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应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与学生互动,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创设活力的数学课堂。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旨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应该达到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

课堂是教学最直接最简便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课堂用语结构要简单、易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用纯正普通话、形象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模仿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感受较为纯正的普通话,少受方言和母语的影响,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美。达到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目的。

二、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重复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给人以任何的美感,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寻求最优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一个“活”字,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具体地说,是教师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选择教学手段。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利用讲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利用卡片、实物、图画、幻灯、简笔画等手段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3.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中的情感艺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的教,学生才会有感情的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每个面的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师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看了之后,不用老师说,你们自己就会计算了,(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要把你们带到这个纸盒里面去,要想进去呀,你们要闭上眼睛,等老师数一、二、三的时候,你们就进去了,(等学生睁开眼睛)你们进去了吗?老师说你们都进去了,你们看,这教室就像放大了的盒子,你们不是都坐在盒子里面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钻进盒子”----学生天天见的教室,想象各个面的求法,而后再“走出盒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通过这“一入一出”,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变枯燥的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数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情感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艺术节奏

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节课的节奏若能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艺术的几个环节?简单的说,首先导课力求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其次,教學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再次,把握教学节奏,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美的享受,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需要。教师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林惠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艺术谈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应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与学生互动,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创设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活力 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准》强调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教师应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与学生互动,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创设活力的数学课堂。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经营和谐氛围下的课堂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重视并及时地启迪和点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是创造活力课堂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认识到老师不偏爱、没架子,能够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地沟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参与创造各抒己见、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只有師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争取发言的机会,学习成果才能被认识与肯定,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强化。如在解答难度教大的数学题目时,学生可能因为没有思路而一筹莫展,教师就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的疑问,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开发。通过互动,学生的某个思路或方法被老师肯定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地表现,继而拾级而上。

二、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探讨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还必须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合作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碰撞、探讨、借鉴中产生多种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取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这样就能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公式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位讨论、分组讨论等形式,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和发散,又能给常在课堂上沉默的同学参与学习的机会。多数学生本来就知道这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出的,但是经过讨论,学生们会得出把一个梯形割移再加以论证也可以推出,这样就启发学生们重视数学的合作探讨,通过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注意思维的发散,多寻找解题的方法。

由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学生能很快对新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初步理解,然后参与讨论,在质疑和思考过程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性学习,同时进发思维的火花,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三、设置问题情境借以激活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作为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更离不开疑问。所以数学课堂中,应该多设置疑点,积极地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寻求解决、得出结论,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这些问题情境中,存在许多能够引发课堂“爆炸”的地雷,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互相质疑讨论、试图解答,然后产生奇思妙想,各种思维定势不断被突破,达到充实愉悦的学习状态。

在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时,应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如利用概念相似性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日常生活情景和讲述一些数学故事等,以利于学生能够受到感染,进入情境。

如在教正负数的概念时,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的思维储备,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那么这时候可以联系温度的表示方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今天气温是零上15℃,那么过段时间天气变冷,如果到了零下15℃,那该怎么表示呢?”很显然,学生会因此对正负数的概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在思维中构建起其数学概念。

再如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生活场景中,接受数学知识。在学习平行线的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马上可以举出笔直的两条铁轨、排列整齐的铅笔,架设的电线和汽车的车印等等,这样学生就在思维中对平行线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在繁多的生活实例中总结概括其共同属性,进而总结并表述平行线的特征:“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距离到处都相等,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当然,这些概念的表述还不够严谨和精练,可以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就从日常生活中逐步引申并认识到平行线的概念。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数学课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优化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呈现数学题目的解答,图说与数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等,甚至与数学有关的一些音像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学生亲密接触,这样就把可以把更多的学科资料引入数学课堂,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陆敬松.打造数学活力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数理化学习2013.(06) .

[2]邹燕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1) .

[3]张志远.数学课堂教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陈柯宇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浅议

摘 要:本文讲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艺术的五个方面: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教学中的情感艺术;教学艺术节奏。告诉我们:教师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力求营造全体学生都乐意与老师一道学习的良好氛围,把学习数学知识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知识的运用有机融为一体,使师生配合默契,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达到令人信服的艺术境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

课堂是教学最直接最简便的学习场所。小学数学课堂用语结构要简单、易懂。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用纯正普通话、形象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神态模仿教材中的人物,使学生感受较为纯正的普通话,少受方言和母语的影响,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美。达到学生个个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目的。

二、教学中的非语言艺术

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有意作出的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总和。教学非语言艺术是教师灵活巧妙地运用非语言进行表情达意,达到目标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数学教学中的非语言表达是在真实、自然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现象、思考数学问题,透彻领悟数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灵活”的艺术

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单调重复的教学手段自然无法给人以任何的美感,也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必须随着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寻求最优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一个“活”字,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具体地说,是教师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节奏、图像等手段,创造具体、形象、直观的审美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达此目的,我认为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选择教学手段。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利用讲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緒,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利用卡片、实物、图画、幻灯、简笔画等手段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

3、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育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迅速排除难点,把握重点,掌握数学知识。

四、教学中的情感艺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的教,学生才会有感情的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每个面的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师说: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看一看,看了之后,不用老师说,你们自己就会计算了,(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要把你们带到这个纸盒里面去,要想进去呀,你们要闭上眼睛,等老师数一、二、三的时候,你们就进去了,(等学生睁开眼睛)你们进去了吗?老师说你们都进去了,你们看,这教室就像放大了的盒子,你们不是都坐在盒子里面了吗?……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钻进盒子”----学生天天见的教室,想象各个面的求法,而后再“走出盒子”,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抽象的概括,通过这“一入一出”,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变枯燥的内容为生动有趣的数学,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情感因素的有机参与,做到以情为动力,以理为依托,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艺术节奏

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旋律性变化。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节课的节奏若能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一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当中应注意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艺术的几个环节?简单的说,首先导课力求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其次,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再次,把握教学节奏,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美的享受,学习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的艺术美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需要。教师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教学,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孟玉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考法律专业论文下一篇:中外经典动画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