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2022-11-28

第一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SWOT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该怎么分析呢? 中国移动 S

1、客户群优势

2、成本优势

3、资产优势

4、员工优势

5、品牌优势

6、经验和能力优势

7、民族技术

o

1、FMC

2、互联网化

3、移动化

4、宽带化GPON

5、智能化

6、国家鼓励大企业走向世界

W

1、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操作系统、浏览器、搜索、应用)

2、互联网出口带宽

3、传输网

T

1、技术进步的威胁

2、反垄断的威胁

3、IM、操作系统、IPHONE

中国联通

优势:

1、价格便宜:入网费和使用费都相对中国移动便宜

2、服务态度好:在目前的广泛口碑宣传中认同中国联通的服务态度

3、服务种类齐全: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联通公司的经营范围较中国移动大得

多,这意味着用户在一家公司就可以完成其所需的各种服务项目.

4、品牌形象好:品牌形象趋于平民化,和消费者的距离较近,由于一开始和中国移动

有过于悬殊的差距,因此在软件服务方面较为注重,从而赢得了口碑,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比中国移动好.

5、政策优势大:是国内唯一经营电信项目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公司,国家有意缩小和

中国移动的距离,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中将最具有潜力.

6、硬件设备好:由于公司组建时间比中国移动晚,因此可以采用最为先进的设备,从

而保障了通话质量.

7、经过这几年的运做,使感受的网络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提高了可通话区域面积和

通话质量,发展速度是中国移动所无可比拟的 • 劣势:

1、网络覆盖面少,使可通话区域和通话质量受到限制,由此而产生的不良

口碑教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根深蒂固,对于移动通信来说是一个致命的

弱点

2、服务时间短,是消费者对其成熟性和稳定性存在疑虑,公司的品牌形象定

位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清晰

3、品牌形象低,由于一开始就从价格上和中国移动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

造成了低质廉价的负面影响,造成消费购买时的障碍.

4、经营时间短,品牌沉积比较少,因此造成品牌第一提及率低,在品牌消费

习惯上对比中国移动存在较大劣势

5、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过快,已经引起了中国移动的强烈重视,从而加大了其

自身的市场拓展工作,由过去的自然推广想目前的策略化推广改进,增加

了未来市场工作的难度

6、终端代理网点的服务质量等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机会:

1、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出来后原有的官僚作风等依然存在,在市场推广和服务改进等方面存在迟钝的现象

2、由于中国移动早期的种种收费过高和计费不透明等弊端不断被公众所揭露,使其品牌形象的损坏进程在不断加剧中,而中国移动至今未在言论或行动上将这些现象予以更改,已经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向联通

3、中国移动早期的不规范管理而带来的弊端正不断显现出来,并且由于规模的过于庞大而带来的缺乏灵活性正不断给中国移动已经受损的品牌形象带来更大的伤害

4、由于互连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入生活等因素,从而使通讯领域不断的扩大,而所增加的许多项目是中国移动无法经营的,将在竞争中缺乏相应的可提供产品内容,联通在时尚科技方面将对中国移动造成巨大冲击

• 威胁:

1、中国移动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开始

展开了一些改变形象的措施,例如设立1860服务热线等

2、中国移动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缩短和中国联通最大的劣势---- 价格

3、消费者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分离一事认知度不够,从而使

中国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与中国电信,使中国联通的品种

齐全优势被淡化

4、中国移动也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整改和提升,以期待缩短和

联通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网络覆盖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

5、随着WTO的到来,未来的市场竞争者可能更多,将加剧市场拓展

的难度

第二篇:家族和阶级——读《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有感

中山大学法学院02级4班 蔡惠燕

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这一法律的社会背景,研究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揭示了法律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他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基本特色,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了解其实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两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历代法制都明确限定了人们在社会以及家族内的身份等级,并且无论刑事、民事、诉讼、行政诸多方面都与这种身份等级密切相关。瞿先生花费了大量笔墨分析了家族、婚姻和社会阶级,揭示了其和法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突出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深刻影响,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写得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社会法律的发展轨迹,了解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明白了当代中国某些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历史缘由……

与欧洲社会早期国家产生不同,在中国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血缘的联系非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愈加紧密,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位,稳固宗族关系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早在

