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2022-04-2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解决对策。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篇1:

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研究

摘 要:为了能深入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郑州市、周口市西华县、商水县、信阳市潢川县等地域展开调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大体可归结为学业缺失、心理健康缺失、社会教育缺失等特征。事实上,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关系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公平性,本文现作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一般招标项目“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现状、归因及干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B933]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保障研究”[项目编号:12A630121]阶段性成果。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第二代流动人口的出现,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渐凸现。根据河南省教育厅2007年7月统计,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男女总数达到了10022071万人,这就导致了在全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13276229万名儿童中出现了2018118万名农民工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总数的1520%,其中小学阶段农民工子女有1278124万人,占小学阶段的1440%,初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有739994万人,占初中阶段的1608%;全省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有2885万所,其中小学为2519万所,初中为3660所;在寄宿制学校上学的农民工子女有593004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总数的2938%,其中小学阶段的人数为132624万,占相应阶段总人数的1038%,初中阶段的人数为46038万,占相应阶段总人数的6221%。

为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河南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积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免收借读费等相关政策措施,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是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全社会都应以长期的、全局的战略眼光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

一、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的特征分析

为了能深入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现状,课题组选取了郑州市、周口市西华县、商水县、信阳市潢川县等地域展开调研。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8份,有效率为93%。经过笔者的调查,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可归结为三个特征:

1学业缺失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值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中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将来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与农民工子女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因此,农村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普遍较差。

2心理健康缺失

心理健康问题是农民工子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状态。农民工子女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逐渐养成孤僻冷淡的性格特征。遇事呈现逆反躁动、自卑消极的心理特征,难以与人相处,对批评的话语容易产生敌意或逆反心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80%的农村农民工子女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农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两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总的来说,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安全感缺失、社会环境复杂是造成农村农民工子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社会教育缺失

社会道德行为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道德行为具体是指个体为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担当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调查显示,虽然有部分农民工子女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几乎完全靠自律的环境中,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变得疏懒、懈怠,违纪行为开始发生,思想道德开始滑坡。农村农民工子女的日常行为明显比其他儿童表现差。调研显示,农民工子女的操行得分为“优”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儿童,而等级为“差”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另外,农民工子女在问题行为方面比其他儿童更明显。这一行为特点在不少农民工子女身上均有所表现,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只关心自己,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同情心。对农民工子女行为进一步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态度、交往行为、积极参与、坚持独立等方面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农民工子女与非农民工子女相比,交往困难,独立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在社交技能发展水平方面比非农民工子女要差。这说明父母外出对儿童的社交行为和技能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河南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教育角色的淡出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子女家庭走向呈流动性。本研究调查显示:在某城市暂住两年左右的占689%,家庭走向的流动性严重影响着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农民工流入城市大多数从事的是个体、商业帮工等特定的职业,这决定了他们的年收入无固定性。多则几万元,少则1000元不到。经济收入不高直接导致孩子进入优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渺茫。在调查中发现,家长的学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多为初中小学学历,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另外,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居住方式主要为租赁,其用房常常比较简陋且具有多功能性,制约了孩子受教育的状况。

上述特点必然造成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家庭背景。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生活范围狭窄,视野闭塞;父母教育观念落后,对子女期望不高,自身榜样不佳,行为习惯差,在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均顾不上。它制约着农民工子女能充分享受到应有的保健、卫生、关爱、教育等权利。

2学校方面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方式有五种,即进入流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进入流入城市的民办学校,进入流动人口自己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简易学校),进入城市政府为农民工子女办的专门学校,返回家乡学校。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及其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特别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教育模式,难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入学积极性及办学主体广泛接纳各类人群的主动性,这其中特别包括对农民工子女的排斥性。一般情况下,质量稍上乘一点的学校的门是不向农民工子女打开的,即使你有钱,它也会以“名额已满”作为理由加以拒绝。普通公办学校也不执行借读费收取规定,往往以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抬高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因此,农民工子女要么花钱进公办,要么不花钱进民工自己办的学校。这是明显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3社会方面

