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赏析毕业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戏曲赏析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精彩纷呈。特别是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宋元之时,趋于成熟的戏曲与稍后繁荣起来的长篇小说一同雄踞文坛,取代了古代诗词赋文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自元以后,戏曲名家辈出,其中,汤显祖堪称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东方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则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

第一篇:古代戏曲赏析毕业论文

中等艺术学校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教学研讨初探

【摘要】研究探讨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研究探讨此课程的教学范围内容。明确此课程以分析介绍讲解知识点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为教学理念。学生亲身体会戏曲表演、戏劇影视表演的部分过程,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抓住青少年喜欢游戏的天性及模仿的天性,有敢于尝试所有新鲜事物的无畏人格时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戏曲戏剧影视相关知识作为自身修养储存起来,为将来的跨界表演,现代戏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做好准备。

【关键词】戏曲剧目 影视剧目 年龄优势 游戏天性 模仿天性 跨界表演

戏曲表演专业在全国一些中等艺术学校中已有几十年的教学历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大批戏曲表演人才。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著名表演艺术家,99%都是在中等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奠定的扎实的表演基础。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多媒体的发展,大量的戏剧、电影、影视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为满足大量的戏剧、电影、电视制作对表演人才的需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很多中等艺术学校都新增设了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并得到蓬勃发展,培养了很多优秀的演员。

常见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在同一学校内同时平行教学。通过对一些兄弟学校的调查,了解到一个现象,两个专业的教学如同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交流。虽然两个专业表演技巧手段不同,但都是在舞台上或者镜头前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所以,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创作了许多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目,所演角色不再是传统戏中的各色人物形象,而是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在戏剧影视作品中,也创作了许多古代历史题材的剧目,需要演员运用戏曲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等技巧塑造人物形象。这就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实际表演能力,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而现有中等艺术学校都没有开设针对培养提高表演专业学生综合审美意识能力的教学课程——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

中等艺术学校戏曲表演学生一般11~12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六年。经过六年的专业学习,能扎实掌握“唱念做打武”等专业技巧,具备较高的表演能力水平。戏剧影视专业学生一般14~15岁入学,17~18岁毕业,学制三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也能扎实掌握相关表演技巧。

每个学生在中专学习期间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或将成为他们今后有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否为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开设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各专业人士有些不同观点和看法:

1.二者表演手段的不同

戏曲表演以形体技巧和演唱技巧为主,总体是写意的程式化表现形式。戏剧影视表演是通过一般性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为主,二者的表演手段完全不同,相距甚远,没有可借鉴领域。

2.二者演出环境差异

戏曲表演环境是舞台,戏剧影视表演环境是镜头前。戏曲表演必须一次性完成,戏剧影视表演可以多次重复。演出心理压力完全不同。

3.观众互动方式不同。

戏曲表演与观众是面对面直接互动方式,而戏剧影视表演是面对摄像头表演,与观众是间接互动方式。互动方式的不同,也是没有可借鉴价值的原因之一。

上述观点看法有其客观存在道理。但是,都是在单独强调戏曲表演与戏剧影视表演的不同点,忽视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表演者的修养培养。二者其共同点都是表演。戏曲表演一般塑造的是历史人物,教学中所使用的剧目都是传统老戏,剧本题材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神话人物形象。多年来形成的戏曲程式化表演技巧大多都是为以表现传统老戏所需技巧来安排教学内容。戏剧影视表演一般塑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即便是历史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其人物角色形象也是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自然人相同的,只在服装服饰背景等客观因素上体现历史年代,表演者本人的表演,不能超出自然人的状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戏曲表演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反应当今社会文化社会的戏曲剧目在舞台上大量呈现;跨界表演的现象层出不穷;多媒体自媒体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的出现等,都对表演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通过戏曲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使学生了解不同表演方式手段,帮助他们对不同的表演形式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戏剧影视剧目中不同人物在不同事件不同环境下,怎样恰当的去表现剧中人物;观察饰演者面部表情的表演程度及肢体语言的表演尺度,从小使学生养成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艺术创作习惯。

