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从制约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职类人才培养着眼,根据高职类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强调以浙江为代表的各经济区域应紧密结合高职类人才的需求方向,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类人才供求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期培养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职类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探究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在A-A-培养、专业设置、共建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区域经济

教育部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1.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而变化,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路不够开阔,校企合作还只是处在浅层次阶段,仅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的一个途径,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力度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方面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所起作用不大,力度不足,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优势作用。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等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实力不强,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对企业的贡献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企业在职人员、下岗人员的培训作用不明显。

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的导向性

高职院校作为区域人才、知识的重要集聚地。应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来引导地方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样才符合高职院校为经济产业服务的使命。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离,其结果是大量相似专业的重复设置,专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而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专业特色明显不足。

4.缺乏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鼓励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体系存在一般的宏观政策多,可操作政策少;一般规定多,强制性奖惩措施少;行政式文件多,而法律、政策、经济等市场调控手段少等问题。对校企合作,要有鼓励双方开展合作的方向性政策法规,也应有税收减免、信贷利益分配、人员奖励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这些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致使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和实现良性循环互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缺乏深度、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稳定、随意性强。

二、现代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的探讨

1.适应区域经济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当前产业升级、社会转型条件下,高职院校首先应当更新技能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上。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学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在对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开科学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本区域产业现状、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科学地进行人才预测,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考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以便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瞄准区域经济的转型的目标与趋势,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成立由行业和企业专家、教师代表、政府部门人员等组成的产学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定详细的运行细则。产学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可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者,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感知最敏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专业的设置与优化调整的过程中来,可以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

3.依托区域经济资源,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依托区域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是企业、学校、行业,其功能定位是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要引进企业的设备资源、人才资源,进行共建,在功能上生产性实训既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又有生产产品的功能,还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是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高职院校可利用丰富的区域企业资源,积极主动与行业中规模较大、生产装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科学规范的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的培养过程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因此,学校要主动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契合点,通过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一种校企紧密结合的机制。

4.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依托区域产业,深化政校企合作,能促进专业建设、提升硬件资源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产业能获得合适顶用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利用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促进区域社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完善政策法规。

政府的激励和引导对调动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都非常重要,因此,需完善政府的激励政策。既要有鼓励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方向性政策,也要有税收优惠、信贷利益分配、人员奖励等政策措施;既要有物质层面的激励政策,也要有精神层面的激励政策;既要有硬性规定的政策,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

总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双方合作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2]金雁,邱吉.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11-113.

[3]高忠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0):9-12.

(编辑/樊霄鹏)

作者:徐冬冬

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人才信息整合研究

[摘 要]本文从制约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职类人才培养着眼,根据高职类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强调以浙江为代表的各经济区域应紧密结合高职类人才的需求方向,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类人才供求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期培养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职类人才。

[关键词] 网络 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信息整合

一、高职教育职业导向性与区域经济发展

1.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点须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这种以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转型需要大量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以浙江为例,要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开拓以下三条路径: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二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具备突出的实践性、鲜明的职业性和明显的地方区域性,因而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12号)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并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以这一精神为着眼点,高职教育应力求教育结果能够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使高职教育内容能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高职毕业生能更快地根据区域经济特色适应工作岗位。

2.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关注人才供求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除科研开发、建言献策等方面以外,对地方经济的一大贡献是输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素质的职业类人才,因此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应主动参与,要充分了解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

从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产品需求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所增加的人力资本,对这类人力资本形成需求力量的是各级各类的用人单位,如果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果不能够有效满足区域发展各类需要,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的需求;提供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教育机构。如果高职院校不能够紧密结合高等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高职教育只有密切关注人才供求趋势的条件下,才能够实现教育的供求平衡,使高职教育供求双方的愿望都得到满足,这样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输入活力。

二、高职教育在传统信息环境下人才供求分析面临的问题

1.传统信息环境下人才培养供给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向针对性不强

高职教育融高等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特性要求高职教育方向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然而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相应也就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立之初是仿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使得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因为这种历史原因,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办学模式往往导致产学研的脱节,缺乏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与就业前景预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从行业、企业角度看,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使得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为打破这一僵局,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环境的各种弊端。在信息整合与处理这一环节上,传统信息环境不能够为高职教育提供及时、丰富的职业人才供求信息,需要在网络环境下改变这一状况。

