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减排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工业节能减排范文

化学工业与节能减排

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10(3)班

苏泽军 1072101

321[摘要] 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正处在逐步发展和完善阶段。本文以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循环经济理论和思想为指导,重点探讨如何在化工企业这一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即节能减排问题。重点论述了化工企业的工作与循环经济的联系,明确指出了化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环保隐患大户和资源消耗大户,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中,化工企业可以做出突出的贡献。总结了大型化工企业在建立节约型社会方面的经验教训,以供有关企业和人员借鉴。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化工企业 节能减排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专家和学者在强烈呼吁,媒体在积极宣传,民众在热切期盼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这是时代和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里世界各国, 尤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它也

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永恒的重要课题。说这一任务非常重要而紧迫,是因为当前全球所面临着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的极度贫乏,地球已经难以承担起人类的资源需求。根据联合国《2002年生命地球》报告,人类目前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已经超过了地球承受能力的20%,并且这个数字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全球森林以每年14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以每年6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石油、煤炭、金属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储量在锐减。根据国际石油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还不够人类使用40年;根据国际煤炭组织报道:目前人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现在的开采速度,只能够人类使用200余年,这引起了全人类对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极度担忧。其资源维持现有人口的消耗已十分困难,何况世界上人口、物资生产还在不断增长,地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尤其是石油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资源十分短缺,产量远远低于消费量。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2003年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2004年进口量已经突破了1亿吨。不但自然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对国外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都显得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也十分低下。从工业的两大重要战略资源来看,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近20倍;在石油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石油有效利用率只有10%,而90%的石油资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中损失浪费掉了。自然资源的极其匮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落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动力。

二、循环经济简介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耗——产品——废物排放”的单项式(线性)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它能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处理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充分和最合理的利用,同时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化程度。

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的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并要求其废弃物不断重复、不断循环地被再利用。

三、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研究

1.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迫切性。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三废”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出现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急剧增加等问题。当前我国化工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打到40%,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超过70%,主要化学矿种资源不足,尤其是钾、磷、硫和硼等严重不足,已威胁到化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行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2.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途径。大型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化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节能减排目的的途径有:加大污染治理的科技、资金投入,全过程控制污染;建立项目选用先进、清洁的工艺,从源头消除污染;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广泛提高职工循环经济意识并从自身做起;加大技改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在企业内部构建“三废”小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开发“三废”再生资源项目,构建废物多级小循环或大循环;提高废旧物资再利用率;实施ISO14000标准,开展持续清洁生产等途径。

循环经济要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节能降耗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途径。除了搞好安全、环保、质量管理,不出现资源的无效利用外,化工企业还应该在多方面,如生产的负荷、周期、工艺指标等多方面着手,尽可能使其生产经济合理运行;又如既要抓好节油、节煤、节电等能耗,也要抓好节水、节

汽、节氨、节盐等物耗,真正做到能耗和物耗都最低,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根本要求。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只有山川秀美的现代化,没有穷山恶水的现代化。历史将证明,今后的中国,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人与自然长久和谐。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的有关措施》,天工网,2007,5,1

3. 黄永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概况[J].上海建设科技,2004(3):19~21

4. 孟赤兵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8

化 学 与 社 会 结 课 论 文

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10(3)班

苏泽军1072101321

第二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节[2010]5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泥行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

水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产业,也是主要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行业之一。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吨,水泥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5%,颗粒物排放量约占工业排放总量的30%左右。

“十一五”以来,水泥行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达到70%;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余热发电技术等一批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吨水泥综合能耗明显降低,颗粒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年消纳、利用各类工业废弃物超过4亿吨。

但是,水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重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仍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单位产品能耗、排放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差距。水泥行业工艺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装备差距较大,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不高。污染物和颗粒物排放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落后产能还占一定比重,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推广力度不够。东西部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差异较大,部分企业未达到国家能耗和环保相关标准要求。立磨、辊压磨等高效粉磨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目前大约有3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未建成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水泥行业消纳废弃物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水泥行业对工业废物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混合材的使用上,重点是粉煤灰和矿渣,处置利用手段比较单一,利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及回转窑无害化、资源化协同处理工业可燃废弃物、生活垃圾及污泥技术等尚处于起步阶段。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也未得到认真实施。相当多的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职能机构不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水泥行业作为我国主要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是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其节能减排效果对完成我国能源消耗目标、工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已成为水泥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工艺、装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科学管理,努力构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水泥行业,促进水泥行业节约、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114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耗小于93千克标准煤/吨。水泥颗粒物排放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50%,氮氧化物在2009年基础上降低2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普遍应用余热发电、高效粉磨技术、电机变频等技术,重点水泥企业加快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大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基本形成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能力,使水泥工业转变为兼顾污染物处置的新兴环保产业。

