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生活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 篇1: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农村养老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回顾了在制度和路径上的变迁历程,并归纳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现存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变迁历程;制度创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传统性养老、社会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三个制度阶段,制度正式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覆盖面积、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和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等问题。

对此理论界学者就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总体方向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研究其发展历程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与现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步落后于城镇养老保险,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断变迁。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主要历经三个阶段,即以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的传统性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阶段;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际予以政策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阶段。研究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学术起点,对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有基础性的意义。

至今,农村养老保险已取得很大发展,但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缺乏统一管理和立法保障、保值增值困难仍是农村养老保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冯章龙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强制性和国家责任性,随后从制度层面总结了保险制度的内在缺陷。有学者也指出了其他原因,如刘子兰(2003)所讲,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术界建立中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时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它的发展停滞。

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已有研究结论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缺陷,政策的不稳定性不仅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损害了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而中国当前现状也凸显了改革的必要与紧迫性:一方面,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承担农民养老的历史重任。随着老年农民老无所养问题越来越严重,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形成了强烈反差,许多地区开始改革制度。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大部分理论界学者赞同这个观点,也曾将目前农村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归因于政府涉足不够,但对政府深入程度则持不同看法。

李迎生指出,政府担负着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以及创造适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等重要职责。阎安认为政府应承担全部转制成本和隐性债务,应从部分积累制过渡到完全积累制,在强制缴费的基础上鼓励个人多储蓄积累,建立多功能个人养老账户。

(二)路径的选择

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不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这是由现实国情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既定路径决定的。何文炯等(2001)建议发达地区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应暂缓推行,然后逐步扩大其实施范围。王枝茂建议立法先行,渐进式推进。

也有少数学者认为GDP的增长表明中国已具备一定经济条件,且农民表现出强烈愿望和广泛的社会保障参与意识,因此中国已初步具备全面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目标的构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构建,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验。在养老金筹集模式上坚持国家和集体为主、个人为辅的原则,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为辅助,逐渐与城镇从业者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的社会养老模式。

但这种学习不能脱离既有的制度文化条件,也不能以削弱中国既有制度文化优势为代价,盲目照搬西方社会保障模式只会加大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制度成本。

三、总结和思考

综上可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传统养老保险制度所体现的效率低下问题使政府和学者们正积极探索一种新的制度模式。

在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关于制度创新和路径选择,目前普遍接受的是将农村地区分层分类,推进与其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已基本确立,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目标的制定可以参照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最终仍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

此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就其变迁历程、管理模式、路径选择、政府作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但目前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未来可针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冬水,王松.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2008(10).

2、冯章龙.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界,2006(4).

3、王枝茂,张璐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路径创新[J].经济师,2006(12).

4、孙红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及其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9(S1).

5、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整合之路[J].浙江学刊,2001(5).

6、阎安.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7、李春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制度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06(3).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郝新蔷 黄 颖 孟宇微 王 坤 李澍奇 孙 瑾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 篇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农村养老保险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生活保障。这些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于农民百姓而言,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在整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及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化问题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速,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意识淡漠,农村居民很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制度缺陷必定影响社会安全和社会公正。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既是保障农民基本权利客观需求,也是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本论文就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念出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介绍,通过对发达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分析,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众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对策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以地方政府为主,以基层社区(乡镇、村)为依托,由国家、社区公民群体及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个人消费支出集体基金,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质量,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发展的一种制度。

2  发达国家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于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每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多样化以及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和人口结构,对于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从整体而言,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福利型,这种模式主要来源于英国。它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退休国民,可以定期从政府手中领取到养老金,其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

第二种是保险型。这种养老保障模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他更加强调社会保障是个人的事情,采取自保为主,国家资助为辅的模式,这种保障模式来源于德国,后来,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此基礎上确立了相应的保险型保障制度。

第三种是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以强制储蓄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由政府强制推行的自我养老制度。因此,养老基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这种养老保险模式更加强调自我保障,减轻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同时,对相关资金的使用情况也更加透明,便于监督和管理。这三种养老保险模型有着各自的利弊,同时,与国家的国情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进行参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各种模型下的优缺点以及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危机,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向削减福利成本和标准方面靠拢,此外,还鼓励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运行等。在这样的形势与背景下,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3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

