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高中语文新课改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1:

浅议语文新课改中的“探讨式”教学

【摘 要】“探讨式”式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元素,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构建探讨式语文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讨式”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实施细节方面依旧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着手进行研究,具体分析研究了几项必备条件。同时,提出了构建这种学习模式的路径,希望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讨式学习;教学模式

历经几届的中考洗礼,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的有效性无庸置疑,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探讨式”的教学方式。要做到“探讨式”的教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师生平等“探讨”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以往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为了考试而教、为了分数而学,带有深厚的功利色彩,认为教学教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教学教程中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高的分数,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灵活多变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既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喜欢事先设计好话题,让课堂教学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我认为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其实,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在上课中把学生管得太紧,无论什么活动、想法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进行,这样,就把学生当成机器,失去了个性,结果学生会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当然也就完不成教学任务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要预先设定固定模式,可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发挥。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老师平等探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教师教地轻松、学生学地积极。其次,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备好课,把教材的形式转换为学生所能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情境或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想象力参与的积极性,更是十分重要的。

三、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作如下规定: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又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之我们知道,珍视学生阅读的感情体验,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但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牵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导致学生在阅读课上表现出了兴趣不高、参与面小的窘况。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实现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探讨。这样,学生才能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每取得一点成绩,教师如能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教师还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来,更好地与教师探讨。首先,每个学生的自信心缺失的原因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其自信心不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同时要有区别有侧重地实施个别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逐步培养好学生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信心,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导致某种心理状况的原因,这样,便于及时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教师要善于解开学生的心结,给学生以力量,让学生树立信心。再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在成绩上“小题大做”,尤其是对他们的优点、特长要不吝夸奖。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

参考文献:

[1]邓军.体验式学习:语文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2]马沈苹.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4

作者:周雪鹰

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2:

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改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根本

新课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理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教师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改的契机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作者:马爽

语文新课改探讨论文 篇3:

优化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效果的几个探讨

高中语文课程是极具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大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是众多从事高中语文课教学的教师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新问题。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正逐渐发生改变。许多新理念、新方法被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之中,并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在以各自的心态适应这种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呢?又该怎样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这些心理来开展教学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地探讨。

1、对师生间求知心理的把握

“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早已得到社会的公认,并深入平常百姓的心中。高中阶段的师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自身实际生活的感受中,都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知识有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渴求。而高中语文作为人文科学中的重要科目,其知识性和应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求知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出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知识的依赖性。

对此,高中师生要合理把握这种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求知,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性质、特点、开设的意义、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等。这无疑会引导他们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高中语文知识的求知需要。这种“学会求知”的求知行为正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精神。高中师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平衡自身心理,从而全面实现心理健康。

2、对师生的交往需求心理的把握

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交往需求心理则是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出色、干练,但仍然需要使自己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来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高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地沟通和交流,并促使他们学会分享与合作,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成果,鼓励教师勇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成果。这无疑会保证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最优,提升师生的交往能力,造就心理健康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

3、对师生的好奇驱动心理的把握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种人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是人对某项事物兴趣的源泉,积极地作用在人的心里。而兴趣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有效驱动力。相对其他知识来说,高中语文中的一些关于语法、文言文等知识较为枯燥。如果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知识的学习就会更加令人厌烦。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把握师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好奇驱动心理。为维持和提升这种心理,高中师生就必须要不断地在课堂内外收集与语文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践经验表明,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高中师生对语文的求知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同时,这一过程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反而会使高中师生的正常课内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4、对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

注意是人在心理活动时,对相关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高中语文教学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是需要坚强的意志,要克服大量的困难的;在这一过程之中,高中师生都要时刻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有选择性地择选知识内容。由此可见,高中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对师生的记忆力的把握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高中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需要识记,例如古诗词名篇、散文名段、字义词源等等。高中师生在组织和参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6、对师生的想像力的把握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高中师生的想像力:会使其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他们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发展的社会,高中语文知识就雨后春笋一样,多而其不可缺少。随着新课程的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点,适合时代发展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总之,只要不停地思索创新,不断探究和解决新问题,灵活运用各种适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把握课堂,就一定能得到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是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组织和参与的团队活动。在具体开展教学工作时,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心理,使这些心理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学的成功展开。

作者:崔耀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下一篇:社科类图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