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品牌论文

2022-05-0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小企业品牌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从品牌战略、企业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环境、创新、品牌保护、质量与服务、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中小企业品牌论文 篇1:

中小企业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诸多社会经济问题聚焦在中小企业品牌能否成长这个关键节点上。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共生、共生成长的机理,阐述了品牌共生成长的协同性、同类排他性、异类限量性、自由竞争性、改革垄断性等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构建品牌适度竞争、共生成长运行路径;给出了中小企业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路径选择:适应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环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品牌经济;共生成长;可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是地方经济实体,其品牌成长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制约,既需要突破成长困境,又需要担当助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任。面对国内外强势品牌全面渗透,直销触角已伸向乡村市场,挤占中小企业品牌原先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既带来机遇,也形成严峻挑战。因此,寻找弱小品牌与强势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路径,是关乎中小企业生死存亡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全世界关于品牌成长的研究不断出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是国外学者从企业资源、竞争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品牌成长的策略。沃纳菲尔特、福格纳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优势来构建品牌成长优势;普拉哈拉德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不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就会有品牌成长;菲利普·科特勒、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的成长像产品一样经历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再循环期的过程,具有生命周期。

二是国内学者王兴元2008年在《企业经济》杂志发表文章研究了品牌生态位的内涵及其基本理论,运用品牌生态位重叠、动态变化、协同共生等原理来分析品牌的初创、名牌创建等13个方面的战略影响及启示;殷红春探讨了品牌生态系统的利益层次范围主要包括客户、自然环境、竞争对手、环境压力集团等;白玉、陈建华研究了品牌生命周期包括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提出要加强各生命周期的品牌培育、推广、个性塑造和价值更新。

以上观点大都针对拥有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企业如何创建强势品牌来展开研究,却忽略了对中小企业品牌共生成长规律和生态路径的探究,搬来应用往往水土不服。为此,笔者针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共生的生态运行体系来展开研究,提炼出弱小品牌与强势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运行路径,对促进品牌协同成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路径运行机制

品牌作为一种人工培育的“产品生命体”,受设计理念、制造技艺先进性、材料性能、消费终端认知度等关键因子的制约,在其成长过程中如何协调复杂多变的内外生存环境,也同样表现出拟生物成长的运行规则。因此,基于竞争共生原理来构建品牌成长的生态运行体系,并与市场环境中的其他品牌协同共生、适度竞争,与品牌成长所需的资源环境相匹配,才有利于企业选择到适合自身品牌成长的生态路径。

(一)竞争共生的内涵

竞争共生是生物生态行为的普遍现象,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竞争共生原理的内涵是:“系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其分布是不均匀的。差异导致生态元之间的竞争,竞争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持续竞争的结果形成生态位的分异,分异导致共生,共生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把竞争共生原理引入品牌生态市场营销领域,可以解释诸多品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品牌成长机理。品牌生态系统存在“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协同进化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生态因子的限制规律,生态位的限制规律”六种规律。“品牌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品牌或品牌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品牌或品牌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主要是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这些以企业品牌为对象的研究为品牌共生成长提供了新路径。

(二)品牌共生成长的运行路径

1.协同性一体化成长运行路径。品牌生态系统协同进化规律表明,当多个品牌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相似市场变量时,只有品牌种群之间协同共生、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品牌才能有序生存;只有在“协同一致、资源配置公平有效”的状况下,品牌才能相生成长。品牌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的共生资源具有相互共享的作用,即使只是在某一方面发生作用,也会维持品牌共生向品牌成长转化,通过市场变量交易契约来组织共生活动,以弱化共生环境中的不稳定因子和随机元素,最终构建共生界面,形成一体化协同成长的运行路径。

2.同类排他性共赢成长运行路径。品牌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表明,当众多品牌和相关利益团体依赖同类资源环境共生,而每一个品牌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时,就会上演多向互动、重叠交叉的竞争行为,使品牌共生成长变为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当众多同类品牌具有完全相同的共生成长基质时,难免出现同质品牌的排他性恶性竞争,激烈竞争会呈现强者生存或弱者消亡的格局。此时,中小企业品牌要实施协同共赢策略,运用路径依赖来抵减挤压,走偏利共生、创建合作经济共同体的生态成长路径。

