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素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国元素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正在逐渐蓬勃发展,日本动漫以其高新的技术和精良的制作,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逐渐在中国打开市场,被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日本通过动漫的发展,也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青少年。

中国元素文化产业论文 篇1:

世界文化产业中的中国元素

7年前,在北京奥运会前夕,一部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全球上映。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该片主角竟然是一只人见人爱的中国国宝——大熊猫,而故事主线则是中国功夫。看到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在银幕上飞檐走壁,让全世界的孩子乃至成年人都为之着迷。国人在为好莱坞如此高调,把中国元素作为动画片核心而高兴的同时,也不无叹息和惋惜:中国人为何拍不好中国文化元素的动画片?

事实上,《功夫熊猫》只是众多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外国影视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一系列以中国元素为卖点的外国电影、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作品正在全球范围内走红。

电影:好莱坞大片的中国题材

外国电影中,中国功夫是最为常见的中国元素,也是外国文化产业最认可的中国卖点。中国功夫在外国人看来,既神秘又强大,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奇妙神力。美国电影《功夫之王》讲述了一个酷爱中国功夫的美国少年,在一次意外的时空穿梭中回到中国古代的故事。该影片有大量的中国武术元素,如太极、鹤拳等,而主演华人功夫影星成龙和李连杰也是一大中国元素卖点。这些武打明星在外国拥有固定的影迷群体,代表着中国功夫的形象。这也让外国导演编剧们舍不得放弃这块甜糕。片中一切的开端——一根如意金箍棒,则让中国观众们回想起蹲守在电视前追看《西游记》的童年回忆。

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出品的好莱坞大片《功夫梦》,片名就透出浓浓的中国元素味道。看片名就知道这部片子少不了中国功夫元素,片中的武当功夫,看似柔弱无骨,实则绵里藏针,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玄妙莫测。而有了武当功夫,武当景色也没有被落下,武当金顶、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等武当胜景更充满着神秘色彩。除此之外,还有如恢弘典雅的故宫、气势磅礴的长城等古建筑,彰显着中国的传统古韵,引人入胜。

中国风味的传说和神话不仅中国小孩喜欢,外国人对于这些奇幻的故事也很感兴趣。美国电影《最后的气宗》,改编自一部动画片。这部影片的故事具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世界被四大神力(气、火、水、土)支配着,刚强好斗且野心勃勃的火烈国挑起了战争并控制整个世界。 五行之说、轮回之说,电影中一招招类似太极的武打动作,都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中国风。但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却又是典型的西方模式:逃避责任、柔弱,在经历了各种风雨后,终于成熟起来,带领大家走上抗争邪恶的征程。

外国电影的另一中国元素,则是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国领土辽阔,景色风光丰富多彩。有茫茫漠北草长马肥、烟雨江南花娇莺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自然景观,也有红墙绿瓦的宫殿楼阁、白墙黛瓦的小桥人家、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等等的人文建筑。这得天独厚的场景资源吸引了西方电影人为之驻足,并被录制到自己的作品中为作品添光添彩。

动漫:中国神话助推销量冠军

事实上,早在《功夫熊猫》问世之前,美国好莱坞投拍的动画电影以及卡通连续剧已通过巧妙运用中国元素,取得巨大商业成功。《花木兰》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宝葫芦的秘密》改编自中国当代童话作品,冒险喜剧卡通剧《成龙历险记》则以著名华人功夫影星成龙为原型。

但相对之下,国外动漫企业在选材角度上和中国的传统观念还是有所不同。以《花木兰》为例,中国强调木兰的“孝”、替父从军;而美国则是把花木兰变成了一个英勇的战士,弱化了中国“孝”的概念。《功夫熊猫》的成功则在于把中国的“道”融会贯通,进而被众多中国观众所接受。

不过,事实证明,即便选材角度不同,中国元素也正不断为外国动漫企业带来足够丰厚的利润。在中国,这些作品也因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追捧。《功夫熊猫》2008年夏天登陆中国,取得了1.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刷新了当年在中国上映动画片的票房纪录。在日本,也有多部动漫作品取材于中国元素。我们先不考虑里面的内容是否被篡改,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元素又一次被国外的动漫企业所采纳。

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已经巧妙地借助中国题材、中国元素,给起飞中的日本动漫业注入了原创力。像三国故事被演变成美女版的动漫《一骑当千》,三国时代的英雄和名将都演变成了能力非凡的男女高中生。手冢治虫根据《西游记》改编的动漫,使他在威尼斯国际儿童节上获得大奖。