2.帮助学生了解戏剧舞台的表演空间及影视剧表演拍摄场地及调度规律,了解互动对象的空间差别对表演者的影响——面对观众表演与面对摄像头表演的差别;培养学生能以比较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欣赏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而不再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觉只去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

3.青少年年龄是绝对的优势。青少年身体所有神经系统及协调能力都在发展阶段,各种知识技巧必须在这个年龄时期进行学习训练,才能完全掌握并达到相当的水平高度,成为本能的一部分,俗称“童子功”。记忆能力更是绝对的优势。少年时期学习的知识,终生不忘。那么,如果在这一时期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课程中所讲授的所有知识,他们都会有深刻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能体会感受到表演艺术的真谛。

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学生而言:

除去上述三点以外,还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戏曲艺术的表现语言方式,认知“唱念做打武”等表演技巧及运用,了解戏曲艺术的审美标准。适当对他们进行一些戏曲技巧的简单模仿训练,使他们亲身体会和感受戏曲技巧的程式化动作,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为戏剧影视表演借鉴一些新的戏曲表现手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艺术修养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就具备的,而是靠长期积累才能取得的。因此,应该从小抓起。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配备科学的课程框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戏曲表演专业开设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为戏剧影视专业开设戏曲剧目赏析课程,是非常合适的选项。

一、戏曲表演专业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剧目题材:不同题材的戏剧影视作品归类——正史题材、野史题材、战争题材、军警题材、商战题材、教育题材、儿童题材、工业题材、生活题材(都市生活乡村生活)、娱乐题材、喜剧题材、江湖武打题材、动画题材、科幻题材等。

2.剧本主线:人物主线、矛盾主线,“起承转合”基本框架结构。

3.矛盾冲突: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个部分的设定。强调结尾的重要性。

4.人物塑造: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群像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设置;服饰造型、化妆造型、道具制作。

5.观察生活:启发学生无论身处任何场合时,都要每时每刻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观察他们的身份、年龄、穿着打扮、使用物品、神态情绪、人物关系、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环境影响等等。

6.模仿表演:做简单的无实物表演练习、无对象交流表演练习、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想象练习等。

7.画面音乐:画外音乐(场景描写音乐、气氛音乐、地域性提示音乐)、画内音乐(剧中人物演奏演唱音乐)等。

8.音效配置:画面同步音效及制作方法。

9.摄影技巧:介绍了解戏剧影视空间、视觉语言、镜头语言、摄影机运动、色彩原理、色彩控制、照明工具、光学镜头、录像与高清、特技特效、影像控制、现场操作、制作人员调配等。

10.片段模仿:经典片段模仿(表演区域调度、人物塑造、台词等)。

11.画面配音:为经典片段配音(经典动画片、著名戏剧影视片段)。

12.小品编创: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

13.自媒体摄制:摄制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生活小品,加画面音乐及音效。

低年级课程安排以介绍讲解儿童题材、动画题材、教育题材、生活题材、喜剧题材等剧目为主,重点是了解简单的知识,引起表演兴趣。中低年级课程安排以分析体会为主,引导指导学生具备观察生活、模仿经典片段、分析人物关系、假定结局等创作能力。重点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角色创作。中高年级课程安排以创作模仿及体验为主,重点是自编自导自演摄制制作生活小品,以感受戏剧影视的艺术魅力和摄制制作小品的成就感。

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剧目赏析课程内容包括:

1.戏曲剧种:介绍各地区戏曲代表剧种——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

2.戏曲常识:介紹出将(上场门)、入相(下场门)、文戏、武戏、行当特点(生旦净末丑)、程式动作、刀枪把子(武打套路)、空翻动作名称、伴奏文武场(弦乐是文场,打击乐是武场)服装、头饰、道具。

