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创新也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整个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导致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应用与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 篇1: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来性使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原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上也独具特色,但我国并未以独立具体准则的形式对其会计处理进行规范。文章拟对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问题进行探讨,并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改进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25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的产物,凭借其优越的避险和投机套利功能,现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工具。

1 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又称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从本质上看,它是由原生金融工具衍化而来,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从品种上看,它包括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合约以及具有其中一种以上特征的金融工具;从交易特征上看,我国金融工具准则(CAS22,2006)将其定义为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一是价值随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或其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变量为非金融变量的,该变量与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关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情况变化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只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某一日期结算。[1]

2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2.1 初始确认

CAS22(2006)引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概念,并以“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作为金融工具初始确认的唯一标准。作为补充,我国金融工具列报准则(CAS37,2014)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概念作了区分,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准则的定义对金融工具及其组成部分分类进行确认。

2.2 终止确认

CAS22(2006)规定:第一,金融资产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当终止确认:一是收取该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二是该金融资产已转移,且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第二,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标准:金融负债的现时义务全部或部分已经解除的,才能终止确认该金融负债或其中一部分。

3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3.1 确认规范不健全

CAS22(2006)规定金融工具初始确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合约签订到履行,其价值几经变动,决定了企业必须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进行复核,也就是后续确认。然而,我国仅在CAS22(2006)中规范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环节,没有指明如何进行后续确认。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普及和品种创新,现有准则已不能为实务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指导。

3.2 会计科目单一

衍生金融工具归属于资产还是负债取决于未来的交易结果,在初始确认时无法判定,因此,CAS22(2006)要求企业通过共同类科目——“衍生工具”对其进行核算。然而,“衍生工具”最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是借贷双方抵减后的结果,在衍生品品种多、交易量大的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个别风险会被掩盖。

3.3 确认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采用风险报酬分析法作为金融资产转移效果的确认原则。这个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无论是对特定资产或负债全部风险和报酬的识别,还是对其是否发生实质性转移的判断,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当交易双方判断不同时,还会出现一方确认,另一方不确认的情况。其次,它把金融工具及其附属的风险和报酬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金融资产转移时,若转移方保留了部分风险或报酬,则转移方仍须将实质上失去控制权的部分继续作为资产确认,这显然不合理。[2]最后,随着金融衍生品结构的日趋复杂化,以“控制权”为核心的交易实质和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转移”为标志的交易形式的冲突越加明显。

3.4 套期保值确认标准有待改善

我国套期保值的初始确认采用主要条款比较法,通过比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所有主要条款以确定套期是否有效。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体现在:一是不适用于主要条款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的套期保值项目;二是只能用于套期预期性评价,不能用于套期回顾性评价。

套期保值的后续确认采用比率分析法,通过比较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比例来确定套期是否有效。变动比例的计算基础既可是单个期间的变动数,也可是累积变动数,不同的计量基础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这给企业预留了操纵空间。

4 改进建议

4.1 制定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衍生金融工具所造成的经济利益流动取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这使其与原生金融工具存在本质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其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独立准则。我国应密切关注国际相关准则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情况适当超前地细化现行准则,增强相关规范的可操作性。我国应加强对各个确认环节和披露规范等准则改革深水区的研究,加快制定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

4.2 完善披露规范

针对使用单一科目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核算的现状,学者们提出了两种主要的改进方法:一是设置“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科目对不同性质的衍生金融工具分开核算;二是打破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格局,将资产和负债分为金融类和非金融类。然而,这两种方案都缺乏可操作性。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来性使企业在初始确认时无法对其是资产属性还是负债属性做出判断,因此方法一在实务中无法落实。而至于重构会计要素,目前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并未获得普遍认可。

要弥补会计科目单一的不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披露手段来实现。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分类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性水平,对满足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单独披露其合同主要条款;不满足重要性水平的,分类汇总后再披露;二是要求单独披露本期新增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三是要求详细披露本期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损益。