西周时期就确定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血缘关系网并根据了尊卑、亲疏、远近程度不同,确定了“五服”制度,因此丧服不仅是简单的服丧衣饰,更主要是确定亲属之间关系和等级的标志。中国家族主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其父权本位上。“父为子纲”,父对子孙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对子孙有支配和惩罚的权力,不仅对子孙的日常生活加以严格限制(如婚姻等大事也要由父所决定),甚至对子孙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法律对此种行为一般都会网开一面,从轻甚至不用追究责任。子孙对父母要绝对服从,不许忤逆、违背父母,不然会被法律、社会当成罪人。“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五刑之属三千,最莫大于不孝”,对于父母等至亲尊长的不孝行为,历来被当作罪大恶极的事情,法律都要对其加以严厉惩罚,隋朝确立的“十恶”中有一类是被认为严重侵犯家长权的,如恶逆、不孝、不睦、不义(部分),内乱等,这些罪行都要受到严厉打击,一律不得被普通的大赦所赦免,所谓“常赦所不原”。而且贵族官员犯有这些罪行,也不得援引八议、收赎之类的特权来逃避刑罚,从中可以看出父的绝对权威。“为亲者讳”,儒家认为父子之间应该互相隐瞒犯罪,不应互相告发,这才算“直”,这种“直”当然是超乎法律之上,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原则为准绳的。不过,在法律上,父告子是可以从轻甚至不用承担责任的,而子一般是不能告父的,不然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所告是实情,也要接受惩罚。……讲到家族,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婚姻,因为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婚礼者,礼之本也。”而婚姻的目的则被认为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婚姻主要是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基于血缘、等级和特殊事件等设定了许多限制,如同姓不婚等,婚姻的缔结一般都要经过繁缛的程序。“夫为妻纲”,夫就如同是妻的家长,对其行为负责,要求妻对夫百依百从,决不能有半点怠慢,夫也可以纳妾,甚至可以以“七出”单方面解除婚姻,休弃妻子(虽然有“三不去”对夫单方面休妻的限制,但是夫休妻的权利还是很大)。妻对夫的殴打等侵害行为,只能默默忍受,不能付诸诉讼,更不能加以反抗,否则会受到严厉惩罚,就算侵害严重甚至造成死亡等,夫也会照凡人有所减罪;而妻对夫的侵害行为却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妾则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总之,妻妾对夫要绝对服从,勤恳祭祀祖先,延续后代,才可以免遭被休弃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健全,父子、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了一步一步的改变,当代社会不会再强调父权、夫权的绝对权威,也不会在法律里规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夫妻更多是平等、互相扶助。但是,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在当代还是有一定影响。在许多农村,重男轻女、暴力干涉婚姻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痕迹。为此,有关法律规定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条文,以次来削弱家族主义、父权夫权思想的势力。

