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专修课程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散打专修课程高校体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学生情况、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场馆设施,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散打专修课程高校体育论文 篇1:

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

摘要:对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高校体育存在片面强调学生兴趣,项目设置盲目求新、求异,选课存在性别、经济等不平等现象;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传授;评价理念落后,内容不全面,方法欠科学等。合理设置与终身体育密切结合的运动项目和新兴、时尚项目作为选修课,加大对体育场馆、器材的投资力度并提高其使用率,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是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三自主教学;高校体育;社会学

2002年8月6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在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合理组织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针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降和参差不齐的运动水平的实际,我国高校体育建立了旨在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和效果,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俱乐部式”、“专项选项课制”等多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以实现高校体育的“三自主”教学。

目前全国高校体育课普遍实施“三自主”教学。但在充分满足半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1 高校体育项目的设置

目前,全国高校体育项目设置呈现多样化,包括球类(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保健类(武术、瑜伽、保健体育、健身秧歌、太极剑(拳)、太极养生等、格斗类(散打、自由搏击、跆拳道、女子防身术等)、艺术类(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时尚类(街舞、定向越野、围棋、台球、高尔夫球、桥牌、攀岩、保龄球、舞龙舞狮等)。各高校充分挖掘现有体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开设体育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那些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智力优势和认识规律的,能有效发展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有益弘扬体育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运动兴趣,提高能力与素质,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体现民族性、娱乐性、休闲性、健美性、健身性、趣味性等项目内容,均属于大学生选项的,成为教学内容与项目设置的选择。

1.2 体育设施现状

体育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训练的重要条件,是顺利完成大学体育任务的前提和保障。研究表明:许多高校在扩招后,体育场馆的生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达不到生均4.2m2的最低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除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其余都没有达到标准。有50%的高校其场地、器材能勉强应付上课使用,25%明显不足,25%严重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体育场地、器材的增加却严重滞后,且使用功能单一,综合性体育场馆偏少。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的落后,使各高校体育选项课无法全面开展。

1.3 体育教师的现状

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调查表明,有1/3以上的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是非本人专修的,专业师资不足。他们无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人心思动现象较为严重,教师的流动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 高校体育的“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

2.1 “教材多样化”及项目设置盲目求新、求异

“教材多样化”要以培养学生体育应用能力为目标,以终身体育为主线。重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注意学生的经验、兴趣、个性,选择对终身体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关注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体育社会学专家卢元镇指出:“体育教材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要有利于体育文化的继承;要有利于形成学生身体锻炼的习惯;要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服务。”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体育教学内容日渐融入大量的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一些可以终身进行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健美操等,占体育教学内容的1/2,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终身化倾向。要克服“学校的毕业也是体育的毕业”这种现象,必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体育锻炼技术与方法能够运用于终身体育。占用大量实践课时间开设的室内课如棋类课,不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标新立异开设许多新、奇、时尚的运动项目,如舞龙舞狮、攀岩等很难成为学生终身体育常用的技能和手段。一些新兴、时尚、极限项目可以作为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但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的教材,无益于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项目设置相互攀比,简单模仿,盲目求新、求异的倾向,有哗众取宠之嫌。

2.2 对学生选择体育课程项目缺少引导

大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受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兴趣爱好、小群体意识、选项的价值取向和目的性、自身的基础与条件、学习能力等主观因素和学校体育项目与内容的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体育消费水平、场馆设施、师资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但是,“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一味追求满足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程,致使学校里的技术课程教学越来越简单,许多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效果很好的运动项目,因为没有学生选而停开,导致学校盲目求新、求异开设许多娱乐性项目。没有把社會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学生兴趣,以致当前体育课“玩的多、学得少;追求乐趣多,实际效果少”。

学生首先是受教育者,尚不具备选择未来知识、技术、技能的条件;其次,他们处在人生初级阶段,不具有准确预见社会发展需求方向和趋势的能力。教师和管理者,应加强引导、教育和管理,设置一些锻炼效果好、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项目为必选课,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勇敢、果断等健康心理品质,拼搏、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力。

