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技术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无线传输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代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正在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阐述3G无线接入网的定义以及传输的特点,最后对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关键词:3G;无线接入网;传输技术0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第一篇:无线传输技术论文

对3G无线移动传输技术的探讨

摘要:随着3G技术、市场环境、用户对3G业务的认知度等方面的日益成熟,3G大规模商用的日子已经开始,3G的时代已经来临标志着无线传输进入了一个暂新的时代。本文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两个技术标准WCDMA和CDMA2000做了全面的对比研究。关键词:3G WCDMA CDMA2000 中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我国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手机短信、彩信、彩铃、手机电视、实时新闻、手机支付等诸多移动增值服务业务已经成为了信息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移动通信业务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原来的语音通话业务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移动增值业务其对移动通信产业收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移动运营商竞争的重心转向移动增值服务。所以诞生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国际上承认的3G标准有三个: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这里主要从各个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对比研究。

一、WCDMA和CDMA2000的综合比较

1.WCDMA 与CDMA2000的物理层技术比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层技术细节上有相似也有差异,由于考虑出发点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术特点。WCDMA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与第二代GSM移动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和对GSM核心网的兼容性;CDMA2000的开发策略是对以IS-95标准为蓝本的窄带CDMA的平滑升级。

(1)这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相似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内环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系统容量,应尽可能的降低系统的干扰。功率控制技术可以减少一系列的干扰,这意味着同一小区内可容纳更多的用户数,即小区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统中引入功率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统都支持开环发射分集,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③系统均采用软切换技术。所谓软切换是指移动台需要切换时,先与新的基站连通再与原基站切断联系,而不是先切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连通。软切换只能在同一频率的信道间进行,因此模拟系统、TDMA系统不具有这种功能。软切换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换的可靠性,大大减少切换造成的掉话。

④WCDMA 工作频段:1900~2025MHz频段分配给FDD上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FDD下行链路使用,2110~2170MHz频段分配给TDD双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频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两个标准的物理层技术差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扩频码片速率和射频带宽。WCDMA 根据ITU关于5 MHz 信道基本带宽的划分规则,将基本码片速率定为3.84Mcps。WCDMA使用带宽和码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径分集、更高的中继增益和更小的信号开销。CDMA2000分两个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两个阶段。CDMA2000系统可支持话音、分组数据等业务,并且可实现QoS的协商。室内最高数据速率达2Mbit/s,步行环境384kb/s,车载环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单载波上采用码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扩频,射频带宽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网标准。WCDMA要求实现与GSM网络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协议作为上层核心网络议;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带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为自己的核心网络协议。

③WCDMA进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证更好的信号质量,并支持多用户。

④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业务而部署的所有业务也支持WCDMA业务,为了完善新的数据话音网络,CDMA2000-1x需要添加额外的网元或进行功能升级。

2.WCDMA与CDMA2000网络接口的比较

3G标准的基本目标是能在车载、步行和静止各种不同环境下为多个用户分别提供最高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无线接入数据速率。为多个用户提供可变的无线接入数率是3G标准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别用于900MHZ和2GHZ两个频段CDMA2000的码片速率与IS-95相同,两系统可以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为3.84Mcps,显然WCDMA系统中低速率用户或语音用户的移动台成本会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统中则不会如此。

WCDMA的接口标准规范、制定严谨、组织严密,而CDMA2000的接口标准严谨性有待加强。IS- 95厂家设备难以互通,给运营商设备选型带来了较大问题;3G许诺的高速无线数据服务必须可以和话音一样实现无缝的漫游,这是至关重要的。多媒体信息要漫游、视频通话也要漫游,没有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称其为3G。漫游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商业利益。在这方面WCDMA显然更胜一筹,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动用户均有唯一标识,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这一点。

3.WCDMA和CDMA2000网络演进的比较

(1)WCDMA 的网络演进技术

现有的GSM系统利用单一时隙可提供9.6kbit/s的数据服务。如果复用多个时隙就能升级为HS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方式;此后出现了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首次在核心网中引入了分组交换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数据速率。接着继续升级采用8PSK调制,这样传输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这就是EDGE;WCDMA的数据传输速率将高达2M/s。

(2)CDMA2000网络演进技术

主要的CDMA2000运营商将来自现在的窄带CDMA运营商。窄带CDMA向CDMA2000过渡的方式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4.4kbit/s,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厂商开始采用IS-95B标准,理论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进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级为CDMA2000。

窄带CDMA系统向CDMA2000系统的演进分为空中接口、网络接口及核心网络演进等方面。

①目前窄带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数据速率为14.4kbit/s,由IS295A升级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带CDMA网络接口的演进主要指窄带CDMA系统A接口的升级和演进。对于窄带CDMA系统,以前其A接口不是规范接口(即不是开放接口),窄带CDMA和GSM的A接口的规范相比较, GSM是先有A接口标准,然后厂家依据标准开发;窄带CDMA是厂家各自开发,然后广泛宣传,最后凭借自身影响修改标准。