4.3 引入金融合成分析法

金融合成分析法是以“控制权的获得或失去”为标准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的方法。它与风险报酬分析法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承认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报酬是可分割的。当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时,转移方对放弃控制权的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将保留控制权的部分视为新订转移合同的产物重新确认,避免了将转移金融资产当作融资活动的情形。同时,它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阶段确认成为可能。

4.4 完善套期保值的确认标准

初始确认时,若套期项目和被套期项目的主要条款相互对应,则采用主要条款法;若间接对应,则采用间接主要条款法,并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后续确认时,考虑到无效套保并不总是由企业故意错配或投机所致,而是受到不发达交易市场所限,可适当降低现有的有效性量化标准,使更多的套保业务走进表内,增强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但为避免过度受到人为操纵的影响,目前不建议取消有效性量化标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李阳,高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7):67-69.

[3]张明霞.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J].中国农业会计,2014(11):50-52.

作者:吴小红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 篇2:

浅谈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和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创新也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整个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导致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应用与建设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这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在本文中,将对当前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进行剖析,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 现状 问题

金融工具会计是财务会计中四大难题之一,相较于普通会计账务处理,它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自我国会计准则的发生变化,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下,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披露问题越来越复杂,而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也受到了会计学术界的重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其对传统会计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因而只有充分认识到金融工具会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总结分析,继而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才能推动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

一、金融工具概论

(一)金融工具的定义

金融工具又被称为交易工具,它是货币或是资金进行交易或转移的一种工具,分为基础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基础金融工具包括证券投资、现金以及应收应付款项等。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合同、期权、期货和互换合同等。金融工具是一种合同,其确定了合同一方为金融资产,具有付款义务的另一方为金融负债。一般认为金融工具有风险多样性、高度的市场流通性、收益性与偿还期的特征。

(二)金融工具的特征

首先金融工具具有高度流动性。例如当金融资产转换为金钱的过程中,其价值与能力不会受到损失;相较于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其流动性更高,这是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上一般是以流动性的强弱顺序来安排项目,而金融工具往往在更靠前的位置。其次金融工具具有期限性,作为债务工具,它要求债务人在指定时间内还清债务余额,而不同金融工具其期限也有不同。其三是金融工具具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在投资金融工具过程中,都会存在违约或信用等或大或小的风险。最后金融工具具有收益性,因风险与收益呈正比,将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能力的进行不同组合,则能形成多种金融工具,进而为持有者带来定期或不定期收益。

二、金融工具会计的现状

在金融工具自身、金融工具会计制度、金融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金融工具会计在实际应用和建设中受到一定阻碍;虽然在原则上,任何企业都适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实际在使用过程中,其仍然只适用于部分行业企业,影响范围也仅仅限于金融类企业。同时因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原则为导向,将重心放在套期会计,并始终坚持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依据,允许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判断,这直接导致金融类企业自身的会计实物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到影响。由此可得,金融工具会计虽然在金融类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进一步应用与建设仍受到诸多限制。

三、金融工具会计的问题

(一)会计准则建设存在不足

在会计准则建设上,一方面对于套期会计的处理方式较为单一,而运用条件则相对严苛,这也导致部分未能达到套期保值条件的风控活动无法被充分反映;因而多数企业不能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对风险管控活动进行全面反映,这无疑导致会计信息的透明度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则主要是表现在缺乏对金融工具信息进行全面披露的报表,即使在相关准则中对于金融工具披露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规定,但没有对相关企业所持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详细罗列,缺乏整体报表,使得投资者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二)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操作性不强

首先在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客观要求上,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金融工具会计在计量与报告处理上操作性不强,因而容易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形成不良影响。且在实际金融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依然受到许多技术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公允价值计量难。其次金融市场对公允价值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一般只在有限的交易市场对有效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且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不力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金融工具交易被操纵的情况发生。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当前多采用现值估值技术,但在估值过程中,缺乏相应行业规范,导致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公允价值可靠性与准确性较低。