2000年,日本漫画家藤崎龙凭借一部以中国《封神榜》为蓝本的漫画作品《仙界传封神演义》,摘得了那一年的漫画单行本销量冠军。由于大受欢迎,整个作品以漫画单行本(合共23期)及动画(全26话)制作,亦有推出不同的商品及电视游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

游戏:三大名著皆被日本改编

翻一翻日本的宅系文化,无论是在动漫、电影,还是游戏中,都有不少是以中国文化元素为内核的。

三国故事,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中国人大都耳熟能详。但在三国文化的产业开发上,日本却走在了中国前面。

前不久,日本光荣·特酷摩(KOEI TECMO)公司在《三国志》系列30周年纪念发表会上,正式公布了系列新作《三国志13》,预计今年12月10日登陆各大游戏平台。除了已经出到第13版的《三国志》游戏,《真三国无双》也是日本最卖座的游戏之一。但是,玩过这个系列的玩家都很清楚,这个游戏对于三国历史的改动还是很大的,比起原著的尔虞我诈,《真三国无双》在剧情上更加简单明朗。在这里司马昭的狼子野心被美化成责任与担当;刘禅的投降也是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胆小懦弱;吕布的鬼神之力也不再是传说。尽管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这种类似少年漫画的热血剧情,却吸引并感动了无数的玩家。

除了《三国志》和《真三国无双》,光荣·特酷摩公司的代表作还包括:《西游记》、《三国志战记》、《三国志曹操传》、《三国志孔明传》、《封神演义》、《成吉思汗》。光荣·特酷摩公司作为日本游戏界的代表,恰是这个国家在游戏产业中不遗余力挖掘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的小说,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小说都已被外国改编为游戏。除了上面提到的风靡日本的三国系列游戏,还有日本科乐美的《幻想水浒传》系列;英国Ninja Theory工作室开发的《奴役西游记》,以及神话题材的竞技网游《毁灭》中也有角色斗战胜佛孙悟空。

正如日本游戏公司喜欢挖掘三国,美国游戏公司似乎特别喜欢挖掘熊猫。著名的单机游戏《魔兽争霸3》中,便有中国元素的英雄“熊猫酒仙”,憨态可掬,头戴斗笠,挂着酒葫芦,打着醉拳,出色的物理攻击配合法术伤害,在多次大赛中成为不少高手的首发选择。而美国暴雪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第四个资料片《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则有一个中立种族——熊猫人。

除此之外,《英雄联盟》中的英雄孙悟空,韩国网络游戏《永恒之塔》中的旗袍文化,都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出现在外国电影、动漫或游戏大作中。中国元素日益受到国际文化产业界关注,既缘于近年来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也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有关。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文化终于走向了世界,只能说明,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在被外国公司无偿使用着。这是我们所有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元素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动漫产业正在逐渐蓬勃发展,日本动漫以其高新的技术和精良的制作,形象生动的人物塑造逐渐在中国打开市场,被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日本通过动漫的发展,也促进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青少年。从日本动漫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行学习和借鉴,以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日本动漫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动漫产业的特点,创造属于我国特色的动漫文化,以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高动漫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日本动漫;中国元素;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和动漫产业也逐渐被受到关注,许多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影视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文化元素在动漫影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日本作为动漫发展比较快的国家,通过吸取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通过自己的制作形成了带有自身特色的动漫产业,促进了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对日本动漫产业进行分析,了解中国元素对日本动漫产业的作用和影响,以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日本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日本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具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技术和产业链,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日本动漫产业还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日本动漫产业中体现着日本的民族文化,通过动漫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国家文化的发展,彰显着日本文化的影响力。

二、日本动漫发展成功的原因

(一)自成一体的产业链

日本的动漫业有其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从漫画的刊载、出单行本到动画片、电影、游戏等,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的考验和筛选,每一个阶段都在认真调查市场的反应,对市场的反馈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环环相扣,每一环的突破都是为下一环的顺利实施做准备,有效降低了市场的风险,提高了动漫产业推出的成功率。

(二)政府的支持

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日本政府通过在不同时期出台不同的政策开始,通过国家政策的作用,将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实行工业化的生产,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1]。

(三)人才的培养

日本政府对人才的大力培养,在一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动漫制作专业,通过政府的支持,大力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在动漫的设计、制作和后期的处理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而且专业的动漫专家的指导和动漫机构的支撑,专业的、高素质的团队,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既提高了创作的效率,又提高了创作的速度和质量,具有较好的制作效果。

三、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的应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具有较为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元素中有很多的闪光点,随着中国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日本动漫产业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加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