3.唱段欣赏:选择昆曲、汉剧、徽剧、京剧、河北梆子、豫剧、上海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广东粤剧、评剧等剧种的优秀代表唱段,介绍审美欣赏角度。

4.技巧模仿:模仿简单的戏曲表演动作——手眼身法步。

5.现代戏赏析:介绍现代戏发展情况,选择主要剧种的代表作。鉴别传统戏与现代戏的表演方式的异同差别。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具体智力能力理解能力及兴趣取向,科学的安排课程内容。

上述戏曲剧目、戏剧影视剧目赏析课程的设置,是分析介绍讲解知识点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戏剧影视表演是以饰演者本能重现的表演为主,戏曲表演是程式化动作技巧表演为主的区别。帮助学生亲身体会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的部分过程,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抓住青少年喜欢游戏的天性及模仿的天性,有敢于尝试所有新鲜事物的无畏人格时期,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戏曲戏剧影视相关知识作为自身修养储存起来,为将来的跨界表演,现代戏表演、戏剧影视表演做好准备。

作者:侯莹莹

第二篇:关于高校古代戏曲课程教学的思考

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精彩纷呈。特别是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宋元之时,趋于成熟的戏曲与稍后繁荣起来的长篇小说一同雄踞文坛,取代了古代诗词赋文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自元以后,戏曲名家辈出,其中,汤显祖堪称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东方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则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至于戏曲作品中的名曲、名段和剧目,不仅占据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中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更是以其独特的民族品格和人文气质享誉海外。然而,具有辉煌成就与悠久艺术传统的中国戏曲,在今天不仅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且正面临着危机。

且不论形成戏曲目前困境的其它因素,众所周知,观众是戏曲的上帝,没有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就意味着戏曲的死亡。因此,作为高校戏曲课程的教师,笔者想谈论一些关于古代戏曲教学的思考与设想,以期对国宝的弘扬有所帮助。

根植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戏曲,在其漫长的汇流蜕变过程中,不仅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诗词、绘画、书法、工艺、园林、建筑等互相影响融合,造就出独特的美学品味与民族特色;其表演的歌舞性、抒情性、生动性等,也使这一将多种表演艺术集于一身的舞台演绎成为无可争议的艺术奇葩。而且,曲艺的高度程式化与模拟性,使戏曲舞台成为社会人生的缩影,其中浸润着的深厚文化传承与习俗理念,成为民族共同的心理积淀,规约着国人的行为准则。

可是,当代青年对戏曲知识了解不多,尤其忍受不了戏曲的“缓慢节奏”。因此,他们轻易认为戏曲是落伍的甚至是封建社会的东西,或者是退休者借以消磨时光的途径。于是,国粹被抛闪,快餐文化、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充斥着他们的眼球和神经。当然,欣赏传统戏曲的审美能力是要靠不断的影响和熏陶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要想让年轻人喜欢戏曲,我们必须首先向他们做好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通过介绍国宝的特色,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惜,我们的学校语文教育中,戏曲被关注的太少太少。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且不论重理轻文的倾向多么明显,这么多些年来,语文教材中基本上没有戏曲内容,就连高校中被誉为素质教育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戏曲依旧落寞。年轻人对自己民族艺术的无知和缺乏自豪感,已成为普遍现象。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先从教材上入手,打破戏曲被冷落的局面。