(三)金融工具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金融工具会计公允价值确认、会计处理方式等都要求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进行操作,但在金融工具会计操作中往往取决于从業人员的主观专业判断,因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经验水平都会对会计信息准确度与可靠性产生影响。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参与金融工具交易时间短,因而相关从业人员实践经验匮乏;且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对部分服务难以胜任。同时在金融工具会计中,操作空间大,因而对相关人员的道德标准要求更高。

(四)存在利用会计准则进行利润操作行为

在金融会计准则建设中是以原则为导向,在实际运用中多通过财务人员自身判断为准,而在金融工具会计中,套期会计作为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自最初套期关系建立开始,对其实际关系的判断都来源于管理层意图,无论是套期交易的发生与金额多少都取决于管理层职业判断,因而这直接导致企业有充分空间可以通过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操作来获取利润;同时在估值技术的多样性、公允价值存在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都会使其操纵利润的空间增加。

四、完善金融工具会计的建议

(一)健全会计准则建设

针对不同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可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首先对于部分未达到套期保值条件的风控活动可在相关会计报表中充分披露,同时建立新的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式,让企业套期保值活动风险能够被进一步计量与确认,使其对企业在金融工具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水平进行详细反映。另一方面,在对财务报表进行编制时要仔细考虑对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的要求,尤其是企业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情况,包括类别、到期日、公允价值及市场变动等方面,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更加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由于金融工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因而要提高对市场趋势变化的把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其新形势与要求对套期会计实施指南进行定期更新。

(二)建立金融工具会计公允价值评估规范

加大金融改革深化力度,对金融市场交易进行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交易环境,建立金融工具多层次公允价值评估体系,并以公允价值估价依据的信息层次不同对估价层次进行分级,最大程度提高金融类企业对市场中现有信息的使用,减少主观判断,从而提高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可比性。同时对企业信用评级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将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和负债企业信用相互挂钩,从而提高其信贷风险信息的透明度。而企业更需要对整体会计信息系统加大投入,提高会计数据取得与传递效率,使计量更加准确方便。

(三)提高金融工具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以我国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积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对于上市及金融類企业而言,要定期进行培训、讲座活动,使其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内,熟练掌握国际金融与金融工作的专业知识,并对国际商业法进行熟悉;同时通过培训工作使财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提高,以免发生计量价值与公允价值偏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道德品质的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操作利润行为的危害,从而有效降低操纵利润行为发生,为金融工具会计的应用提供良好环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工具会计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随着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实践经验的累积,在未来的金融工具会计工作中,我们需正确面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继而作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金融工具会计体系进行规范,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嘉懿,周袁皓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6(24):241-242.

[2]李鑫.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A城市银行为例[J].商业经济,2017(10):155-157.

[3]王赠皓.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23):148-149.

[4]韩叶.简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北方经贸,2017(3):113-114.

[5]吴小红.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市场,2016(33):125-126.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

作者:李玉芬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论文 篇3:

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摘 要: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算是会计界的重大难题之一,也是热点之一,随著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金融环境融为一体,对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会计准则日趋完善和相同的情况下,中国也在努力研究和改进金融工具的改革创新问题,并于2006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针对金融工具的四份具体准则。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我国的会计计量仍然落后于国际准则,在企业交易和资金筹备等各方面带来了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这一情况,简要阐述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和我国面对现今金融计量体系的改变应采取何种改进措施。

关键词: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措施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于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问题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和不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应对金融危机、化解风险,大幅修改了金融工具计量准则,并与2009年-2010年发布了修改后的有关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ED、2009和IFRS9两份准则。接下来将对有关内容进行简单阐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金融工具的定义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金融工具都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所以通常意义来说,金融工具就是指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向供应者出具的书面凭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的定义则是指“能形成一个实体的金融资产同时又能形成另一个实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任何合约”。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工具逐渐发展出了基本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的金融工具。基本金融工具是衍生金融工具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流动现金和具有限制性的票据、有价证券。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金融合同。当前我国不管应用哪种金融工具,都应在国际计量准则的体系下合理选择,力求最大程度的为企业规避和控制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我国和国际的金融会计计量准则