3.异类限量性共用成长运行路径。品牌生态系统资源环境的有效极限规律表明,当众多中小企业品牌赖以生存的各类资源质量、数量、容量和时间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共生成长需求时,就会限量供给,通常采用上限约束的方法来有效利用资源环境,维持品牌共生体系的生态平衡。此时,任何一方过度耗散资源、抢占空间的粗放利用,都可能导致错误的运行路径和共生体系的崩溃。当多个异类品牌的成长基质相异时,则要求“资源平衡配置互不相犯”,否则就可能导致异质攀比和领地侵占,最终造成强势品牌过度占有市场容量而弱势品牌被挤出市场无法生存;当某类品牌共生成长资源紧缺时,可利用的共享资源减少,这时就可能导致资源被瓜分的混沌局面,最终会因资源枯竭而导致品牌无法成长或成长缓慢。中小企业品牌在限量性共生体系中应缓解或消除资源瓶颈,通过水平合作或垂直合作,找到不同品牌所需资源的共生支点,形成市场共用体系来弱化资源限量的制约,走资源共用成长的生态路径。

4.自由竞争性差异化成长运行路径。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的限制规律表明,当众多品牌受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不足或过量)所控制时,某些被限量使用的生态位关键因子反而会提高利用率,而另一些生态因子在一定范围内起补偿作用。“掌握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可使品牌发现并占据有利的市场空间,找到品牌价值快速增值的影响因素及有效途径,在品牌资产增值过程中事半功倍。”利用这种限制和补偿规律来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生态环境,找到可循环利用的市场空间来构建差异化成长运行路径;品牌生态位规律也表明,每一种品牌成长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空间和资源。为了获取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必然引起众多品牌与品牌群体之间对共生资源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用有限的共生资源去满足品牌生存成长的多种多样需求,从而构建生态因子限制与补偿的平衡机制、生态位不重叠或少重叠的自由竞争机制来引导自由充分竞争,在公平互惠竞争条件下促进中小企业品牌差异化成长。

5.改革垄断品牌的市场生态运行路径。垄断品牌主要受市场结构中品牌卖者、买者的数目及规模分布,产品差异,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制约。在市场垄断品牌的状况下,企业进入门槛高,一旦进去后就可以享受超额垄断利润。这些先进入的品牌结盟垄断全部共生市场和资源,共同攫取高额利润,造成共生体系内的非垄断品牌无法成长,出现背离市场自愿让渡、公平竞争、利益均等、诚实信用规则,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这样的垄断品牌经营是加剧中小企业破产、失业人口上升、贫富收入不公的主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众多中小企业品牌处于非垄断地位,面临共生竞争激烈、生存环境恶化的状况,致使品牌难以存活甚至消亡。因此,寻找打破垄断品牌的生态路径,才能有效促进各类品牌共生成长。

一是改革垄断行业。按价值规律放开市场准入,引人生态竞争,让各类中小企业在同一市场资源环境中参与公平竞争,提高共生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二是构建利益共赢机制。首先处理好个人、企业、国家的利益分配关系,限制权力、资源垄断性的过高收入,对无利和微利市场品牌经营实行扶持,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收入增长和发展同步、共生要素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格局。三是改革政府职能和行政运作机制。主要改革政府主导共生资源环境配置、招商引资,行政权力介入经济活动过深的格局,让政府权力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活动中充分透明运作,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生态市场秩序。四是启动法律、经济杠杆来抑制调整垄断品牌任意扩张,维护中小企业品牌在资源获取、市场准入与收益等方面的公平利益。中小企业品牌共生成长的生态路径运行机制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二、品牌共生成长的路径选择

(一)适应外部环境的路径选择

1.培育生态制度环境。中小企业要建立和健全品牌保护制度,维护品牌企业的权益,建立品牌传播、诊断、保护等方面的生态体系;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法规,出台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品牌成长的政策,从融资、资源配置、公众媒体宣传等方面营造共生成长的制度环境。

2.营造稳定的生态市场渠道。中小企业品牌进入市场后,必然面临市场渠道阻隔等诸多制约因素。由于市场渠道的开辟需要大量时间和成本投入,因此品牌生态位的选择路径必须准确且相对稳定,这时品牌销量和盈利可能很小,成长率较低,需要在市场消费者心目中广泛建立第一认同感。随即启动优化设计、精细管理,逐步把握品牌共生成长的关键路径,沿着既定路线,稳扎稳打,深入推进。由于中小企业品牌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都有待继续成熟,要随时随地矫正品牌自身不规范、不稳定的状态,拉动品牌销量和盈利率增长,全方位营造稳定的生态市场渠道。