2.3 选课中的不平等现象

在许多高校体育课的选课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限制性别的现象,如健美操、艺术体操等课程禁止男生选课;搏击类、足球等对抗性项目禁止女生选课,造成选课的不平等。现代社会,男性需要艺术、节奏感、健美的塑造;女性同样需要力量、拼搏、对抗的磨练,以提高主动、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一些新兴、时尚项目的选课中,如网球等,在选课中有的规定学生自备器材或“有偿选课”。高校学生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由于买不起器材而被剥夺了选课的权利,会给贫困学生带来心理的伤害,形成部分小群体的优越感和社会经济歧视在高校的蔓延。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增加体育设备、器材的投入,消除体育选项课中的性别限制、经济限制,使男、女生,经济条件好与坏的学生,都有一个公平、平等的选课机会,避免人为的造成或加大不平等现象对青年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和伤害。

2.4 教学过程重技术(竞技)轻理论方法的传授

目前高校体育实行专项课的教学,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形成“跟随练”或者“训练”等现象。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将影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学习体育的知识面无从扩大,而用体育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就更不可能。这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精神和理念及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都将带来较大的影响。

为了使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能使他们有一、两项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既能在学校阶段锻炼了身体,又能自觉地在他们的一生中从事体育运动,实践课中有关身体锻炼指导方法的教学尤为重要。实践课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技术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用理论指导锻炼实践,为终身体育服务。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与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保障《纲要》中要求的基础理论学时占10%的基础上,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增加有关体育锻炼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状况,编制个人锻炼计划,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重视的环节。

2.5 教学评价欠科学

《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识、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一般是技评、达标和平时出勤三部分。由于各个教学项目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素质、技术的要求有高低,考试的标准存在差异,一方面促使小部分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往往选择考试容易通过的项目;另一方面,在统一考试标准要求下,严重挫伤了部分学习刻苦而基础素质较差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一般都是任课教师直接评价。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中按照大纲、进度的要求完成教学和评定,容易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套路。“三自主”教学,由学生选择教师,学生选课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量和经济收入。小部分教师为了争取学生,往往在评定学生成绩时给人情分、降低考試要求等做法,更有甚者,全班学生成绩均在95分以上,以博取学生的欢心。调查中了解到,有半数以上的学校采取“生评教”的管理手段,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较多的学生选课。评价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容易滋生许多不正之风,产生不公平,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和师德的异化。

高校体育应建立全新的评价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多元评价,包括体育知识、技能、学生身体发展、体育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意志品质,同时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与学习态度;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科学评价,重在激励。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理论知识考试、技评、达标、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能力、态度与效果相结合,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3 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存在项目设置盲目求新、求异,“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兴趣的现象。合理设置锻炼效果好和终身体育结合密切的运动项目,把新兴的、娱乐性强的、时尚的项目作为选修课开设,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学生选课存在性别、经济等不合理的限制,给贫困学生带来心理的伤害,形成部分小群体的优越感,加上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三自主”教学的进行。加大对体育场馆、器材的投资力度,消除不公平的限制,以利于学生在健康环境中成长。

3)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理论方法的传授,形成“跟随练”或“训练”等现象。在运动实践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增加体育锻炼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重视的环节。

4)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理念落后,内容不全面,方法不科学。这样容易挫伤了部分学习刻苦努力而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滋生不正之风,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师德的异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教风、师德的教育,是提高教学效益,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编辑:周威]

作者:项立敏 张 青

散打专修课程高校体育论文 篇2:

体育专业散打专修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学生情况、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及场馆设施,找出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散打;专修课;教学

[文献标识码]A

散打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其特殊的文化形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散打以其对抗性、体育性、民族性的特点和健体防身、锻炼意志、发展心智、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日益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并且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近年来,延安大学根据体育学院学生的需求开设了散打专项选修课(以下简称专修课)。为进一步提高散打专修课的教学质量,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文调查研究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2009级和2010级选修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和教授散打专修课的教师为调查对象,研究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教学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了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场馆设施,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学生情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54份,回收54份,有效问卷54份。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1.学生学习散打的基础

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从调查得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绝大部分散打专修学生的散打基础较差,只有4名学生以前学习过散打,11名学生接触过散打,高达39名学生从未接触过散打。由于缺乏教授散打课程的教师以及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中学阶段开设散打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学生的散打基础较差。因此,加强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是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的重点。

