接触的时间较多,且多数接受过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培养训练,比较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对儿童的表现做出较客观、真实的评价。所以编制教师评定问卷,比较能够保证调查结果。

4.探索性因素分析

经过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其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对碎石图进行观察,并以特征值≥1为标准,发现比较适合于提取4个因素,即参与性、效能性、倾向性和广泛性。

5.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及重测信度系数

0.858-0.8788之间,表明本问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的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教师评定问卷,请有关心理学专家及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问卷的内容和可读性进行检查,所以问卷拥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通过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与理论建构基本吻合,使问卷的结构效度比较合理;又以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教师评定问卷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的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家长评定问卷为效标问卷,选取95名家长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本研究的问卷与此效标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为r=0.763**,说明此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比较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总体特点

能性、倾向性、广泛性四个纬度,而这四个纬度对幼儿阅读兴趣的影响程度不同依次为:效能性 >参与性>倾向性>广泛性。

(二)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存在年级和性别上差异

为考察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行为表现在性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我们对幼儿早期阅读兴趣教师评定结果各特质因子得分及总分在幼儿年级和性别两个因子上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四)。

差异,但是并不显著,性别以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

(三)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呈倒“V”型发展趋势

图1 幼儿阅读兴趣总体发展趋势

图1表明,幼儿的阅读兴趣呈现出一个倒“V”型发展趋势。即幼儿进入幼儿园的头一年,阅读兴趣逐渐增强,在进入幼儿园的第二年以后,新鲜感降低,幼儿阅读兴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四)幼儿阅读兴趣具有独特性

稳定性和持久性是衡量兴趣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结构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效能性、倾向性、参与性和广泛性。幼儿阅读兴趣缺乏稳定性,并且缺乏中心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幼儿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坚持力的心理特点以及有意注意发展滞后,没有固定的兴趣,很难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决定的。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喜好,也存在特别之处。色彩鲜艳、图多字少,夸张、充满想象力,并且贴近生活的阅读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更有吸引力。

(五)家庭是影响幼儿阅读兴趣形成的主要因素

幼儿阅读兴趣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师进行访谈结果表明,家庭因素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访谈教师主要是想了解教师眼中影响幼儿阅读兴趣的因素。请她们说出她们认为幼儿阅读兴趣强、弱的原因与哪些因素有关,共收集到

了41条语句,其中71%的描述认为家庭是幼儿阅读兴趣的影响因素,56%的教师认为家庭从小培养和引导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可见家庭早期阅读教育的重要性(见表五)。

图1显示幼儿的阅读兴趣从小班到中班逐渐增强,从中班到大班则增长速度缓慢。因为幼儿在入幼儿园头一年,对身边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对班里开展的阅读活动也觉得新鲜有趣,到第二年时新鲜感相对较差,因此阅读兴趣呈现下降的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班得到了最高评价,这似乎说明中班是幼儿阅读兴趣发展的转折时期,正如有的研究者认为4岁半到5岁半是其阅读的敏感期。

[②]

幼儿阶段,男孩与女孩阅读兴趣不存在显著差异。许多研究都是从兴趣的倾向性与性别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而有关兴趣广度、稳定性、效能与性别关系的讨论,还没见到。[③]通过幼儿教师了解到,男孩和女孩对阅读材料的喜好却有所不同,男孩多喜欢看交通工具、益智类的书,而女孩对于故事类的书更感兴趣。Syndi(2005)的研究[④]表明,男孩更喜欢冒险类的故事,尤其是战争类的故事,男孩还喜欢野生动物、运动和机械类的图书;女孩则喜欢罗曼蒂克的故事,以及关于家庭生活或者是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比较贴近她们的生活,会联想到自己的家庭、朋友以及自己的宠物。

五、结论

(一)幼儿阅读兴趣在年级上的差异达到临界显著水平;性别差异及性别与年级交互差异不显著。

(二)幼儿阅读兴趣在参与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其他各维度上年级差异并不显著。

(三)幼儿阅读兴趣发展总体随年级增大呈现倒“V”的发展趋势,中班是幼儿阅读兴趣发展的转折时期。

(四)幼儿阅读兴趣发展总体随年级增大呈现倒“V”的发展趋势,中班是幼儿阅读兴趣发展的转折时期。

(五)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具有独特性。

(六)家庭因素是幼儿阅读兴趣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六、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虽然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结构、发展特点等问题,得出了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诸多研究条件的限制,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来自问卷法的局限性。问卷法通常以自我报告的方式进行,故又称为自陈测量。自陈测量存在一个主体反应的真实性问题[⑤]。尽管本研究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如设置反向记分题等。但是,由于测验的题目与社会评价相联系、调查活动本身引起被试的关注等,会引起被试的防御反应偏向,从而使被试不是按照实际情况回答,而是根据社会舆论或他人的态度,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回答。另外,自陈测量不可避免的受被试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而不能反映过程,而这些都会造成本研究的误差。