目前,不少高等师范院校所用的教材,还是中科院文研所或游国恩先生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于非等选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这些文学史是那个年代学术的结晶,功不可没。然而,如今已进入21世纪,学术不断发展,因此,只有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丰富曾经的薄弱环节,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况且,教材中涉及到戏曲的部分,往往以戏曲史、作家生平介绍、作品分析等为线索。由此以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的教学难免偏重叙述故事情节而忽视了理论阐释。因此,尽管故事讲得十分精彩,但学生仍然不满。因为大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理论上的指导和提升而非蜻蜓点水般面面俱到。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笔者建议新编教材适度添加理论指导,教师讲授戏曲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加强理论分析,以新的观点、新的视野吸引学生,提高其分析鉴赏戏曲的能力。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从文学史的角度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而且要系统讲述某部作品自身的发展流变,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的对比,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范围加深学生对戏曲剧目的理解。众所周知,《牡丹亭》是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从明清至当下,不知有几多人改编过他。不论何种版本,一经演出,无不掌声雷动。如果说此剧成功的秘诀在于赞美封建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烟并以死来追求爱情的精神,其实《西厢记》早就这样写了,《孔雀东南飞》也早已以死来相爱了。那么,《牡丹亭》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其荣登“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高峰”的宝座?

据考证,汤显祖的《牡丹亭》脱胎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前半部分写杜丽娘游园伤春、感梦而亡,鬼魂与柳梦梅幽会,不仅情节曲折,人物心理刻画亦不乏精彩之处。可惜的是,话本后半部分避开尖锐矛盾冲突,在封建家长首肯喜爱发棺开冢,还魂成婚,最终夫贵妻荣,流于一般才子佳人模式,削弱了它艺术上的价值。汤显祖《牡丹亭》在借用《杜丽娘慕色还魂》中游园、寻梦、写真、回生等原始情节之余,注入“情灵”,将话本中轻描淡写的杜丽娘慕色之情点石成金地演化为生生死死追求幸福的惊心动魄的爱情。让人与人、人与鬼、人与神穿插碰撞在特定的表演空间,形成戏曲冲突的层叠与情节的峰回路转,再加上缠绵的情怀和优美的意境,“人鬼恋”传奇话本从此脱胎换骨,取得前者无法比拟的成就。而杜丽娘的绝望爱情也明显与《西厢记》《孔雀东南飞》《桃花扇》《长恨歌》中的女主角不同,她的伤悲恨源于她觉察到貌似和谐的人间秩序的严重残缺。而她的光彩就在于面对这种残缺不是妥协而是以青春生命的毁灭去追求超越一般生命意义的真挚情感。“不自由,勿宁死”的悲剧观,对何以为人的探索以及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峙冲突中实现对理想人格自由的追求等等,这些闪耀着“现代”色彩的理念,使《牡丹亭》具有了同题材戏曲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揭开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生命美学的新扉,这在四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优秀的戏曲文学剧本能为二度创作提供广阔的天地,诱发出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戏曲不仅追求文学形象静态统一性,而且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实现音、舞、美、表等多方面手段的综合。对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或许没有过多的了解和感觉。在高等院校戏曲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单一讲解的模式仍然大量存在,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同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等演员用歌、用舞、用言的单一艺术成分相比,戏曲表演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难驾驭得多。因为戏曲演员要用歌、舞、言等多种艺术成分来表演人物的性格化动作。除此之外,戏曲中的服装、脸谱也有严格的规定,其内涵可谓异彩纷呈。因此,除讲述教材上的戏曲史内容和戏曲剧本的文本和语言意义之外,根据戏曲综合的特点,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展现戏曲全貌的方式与机会,让他们跳出从书本上认识平面的“戏曲”这一老路。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已经认识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做了一些工作。如北京大学曾多次请来了有影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来学校做讲演和表演,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武汉大学成立了一个戏曲爱好者协会,让学生在一起切磋交流并组织演出,促进他们的兴趣。当然,有这种条件和激情的学校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最近距离的欣赏到戏曲的魅力,教师可以抽出时间上网下载一些优秀剧目,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播放。这样一来,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讲授方式要比单一地宣讲理论要好得多。而且,通过画面和舞台的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戏曲与美术、服装等相关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拓展他们的欣赏范围与视角。