三、重点任务

(三)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执行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完成近期内淘汰落后产能的预定目标。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指导水泥生产企业合理布局。积极推动企业联合重组,鼓励延长产业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水泥生产的能效水平。采用大型立磨、辊压机等代替传统的球磨机。优化预分解窑炉工艺设计,形成高能效窑炉设备系列,支持新型节能型窑炉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继续开发推广应用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支持采用高压变频调速和高效电机等节能技术措施,实现水泥生产能耗的显著下降。

(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大水泥行业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研发烟气有害组分减排技术,重点研究氮氧化物减排控制技术,推广高效袋式除尘技术。加强生产过程中粉尘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推广设备降噪新技术,显著降低噪声污染。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大中型企业完成一轮审核。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六)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水泥生产的信息化水平。支持产学研结合开发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技术,开发能源、资源消耗信息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推广和应用矿山开采信息管理和优化开采方案,努力实现矿山开采的零排放。研究、推广和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水泥生料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熟料生产线专家系统等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重点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用3-5年时间,加快推动大中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七)加快研发低碳技术,逐步降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力支持工业废渣的再利用,减少水泥生产的过程排放,加强水泥熟料低温煅烧技术研究。开展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分离、应用技术及其碳捕集、封存的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水泥行业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现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降低。

(八)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继续鼓励水泥生产企业对矿渣、粉煤灰、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替代燃料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废弃物(包括一些危险废弃物)的协同处置。鼓励利用水泥窑炉处置市政污泥和城市生活垃圾,建立一批处置污泥和生活垃圾的示范生产企业,加强与市政部门有关政策协调。加强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充分有效使用低品位石灰石,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九)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先进水泥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建设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水泥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积极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加强经验交流和推广,研究制定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推进全行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十)实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为牵引,大幅度提高水泥行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实施低温余热发电、高效粉磨、高压变频、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等节能改造工程,形成年节约750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实施电改袋除尘改造和有害气体排放控制治理工程,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实施消纳工业废弃物和协同处置市政污泥及生活垃圾工程,实现年处理能力约4200万吨。(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具体建设内容见附件。)

四、政策措施

(十一)加强监督管理。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排放设备、计量器具配备、能源利用、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定期组织相关分析,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严格执行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加快研究制订水泥行业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具体办法,从严控制水泥企业盲目扩张。定期公告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资金补贴政策机制,加大政策执行力度。

(十二)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新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水泥企业提供能源审计、节能减排工程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融资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服务。引导水泥企业积极参与有序用电、科学用电等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系统节能。积极研究有利于支持水泥行业利用废弃物的优惠政策,完善废弃物管理体系,理顺废弃物来源渠道,鼓励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专业化,促进水泥行业废弃物预处理产业的发展。

(十三)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的作用,制修订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标准,建立较完善的限额标准体系、检测标准体系、审核和认证标准体系。推动制定水泥行业二氧化碳计算统计系列标准、水泥窑等主要耗能设备效率测定与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加强对行业能效对标活动的指导,鼓励行业协会在现有能效对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能效对标工作的技术指导,完善细化水泥行业能效对标指南等技术文件,通过开展行业对标推广活动,提高水泥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十四)积极鼓励水泥行业技术创新。推动国家级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针对我国水泥行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加大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支撑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鼓励装备制造骨干企业提升制造水平,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水泥生产线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带动水泥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在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出口退税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

(十五)明确节能减排主体,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要进一步明确生产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要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设立能源管理负责人,明确岗位责任和目标考核要求。依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在行业中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提升行业及企业能源管理能力。依据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能源计量在线检测、分析工作,提高企业的能效管理水平。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和本意见要求,加强组织和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实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相关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调研、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工作,鼓励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搭建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交流平台。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做好节能减排宣传工作,通过会议、论坛、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第三篇:推行节能减排 打造食品工业低碳竞争力

去年12月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低碳”似乎突然成为一个很热的词汇,而其实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就最早见诸英国的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反映出英国已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2006年,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一直以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更多地是停留在政策和文件层面;而随着工业化高度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转变生产方式、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层面,都开始身体力行。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原材料投入量大、产出比低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近年来,企业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和推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措施,积极实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出现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尤其体现在对于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和重复利用,以及对废水、废汽、废物的循环利用。