(2)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较低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最近几年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使人们认识到,各地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一定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然而在传统信息环境下,专业设置、教学设计等培养环节无法对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实施实时跟踪,从而导致教育成果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对地方经济发展不能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2.传统信息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及时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这就需要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与市场对接,开设实用课程,找准高职定位,将产研紧密结合,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业变化的能力,有利于激活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传统信息环境下,由于信息收集整理成本较高,高职院校对职业人才需求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的人才需求反应不及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及时调整。

三、网络环境为人才供求信息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网络环境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网络环境和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上。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培养人才的思路决定了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靠高等职业教育来进行,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这些都需要对人才需求资源有着及时地了解和反应。

1.人才信息资源丰富化

网络环境下可以从多渠道、多层次获得丰富的人才供求信息,从而为培养高等职业人才提供丰富的参考对象。网络环境下,人才信息可以由多渠道、多主体提供,人才供给与需求信息极其丰富,以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几何级数的速度递增。

2.人才信息资源及时化

网络环境下人才供求信息可以及时、快速获取。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在不断加快、容量在不断增加,计算机在运算、存储、传输、信息管理、查询、通讯等诸多方面已经显示出其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技术便利,高职教育可以比较及时地获取区域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高职人才信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政府等部门联合,对人才需求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从而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先机。

3.人才信息资源平台化

网络环境下可以经济有效地建立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各种人才和就业网站信息资源,形成统一、规范、开放的人才和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构建技术、数据仓库管理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复制分发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提供基于数据仓库的就业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

4.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化

网络环境下校企联合建立人才信息库更具可行性,可以促使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更具前景。网络环境下的跨领域信息共享,不同的参与者根据自身能力和需要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从别人那里获得相应的信息和回报。网络的动态结构使得资料的来源的方式和个体对信息共享的贡献相应付出的成本较小,却可以获得更高的比较利益。学校、企业、社会共建的人才需求信息资源,可以为高职类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建设完善的信息平台能够为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共享,同时可以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监测网络,为进一步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提供决策依据。

四、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供求信息整合的措施建议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多渠道、多层次采集高等职业人才信息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基本共识。实施这一共识的过程当中,为打造高效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学校、企业、社会应多渠道、多层次着手,使高职人才信息能反映各方意向,使信息采集更具代表性。

浙江省当前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形成一定的集群优势,极具发展前景,这些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职业人才来为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对该类人才形成了潜在需求。但在当前条件下,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总体数量估计仍不准确,这是因为涉及到的行业和部门十分繁多,因此,为实现多赢格局,学校、企业、社会应通力合作,利用网络环境,以最小的成本来完成信息采集。

2.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更新人才供求信息库

浙江省应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符合自身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并对配套产业加以扶持,增加产业根植性,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浙江应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的县(市)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基础设施的协调,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和引导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实现错位竞争。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产业规划部门、代表性企业进行研讨,获得人才需求的潜在信息,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人才信息库,对人才信息及时、定期进行更新,使新的人才需求可以不断得到满足,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紧跟需求的步伐。

3.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人才信息平台,最大化信息平台作用和效率

网络环境下,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营造教与学的环境,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和人才信息供求不确定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各部门存在人才信息共享不充分的情况。首先,学校应统筹校内各部门,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平台,使各专业产业调研信息、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信息、在校生就业意愿信息等各项资源能够有效共享,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更充分的科学调整依据。其次,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也设置有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和这些企业对人才信息进行整合,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尽可能建设有效的、有自己特色的资源和软件,对现有信息实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4.与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多种形式联合建立高等职业人才信息资源库

为实现传统产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信息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在浙江,目前传统工业信息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企业要求提升信息化程度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发展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空间相当广阔。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使政府、学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并在分工协作中协调发展,使得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校企合作”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理想的操作方式。在它的运行过程中,理论功底深厚、对前沿信息掌握比较到位的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对企业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学生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储备,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弥补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不足,实际的工作环境给职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场地,真正实现“三赢”的局面。多赢局面的可行性使得政府机构、企业单位、高职院校都有合作共建的动机,因此,应创造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联合建立高等职业人才信息资源库。

参考文献:

[1]陈恩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2]范唯 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邓水兰 温治忠: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7.1

作者:王伟红

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篇3:

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高职教育专业发展趋向的影响研究

摘 要: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结合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密切关系,对目前民办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其能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专业设置

一、目前江苏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江苏经济总体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江苏省GDP连续二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江苏省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增长。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54 058.2亿元,增长10.1%。位居全国第二。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6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 202元,恩格尔系数平均维持在36%左右,已超出小康,达到富裕状态。