然而,个人的眼界和学识毕竟有限。光凭教师搜集戏曲剧目,肯定无法将异彩纷呈的经典唱腔唱段完全囊括。笔者的想法是,有关部门能否集中力量,选编一批与高校教材配套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邀请目前我国最优秀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演出,制成光盘,与教材配套发行。

既然戏曲是表演艺术,除上述教学新方法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或者扮演其中的角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加强他们对戏曲的了解与认知。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编演经典剧目的兴趣和热情相当浓厚。通过自由组合,他们或演《西厢记》中的一折,或演《瑟琶记》全剧,或演《白毛女》《沙家浜》中的精彩片段等等,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他们每人的演出戏份也不多,但是,趣味横生的表演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戏曲作品的理解,而且通过对剧本中对白的记忆与复述,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与功底。

另一个重大收获是,当学生表演相同剧目但选择不同时期版本进行准备时,发现其中的变化相当惊人。由此以来,他们自然发出质疑,为何不同时期的剧本会有如此巨大的出入?抓住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某一具体戏曲作品的变化,讲解戏曲史上的某些重大问题。比如,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一,白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八百多年。其剧中人物形象的流变,就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民俗、文化、社会思潮等方面的信息。

关于白蛇故事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小说《白蛇记》。最初的版本可谓是一个恐怖故事,主要讲述了蛇精祸害世人的主题。至明嘉靖年间,《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录的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内容为祸害人间的白衣妇人为白蛇化身,最后被法师镇压于湖内石塔下。这两部最初的关于白蛇故事的本子中,白蛇形象都以祸害人命的异类面目出场,其自身结局自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到了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所辑南宋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中,不仅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方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警奸、化香谒禅、遇赦捉蛇、付钵合钵等情节已经全部具备,而且白娘子的形象也和此前大不相同。此时,她虽未脱尽妖气,但已经是一个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蛇仙形象。换言之,此刻的白蛇已经开始正处于从丑到美、从恶到善、从妖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了。

而最早以白蛇故事作为题材的戏曲剧目,当数明代戏曲家陈六龙的《雷峰记》。第二位以白蛇题材进行剧本创作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黄图。在他三十二折的《看山图乐府雷峰塔传奇》中,情节和冯梦龙的传奇小说大致相同,可以说是现存的《雷峰塔传奇》的祖本。时至乾隆三十六年,剧作家方成培在此基础上经过对白蛇故事的关键情节作出丰富和修改,写成四卷三十四折的《雷峰塔记》。该本中,不仅白娘子这一人物被赋予更多的人性,艺术深度得到加强,而且,全剧主体思想也由冯氏的“警世”观升华到为对争取爱情自由而反封建压迫的歌颂与赞扬。新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毛泽东“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观点影响下,传统旧剧中的人物符号、情感关系也必然要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并放在“阶级论”的视角下加以审视。由此以来,对于文学阶级性的经典论述,使旧剧改编者在“改编”《白蛇传》时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民众最为关心的白娘子的遭遇问题,其重点在于如何把传统内容上的“彼主题”转化为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此路线”。于是,该剧丰富而复杂的主题就被进行了统一认识与定性:《白蛇传》属于“以丰富的想像和美丽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压迫者的反抗斗争与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应当“加以保存和珍视”。由此以来,对于爱情的追求便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成为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和对封建压迫者的不屈抗争。“反封建”主题的烛照下,“人妖之恋”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挣扎,变成“拯救理想爱情”的、充满正义的“反封建斗争”——白蛇和法海的斗争就成为追求自由幸福、人性解放过程的你死我活的“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许仙和白蛇的爱情转化为在“反封建”斗争中不断升华、深化、转化的“阶级情感”。而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白娘子独特的“妖性”和相应由许仙表现出的复杂的人性的消失。

通过对比分析,戏曲“非艺术”即“政治性”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讲解剧本前后差异原因之所在,也就是生动地告诉学生“文学是政治的晴雨表”这一道理。当然,道理越辩越明,理由越争越清,为加深他们对某一时段文艺政策与文学现象的记忆与理解,可以将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组,各选出辩手展开论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不管孰胜孰负,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方法与思路,同时也让他们懂得,文学史记载之外的作品也值得关注,因为唯有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在最大限度内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求学求实”的本质与意义也在于此。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填鸭”,不仅改变了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学单渠道传授知识的方式,实现由正规化、固定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教学方法的转轨,而且,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艺术感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

[2]戴不凡.评《金钵记》[N].人民日报,1952-9-12.