水的多效循环利用 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持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最近的西南大旱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了水资源的紧缺与重要性。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是节能减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了节水,燕京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工艺改造,公司把制麦工艺作为节水改造重点,采用了将喷淋水雾化后送入发芽箱内的工艺,使水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5%,每年可节约用水10万吨以上。此外,公司将制冷设备的冷却水混合少量一次水后用于制麦车间的洗麦工艺,洗麦后的水输送到动力车间用于水膜除尘系统,除尘后的水继续用来冲炉渣,这样实现了非工艺用水的四次利用,大大减少了水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生产最终产生的废水随便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不仅要节约用水,充分利用水,还要对废水进行处理,如蒙牛投资4亿元建成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废水经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其水质可以直接用来养鱼。不仅不污染环境,还可以为周围的农业灌溉和企业的下一轮生产提供水源。

变废为宝 废弃物再利用

污水经处理后再次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也是一种变废为宝。另外,比如青岛啤酒的“余热制冷”,将啤酒生产中的蒸汽冷凝为水,利用冷凝的余热来生产冷却麦汁用的冰水,这样,不仅避免了蒸汽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制冷系统的电耗。

在生产食用油的过程中,大豆、花生等提取油会产生豆粕、花生粕等,这些豆粕可以用于家禽牲畜的饲养,饲养奶牛还可以提高出奶量;也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同样,啤酒生产中的废弃物如麦根、啤酒糟、酵母泥等副产品也都可以再进行下一道生产。煤燃烧后的炉渣也可以用来生产水泥的辅料,保温材料等。这样,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会成为另一个企业生产的原料,将这样的企业整合联系起来,建立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园区,这样就可以实现闭环循环利用,可大幅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经济建设。

对于畜牧业和规模牧场来说,畜禽排出的粪便等排泄物也可充分利用,可以当作农家肥,可以建造沼气池,实现粪便等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如蒙牛就在牧场旁兴建高标准塑料大棚,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可以丰富企业员工和附近百姓的菜篮子。

污水处理后水可以循环利用,同样,留下的污泥也可以变为“宝贝”。传统的填埋方式处理污泥,可以造肥;在此基础上,燕京公司又有了改进,公司投资300万购入烘干设备,将污泥烘干后放入锅炉焚烧,不仅解决了污泥填埋的占地问题,还延长了燃煤的燃烧时间,并且提供了一部分热量,产生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每吨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约20公斤的二氧化碳,珠江啤酒集团投资3000多万引进二氧化碳回收设备,回收啤酒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并提纯使用。一年回收20多万吨,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青岛啤酒对二氧化碳实施碳的闭环管理,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蒙牛通过对动物排泄物的处理建成的沼气发电厂,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0万度的电力,所生产的中水全部用于园区绿化供水与灌溉牧草,发电产生的热能用来维护牧场的日常供暖。

食品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正当时

如上所述,推行低碳经济,需要进行如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的投入,但初期的投入会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为企业创造效益。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如青岛啤酒的“余热制冷”应用于一个20万吨的工厂每年节约资源消耗100万,在青岛啤酒全面推广后可节约成本超过4000万;2009年,青啤重点推行了糖化热能回收、锅炉运行控制优化、二氧化碳节能模块等51项节能技术,共节约成本7600多万元。相比2006年,公司水单耗同比降低27%,电单耗同比降低19%,标煤单耗同比降低28.8%。燕京啤酒的污泥烘干,按照100吨污泥产生绝干污泥20吨、绝干污泥的发热值为2500至3000千卡/公斤的数值计算,如果每天处理100吨污泥,则可获直接经济效益4300元,一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157万元。正如蒙牛乳业集团有关责任人所说:“低碳之路,初看起来对企业好像是个包袱和束缚,但是从长远看来,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又是利好抉择,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目前推行循环经济,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环保、生态的企业还有很多,所创新的技术和采取的措施也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案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并不是口号和理想,而是可操作,可实现的,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碳交易”、“碳关税”已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推行低碳经济正当时!