欧洲社会早期国家权力的形成主要是循着经济发展的路径,而中国的国家权力是通过政治性的集权方式得以形成的,所以统治阶级更加注重王权的巩固,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儒家便是维护这一制度的“忠实奴仆”,儒家向往礼制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记•曲礼》)“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荀子说得更明白:“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得其宜。”(《荀子•礼论》),礼成为早期国家划分并确定社会成员尊卑贵贱地位及其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依据。“序上下,正人道也”(《白虎通德论》卷一,《礼乐》)统治阶级通过法律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一切重要领域建构了一套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极具严肃性和威严性的规范体系。统治者将社会成员划分为天子、诸侯、各级贵族、平民以至贱民等阶级,不同阶级在社会中有不同的地位,各异的权利义务,权利从天子递减,义务则是从天子递增,权利义务并不对等。不同等级的人应遵循不同的生活方式规定,服装、饮食、房舍、舆马等都有严格的限制, "见其物而知贵贱。"(《新书》卷一,《服疑》。君主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高地位,对臣民拥有根本性权威,“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对臣民生杀予夺的权利是毋庸质疑的。臣民对君主要绝对服从,任何时候都要为君主着想,不得侵犯君主的权威,否则会成为“十恶不赦”的罪人,逃不了严厉的刑罚。地位高的阶级一般都能享受特权(如“八议”制度等),而且能支配、统治地位低的阶级,对地位低的阶级的侵害行为一般也能较凡人减等,而且可以以赎官法、官当法等逃避法律的惩罚,而地位低的阶级承担了大量的义务,对地位高的阶级惟命是从,不得侵害他们的权利,不然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严刑竣法。不同阶级一般也不允许通婚,所谓“门当户对”是基本准则,特别是地位高的女方不得嫁给地位低的男方,不然会受到社会的唾弃。等级一般是世袭的,特权阶级永远是特权阶级,而贱民阶级只能世世代代做牛做马,不可能成为特权阶级,而且,不同种族中也有不平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这种不平等的情形异常显著,人民都被划分为层次井然的阶级,无论政治、法律及社会各种待遇都依其顺序而定其高低…… 几千年过去了,中国法律得到了健全和完善,许多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都已剔除,法律向着平等、公平的方向发展,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阶级观念还是在不少人心目中存在,有些官员自以为是特权阶级,整天鱼肉百姓,凌驾于百姓之上,而且官官相卫,形成了新时期的官僚集团,而百姓竟以为自己是弱者,不敢加以反抗,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世袭制”也没有完全消失,市长的儿子再差也能当个官,而百姓想当官却要费劲周折,这样,真正的英雄只能无用武之地。悲哀!法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平之如水”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在执法过程中和社会活动中都要剔除阶级观念,真正做到法律、社会面前人人平等,给以公平的机会,则真正的平等指日可待。

儒家成功地将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统一起来,在儒家心目中,家族和社会身份是礼的核心,也是儒家所鼓吹的社会秩序的基础。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建立了以“亲亲”、“尊尊”为中心的不平等但有序列的社会格局,强调了君父的绝对权威,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牢固格局,这种格局维系了几千年,成为各个朝代的社会基础。直到现在,我们似乎还可以窥见其痕迹,国人的家国观念还是很浓重,这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法律反映着社会,也深刻影响着社会。可以说,法律和社会的发展脚步是一致的。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中国法律史,便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家族和阶级——读《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有感(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前途及性质的政治著作。这本书的精髓在于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和对中国革命的基本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英雄的誓言激励了我们这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青年,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这本著作,不由使我们这一代人浮想联翩,为之感叹!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深入的认识、独到的见解、精辟的分析,令我深感敬佩,也折服于他对中国革命如此透彻的认识和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是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前仆后继,一代代的传下去。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首次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观点,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中国现阶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由中国的实际国情所决定的。毛泽东写道:“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在文章中不仅阐述了中国的现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地指出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指明革命对象、最主要的任务,还指明革命的动力与性质,为那时期党的行动及政策指清了方向。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在文章的最后强调“这样的任务是非常光荣的,但同时也是非常艰巨的。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站在历史高度,体察时代发展脉膊的政党。国家统一强大,人民生活幸福,这是我们事业的目标,我们改革开放,国家现代化建设,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这项重任,共产党是全中国唯一的领导核心。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共产党强大的领导与决策能力,而共产党之所以能担当中华复兴的重任,是因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经渗透在中国共产党的每个角落。

毛泽东能把马克思的东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中国。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很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这本书中透露出的毛泽东思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我们更应该把历史留给我们的伟人的思想精髓铭记在心,不断学习进步,发扬光大,实现民族复兴!

人人都知道革命,那革命是什么呢?革命是无数生命换来的!每一次革命,都将付出大量的生命代价。而付出生命的人,我们称之为烈士。

革命烈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者的尊称。我们应当尊敬与怀念,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而后人也为纪念革命写出了各种书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中一本。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与第二章是毛泽东主持撰写的,而且这两章于1940年春先后在《共产党人》第四期和第五期上发表。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这本书原是由毛泽东主持和其他同志参加合作写的一个课本,原计划共写三章。第一章《中国社会》,是由其他同志起草,经过毛泽东修改的。第二章《中国革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

第三章准备写《党的建设》,因担任写作的同志没有完稿而停止。

本书第一章中的第一节便写出了我国的地形与民族特点,如“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他的领土超过了整个欧洲的面积”这一句话,便可让读者的脑海中有一副情景。简单而明了。