(张莉 郑州轻工业学院450002)

作者:张 莉

第三篇: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观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汉字的每一次变革,历经沧桑的中华文化创造出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充满历史气息与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學习借鉴,而赏析不同时代的古代文学作品应带着不同的创新性思维。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立足当下,回顾过往,在创新思维的提升中寻找新的要点,完成别具一格的赏析。

一、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原则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尊重特定的时代背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于距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代中国,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与当今社会截然不同,因而作品大多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需要通过合理的赏析方法加以区分。在赏析过程中,读者必须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带着正确的情感进行思考与体验,将文字描述的画面与真实的历史相结合,分辨出作品中层次丰富的表达内容以及作者心中真实的所思所想。部分读者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以现代的价值观、道德观来看待古人的行为,导致产生理解上的偏颇。还原历史才能还原名著,这是古代文学赏析必须遵循的第一原则。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挖掘深层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作品凭借独特的艺术价值得以流传,如今读者能够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带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赏析经典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意识到这类作品之所以被奉为经典,一定是因为包含博大深沉的精神世界,从而借助细致的赏析深挖时代风貌、文化特征与民族精神,结合时代特征整理其中的现实意义。如陆游的绝笔诗《示儿》,临死之际所想到的不是“身后事”,而是国家统一的千古大业,这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表现,更是绝对的爱国精神的传扬。理解作者的精神内涵,能够为古代文学的鉴赏带来新的颜色。

最后,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应体会多元的艺术价值。文学是艺术重要的分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哲学价值,挖掘古代文学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在赏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古代文学作品以文字为媒介,为读者带去多元的主观感知,为其展开内容丰富的绘卷,以引发多种多样的思考。如经典作品《红楼梦》,除要看《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之外,更要看见家族之间的斗争,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皇帝四次下江南,单单住在他府上”,这不仅是对贾府“独受皇恩”的写照,更是对曹雪芹自身命运的暗喻。那么,《红楼梦》中是否也包含着作者的不得志?在赏析时,读者要将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看作提升文化品位与丰富审美情趣的途径,从中获取多元的艺术享受,而不是简单地将之看作没有生命的文字。

二、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注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一)以意象为线索揣摩作者情感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中,想象力是激活读者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要素,读者在想象力的指引下能够顺利进入作者的视野,与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意象”寄托情感,意象的种类随着古代文学的发展出现数种极具代表性的类型,读者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应留意其中的意象,下意识地进行积累,从而找到解读的规律。

比如说,古诗词所用的意象较为统一,一种意象往往固定代表某种情绪或情感,读者可以在赏析时加以留意。首先,植物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意象出现,如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取“柳”的谐音“留”,表达离别的不舍;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取“竹”坚韧的特性喻人。其次,不少诗人也乐于在动物身上寄托人的情感,如辛弃疾的“江晚正愁余,山涧闻鹧鸪”以“鹧鸪”的境遇表达个人的思乡情绪;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借“沙鸥”的生活方式描述自身境遇。除此之外,亭台楼阁与音乐等也都曾作为意象出现在古诗词中。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作品中,包含着作者的文化情感与创作欲望。通过意象揣摩作者情感是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有效方法,读者只有积累足够多的古代汉语常识,才能在读到特定的字句时立刻理解意象的内涵,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读者在遇到新的意象时,可以先凭借个人经验与理解进行猜测,而不是一味地搜寻其他资料的记载。