3.借势成长,适度发展生产规模。中小企业大多数采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加之行业内品牌扎堆、竞相压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尚缺乏一定的规模效益来支撑品牌成长。因此,中小企业要依托共生资源,走借势成长的路径,招商引进外来品牌,助长自身品牌发挥聚集效应,借助共生支点撬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品牌上规模,带动品牌向集约化、规模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4.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小企业品牌位于某一行业整体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既要受市场约束,又要处理与其他伙伴的关系。这就要求品牌企业不仅要与顾客建立关系,还要与各利益相关者、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全方位之间建立协同成长的和谐关系,理清各类关系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的机理并及时做出协调以保持其生态平衡,从而能够适时做出最优的路径选择。企业品牌在营运活动中必须遵循社会、政治、生态法规和道德规范,从社会整体环境来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企业品牌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必须杜绝发生与社会政治道德相抵触、危害公众利益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或触犯法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现象,否则就会受到相应处罚。

(二)优化内部环境的路径选择

1.专注品牌质量,定位核心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中小企业要确立质量就是品牌生命的定理,并将其贯穿于品牌成长的全生命周期,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生产工序、渠道管理、技术服务上,确保从产品生产到品牌售卖每一个环节都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品牌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企业家素质、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资源整合、环境应变五个基本要素构成。但中小企业五大要素都处于相对弱势,其定位的路径应该把五大要素转化为比较优势:即结合自身特色优势,重点打造管理、品牌产品质量、环境应变三大比较优势,并将这三大比较优势再转化为品牌的竞争优势,因为在品牌成长过程中,随着五大要素的消长变化,其竞争力的强弱不是绝对的、持久的,而是可变的、暂时的。只有使得中小企业品牌在竞争对手和共生行业内也能保持反应迅速、价格优惠、服务到位等比较优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并促进品牌销量和盈利提升。

2.地域文化、民间绝技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创新品牌生态价值的路径选择。中小企业植根于地方,但在科技研发上处于弱势,可发挥其业务单一、经营灵活、专业化程度较高、管理层次少、稀缺资源富有独占和地域文化独特等比较优势,坚持引进高技能人才和民间绝技人才,专注于创新品牌的文化个性特色,从而弥补自身技术研发的缺陷,“寻找与自己优势互补、定位一致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市场并且传播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个性特色的品牌,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共生体系中的强势品牌争资源争渠道遭遇其封杀的风险,给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和视觉文化识别符号,提炼出自己品牌的生态卖点。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大,量力而行的品牌传播策略是改广告宣传为口碑宣传。“真正有效率的宣传是变消费客体的被动接受为愿意接受,实现传播的自发再传播。”应通过特色文化的光环效应来激发消费者自发再传播,变消费者的口碑为品牌共生成长的里程碑,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使品牌价值在高出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也能被接受,随即唤起消费者醒豁的购买支付行为,助推品牌持续成长。

3.整合市场生态管理的路径选择。品牌市场生态环境的平衡仅有竞争关系是不完善的,还要发现共生体系之间动态变化的依存关系,并根据这些依存关系来管理品牌群落之间相生相克的共生共赢关系。共生就是把位于同一市场体系内的各类品牌都依赖的物资、能量、信息等资源用于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消费终端,并按成本最优方略来建立共用共赢的市场资源渠道,从中获取的相关资源都能支撑品牌成长;共赢是对位于同一共生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品牌都建立契约式合作共赢利益分配机制,在签约之初就设定好,以避免执行纠纷,让收益分配有章可循。这样不但使得中小企业自身品牌收益有保障,而且让同一共生体系中的其他品牌也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整合市场生态管理是将所有市场生态因子有序地组合在一起,针对品牌资源环境的变化实况,运用定位、传播、营销管理手段和方法来推进品牌的成长,从品牌适应内外环境的竞争合作、成本边际、盈利模式、社会经济效益来实施市场生态管理,将游离于市场中的生态因子进行分类融合,寻找到品牌共生共赢可持续成长的生态路径。

[责任编辑:李小玉]

作者:邱明锋

中小企业品牌论文 篇2:

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从品牌战略、企业文化、产业文化、政策环境、创新、品牌保护、质量与服务、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 品牌竞争力 技术 制度 文化