2.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均是在沈阳市范围内的部分幼儿园。样本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也有一定影响。今后,有必要选取地域分布更广、更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群体,从而修订、完善已有的结论。

3.研究得出幼儿阅读兴趣主要表现在效能性、倾向性、参与性和广泛性四个方面,阅读兴趣在年级、性别以及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与研究假设不完全一致,可能是与自编问卷的质量以及样本的数量及代表性有关,研究结果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二)研究的展望

在研究中,如果深入班级对个别典型的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会对研究的结果有进一步的证实与补充。且本研究仅探讨了幼儿阅读兴趣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对于在家庭以及在其他阅读场合的行为表现没有涉及,这也是未来深入研究的一个方面。

第四篇: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已是教学理论界的一致看法。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把发挥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可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

(二)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

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重视师生间的互动及合作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轻松安全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过程模式”,如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教学也强调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它特别强调教学过程可以在幼儿之间发生,也出现在师生之间。教师把未知视为自己继续学习的条件或动力,乐于把它们作为一个“课题”平等地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去求索,确信孩子们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提供主意、建议、难点、问题、线索和路径等方式给自己、给教学以启发、支持和帮助。儿童所提供的一切,会同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思考共同形成一份“相当骄人的资源、财富”。

(三)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重视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教学中,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情感依赖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人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人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的发展也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艺术感染”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

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作品中的道德知识,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了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学生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四)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浩瀚无边,更新加快。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极少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因此,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观念。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有些模式的基本目标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以帮助幼儿有效获得新知识,发展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幼儿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五)重视教学中的评价

重视教学中的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评价重视教学中的评价 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学习的评价或是学生间学习的互评及自评。因为教学评价有其独到的效用:①诊断问题;②及时反馈信息;③改进或调整;④激励作用。因此,当代幼儿园很多教学模式都把评价作为其教学程序的重要一环。如在“探索—发现”教学模式中,幼儿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或探索中的疑问进行探讨,不断改进自己的设想,丰富其知识经验,最后掌握知识或概念。“示范—模仿”模式则强调教师要对幼儿每次练习提供信息反馈,给予及时强化,让幼儿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使幼儿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行动。因此,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都极力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效应性作用。

二、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综观整个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教学模式的形成阶段,夸美纽斯第一个提出了以“观察———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的教学模式。尔后,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当然,这两个时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系统讲授书本知识,学生系统学习书本知识,教学目标单一,虽然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到了20世纪初,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和不足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出发,强调教学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应让儿童在“做中学”,提出了活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活动和兴趣,虽然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片面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总之,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化局面。此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教学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这就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之相

适应。如: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的一般模式已从原来的“示范—模仿”式发展到“感知—体验”式、“探索—发现”式、“创作—表现”式等。而且,各学科也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对一般模式加以演变,产生了许多更为具体的教学模式。如科学领域中的“观察—讨论”式、“操作—实践”式等,社会领域中的“情感陶冶”式、“角色扮演”式、“艺术感染”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之间互相借鉴、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逐步走向“以教为主”的模式和“以学为主”模式的统一传统的教学理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不顾及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幼儿是消极的、被动的。以这种教学理论为基础所建立的教学模式当然是强调了“以教为主”。此后,随着人们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及学习规律的深入研究,教学转而强调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绝对中心,教师只是辅助者,教学从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出发,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这种教学理论为基础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当然是强调了“以学为主”。这两种绝对的观点,应该说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遭到时代的淘汰。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深入研究,更多地把教学中的教和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提出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思想观念。随着这些理论的逐渐完善,与此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必将逐步走向“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模式的统一。