相关知识: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3R原则(the rules of 3R):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的简称。其中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3R原则中各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按照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即减量化),反复利用(即再利用),和最终处置(即再循环)。 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食品行业发展状况

1、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茶叶,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 大类525 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 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 人以上企业6.9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 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606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220家,从业人员543万人,同比增长6.68%。按现行价格计算,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0439.53亿元,同比增长13.72%,完成销售产值10131.80亿元,同比增长13.63%,产品销售率达97.05%。

2、部分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肉制品、乳制品、饮料、 啤酒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缩短了中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 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4、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一是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乳制品总量的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粮油行业中,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一级油、二级油(分别相当于原国家标准中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8.5%。

二是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

三是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优良。2007 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0 家的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 ;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4.7% ;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43.6%;肉制品50 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占整个行业的70%;啤酒行业中100 万千升以上的8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葡萄酒产量前10 位的企业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2.1%;方便面行业中最大的3 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规模企业的快速成长,致使小型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也必将有部分小企业遭淘汰。

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撑,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扩大,集团化、协同化管理需求日益强烈,信息化又是提供快速、高效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食品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食品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现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食品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面向整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4、技术实现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目前,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 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三、食品行业特点信息化需求分析

中国食品行业信息化的具体业务运营的信息化需求特点为:

首先,产品保质期比较短,因此对库存管理的要求比较高。而有效的网络分销系统不仅能够管理库存,还能实时监控库存,实现先生产的先出库。库存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需的。

其次,销售渠道庞大,销售环节复杂。有关专家认为,食品企业的销售网络要对需求做到快速反应。运输和路线管理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仓库和物流管理帮助企业降低存货水平。上述两点理由使分销管理系统成为了食品行业当前的信息化应用热点。

第三,产品类别多、品种多、变化大,销售环节产生很多不同的数据。如果用手工处理将非常困难,所以必须利用一个系统把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域及时搜集到位,然后作及时、有效地分析,最后做有效预测。否则市场的分析、销售的预测、生产的计划只能是依照历史数据来做判断,不仅周期长,而且误差大。 决策支持系统是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投资的重点。

第四,食品行业有严格的质量需求和规章制度。对产品的有效期和检疫期要求很严格,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功能进行保存期管理,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提供实验室检验等模块,并全面支持ISO9000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是所有食品企业所需要的。食品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能做到从生产系统去控制产品的质量,通过分销系统去全程跟踪每个产品的销售情况,那么企业的质量差异就能够 显现出来了。

第五,食品行业需要个性化的ERP 系统。食品行业对市场的变化很敏感,一般采用批量生产和连续生产的方式,在物料管理方面,对配方和倒排BOM 的管理。需要灵活的处理与控制方式。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目的。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整体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为企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一种手段。从战略发展的目标来决定信息化的方向,用信息化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2、改变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企业实施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管理层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作用,要明白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也是一种必需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同时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使信息化思想深入人心。引进信息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认同。

3、结合企业整体战略规划,选择最佳方式,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信息化初级阶段到内部控制阶段再到全面信息管理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过程中充满了风险。食品行业处于科尔尼产业演进阶段中规模与专营阶段之间,发展过慢和吞并过快都会成为失败者。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融资渠道,不可能像一些大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承担不了长周期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生存,才能发展,要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做到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统一。除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外,可根据需要,对企业薄弱的部分进行强化,比如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商务系统等,而知识管理、商务智能系统等可相对放缓。

4、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再造结合,减少企业反应时间,加强危机管理能力,用全面信息管理的思想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化不仅仅使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对其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效果不完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合要求,效率低下是重要原因。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将信息化建设和结构重组结合起来,保持信息渠道畅通,缩短企业反应时间,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响应,防止危机扩大。

5、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链稳定。许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缺钱,承担不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只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最大程度降低信息化建设周期中的资金安全风险,才能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健康 持续发展。 对食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一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一项关键性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加以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强度这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很多省市政府层层立下责任状,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实施方案。这充分明确了,今后一两年内能源环保问题会有很多的改善。我们生产企业,也应行动起来,早做安排,把节能环保降低能耗放在首位。

一、首先,高能耗。传统生产方式是,只要企业有利润,工人发得下工资,向国家缴税,这就是合格的企业。可现在市场经济,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工人工资,能源短缺,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企业使用电能成本(陕西0.4元/KWH而沿海地区则达到1.1元/KWH).燃油价格持续上涨,有些地区供应短缺,势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食用油涨到1.2万/T)而且还在攀升,可批发产品价格却很难提高,稍事变动,有些商家另辟门户了。这就需要我们从降低成本,节约能耗上下功夫。