(一)美食元素

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烹饪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下,受到各地不同的气候、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形成了各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食,在中国反响不错的一部动画片《中华一番》中,就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到广州阳泉酒家修行,获得特级厨师的资格,最后与“黑暗料理界”一较高下,并且周游中国,介绍了各地的美食特色。这部动画片就是将中国的美食元素融入而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二)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日本动画片《少年江流儿》就是借鉴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围棋而广受青少年的喜爱,片中的主人公江流儿与日本围棋手在中国进行较量,两人水平不相上下, 最后以江流儿赢半招而结束,中间的纠葛恩怨皆起因于围棋,通过这部动画片不仅对人们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能够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效果较好。

四、对中国动漫发展的启示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也具有较长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基础,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如《葫蘆娃》、《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影响比较好的动漫作品。然而,如今动漫产业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方向单一,题材较为缺乏,效果并不好。在以后的动漫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大对动漫的投入,在人才的培养上,不应该去限制人们的思维,给动漫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对动漫产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动漫产业团队,在动漫产业的制作过程中能够有强大的、专业的团队支持,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2]。

五、结语

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质量也较好,而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并不好,因此应借鉴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中的良好因素,分析我国传统元素对动漫产业的影响,加入到我国的动漫产业中,以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艳艳.日本动漫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及其启示[J].电影文学,2012,21:33-34.

[2]刘瑶.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驱动因素及现实困境[J].现代日本经济,2016,205(01):63-75.

作者:路嘉欣

中国元素文化产业论文 篇3:

《时代周刊》封面中国元素传播范式研究

摘 要:主流杂志往往代表主流群体的价值观,它们历经时间的沉淀,文风严谨,具有话语权和超群素质。《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力和权威性都极高的主流杂志,经过历史的积淀,历久弥新、魅力非凡,占据同类杂志媒体中的权威地位,对受众具有强大的舆论传播与导向作用。其封面上的中国元素不仅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而且是在国际上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时代周刊》;中国元素;传播;国家形象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播的发展日益影响并改变着国家形象的传播。杂志作为品质优良、针对性强的纸质媒介,其信息传播更加强调传播者的意向。本研究以《时代周刊》(美国版)1923年创刊以来的68期出现了中国元素的封面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元素在《时代周刊》封面设计中所呈现的传播学现象,对西方主流杂志封面中国元素的传播历程、传播范式、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思考西方主流杂志封面上的中国元素为国家形象带来的文化传播效果。

1 中国元素的传播历程

1923—2018年《时代周刊》(美国版)封面上中国元素的出现频次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统计发现,创刊以来的《时代周刊》对于中国的报道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时代周刊》设立了亚洲版,关于中国的报道转移到了亚洲版块,所以在美国版《时代周刊》中国元素出现的频次大大减少。《时代周刊》上中国元素的传播见证和创造了历史,同时也反映了不同阶段美国对中国的认知程度与态度倾向,早期以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为主,中期多结合其他图形元素使视觉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后期进入信息时代后,中国元素的运用更具有趣味性和多元化。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时代周刊》一共有18期出现中国元素的封面,这一阶段是中国在民族意识觉醒之后,战争与革命的关键时期,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途径以军事上的交集为主,对于中国元素的概念并不太清晰,所以都是以中国具有国家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为封面元素。其中,蒋介石出现了高达9次,平均每3年出现1次,可见在当时美国人的眼中,蒋介石不仅是中国著名的政治人物,他的事迹被广泛传扬到了美国,代表了当时中国人的形象。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时代周刊》一共有30期出现中国元素的封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以新姿态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美国格外关注新中国的发展状态,平均每年至少有1期杂志的封面有中国元素,人物形象仍占据每一期杂志封面的重要位置,毛泽东出现了高达11次。同时,中西方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上的诸多不同,使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对于中国元素的设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即带着西方的偏见进行了本土性、想象性、刻板性的方式去表现中国,使中国一度成为西方的陪衬。

20世纪80年代至今,《时代周刊》一共有20期出现中国元素的封面,包括普通人(群)、邓小平、五角星等,其中,普通人(群)形象的使用体现了《时代周刊》开始关注中国人民和社会的新时代特色。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图像的表现形式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现实性的报道出现在美国主流媒体上,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越来越广泛,但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在美国看来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仍存在警惕心理。

2 中国元素的传播范式

2.1 中国元素的传播本质

西方看到最早的中国元素是通过中国的商品流通传到西方的,通过商品的形式传播中国元素实质是传播中国文化。在《时代周刊》封面设计上经常运用的五角星、长城、龙等表现中国的元素,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更是其他国家难以复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象征符号,也是帮助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资本。这些中国元素是信息浓缩后的体现,每一个元素并不仅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中国元素背后所隐喻的内涵才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因此,中国元素的视觉传播本质是信息的传达与散布。《时代周刊》在传播信息时,一方面通过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传达给受众一定的信息,同时在设计与表达中渗透着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意见,体现了一定的美国立场和政治倾向。

