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工科大学生伦理规范认知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

2022-09-13

一、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速度使得工程项目类型及内容愈加丰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培育工科大学生也就是未来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感是高校展开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 工程活动并非单纯的社会活动, 除了关涉科学技术, 工程活动还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要素相关。加强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工程师业务素养。众所周知, 增强知识技能固然是教育的一项基本目的, 但教育还要引导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全面发展。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 有助于对大学生科学思维方式进行有效培养, 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与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

通过调查上海工科类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伦理规范认知现状, 对高校针对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了解。论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上海六所工科类大学, 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与东华大学。对上海工科类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伦理规范认知现状进行了全方位掌握, 并对其原因、结果作出深刻分析。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一) 学生有普遍需求

在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认知现状的调查中, 学生们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影响自身未来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道德素养紧跟其后, 人脉关系排列第三, 最后则是办事风格。由此可见工科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要求较为严格。其中在选项“职业道德对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中, 持同意态度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95%, 由此可见工科专业学生比较重视自身职业道德, 对工程伦理教育存在普遍需求。

(二) 学校教育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工科专业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有所认知, 但认知层面较浅, 未能实现真正的认同与内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高校针对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相对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工科专业学生仅仅把工程伦理规范视作一项规章制度, 并未在具体而实际的行动过程中落实这项准则, 更谈不上将工程伦理规范进行内化。问卷调研表明, 大部分工科专业大学生认为学校并未设置工程伦理的课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占57%, 43%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未能将工程伦理规范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此外, 调研数据还显示, 当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课时量不足, 课程内容涉及范围不逛, 尽管学生可通过多项渠道获取工程伦理规范的相关知识, 但该项教育就普及度而言非常低, 能够主动、自觉学习工程伦理规范相关知识的学生数量很少, 大多数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由此可见, 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时深度与广度均不足, 教学材料相对匮乏, 教学方式单一, 由此导致工程伦理教育实效性较低。此外还可以看出当前工科专业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普遍关注度不足。

(三) 工程伦理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教学形式单一是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致学生大多只能接受工程伦理知识的被动灌输。此外, 部分教师不注重采用引导式或启发式教学, 导致工科专业学生对工程伦理教学兴趣度不高。当前国内尚未构建较完善的工程伦理案例库, 教师开展的案例教学在素材上相对缺乏, 即便使用案例也很难引用国内的本土化案例, 只能对国外案例进行引用。因而国外用“Technically narrow”来形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 即“技术狭窄的工程教育”。总体而言, 落后狭窄的教学内容、单一陈旧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也是影响工科专业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展开深入认知的关键要素。

三、对策分析

(一) 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理念

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规范教育时, 必须高度重视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责任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对国民责任教育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英美等国更是将社会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在这方面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高校大学生不具备独立承担责任的习惯及能力。调查研究显示, 现阶段有很多工程师并未在工程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责任感, 因此加强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当将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工程伦理教育中, 引导未来的工程师们自觉主动维护工程师这一形象, 强化学生的责任品质, 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法律法规及品德教育。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一项道理, 即在工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相较于事情发生后承担责任, 事前的责任感更为重要, 因为这可以有效规避工程技术事故的出现。因此培育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校工程伦理规范教育应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增强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于工科专业大学生而言, 要想将工程伦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是要求增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打造高素质、高水准教师团队。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吸纳专业的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则要优化完善兼职教师团队。前者指的是采取在职培养的方式打造专业的工科教师队伍, 基于工程伦理规范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 全方位评估当前的工科专业教师团队, 明确教师团队内部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对有待提升、有待完善的部分加以明确, 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师队伍培养计划的科学制定, 实现工科专业教师工程伦理教学意识、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如此, 高校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工科专业教师, 突破传统的文凭、科研成果、论文等限制, 提高人才引进的灵活程度, 将具备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优秀教师吸纳到教师队伍中。近年来, 高校工程伦理课程逐渐向着建制化方向迈进, 因此打破壁垒分明的专业界限非常重要。当前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仅仅由专职教师来负责是不够的, 大批量高素质的工程伦理教师又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 在此背景下可将具备工程伦理意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引入到教育队伍中, 用于补充和完善工程伦理教师队伍, 实现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三) 完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对当前教育教学体制加以革新, 重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的开设。要想对当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作出有效改进, 必须从根源入手改进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及课程设置。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正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再加上该门学科涉及多方面内容,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工程教育及伦理教育, 因此有必要通过构建一个学科规范来改变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尴尬地位。首先,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各大高校, 都要对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开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所认知,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列入工程伦理课程的相关内容,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工程伦理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制, 使其不再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而是实现学科地位的独立。其次, 采取从试点到推广的模式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该门课程可首先在条件相对完善的工科类高校进行试点, 对试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加以明确, 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在不断优化的基础上逐渐推广至其他各大高校。基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特色化、针对性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在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上, 可通过整合工程技术课与工程伦理课的方式来改善课程结构, 基于专业的差异设置类别不同的工程伦理课从, 实现该门课程针对性的提升。

(四) 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

基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制定工程伦理教育制度。作为创造和建设未来世界的人, 工程师伦理素质水平对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前途有着直接影响。基于此, 国家必须对工科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不但要提高其专业能力, 更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基于科学发展理念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断更新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内容及方法。在国家整体教育体系中纳入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无论是工程教育亦或是高等教育, 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大学教育很难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顺利达成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这就要求国家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纳入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作为一项基本的教育制度, 高校将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分布于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

摘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分析上海工科类高校工科专业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认知现状, 发现:对于伦理规范, 学生有普遍需求, 并且大部分存在学校教育不足的现象, 即使有教育资源也形式比较单一。针对以上问题, 文中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助力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与改变。

关键词:大学生,伦理规范,对策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优势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实例分析下一篇:大众传媒对健美操教学影响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