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2022-09-11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健全人格与性格、能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自身又充分地享受到自我发展所带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的人, 而非培养仅仅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 但在人格上却有缺陷的“专业机器”。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 尤其是非人文学科的教育中, 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意识, 使专业学科教育显得十分冷峻, 缺乏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恰恰是教育最温暖的部分, 是每一个学生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具体表现在: (1) 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他们经常把自己分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找不到自我。 (2) 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他们常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而陷入主观, 片面和“想当然”的境地。有时他们又会在一些复杂的事物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例如, 人际关系问题上的不和谐, 交往困难等。 (3) 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如果受到内心需要和外界环境影响的强烈刺激, 他们的情绪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而表现出两极性, 既可能在短时间内从高度的振奋变得十分消沉, 又可能从冷漠突然转为狂热, 乃至造成消极的后果。 (4) 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 不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大学生能独立迅速地处理好一般学习, 生活问题, 但是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优柔寡断, 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 盲目从众的心态。

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老师, 但是一方面心理咨询老师数目有限;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 比较腼腆, 怕别人知道, 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因此, 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最有效的途径。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的几十分钟接触, 不但可以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能够将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传达给学生, 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和谐地与他人交往、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成长为一名有着健全人格与性格的优秀大学生。

将心理教育引入到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教师的角色,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 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 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 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 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 不轻易责怪学生, 应以朋友的态度, 征求学生意见;同时, 及时调节课堂活动, 激活学生的情绪。

2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 有些大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杀人、因成绩不理想或恋爱失败而轻生的事情时有出现, 对于这种问题, 除了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教育之外, 任课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休息的间隙为学生分析出现这种事情的原因和后果, 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懂得忍让, 大家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小环境, 告诉他们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及时正确的发泄出来, 避免这种情感累积到一定程度爆发。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为大学生打好预防针, 避免出现校园事故。

3 教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实践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大部分都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因此很多大学生加入了学生会和各种各样的社团。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将主要的学习丢弃在一边, 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中最后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 甚至导致退学的后果。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刚入学的新生加以正确引导告知其主要任务还是学习, 应把精力的大部分用到学习中来。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团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通过组织社团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成为一个以学习优秀、拥有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4 做大学生奋斗目标的引导者

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是考上大学, 而考上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陷入一种迷惘的状态, 不知道生活应该如何继续。面对各种新鲜事物和课余的极大自由, 很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度的不适应。分不清学习和其他事情的主次把学习放在一边, 陷入其他事情中去。最终造成多门功课不及格、退学的后果。通过讲述优秀学生的经历, 给陷入迷惘状态的大学生提供多条成功的道路做参考, 让他们以这些优秀学生作为模范, 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5 做大学生问题的解决者

大学生远离父母、亲朋好友, 情感上依恋他人。教师如果能够做大学生的朋友, 在他们有问题时, 及时的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案例为他们指明方向, 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避免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 做出不理智的事情。这比单纯依靠辅导员来解决学生问题要好的多。

综上所述,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大学生心理迅速成熟的一面为其性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为学校教导他们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他们未成熟的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为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 加强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强调在高等教育课堂中适当地引入心理教育, 使大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 也能学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够对大学生提供问题咨询, 不但能帮助他们解决专业上的问题, 还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再加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大学生就可以正确处理实际问题, 顺利度过成长的不适应期。在这样一个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不但能学到专业知识, 还成长为人格与性格都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 也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看待社会的事情, 积极的发展自我, 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目标出发, 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特点, 论述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寻求实施的新途径, 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创建健康和谐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世芬.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排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 (7) :41.

[2] 杨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19) :133~135.

[3] 唐华生, 叶怀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 (5) :111~113.

[4] 董晓星, 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6) :24~26.

[5] 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论如何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下一篇:特种植物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