首先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其次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再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4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惠民政策,对农民而言,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保障农民的权益,使得农民在晚年生活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

4.2 财政补贴机制不够合理

财政补贴机制是有效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政府补贴能够提高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性和参与度,但是在实际进行补贴的归正中,部分财政补贴标准相对较低。

4.3 相关立法体系不够完善

法律是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相关法律体系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并不够明确,从而导致相应的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4.4 农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民参保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并不高,同时还要去缴纳相应的养老保险费用,对于部分农民而言这是一种负担,这就会导致许多农民对于养老保险并不愿意参加。

4.5 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

我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劲需求来自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成功实施,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弱化。然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偏向城市,导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

5 结论

总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农民生活和未来发展都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在实际当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制度的建立,法律的体系建设都存在不完善之处,这需要后期不断地进行修正。但是从长期来看,各项制度的建设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钱亚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54-96.

[2]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6):96-106.

[3]侯文若.社会保险(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146-162

[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8.79-90.

[5]戴卫东.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十个关键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2019(7):63-64.

作者:凌庆梅 谭炳权

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探讨论文 篇3:

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

【摘要】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有些欠缺,尤其是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上。为此,文章分析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现状,并对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筹资模式部分积累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而社会养老保险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左右,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3%,占全国老人比例的75%,因此,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一、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有: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结构老化和失业率提高的趋势,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大多数世界工业化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过渡。

《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支持”的原则。但是现实的发展却名不符实。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落后,集体根本无力或者不愿意提供补助;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村承包制的实行,集体积累越来越少,集体补助能力大为减弱。所以,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完全是个人积累制,是一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区别的专门制度,不具备统筹共济的性质,有悖于社会保险的社会性和福利性。虽然完全积累制有着其内在的优点,这种制度通过预提保险基金将劳动者本人在职劳动阶段的部分收入转化为退休时期的养老保险基金,它可以保证未来的支付、还能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也不会引起代际转嫁负担的矛盾。这也是许多国家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因。但是现在重新审视这一筹资模式,不难发现,这种筹资模式存在着弊端。

其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社会统筹部分,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完全是个人积累制,有能力参保的都是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而经济实力弱的农户根本无力参保,“保富不保穷”的制度失去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真正意义。其二,随着农村养老保险不断的发展,资金积累越来越多,国家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级管理为单位,实行专款专管、专款专用。随着资金积累越来越多,首先,增加了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其次,由于资金的基数大,保值增值难度大,尤其是难以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影响未来的支付。其三,近年来,农民工的不断涌现,他们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在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些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二、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融资模式现状的几点建议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针对此问题已有许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对原有的制度设计进行改善、调整、创新的方案。但是我个人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上,如何解决当前的筹资模式上的问题,使其既能保证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又能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其一,实行“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它既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过窄的问题,农村真正需要保障的农户的养老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其次,实行部分积累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行完全积累制的资金的基数大,保值增值难度大,难以保证未来的支付的负担。最后,它创造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空间。

其二,增强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职责。首先,国家针对集体补助较少,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扶持,对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建立法律监督机制,确保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对违背者严惩不怠。从西方国家来看,社会保险总是伴随者社会保险的立法而推行的,典型的如德国俾斯麦政府1889年的《老年保险法》,1957年的《农民养老近法案》,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法》等。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农民对养老保险充满了疑虑和不信任,影响了参保数量和基金的收缴。所以,目前正在起草的《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将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一些欠缺,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而本文所提出的部分积累制不仅能克服人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难题,而且使得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真正覆盖到了全部的农村老年人口。但是在部分积累制下,如何确定缴费率以及扣除满足现实需要的资金后要留出多少的储备资金才能满足未来的需要,等等,这些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所以,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是一项造福农民的伟大工程;同时,对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霞、李霞: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得知度缺陷与对策分析[J],乡镇经济,200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3]赵曼、刘恒庆:社会保障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甘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6(1).

作者:林晨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机关改革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发展不平衡的区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