2.学生选择学习散打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从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愿望、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出来,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习散打是为了强身健体或防身自卫。这说明学生更关注散打对个人的作用,对内表现为强身健体,对外表现为防身自卫。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等因素则不够重视,选择“学习散打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仅占9.3%。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散打理论的相关文化知识,注重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学生对散打动作的理解能力

调查显示,有14名学生能够了解所学散打动作的攻防意义,34名的学生只能了解个别动作的攻防意义,6名学生不能了解动作的攻防意义,学习动作完全靠模仿。这表明学生对散打的认识停留在较低水平,学习的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采用理论结合实战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动作的攻防意义,以便更好地掌握动作。

(二)散打专修课的教学现状

1.散打专修课的师资队伍

散打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整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散打课的教师有6名,但只有2名专业教师教授散打专修课。这2名教师都为男性,年龄均在30-40岁之间,所学专业都为散打;其中副教授和讲师各1名,硕士和本科各1名。由于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只能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掌握散打项目的比赛训练内容。这不利于提高散打专修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增加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促使散打教师提高理论知识水平,掌握散打项目的最新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

2.散打专修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散打专修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弊端众多。教学内容以拳法和腿法为主,摔法技术几乎没有。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单纯模仿教师的动作,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以相互击打脚靶练习为主,没有体现散打的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在理论教学中只是简单地介绍散打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对动作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基本上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由教师演示固定的动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且教学方式单一。以上原因造成大多数学生对散打课的精力投入不足、学习不够深入,教学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散打专修课的教学时数分配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设置从第三学期起,共设置4个学期;每学期每周4学时,总共288学时。调查的学生中,59.3%希望延长散打专修课的学时。因为散打对力量、速度、灵敏度、协调性、柔韧性等素质综合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散打基本功并保障学习的持续性。因此专修课的学生在进行散打基本功的学习时,教师必须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教授散打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这些知识和动作的学习都需要充足的学时做保证。由于课时不足,散打专修课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安排比例不当,甚至会出现纯技术性教学,间接地影响到散打教学的质量。散打教学不同于一般体育课教学,学生学习散打不仅是学习散打技术和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武德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德。

4.散打专修课的考核内容与方法

散打专修课的考试内容以学生击打脚靶和沙袋为主,没有散打实战比赛的内容;考核采用教师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并最终给出成绩的评判方法。接近一半的学生对此种考核方法表示不满。这样的考核内容和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片面地反映学生对所学动作的掌握程度,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的观察判断具有主观随意性,导致有的学生轻易得到高分,而有的学生却获得低于实际水平的成绩。散打专修课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平时练习情况、身体条件和对散打技战术的实战运用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5.散打专修课的教学设施

目前延安大学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少,各个体育项目设施不够齐全。在对散打专修课的场地和器材满意度调查中,有64.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受访教师提出购置训练散打摔法的器材设施的要求一直没有得到回应,学生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虽然散打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但散打教学没有一定的场地器材作后盾,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学生对散打的认识停留在较低水平,学习散打的理解能力较差。散打专修课教师队伍较年轻,职称学历较高,所学专业均为散打,但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继续学习的途径只有网络、电视等。散打专修课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理论知识薄弱;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为主,没有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散打专修课学时不足,考核内容和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散打项目的场馆设施不齐全。

(二)建议

学校应加大体育场地设施资金投入,购置体育器材设备,满足体育专业学生需求,为体育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还应该加强散打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提高散打专修课教学质量。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散打理论和实践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教学大纲,改进考核内容与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宋亚炳.广东高校学生散打运动调研[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6):33-36.

[2]阮胜.传统武术文化在散打运动中的价值取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7(5):571-572.

[3]刘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00(1):9-10.

[4]张桂梅.高校武术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96-100.

[5]毛迪,沈玉洁.从散打的健身性探索高校散打课程教学的新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6(2):88-89.