社会中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在本次调研进行的过程中,访谈对象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网吧问题”,并且表现出对网吧的“深恶痛绝”。尽管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在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得有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禁止低龄儿童长时间上网,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这表现出有关管理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欠缺。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上网成瘾,恰恰是其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希望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科学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使得教育政策与社会政策配套;建立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券制度使得教育政策与经济政策相接轨;进行面向现实的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富有弹性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完整的受教育权利救济机制和程序法保障机制;它对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营造法律、政策、制度保障的良好环境。从中观或微观层面,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家教环境;提高农民工子女自尊、自爱、自强意识。立足现实,呼唤平等,使得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一样,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不受歧视地、无条件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获得平等的受教育过程,不受歧视地获得同样的教育待遇;收获平等的教育结果,有平等的机会来实现学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2]钱志亮.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作者:袁 甲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篇2:

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要知道,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配合。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性,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出现,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金钱至上的观念和一夜暴富的心理。这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冲突,大大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农民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进入那些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他们一般就读于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是一些师资力量较差的学校。这些学校为了追赶那些较好的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甚至是不安排非考试科目。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品德课由班主任老师授课,而班主任将大部分的思想品德课改成了自己所教的科目。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形成等方面与城里孩子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进入城市学校后,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我封闭心理,再加上周围同学们或多或少的排斥,甚至会产生仇视社会的不良心理倾向。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排斥并没相应地减少,在有些地区反而愈演愈烈。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将大大增加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

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受学校错误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中功利主义的影响,农民工认为成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只要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因此,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意识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旦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几乎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都受过父母的打骂。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会简单的说教打骂。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而且还会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灌输给他们,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家庭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三)学校教育

1.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

近年来,虽然社会已出资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在全国范围内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数量还是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此外,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软硬件设施都比较欠缺,尤其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由于工资低,很少有老师主动去民工子弟学校任教,即使是刚毕业的师范学生也不愿意。而且民工子弟学校基础的教学设施都不健全,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

2.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教育的恶性竞争导致大多数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课程表上的它们只是校方为应付领导的检查而存在。学校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他们就很难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在这种错误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取得最佳效果。

(四)社会影响

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由落后的农村进入繁华的城市,眼界开阔了,生活条件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如过分追求享受、做事功利化等,这些都会阻碍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增加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互联网方面法律的不完善,一些网络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网上传播一些低级趣味和腐朽文化。面对这些诱惑,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是非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其誤导。这样便歪曲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增加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协调社会各个系统,齐心协力来完成这件事。

(一)增强自我教育

在当今这个流动性较大的社会里,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个人取得成功的条件。然而,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局限,一些未成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其适应能力偏低,因此在面临新的生活环境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首先要学会在生活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控制能力,要客观地分析城市生活,从中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回避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刺激。其次,农民工随迁子女要懂得学会适应城市生活。农民工随迁子女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既要客观看待自己,又要认真分析环境,这样才能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减少城乡文化差异的冲击,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加强家庭教育

1.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首先,道德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奠基石,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其他方面的素质才会有良性发展的可能。农民工作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对其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必须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为子女树立榜样。其次,想要成为合格的父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要具备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生活态度,为子女传递一些正能量,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最后,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比较低。在生活中,他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缺陷,这样既可以满足子女的求知欲,还可以树立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农民工应从多方面提高自己,从而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2.转变农民工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工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更倾向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以打骂、说教为主,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转变农民工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教育观念的落后。其次,农民工要吸收和借鉴城市人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增加对子女的关爱,试着了解并理解子女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三)改进学校教育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吸引优秀学生一味地追求成绩,将教育事业功利化,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转变教育价值观是转变教育理念的先导。想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而祖国建设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青年。因此学校不能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转变教育理念还要转变学生观。学生是老师和学校服务的对象,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进入学校,就都是学生,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老师应该平等对待。同时,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群体,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并且要尽力帮助和支持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去。

(四)改善社会环境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而农村却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农村和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虽然没有城市人的时尚和文质彬彬,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城市人不具备的。尤其是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辛勤勞动成就了城市的高楼林立。城市与农村确实存在差距,甚至有文化冲突,但城市人更应该看到农民工的优点,看到他们为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城市人应该包容那些农民工,尊重他们,在文化上求同存异。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才能健康成长,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彗..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公共管理研究,2011,(6).