(三)“自由开放”的模式日益得到重视

教学活动具有目的性,没有目标指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讲,我们在开展每次教学活动前都会事先提出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活动结束后,评价是否实现了目标。教学过分强调幼儿的学习结果和目标实现。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确立和发展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强调的是幼儿的行为结果。它通过事先确定的明确、细致、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来要求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并实施评价。这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尤其盛行,我们经常是以目标来选择内容、组织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的。教学活动以固定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可称为“封闭”的模式。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一种以“生成性”目标为取向的过程模式。他认为幼儿的行为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教学不应注重幼儿的行为结果,而应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其能力的形成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幼儿去探索知识。这种模式有代表性的包括意大利瑞吉欧的生成课程模式,美国的“自然发生”课程及英国的开放课程等。如瑞吉欧教育就认为,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事先明确幼儿学习的终点,这只能是对幼儿学习潜力的一种束缚和阻碍,因此,教学不事先确定活动的具体目标,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作多种可能性的“假设”。这可称为“自由开放”的模式。与在教学活动之前规定具体、细致的目标的“封闭”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及对幼儿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培养更有优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受到重视,势必被推广。

(四)教学模式日趋科学化、现代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是教学模式形成的基础。如: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是以实用主义哲学观为基础;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是以维果斯基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是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不断相互作用

的因素)为理论基础的;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人经验及情感体验、学习与认知活动的结合)为基础的;泰勒确立和发展的目标模式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我国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是以这些理论、模式为基础的。可以看出,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再单纯依据教育学及哲学了,随着各门类学科的发展,人们设计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已扩展到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日益成熟、丰富,特别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能更加清晰地剖析人类的学习机制,使教学模式的设计更加科学。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促使教学模式更加现代化。如我国幼儿园的“探索—发现”的教学一般模式,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原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理论设计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强调幼儿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讨论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现象或得出概念,最后能迁移应用。这一模式的各教学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遵循了幼儿的认识发展规律,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在教学策略上,要求教师要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强调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强调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反映了现代的教学观念。

第五篇: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 目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

2. 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 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能力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 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 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 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

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自杀形式:跳楼、上吊、投河、服毒、割腕,其中跳楼自杀的23人,占56%。

自杀原因:除了一人是病痛、一人因被强奸,其余, 可以说都是心理问题,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思。

令人震惊的数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严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5岁以下各类精神病患者共计3000万人。

发人深省的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

有学者研究表明: 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是2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关重要。

2. 肩负使命,心系责任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教育者的责任,担负起这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健康概念梳理

1. 什么是健康

传统健康观 没有病就是健康

现代健康观 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11个具体的健康标志。

健康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 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

•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2.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良好发挥,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六点: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

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 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 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八点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 什么是幼儿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情绪良好:情绪积极向上;

(2)人际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3)适应环境: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 (4)人格完整: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 能缓解幼儿的压力, 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儿童。

成人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沮丧和懊恼。

经常谈论些有趣的话题,讲些小笑话,活跃气氛。成人要有些幽默感,善于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化解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注意发现儿童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当幼儿表现出尊重同伴的选择与想法,主动安慰不开心的同伴,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时,及时给予肯定。

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

帮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由于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有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 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 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 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 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因此,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 ☆情境陶冶 ☆行为练习 ☆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 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 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 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 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 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 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 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 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 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

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陌生的环境

家长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 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把身体发育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2. 偏重发展好的幼儿,忽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

3. 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4. 偏重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5. 偏重幼儿园内的教育,忽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忽视,给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带有隐蔽性的,具有潜伏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正方法与途径

1. 矫正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2. 矫正的主要方法——补救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

(2)游戏矫治

(3)体验成功

(4)个案追踪 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个案追踪问卷表

幼儿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姓名、关系、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等。

《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199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约有20%的幼儿3岁后仍有吮手指的习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年轻的父母。

编一首儿歌:

吃手不卫生,手上有小虫, 眼睛看不见,吃了肚子疼。

3. 矫正的主要原则——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1)宣传家长

(2)了解幼儿

(3)设立幼儿心理档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②幼儿个性特征表;

③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④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⑤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既要重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就得到了快乐一生的基础,重视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是对幼儿一生的幸福负责。

让我们把新的健康观作为航标灯,照亮自己前行之路;让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望远镜,看清幼儿未来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把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标杆,衡量自己光荣神圣的指数。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师, 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心理健康之天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阅读是一种人生态度下一篇:幼儿教师爱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