本书的革命章节主要在第二章:《中国革命》,它分为七节。分别写出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与前途这几个方面。同样是用较少的文字来点明所诉说的事件的主旨。

而第二章最后一节《中国革命的两重任务与中国共产党》,则是对文章的总结:整个中国革命是包含着两重任务的,这就是说,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与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革命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要条件具备之时把他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革命阶段上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光荣的伟大的全部革命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为此而奋斗,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有些幼稚的共产党员,以为我们只有现在阶段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将来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或者说,现在的革命或土地革命即是社会主义的革命,应该着重指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每个共产党员须知,整个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包括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过程才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认清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学习论文

----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有感

姓名:李洋

时间:2011年4月

第四篇: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后感

人人都知道革命,那革命是什么呢?革命是无数生命换来的!每一次革命,都将付出大量的生命代价。而付出生命的人,我们称之为烈士。革命烈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者的尊称。我们应当尊敬与怀念,他们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而后人也为纪念革命写出了各种书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论著。通过阅读该书使我重新温习了一下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史。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逐步瓦解我国的封建经济,把我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是一部屈辱史,在这段期间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是一个有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现今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及工作中还是需要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不是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的陈年旧事就没有它存在利用的价值了。历史的车轮不停在转动,但如果现在人把优秀的忘记了,反而把腐败的铭记了那社会就真的倒退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能够科学思考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人也一定是个能够科学思考的个人。在大学里玩虚无、玩后现代、玩犬儒主义的结果就是让人彻底丧失正确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即使在大学中我们也不能松懈,而应时刻谨记革命精神,努力向上。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 听后感

5月22日,3408人头攒动,6点刚过早已爆满,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陈丽娇老师从新中国60年的奋斗历程和60年的发展成就两个方面出发为我们讲授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发展”的讲座。

第一个方面,她提到1840~2050的这200多年里,华夏子孙始终在为实现民族统一,国家富强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这200多年又可分为两段,前100年即1840~1949年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生存问题,实现民族解放。后100年即1949~2050年,在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60年历史过程中有两件大事:前30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30年建立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首先来谈谈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为政体,以统一的多民族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为国家的结构形式,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政党的立国之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形成,其中多处有别于苏共所谓“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没有给新中国带来来自国际世界预料中的失败,反而进一步推动新中国又快又好地全面发展,此处足见我们党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再看新中国几次重要的经济改革。邓小平说:“…社会主义革命使我们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美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说:“…毛泽东时代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我们能很清楚地从他们的话里提取出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新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推行的正确有效的经济制度改革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新中国从1978年到党的十六大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努力发展非公经济的战略经济方针。社会主义制度体制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了体制发展的源泉。

第二个方面,从新中国建立到6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历了五个主要方面的转变。分别是从积贫积弱向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工业大国的转变;从被动的门户开放向主动的全方位开放的转变;人民生活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转变;从弱国外交向大国外交的转变。经济总量从2007年的世界第4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再到2010年的第2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科技实力从2000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军事实力超过传统强国俄罗斯跃居第2位;经济实力更是从195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7位;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外资吸引国并拥有近3万亿的外汇储备。诚然,随着中国经济在最近30年的不断高速发展,中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地位持续升高。这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譬如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作一个假想敌,世界更是出现了以《中国不高兴》为代表的中国引领世界的论调。因为中国确实有自己傲人的资本,方方面面的数据显示中国如今的确有能力被称作“世界一极”,不过这并不是中国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想要看到。况且这些总体数据在我国13亿人口总数的现实之下显得也异常无力,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我们国家的总量大了,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的人均数据好了;即使我们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出口制造大国,也并不一定代表我们是出口制造强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认真务实的心态,继续谋求发展,开拓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贡献各自的绵薄之力。

最后陈老师重申了我们要正确认识新中国的这60年发展。它是具有开拓性,同时具有复杂性的,因为前进、问题和发展、矛盾共存。矛盾主要体现在分配、民生、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我们要本着科学发展和共享原则极力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再者,它具有关联性,在理论上与现实紧密联系。

新加坡联合公报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言论:“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改变世界。”我坚信真的有一天,中国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会

越走会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引领世界前进的步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致高一新生的一封信下一篇:中国移动员工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