二、旧的能源新利用。传统的燃煤,热利用率45%,存在着大量的浪费,(1)燃烧不充分,很大一部分没有充分燃烧的煤炭当做废渣排出。(2)加热设备技术含量低,受热面积小,从烟囱流失。(3)燃煤产生烟垢影响热传导。今天我们同样用煤,但使用可替代燃油燃烧器的国家新型专利设备:煤转气发生器,可比燃柴油节能75%以上是直接燃煤节省30%。适合各种燃油、燃气、燃煤食品机械。环保无污染,已通过国家环保鉴定。并可与多种行业耗能相匹配(热风烤炉、油炸设备、烘焙设备、干燥设备、制陶、玻璃制造、压铸业、锻造设备等)同时适用于各种土锅及自制烘干房,避免了传统燃煤的黑烟与灰尘,而且超节能。这样,相同的能源,有着不同的效能,需要大家提高认识。

三、设备自动化。传统的生产方式,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很难保证。技术工人培养,熟练工人的培训,人员流动,稳定性差。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人收入增加,也是减少人员流动的根本。使企业管理标准化有了基础。

四、共同解决能源问题、探讨食品加工自动化、产品开发与创新、企业生产设备更新与规划、健康食品生产思路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共同探讨的主。合理整合,优化管理,各抒己见共同发展。还需要各地同仁多方合作,用您实际生产管理经验,优化出高效,节能环保的食品企业。为后代留下一点赖以生存的空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粉磨系统技术标定在水泥工业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粉磨系统技术标定是对粉磨系统的工艺条件、操作参数、运行状况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测定和检查。通过对系统中各物料的流量、粉体状态的测定和性能的试验,对系统的操作指标和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计算,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的、数量化的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解决生产问题、优化工艺参数、创新技术改造等提供决策依据。

一、技术标定的意义

水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以节能减排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伟大号召,实现“十一五”全国水泥工业节能25%的战略目标是一项重要工作。水泥生产过程中,粉磨系统的能耗占水泥生产总能耗的70%以上,其工作状态对整个水泥生产线的节能减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粉磨系统技术标定的目的是对粉磨系统的工艺条件、操作参数、运行状况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的测定和检查。通过对系统中各物料的流量、粉体状态的测定和性能的试验,对系统的操作指标和技术参数的测试和计算,从而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的、数量化的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生产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解决生产问题、优化工艺参数、创新技术改造等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技术标定实践,可以锻炼、提高岗位操作工和水泥技术人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全面地了解生产设备的技术性能、掌握粉磨系统各工艺参数之间的相关规律,以选定最有效的技术管理及操作方法,实现粉磨系统优质、高产、节能、环保、安全、清洁生产的目标。

二、技术标定的分析判断

水泥生产线选用的粉磨设备和工艺流程,各企业不尽相同,需要了解、分析的技术问题也各不一样,所以,技术标定的项目和内容各有区别。要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针对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选择其中一 1 部分项目进行测试标定,或对某一设备进行局部的检查和测试,然后作出有价值的分析判断。

三、技术标定的基本条件 1.技术标定前的准备工作

由专业人员组建技术标定机构。粉磨系统技术标定的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测定人员参加。因此,在测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成立技术标定的专业队伍,并由专业水平较高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总指挥,负责全面调度、处理标定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结果分析。

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在技术标定前,首先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包括生产状况调查、设备运行情况调查、取样点位置调查等。

编制技术标定计划图表。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企业具体要求编制技术标定计划。首先绘制粉磨系统工艺流程图,在流程图上标注取样点的位置并编号,然后按编号顺序将取样点、标定项目、测试内容、时间安排、项目组负责人等列出技术标定工作计划进度表。

现场准备提前进行。按技术标定计划安排,对每一项检测内容进行周密准备,首先确定取样方法,然后按取样要求,在适当的位置开设取样孔;清理现场,搭建必要的操作平台等。

认真学习标定工作的技术规程。所有参加技术标定工作的人员必须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分工,各取样点固定专人负责;按计划安排,计算出自己分管的取样点应取的最小试样量,以保证在测试期间内取样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检查、调试、校正测试仪器、仪表及工具,备齐有关用品。在技术标定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必须提前检查、调试、校正、备齐,根据现场取样需要必须制作的辅助工具,也要提前准备好。在测试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药 2 品、材料等消耗品,应按质量标准规定准备充足。除各小组专人负责之外,总指挥有必要在标定的前一天进行全面检查、落实。 2.技术标定工作应在粉磨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