在2013年6月17日的《时代周刊》封面上出现了中国传统的剪纸元素(图1),剪纸整体是中国地图的形象,其中还有铜钱、花朵等元素,放射式的线条使受众的视线集中到剪纸上,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讲的是《时代周刊》关注的焦点——中国的政治,并且提到了中国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在美国媒体眼中树立了积极的大国形象,而剪纸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出现在美国杂志封面上标志着中国文化输出的更进一步。

2.2 中国元素的传受关系

施拉姆说:“传受关系看起来是简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所谓传受关系,是由传受双方相聚而成,只有传受双方聚集到一起,才发生、构成与发展关系。在《时代周刊》的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者的美国和受众在总体上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协调和适应的关系。

从传播的起源来看,传播者和受众是同时产生的。在《时代周刊》封面中国元素的传播过程中,美国作为传播者掌握着发送和解释信息的权利,一方面通过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传达给受众一定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中国元素的设计与表达中渗透着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意见,体现一定的美国立场和政治倾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需要。而受众拥有自由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权利,他们的自主性也可以反作用于传播者,大部分受众都依赖于传播者传送的新闻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受到传播者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的影响;但同时,受众拥有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自主权,并反作用于传播者。传播者与受众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构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传播运行中不断地相互协调与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从而共同完成信息的传播。

3 中国元素的文化传播效果

纵观《时代周刊》通过中国元素呈现的中国,既有积极正面的客观表现,也存在全盘否定中国成就的“误解”,可见中国对自我的形象认知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存在差异。这一方面是源于美国基于国家利益主观地塑造,另一方面还源于中国对外传播能力的匮乏。从《时代周刊》封面上中国元素的设计应用来看,中国元素的设计并不限于中国传统图像的复制,可以从多个方面作出思考。首先,中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区域性民俗文化等;其次,中国元素还来源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元素的设计风格和特色;最后,中国元素的设计还受当代精神文化氛围的影响,新中式风格正在发展,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还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总体而言,全球语境下中国元素的设计应更具有融合性、客观性和代表性地发展。在中国元素的创新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融合是当下乃至未来中西文化和谐发展的大趋势,通过中西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与整合,能带给中国元素设计更多的创新性思路,从而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上更加客观真实。第二,在全球语境下,中国元素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进行的设计,它需要面对世界各国的审视,使世界各国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国,因此,在设计中要客观性地表现中国,让中国的元素以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第三,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圍内极具代表性,在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提炼出来的中国元素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与代表性;但同时,正是传统文化的界定,使中国元素的设计不断地从传统中挖掘,导致中国的设计发展缓慢,未来中国的设计需要在形式和内涵上做到创新与突破,用更加现代化、深层次的眼光去创造和拓展中国元素的设计。

美国文化学者托马斯·英奇曾说:“美国大众文化传遍了全世界,它默默地起到了我国一位无声大使的作用。我们应该知道美国的大众文化是怎样向全世界宣传西方的。”同样,中国也可以博采众长,学习西方国家传播国家形象的技能,将如今富有时代朝气的中国展现给世界。因此,中國要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交流,在对外传播当中,需要发掘并树立更加全面、多元、有时效性的主体,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应用。除此之外,中国的政府官员在国际交往中要更多地表现真实的个人形象。对于世界而言,中国要通过自身的建设赢得世界的眼光和信任;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通过彰显传统文化,融入全新内涵、塑造全新的中国的方式,打造中国特有的国家品牌和大国形象,给国际社会塑造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

4 结语

对《时代周刊》封面中国元素传播范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阶段美国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倾向性,作为传播者的美国与受众之间存在需要与认同的关系,传播的主观性、个体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传播中国元素的文化内涵时,元素符号的选取与设计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意义来源于元素象征及蕴含的信息,其作用还源自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相互解读。从传播的角度而言,中国还需要以更具民族特色的创新方式传递给国际社会积极正面的能量,主动用恰当的途径向世界再传播中国,逐步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客观了解,从而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施拉姆,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陈亮,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1-48.

[2] 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7-60.

[3] 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元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7-49.

[4] 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2-109.

[5] 何靖.《经济学人》封面设计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J].现代出版,2017(01):12-15.

[6] 陈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反思与调适[J].对外传播,2018(05):50-52.

作者简介:刘铭瑶(1995—),女,山东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创意设计。

何靖(1978—),男,安徽人,清华大学博士生,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者:刘铭瑶 何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论文下一篇:教师文化环境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