③窄带CDMA的核心网在美国经过多年发展后,从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国CDMA试验网和红皮书以IS241C为基础,IS241D规范在1999年底发布,目前IS241E规范还未正式发布。

二、WCDMA和CDMA2000在我国的前景

对3G标准的选择不仅要看其技术原理及成熟程度,还要结合本国国情、市场运作状况等因素进行考虑。按目前的进展来看,两种标准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种,但可以共存。

在我国,GSM MAP网络已形成巨大的规模,欧洲标准的WCDMA在网络上充分考虑到与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术上也考虑了与GSM的双模切换兼容,向WCDMA体制的第三代系统演进,从一开始就解决了全网覆盖的问题。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统,对GPS依赖较大;在小区站点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过GPS实现同步,将造成室内和城市小区部署的困难,而WCDMA设计可以使用异步基站,运营者独立性强;对于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我国在GSM蜂窝移动通信方面发展成熟,而窄带CDMA系统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术,并且使用新的频段及话音编码技术等。因此GSM网络虽然可采用一些临时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数据服务,却不能提供一种相对平滑的路径以过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设计是以IS-95系统的丰富经验为依据的,因此窄带CDMA向CDMA2000的演进无论从无线还是网络部分都更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将系统软件升级,即可将IS-95基站升级为CDMA2000基站。

参考文献

[1]赵勇,杨红梅.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服务规范研究[J].电信网技术,2009(10)

[2]李载锐.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互联互通的研究[J].信息科技,2008(20)

作者:于岩

第二篇: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三代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正在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阐述3G无线接入网的定义以及传输的特点,最后对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 3G;无线接入网;传输技术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无线接入网络层主要完成语音、数据、移动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接入。最近几年来,电信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信的终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占通信系统投资总量的40%左右的通信接入网却一直没有巨大的突破已经成为了影响通信发展的“瓶颈”。无线接入(WA,WirelessAccess)

不但具有开发运营成本低,投资回报快,易扩展,受自然环境、地形及灾害影响小,组网灵活快捷等优点,而且也是实现未来“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与任何人通信”的目标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因此研究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 3G无线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按出现年代分,有70年代的第一代系统,即一点到多点微波系统,有80年代的第二代系统,即基于模拟蜂窝的系统,有90年代的第三代系统,即基于数字蜂窝的系统。应该指出,这三代系统都是属于窄带无线接入。所以,可以把宽带无线接入网作为第四代。诚然,无线接入网也可以按使用频段和多址方式等分类。而人们常常只提到按用户终端的分类,而最为关注的是固定无线接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的定义,接入网是指业务节点,例如有线电视中心,本地交换机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之间的一系列实施系统。无线接入网是指在接入网中用无线传输手段部分或全部取代传统用户线中的馈线段、配线段以及引入线的通信系统。通信中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长途传输中继网,然后是本地交换网,本地交换网和用户网之间使用无线接入网技术。

在3G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中,标准组织3GPP(第三代协作项目组织)对3G(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系统的架构和空中接口的认识经历了比较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对3G系统架构的认识上,从1998年12月3GPP成立到2000年3月和2001年3月完成R99和R4版本,3GPP一直没能回答3G区别于2G的架构特征,直到2002年,3GPP才开始对分布式架构进行研究,这表明3GPP在没有搞清3G所需的接入网架构的情况下做了4年的3G标准制定工作;在对空中接口的认识上,从3GPP最初放弃OFDM到以后的LTE(长期演进项目)阶段再回到OFDM,也经历了近6年的徘徊。

2 3G无线接入网的无线技术分类

无线接入网所用无线技术原则上可以说,各种现有无线通信,诸如,单信道系统、扩频无线通信系统、微波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包含蜂窝和集群、无绳电话)等,均可以作为无线接入技术,但是,它们都不具备V5接口,成本高,而又不能提供高质量话音,所以,往往不能直接用于无线接入,而必须加以改造或专门设计。因此,无线接入网的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专门设计制造的系统,称为专用无线本地环路,用户是固定的,这种类型的接入网也称为固定接入网;第二类,是由原来的系统改装(简化)而来,但与原来的系统有差别,比方说,无线接入网是全部或部分替有线本地环路,应具备通话质量高、可靠性高、保密性强、容量大,而成本要低、维护方便等,而移动通信通话质量、可靠性、保密性等要求低些。

无线接入网所用的无线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跳频无线系统,以色列Tadira Tele communications Ltd推出的无线本地环路系统Multi Gain Wireless就是利用跳频无线系统。1996年初,广州进行了MultiGain Weiewless系统的演示。2)利用微波技术是接入网最早用的技术,70年代第一代无线接入网就是利用微波技术,先是用模拟的,很快发展为数字的。常用微波一点多址技术。而构成的接入网属于固定接入网,系统由连接本地交换机的中心站(又叫基站)、外围站(用户站)和中继站组成。3)众所周知,卫星通信按轨道分有静止轨道卫星(GEO)通信、中轨道卫星(MEO)通信和低轨道卫星(LEO)通信;而按地球站天线直径大小又分为A站、B站、C站、E站及甚小口径地球站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mal);卫星通信工作频率为C波段(4/6GHz)KU波段(重点是11/14GHz),Ka波段(20