作者:宗延伟

散打专修课程高校体育论文 篇3:

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普通高校开设散打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散打课教学仍然面临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散打课程课时较少,教学场地和器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枯燥。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高校应开展散打课分层教学,完善场地器材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散打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校 散打 教学

散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普通高校开设散打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散打课在高校的普及程度较低,教学过程会受到课时、场地、师资等因素的限制。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阵地,应针对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推动散打运动的普及。

一、普通高校开展散打课教学的重要性

武术散打运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专业性强,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普通高校开展散打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散打教学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散打运动包含拳法、腿法、摔法、套路、防身术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加强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练习,强身健体。同时散打运动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注入能量。其次,散打教学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不仅打法、套路充满特色,同时还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武德精神,无论着装、礼仪还是厚德载物的精神,都在诠释散打的文化内涵。高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散打教学的普及将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后,散打教学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正在深化改革,开设散打课可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吸收新的体育文化。

二、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的常见问题

虽然散打运动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并且部分高校已开设散打专业,但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仍然面临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散打课程课时较少。散打课在体育院校开设的专项课时较多,而普通高校将散打课作为体育公共课较少,散打教学在普通高校尚未普及。高校往往出于安全考虑,很少开展散打教学。例如,第一学年的体育基础课、第二学年的专项体育课中都很少涉及散打教学。第二年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修项目以球类、健美操为主,只有少数普通高校设立散打专项课程。

第二,散打场地器材欠缺。场地和器材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安全的需求所在。散打课教学需要专门的武术训练场馆,并配备散打垫、拳击手套、沙袋、护具等器材,以减少学生受伤的几率,提升教学专业性。但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场地多是以操场和球场为主,缺少对武术场馆的建设,而且器材配备明显不足,直接影响到散打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散打师资力量薄弱。散打课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文化底蕴等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普通高校从事散打教学的多是非散打专业教师,专业的散打教师很少。而目前高校散打教师的学历水平、技术水平等仍有待提高。而且散打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散打运动员一般只具备本科学历,退役后很难进入高校从事专项教育工作。

第四,散打教学内容枯燥。普通高校散打课的教学多存在“竞技化”的问题。打法、攻防含义等虽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性,因而导致学生对散打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散打是野蛮的运动。一些学生原本对散打运动非常感兴趣,由于教学内容枯燥,兴趣也逐渐丧失。而且教师还容易忽视对散打文化的渗透,如武德精神的传递,所以学生往往不能建立正确的习武观。

三、普通高校散打课教学的发展对策

为推进散打课教学的发展,高校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开展散打课分层教学。普通高校应深入认识散打运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体育教学创新方面的重要意义,积极转变观念,加强对散打教学的重视,科学设计散打课程。很多大学生对散打运动充满兴趣,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打学习基础。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在体育基础课、专项体育课中融入散打教学,并开设散打专项课。体育基础课侧重对散打运动的宣传,使学生对散打运动形成正确的认识,产生学习热情。专项体育课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集中进行散打专业教学。高校可在专项体育课中开设普通班和专业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显著增加散打课程的课时。另外高校还可有针对性地设立散打选修课,以推动散打教学的普及。

第二,完善散打教学的场地器材建设。场地和器材是专业体育运动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是高校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条件。近年来高校体育场馆建设日臻完善,教学的空间更加广阔,因此,高校应在体育场馆内进一步开辟出散打课教学的独立空间,并采购散打垫、拳击手套、沙袋、护具等器材,保证学生在训练期间的安全。

第三,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高校应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和继续教育,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吸纳具备专业学历背景、综合素质较高的散打教师,以带动高校散打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招聘专业教师时,高校尤其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评。

第四,创新散打教学内容。普通高校散打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打破“竞技化”教学现状,创新散打课教学的内容。高校可以将散打课教学划分为动作打法与套路、互动练习、文化礼仪等不同模块,分层教学则主要是在专业难度方面有所区别。首先,打法与套路模块,教师可根据不同层级的教学难度,并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与学习需求,设计集实用性、民族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打法与套路,淡化竞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互动练习模块,教师应重视彼此间的切磋交流,如设计点到为止的实战练习,或是为散打比赛进行筹划练习。最后,文化礼仪模块,教师应系统教授学生散打运动相关的礼仪,注重武德的培养,运用古今中外的生动实例,诠释散打文化与散打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武观,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梁亚东.武艺一点通——现代散打[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尚玢.高校开展散打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01).

[3]孙玉马.促进高校散打课程良性开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世 界(学术版) ,2011(10).

作者:刘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系统结构模型网络工程论文

热门文章

散打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