无论是生料制备还是水泥制成,粉磨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包括以下内容:磨机声音正常,无异常响动;球磨机没有严重的“饱磨”或“空磨”现象发生;立式磨和辊压机喂料系统除铁器和金属探测器工作正常,磨体无超限振动情况。喂料系统按配料方案规定的加料量正常工作,喂料量连续、稳定,无明显粒度大小变化波动。配料系统计量加料设备经过校正和标定,计量误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出磨物料的提升、输送设备工作负荷在正常范围之内。出磨物料细度、回料细度、成品细度等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各机电设备和除尘系统运行正常。烘干磨、立式磨入磨热风风量、风温都在规定范围内。立式磨、辊压机液压系统工作稳定、正常。

四、技术标定结果分析

技术标定现场测试工作完成之后,应根据粉磨系统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对整个系统的工艺、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技术改造、维护检修、管理创新等提供依据。

技术标定结果分析应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就事论事、无需遮掩;结论力求简明扼要,解决办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技术标定期间生产情况的简要叙述和分析。技术标定期间所用原料性能、产品品种和质量,主要操作参数和设备运行情况的描述和评议。通过对粉磨系统技术参数和工艺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系统粉磨能力、分级效率、工艺参数控制的合理性等,提出该系统下一步改进的意见,以及该系统节能高产的途径和可行性。对生料制备烘干磨或立式磨,除粉磨能力的评析之外,还要对系统热平衡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降低热耗的可能性和改进意见。对水泥粉磨系统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提出改善产品细度、比表面积、颗粒组成和颗粒形貌等工艺措施和操作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对粉磨设备的结构、材质,研磨体品种、装载量、级配,立式磨或辊压机的设备工作参数、金属磨损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第五篇:关于举办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之广东大学生节能减排工业设计大赛的通知

关于举办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活动之广东大学生

节能减排工业设计大赛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团委: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教发[2007]19号)精神,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共青团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承办的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大学生“节能减排”设计大赛即将启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学生联合会承办单位:共青团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二、竞赛主题

节能减排 绿色校园

三、比赛时间

2012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

四、参赛对象

全省大专以上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

五、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以体现“节能减排”新思维、新思想的实物产品制作(含模型)、软件、方案设计“节能减排”方案设计(包括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作品。

六、竞赛规则

1、参赛对象:全日制学生(含研究生),参赛者必须以小组形式参赛,每组不得超过7人,可聘请指导教师l名;

2、参赛单位:以学校为参赛单位,每个学校申报的竞赛作品不限,但申报作品时需对所有作品进行排序;

3、作品申报:参赛作品必须是比赛当年完成的作品。参赛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准时上交参赛作品,未按时上交者作自动放弃处理;

4、作品评审:比赛将分成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两个小组进行评比。评审委员会由广东省各高校专家组成,设初赛作品函审专家组和决赛作品现场评审专家组。评审委员会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和经济性等标准对作品进行初审和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

七、竞赛日程与安排

1、竞赛报名:各参赛单位在2012年4月30日之前提交报名表(附表1),以电子版的形式上传到本次活动的邮箱jnjpnanwang@163.com,以收到承办单位确认函件为报名成功;

2、作品申报:各参赛单位在2012年5月20日前,将本单位申报书(见附件

三、附件四)及参赛作品以电子版的形式上传到本次活动的邮箱jnjpnanwang@163.com,并将打印版一式五份邮寄到大赛组委会(递交日期以寄出邮戳为准)。

3、作品初审:初赛作品以函审形式进行评审。评委以参赛队伍上交的电子版作品为准,按大赛评审委会制定的评分标准对作品进行量化评分。作品按分数高低依次排名,本科和专科组根据当年评审情况各选若干支队伍晋级决赛。决赛以作品答辩形式进行评审。

4、作品终审、决赛:作品终审及决赛初定于2012年6月10日进行。

八、表彰及奖励

本科及专科院校竞赛奖项均设立金奖、银奖、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团队奖、最佳组织奖。

九、联系方式

华南理工大学团委

联 系 人: 袁卫根

联系方式:020-87110458

联 系 人:邹 敏

联系方式:020-87113233

E-mail:jnjpnanwang@163.com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团委办公室(邮编: 510640)

第六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组委会办公室

二零一二年四月六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行资产证明范文下一篇:工作八大定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