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能力提升分析

2022-09-12

1 大学生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广大青年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同样受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影响, 他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 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受益者。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在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 大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体发展, 都在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能力概念分析

探讨大学生的能力, 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背景, 每个历史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不同地的成才途径。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背景之下, 新的观念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理论指导和先进思想, 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概念解析和诠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 大学生能力的概念可以定义为, 通过全面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 有效实现做学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坚韧心理等有机结合, 实现自身和谐、健康、持续和全面的成长[2]。这种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的大学生能力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能够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先进的科学理论, 是党的优秀成果, 是全社会发展的指引, 大学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广大青年学生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积极改造落后思想, 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2 能够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

当代大学生在新的时代形势下面临各种压力,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关怀, 是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理论法宝。因此, 广大学生应具备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能力, 能够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和学习及生活问题, 解决自己的精神需求。

2.3 能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全面发展各种能力

今日的大学生是明天的国家支柱, 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最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只有全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而大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 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因此, 大学生应当能够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利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3]。

2.4 能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持续和全面成长

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不仅是对经济、社会的要求, 同样也是对于人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全球高速发展的社会里, 人才众多,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在科学技术知识上要全面, 而且知识和身心健康都要全面的发展, 而且要可持续[4]。

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能力提升途径分析

3.1 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学好各方面的本领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其未来是否可持续发展, 决定了其未来能够为社会做多少贡献, 甚至决定了其未来的命运。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 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立足当前, 面向未来, 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努力学习, 多学知识, 多增才干和见识, 要充分利用优越的学习条件, 趁自己年轻精力充沛,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技能、本领和才干, 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善于总结提高

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 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 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 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 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 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参加完成实践活动以后, 要及时进行总结, 以利于更好提高自己。

3.3 从身边小事做起, 完善个体性格和个人素质

大学生要特别注意脚踏实地地从自身做起,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 全面地审视自己, 反省自己, 让自己真正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 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把握科学发展观并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 才能更容易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4 要自觉培养学习能力, 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 在大学期间要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特别是适应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避免成为知识容器、做题机器、考试工具和分数奴隶。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学习各种知识, 力争学会认知, 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理解的手段, 要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 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5 注重培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 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是人才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现代社会一方面强调精神、突出个性, 另一方面又很提倡合作。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就业的形势来看, 不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不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因些,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 来体会专业知识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课题设计来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通过创新实验去做一些创造性的探索, 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3.6 树立正确就业观, 形成多渠道成才的理念

传统的择业观念和大学生中存在的许多择业误区, 对大学生的思想、职业理想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去除错误的就业观, 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树立“建设祖国、服务人民、适应社会、实现价值”的正确就业观。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大学生积极地参与, 而每个大学生也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和才能融入到社会之中, 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才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选择职业时, 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 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报国、奉献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到祖国急需人才的地方去, 以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坐标, 合理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 在社会服务和个人成才方面找到科学发展之路。

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能力提升保障措施分析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正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在社会层面, 还是在校园层面, 还是在家庭层面, 也都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大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4.1 多层面、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要着重进行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 让他们明确意识到自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只有当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到能清晰地、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 才能在明确自己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的基础上, 产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动力, 认真自觉地去完成自己应当承担的任务, 并敢于同不负责任的行为作斗争。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中, 通过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来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发生实践——认识——实践的质的飞跃。同时通过组织公益性的活动, 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机会, 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2 整合校内资源, 凝聚社会力量, 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坚持“以学生为本”, 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用优秀的教师, 完善的教育设施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 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把如何做人、如何树立社会责任感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其次, 通过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 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纪律观念。再次, 让大学生在校园的各项活动中承担责任,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就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管理, 自己教育自己。最后, 大力开展各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 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 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社会之中,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实现自我教育。

4.3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教书育人氛围

大学校园作为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圣地, 要努力实现校园环境的艺术化、人文化和个性化,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积极向上, 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的灵魂, 它渗透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 对师生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校园文化环境的品位和档次, 陶冶情操, 给师生以愉悦的享受。大力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熏陶和教育功能, 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校园氛围,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协调统一。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继承历史文明成果,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教师和学生, 铸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社团等新型教育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网络平台, 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优势融为一体, 通过高水平的网络建设为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4.4 通过多种手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使命。大学是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己任的组织, 大学科研促成知识创新而且大学的科研也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神圣职责。大学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需要将人的创新力量激发出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包括了创新, 建设科学中国, 要求大学在履行高层次人才培养职责的同时, 还要审视只注重专才培养的传统教育, 更多地考虑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以创新实验室等创新教育基地为载体, 开展各种类型的学术科技活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

摘要:本文在探讨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基础上, 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和大学生群体及个体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 分析了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大学生能力的内涵, 提出了大学生能力提升的途径, 包括学好各方面本领, 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完善个体性格, 培养终身学习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等, 并结合社会、校园等方面, 提出了大学生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能力,内涵,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平.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2) .

[2] 任万斌.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J].教育与职业, 2009 (17) .

[3] 林树志, 何云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服务育人的新途径[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 (2) .

[4] 陈璐.浅析科学发展观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新内涵[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盟国家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经验与启示——以新加坡和越南为例下一篇:机电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