/30GHz)。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作中继站,所以,利用卫星通信也可构成无线接入网,而且,是固定接入网,其特点是覆盖面大,对距离和气候条件不敏感。4)大区制技术有功率大、覆盖范围大、系统投资少等特点,采用大区制技术构成的无线接入网可用于人口分散的地区,而工作频率可以是450MHz,也可以是800MHz等。5)模拟蜂窝(AMPS、NMT、TACS等)和数字蜂窝(GSM900,DCS1800、DAMPS、PDC和Cdma one等)技术中任何一种标准经过改装和简化都可以构成无线接入网,可以是直接接入交换网(PSTN/ISDN)的固定网,(如诺基亚的GSM WLL系统)用户终端是固定的,网络结构简单。6)基于无绳电话技术而构成无线接入网的有欧洲的DECT和CT2,美国的PACS和日本的PHS等。我们都知道,无绳电话技术原来是为家庭和办公室而设计的,发射功率低,覆盖范围不大,用这种技术而形成的无线接入网是固定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是无线通信技术和交换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通信业务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的人们已不满足窄带接入网,于是,宽带无线接入网成为无线接入网的发展方向。

3 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分析

截止到目前,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主要有:SDH、ATM以及多业务综合传输平台MSTP。

1)SDH技术在目前,国内的几大运营商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已有的SDH技术传输资源组SDH技术无线接入传输网是个不错的选择。其缺点主要为存在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当采用多个E1接口捆绑进行传输时,会大量耗费RNC侧的E1接口,造成RNC侧的E1接口的压力。2)采用ATM传输方式,可以发挥ATM统计复用的优势,确保传输的安全,其最大的缺点是,目前营运商的传输网的接入层不存在现成的ATM网络,因此采用ATM传输方式成本偏大。3)MSTP技术是目前传输网的发展趋势,其可以提供业务接口和智能的处理能力,为3G提供高效的传输方案,其缺点也存在投资大的局限[2]。

对于长期的投资,以及满足3G网络未来发展的要求来看,MSTP技术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4 结论

3G无线网络已经迅速的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在分析了3G无线接入网以及无线技术的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常用的3G无线接入网的传输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平志、廖磊,无线接入网技术及其发展[J]计算机应用,1998.9.

[2]刘艳,3G无线接入网传输技术和解决方案[J].观察与交流,2004.10:51-54.

作者:易春秀

第三篇:无线通信中的传输控制技术

就当前的网络通信发展状况来看,占据重要地位且应用非常广泛的传输技术就是计算机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传输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技术,由于传播速度、性能稳定以及传播效率高的优良表现使其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应用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传输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信息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对传输技术进行一定的研发和改良,以保证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无线通信的技术特点

1.无线通信技术的创新性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信息时代,无线通信技术对信息数据的传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为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要想得到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必须要跟紧时代的步伐,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

2.无线通信技术的多样性

无线通信技术是社会需求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催化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信息数据传输中的各项需求,还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提升传输控制技术的措施

1.加强科研投入创造新型信息传播媒介

对于信息数据的传输来说,只有提高信息的传输质量和能效,以及通信技术的应用效果,才能够实现通信传输控制技术水平的提升,使数据传输环境更加稳定,用户的体验更加方便舒适。在此基礎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于传输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通过不断创新使传输技术在媒介和方式上有更先进、更多样化的呈现。

2.引入专业人才搭建跨平台信息传输机制

无线通信传输技术为信息传输提供了新型、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当前的信息传输技术已经无法与实际需求相匹配,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与研究来实现信息传输质量和速度上的进步。在这种现状下,通过跨平台信息传输机制的建立,实现多种层次与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交流成为无线通信传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应该通过相关专业人才的引入,实现跨平台信息传输机制的搭建,在促进信息传输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提升传输控制技术水平。

3.强化无线网络通信管理

在进行实际的信息传输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任务,不仅是对数据信息的传输,还有接受、处理与转化等任务,无线通信部门需要通过设立不同工作小组,进行相关工作内容的分配与安排。在多样化任务的压力下需要对通信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和精简,使繁重复杂的工作任务和难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同时还要对监管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加强对传输信息和用户的监管工作,结合技术的应用状态以及用户的体验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监管机制更加完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无线通信技术逐渐得到重视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就当前的无线技术传输控制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无线通信传输的研发工作,通过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管理给予信息传输更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使人们日常中的信息数据在传输速度、质量及安全性上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提升传输控制技术水平。

作者:张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法文化差异论文下一篇:心理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