2002—2012年,这十年中江苏省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2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达到703.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84.80亿美元;至2012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达到5 480.93亿美元,为2002年的7倍多。2012年出口总额达到3 285.38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为38%(1美元=6.3元人民币)。截至2012年,江苏省外企数量为50 461个,其中制造业为30 932个,占61.3%(以上数据均来自于《江苏统计年鉴》)。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特点

江苏省一直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发展,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3%、50.2%及43.5%,与2002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4.2%和2%,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6.2%(见图1)。

而与此对应的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至2012年江苏省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了989.98万人、2 032.32万人和1 737.23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了18.2%,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上升了10.2%和8%。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相适应的人才结构,随着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增长,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实体经济大省的江苏,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为了加快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江苏省提出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这一调整和转变,既要靠高层次人才的发明创造,更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手,把发明创造变为现实。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泛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技能水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二、江苏省民办高职教育现状

(一)江苏省民办高职学校的总体状况

目前江苏省共有23所民办高职,其中南京市6所,苏州市5所,无锡市3所,宿迁两所,徐州、常州、南通、淮安、盐城、扬州、镇江各1所。招生为专科最后一批次,生源素质一般。自2011年至今,民办高职实施注册入学,由于受生源不足影响,为确保招生人数,所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二)民辦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自高职创办至今,专业设置已经基本摆脱“本科压缩型”或“闭门造车型”,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着以培养学生适应地方发展的宗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在各高职已经开办起来。以南京的高职院校为例,如钟山学院的面向环保行业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面向老年服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正德学院的飞行技术、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服务;应天的教育服务等等,以及开展各类联合办学、社会合作办学,由于师资及硬件教学资源的限制,所招学生人数有限,因此优势不是那么明显,大部分专业还是不排除重复和扎堆现象,《2014年教育蓝皮书》指出,高职专业重置率较高,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文化教育类等重置率在60%~80%。

(三)民办高职面临的竞争压力

在招生方面,民办高职由于学费高、招生批次落后等因素,在社会口碑等方面不如公办高职院校,招生压力大;在资金建设方面,民办高职属于自筹经费,国家资助建设项目少,硬件较好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数量远不如公办院校;在教师科研队伍方面,目前的民办高职的教师科研队伍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平均在25%以上,但这一数据与公办高职仍有较大差距。

三、地方经济发展中人才供求的状况

(一)市场需求的基本状况

据江苏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供求数据分析,近年来在各类职业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较集中,其需求占比重分别为53.58%、17.42%和15.73%。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供给,其求人倍率为1.07、1.22和1.32。

从技术等价或职称上看,与高职院校对应的,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的需求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9.57万人,减少幅度为16.98%;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的需求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1.95万人,增加幅度为75.25%。

在市场需求中,企业用工需求仍占主导地位,私营企业用人需求增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增幅较大,但在市场运行中结构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部分群体就业压力加大。

(二)高职专业毕业生需求结构分析

《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而江苏省高职的就业率高达9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专业的就业去向比较明确,但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区别还是比较明显。工科类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设备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比较抢手,而文科类的如管理类、会计类的毕业生就业就出现下滑趋势。

并且,从就业一直较好的部分专业,企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内涵已发生了变化,如市场营销专业,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能说会道的销售人员,而是需要既能营销又能从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近年来会计专业也是如此,既能进行电算化操作又能维护网络的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认真研究区域性的职业岗位总体变动走势,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增加复合型专业设置比例,培养更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高職教育专业设置相关启示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教育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张琳,2011)。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呈正相关的状况下,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就大。高职院校虽然被界定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它与原有的本、专科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有着显著的独特性。

(一)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江苏是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近年来,高科技创新公司及专业型生产公司越来越多,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较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并且由于中小企业人员安排紧凑,很多岗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体现对某一专业知识的需求,而是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实际的社会经历,对此,高职类学生由于教学安排的实训要求较多,所以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专业设置上,学校还需要有相应的改进。作为为区域企业输送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认真研究区域性的职业岗位总体变动走势,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增加复合型专业设置比例,培养更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无锡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企业发展有效而全面地对接

从目前市场中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来看,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达不到岗位需求,这尤其体现在工业制造类企业。而如工商管理、会计等文科专业的学生供给却远超企业需求。针对这种情况,要实现这一对接,必须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中,充分发挥由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实施—信息收集—再设计”式的滚动修订,使之一次比一次符合实际,贴近生产第一线。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及其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2] 石伟平.美国社区学院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当前高职发展的启示[M].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

社,2003.

[3] 戴勇.江苏制造业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G]//机械研究论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4] 高等职业教育与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OL].百度文库.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钱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现场管理园林工程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