[2]李兆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探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作者:张振银

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教育论文 篇3:

城市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路径探索

摘 要 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给城市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生活,活跃社区建设营造融合教育氛围,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增厚教育合力,实现教育融合,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关 键 词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育平等

文献编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间人才流动和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城市之间各方文化融合,维护城市流动人群稳定,尤其是帮助农民工安居乐业,促进其子女扎根城市,增强融入城市的归属感愈显迫切而重要。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循序渐进、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成为城市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有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城市农民工子女获得了越来越显著的平等接受教育机会。然而由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给公办学校增加了资源、人力、物力等压力,给本就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紧张学位带来了新的问题,对融合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不小困难。因此,研究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使流入地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各自发挥自身作用并形成教育合力,打破城乡限制,实现教育平等,共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一、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

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并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有效解决。而“名校集团化办学”政策则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好学”的问题。所谓名校集团化办学,即组建以优秀学校为龙头,跨地区、跨类别学校的教育集团,以让更多的孩子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城市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就业属地、家境不富裕等原因,大多聚居在城郊或偏远区域,这些地方教育条件有限,这给融合教育带来了很大障碍,也是城市名校推动集团化办学的重要动因。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优质教育资源聚集高地,但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让更多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平等获得优质教育机会,广州市第六中学成立了教育集团,成员学校有广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六中”)、广州市海珠区六中珠江中学(以下简称“珠中”)、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以下简称“纪中”)、广州市第六中学从化校区、广州市白云区珠江实验学校等,为融合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州六中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即向海珠区、黄埔区、从化区、白云区辐射,使更多住在城郊、偏远区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能平等享受优质名校教育资源。以纪中为例:纪中是由原公办学校广州市第八十四中学与原民办学校广州市黄埔军校纪念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公办学校,学校位于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长洲岛,毗邻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目前,学校三个年级共有学生1081人,其中农民工子女为244人,占全校总人数的22.57%。在2018年学期考试中,学校各年级各科均取得理想成绩,大幅度超越区属学校对应学科平均分。这说明,学校融合教育已初现成效,农民工子女正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近年来,学校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方式,实施小班化教学,由广州六中派出经验丰富的干部队伍管理学校,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学校办学业绩突飞猛进,由原来黄埔区最薄弱的学校变成了学生、家长都十分向往就读的学校。又如,白云珠江学校现有初一年级学生117人,其中城市农民工子女23人,占总人数的19.6%。在2018年第一学期初中一年级统考中,该年级学生成绩综合排名位居本区前列,超越了多所当地名校。可以说,白云珠江学校为白云区城市农民工子女就读搭建了一个优质平台,且在办学第一年即取得如此成绩,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

显然,名校集团化办学缩小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维护了教育发展公平,促进了融合教育。

二、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生活

城市农民工子女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与城市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因此学校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主要场所。为此学校努力拓宽渠道,助力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打成一片”,尽快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首先,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上努力渗透融合教育理念,尤其在教学上创设融合教育的校本课程,以兼顾城乡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缩小城乡学生素质差距,增强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归属感[1]。如广州六中即充分利用“三混”(混宿、混餐、混班)平台,推进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如2016级学生斯比努尔·吾甫尔江是个来自伊犁巩留县的农村孩子,刚到学校时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对混餐、混宿、混班抵触情绪很大。学校领导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疏导,让其在与本地学生的不断接触交流中逐渐认识到“三混”工作的重要性,慢慢放下了“新疆生”这个特殊身份,和本地孩子一起学习用餐、外出活动,目前已完全融入了广州这个包容开放的城市。