1.我国最新的会计计量标准

为了加强企业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监督并提高企业信息质量,同时最大限度的规避我国金融风险,促进我国会计制度准则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最新的会计准则,明确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该准则中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分为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初始计量中要按着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而在后续计量时,因涉及方面较多则应以摊余成本进行计算。

2.国际最新的会计计量准则

IASB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的主要规定是: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种方式,并且禁止两类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保留了意在消除会计不匹配的公允价值选择权。IFRS9则认为分类和计量的要求只适用于金融资产,且负债计量时应考虑信用风险因素,所以金融负债不能以摊余成本进行评估计算。同时,当商业模式发生变化时,为降低风险是可以将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进行重分类的。两项准则在某些方面有着区别,但都根据现实情况作了相关调整,力图更好的改革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方式。

三、我国现今金融工具计量的现状

在我国会计计量方面,在基本金融工具上有着较详细的规定制度,但还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标准,如应收账款、股票、债券等。但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是根据交易发生时实际发生的资产或负债,而金融工具本身具有流动快、投资短的特点,因此若使用历史计量工具就会很难反映出市场的真实信息。同样,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处于较低的阶段,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则会出现被人操控利润的现象,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同时,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某些会计计量制度中还有很多不规范或不太明确的地方,如应收账款转让价值的确定问题。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会计计量准则需要修改、补充、规范的内容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尽管我国根据国际计量准则在近些年做了适当调整,但由于对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的应用、制度等还不完善,在实际会计计量中还存有很多问题。所以,为了适应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断变化,我国应随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发布的信息,不断研究学习,根据我国的实际金融情况,不断改进我国的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方式。

四、对完善我国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建议和对策

1.重视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反映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纵观全局,遇见事物的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工具计量准则要想更好的应用在金融体系之中,就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作为支撑,促进金融工具科学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重视起与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的理论内容的研究,在这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力度,使各大高校或研究机构有着充足的保障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同时,金融学界也应该着重这方面的研究,并且积极与国内外的各高校、机构开展多方学术交流,紧跟时代经济发展潮流。

2.关注国际动态,立足国情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基本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有关内容,这对于我国制定符合本国需求的会计计量制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应该加强对ISAB和FASB的合作与关注,实时关注国际金融的最新动态,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尽量使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与国际趋同。同时立足于国内金融工具计量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差异,在坚持当前国际金融分类和计量方式的前提下,寻找出适合我国的解决办法。

3.将我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金融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应该逐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加大金融改革的深化力度,将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入进世界金融体系之中,活跃市价并完善金融工具的價格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保证公允价值的运行和金融工具的发展。同时,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力创建多层次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使金融企业最大限度的利用市场信息进行评估和判断,采取合理的依据、进行客观判断,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4.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要想使金融工具顺利、安全的进行计量,首先就应该在法律层面对金融工具计量和交易进行规定,将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纳入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之中,减少机会成本问题的出现。同时,还要完善监管制度、丰富监管渠道,将整个金融市场融入各方强有力的监管之中,避免企业或个人钻法律的空子,利用金融工具计量谋取不正当利益,让国家的监管真正的具有威慑力和管控力。

5.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金融类企业和上市公司,应加强相应的会计培训。使相关会计人员及时了解掌握衍生金融工具相关业务及套期会计处理方法;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运用等;通过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准,避免在进行核算和计量时出现计量价值偏离公允价值的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让会计人员按着规章制度合理合法的工作,为金融工具会计的实际运用提供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

在目前阶段,尽管IASB和FASB都根据当前世界金融情况,进行了相关的金融工具计量准则的更改和完善,但是在金融工具计量的很多关键问题上仍争论不断,无法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标准。对于这一情况,我国应该明确认识到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准则,要深刻认识到合理的金融工具计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性。所以应积极向IASB和FASB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国的金融计量方式更进一步的融入世界,更有利于我国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1.

[2]余春燕.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7.

[3]田瑛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与风险管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

作者:梁凤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