(二)以历史为补充探索作品背景

文学作品在引发足够多的共鸣后,才有可能被奉为佳品,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保存下来。如今读者能接触到的古代文学作品必定带有值得深究的内容,或许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或许是一段真实的记录,读者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才能得到准确的分析。因此,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应带着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出发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挖掘作品的精神内涵。

比如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不同人士对“功名利禄”的渴求,既揭露了清朝后期吏治的腐败,也批判了科举与礼教对人心的侵害。在赏析《儒林外史》时,读者应深挖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朝代在科举制度、行政机构与相应政策上的区别,思索清朝百姓精神贫瘠的原因,从更深层次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以《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故事为例,读者对于严监生的了解,来自于“两根灯芯”的故事,在教材中,严监生是个吝啬到骨子里的小人,但在《儒林外史》当中,严监生是个有人情味的角色:正妻病重,名医问诊,灵芝做药,绝不含糊;人之将死,嘱咐内兄,拉扯外甥,尚有人情。这个角色是复杂的,在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只看见作者对于时代的讽喻,更要看见作品当中的人情味,借此来完成古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挖掘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读者对相关历史与社会状况的了解更进一步,人文素养的提升将更加显著。

(三)以联想为手段还原作品内容

艺术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文学将形象思维的产物转变为抽象的文字,文学作品的赏析则反过来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画面。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较为简洁,是一种讲究留白的艺术,为了降低赏析的难度,读者可以通过联想的手段,补全作品内容,在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下释放想象力。

比如说,诞生于先秦的《山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奇书,涉及地理、文化、交通、民俗与神话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山海经》的赏析不应局限于文学层面。在《山海经》中,山川湖海的命名都以其外貌为参考,如“青丘之山”具有“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所以称为“青丘”,读者在赏析时,便可以结合原文展开联想,品味其他地名的由来,并在内心描绘出相应的画面。此外,《山海经》在介绍异兽时加入大量的叙事描写,如“禹杀相柳”的故事使用精妙的语言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也可作为读者展开联想的素材。在联想的同时,读者也可以借助书籍附带的插图,或影视作品中的桥段扩充想象的空间,以极具创新性的方式完成赏析。

(四)以情感为媒介影响实际生活

情感是人类重要的生理特征之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无法脱离人的情感独立存在,一次深度的赏析必然会对读者的情感,甚至价值观产生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映照,读者若能从赏析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使古代文学作品发挥出慰藉心灵的力量,则会进入更高的阅读境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学作品不乏对世界、宇宙、自然等哲學问题的探讨,读者在赏析时应耐心品读其中的哲思。

比如说,《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集中展示,重点解释庄子“无所待而游无穷”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人不应依赖世俗之物,而应与自然合为一体,摆脱尘世的束缚,自由地在世间行走,《逍遥游》便是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描绘。对于现代人来说,庄子所说的“超脱万物”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景,但这不代表读者无法从中获取精神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信息差被抹平,人们在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后,反而更加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这种现象在年轻人身上最为明显,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使得其内心难以平静。此时,通过赏析《逍遥游》,读者或许无法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却仍然可以追求“精神自由”。而对于一些具有争议的作品,也可进行讨论,如《庄子·大宗师》中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与当前所推行的“苟富贵,勿相忘”“同生死,共患难”的处世思想相悖,更容易激发读者的文学情感,进行语文素材的深层次探索。如此一来,读者带着创新性思维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益于实际生活的内容,可以在情感方面得到更多慰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作品蕴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深不可测,值得读者仔细品鉴与领悟。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时,读者既可以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围绕作品的技法与风格展开思考,也可以从文化探究的角度出发,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情怀,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依照本心提出创新性观点是有效赏析的核心要求。读者应杜绝人云亦云的习惯,满怀美好向上的情感品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之处。

作者:赵娜 李莉 宋美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下一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