其次,培养学校干部及优秀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教学技能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师是融合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城乡学生积极表现自我,相互尊重,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充分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师应发挥作为学生人生导航者、引领者角色的影响力,把城乡两大群体逐渐融合成一个团结的集体。以珠中为例:学校通过举办“小鬼当家”活动,让师生角色互换,由“小老师”授课,“小行政”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行政事务。在此过程中,“小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不断交流,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自信团结向上的学生团队,不但让城乡学生融为学习整体,也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再次,充分组织和利用课外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不但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城乡学生混合组队参加竞赛,提升城乡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还通过体育节、艺术节、学农、研学旅行等活动,促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融合和心理融合。如:为加强学校之间合作交流,让城市和农村学生深入沟通,相互学习,建立友好伙伴关系,2017年7月六中组织了45名学生与毕节市民族中学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学生们分赴七星关、大方、赫章等区县农村,到毕节市民族中学学生家中“一对一”深度交流,參与挖洋芋、养猪、赶集等农村日常生产劳动,充分体验乡村生活,锻炼了吃苦耐劳品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农村孩子扩宽了眼界,树立了更远大理想,城乡学生都收益良多。

三、活跃社区建设,营造融合教育氛围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某一个教育部门的任务,而是社会问题综合作用的体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教育体系[2]。而社区是城乡文化有机融合的小型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家庭聚居在同一个区域[2],在推进融合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社区融合,城市农民工子女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与城市学生、居民交往,融洽相处,实现身份、心理、社会的融合,真正成为社区的一分子,成为城市的一员[3]。

一是组织丰富的文化、艺术、科普和文体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在互动交往和相互合作中,建立交流对话平台,增进理解及融合。如纪中与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联合开展“黄埔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让城乡孩子共同学习先辈精神,延续军校血脉;与位于长洲岛游艇基地的云帆水上运动俱乐部合作共建,开展帆船运动的相关培训。成立“小小讲解员”队伍,让城乡孩子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与辛亥革命纪念馆进行实地培训,在课外实践中共同传播黄埔历史,传承黄埔精神等。

二是建立社区之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促进城乡家长教育经验交流和沟通,消除隔阂和偏见。目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影响到其孩子的学习问题。如小豪同学英语入学成绩为18分,刚到学校时对学習不感兴趣,爱说脏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知识水平有限所致。为此,教师一方面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对其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鼓励其参与小组合作,让他在“小老师”的带领下不断进步。与此同时,教师积极联系家长,督促他们参与有关家教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技巧,大大促进了小豪同学的学习。目前,其英语成绩已达优秀,同时,学习成功的喜悦更让他进一步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如今已完全成为一个会思考、能吃苦、敢担当的优秀学生。此外,城乡家庭家长由于生活交集不多,容易发生误解,通过组织活动加强沟通,不但能增强彼此认同感,还能建立深厚情谊,大大助力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开展资助拓展和联谊活动,搭建多样平台让城乡孩子增进交流。六中每年都会召开属地联席会议,一起商讨融合教育的相关措施。如 2018年的城乡孩子教育管理服务属地联席会议就得到了属地街道、海珠区等十个单位的大力支持,其中瑞宝街计划举行资助仪式,让资助者与学生见面,联络感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他们还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支持六中新疆班工作,寒假组织花市义卖,周末资助拓展活动等。新港街则表示将积极支持寒假活动,联系街道社工开展联谊,丰富城乡孩子们的寒假生活等。

如果说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主要靠政策支持,“上好学”,让他们能愉悦地生活学习,在心理、身份上认同这个城市,与这个城市相融合,产生归属感,则更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合力实施融合教育。因此,家庭、学校、社区在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密切联系、互助合作、互补互动融为一体的融合教育力量,在实施融合教育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几年来,广州六中通过聚焦城市农民工子女面临的适应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的新问题积极进行融合教育研究尝试,让集团学校中的城市农民工子女迅速融入城市生活,营造了团结、友爱、互助、包容的学习生活氛围,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城市农民工子女如何融入城市教育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刘峥,周以瑞,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9):108-112.

[2]杨晓霞,吴开俊.中央财政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7(15):45-50.

[3]朱小曼.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鞍山地区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54+146.

[4]刘沛.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334-336.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广东广州 5103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作者:卢邦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师生协作与互动心理教育论文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