0 引言

学术界对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全面与深化,普遍认为品牌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为了持续发展也应实施品牌战略。但相关研究大多还是基于大企业的品牌战略,或是将大企业的经验移植到中小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企业的决策,如秦池、春都、巨人、三株等一批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知名度和销售量,忽略品牌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缺乏品牌的战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昙花一现。

①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使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小企业往往缺乏大型企业多年经营的完善销售渠道,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获得广泛的市场信息,并扩大营销,弥补销售渠道劣势;同时,在人员管理上比较简单,便于较快贯彻新的营销观念而不受原有的企业文化束缚,可以较快地以更新的經营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一方面电子商务要求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另一方面也使中小企业用较少的投入构建强势品牌成为可能。

②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近年来,我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出现了中小企业品牌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所谓中小企业集群,就是一群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中间性体制组织。借助于这种组织结构,中小企业之间建立长久的交易关系而且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主要通过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作。集群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获取外部经济,使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从零散、杂乱状态走向系统化和有序化。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一批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强做大。

1 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所谓品牌竞争力,是指企业的品牌拥有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李光斗)。品牌竞争力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品牌内在的品质、技术、性能和完善的服务,并引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而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实施。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目前,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忽视品牌的整合规划,缺乏品牌核心价值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等战略的考虑,往往注重或片面强调一些短期的指标,如销售增长率、市场份额、利润等。部分企业虽然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还是停留在促进销售等短期目标上,重视商标的注册和广告宣传,关于品牌的整合意识比较薄弱,品牌的努力只停留在某个方面。不存在或忽视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品牌命名随意、个性雷同,形象朝令夕改。在广告方面,不惜巨资进行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或请明星为其代言鼓吹,来提高所谓的知名度,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经常变,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销售,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积累。

1.2 忽视质量和服务,创新能力偏弱 许多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商品信用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放松质量管理。同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状况整体上不尽如人意,企业层面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压力,没有或不太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且现有的资金投向也不尽合理,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条件差,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须的条件。

1.3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竞争意识不强,思想认识模糊。绝大多数企业还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上网企业数量少,分布不均匀。中小企业上网少,浏览客户就少,网络给企业创造的效益就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企业本身信息化建设力不从心。大多数中小企业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己的专业人才,根本无力自行开发电子商务系统,所以企业当前的信息化程度还处在一个高期望、低水平的状态。四是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及强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

1.4 中小企业集群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集群的专业特色不明显,集群内各个行业的企业都有,因此,企业集聚并没有真正促进产业集聚。二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不够,核心企业的内聚力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使中小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三是企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不通畅。在中小企业发达的日本,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老板会鼓励自己的员工甚至是企业的骨干脱离企业单独办厂,目的是让新办企业为老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但这种现象在我国却非常少见,老板生怕员工办企业后与自己竞争。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种产业不可能孤立存在,与相互联系的上游和下游产业有密切联系。同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还需要公共信息、人员培训、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对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各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很少,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领域较狭窄,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益的经营方面的服务很少。

2 提升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根据波特价值链理论中关于价值的构成及来源分析,品牌与商品最本质的差别在于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更具有文化价值,而且文化价值是最重要的价值,也是信息时代能通过非物质化生产创造财富的根本所在。一般关于品牌的论述只是从品牌的质量和广告营销角度加以论述,忽略或解释不清品牌的信息性(即文化价值),而对品牌的研究浮于表层。基于此,笔者认为品牌竞争力取决于技术、制度和文化。技术包括品牌的质量、设计、工艺、包装、创新等技术层面;制度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知识产权和商标保护环境、舆论与广告传播、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等制度层面;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产业文化、集群文化、企业文化、信息含量等文化层面。基于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只有从技术、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入手,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品牌竞争力。

2.1 文化层面

2.1.1 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制定品牌战略就是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以此来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当然,中小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必须认清自己的综合实力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固步不前、拔苗助长都不可取。同时要注意科学命名品牌,要使品牌个性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相融合,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2.1.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核心。一是应花大力气进行企业文化核心层的建设,围绕核心层加强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同时,要将核心价值观时刻地体现到行动中。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并提高制度执行力。三是恪守承诺,坚决抛弃那些造假冒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以质量为基、诚信为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1.3 推进产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基础。所谓产业文化,就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分析、研判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及其由这些特质所支持形成的某一产业的战略优势”。影响一个国家品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一个国家产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产业化的程度。如德国品牌是世界精密制造产业的代表,日本品牌是数码消费类产业的集中代表等,只要出自这些国家,这类产业的品牌一般都是强势品牌。“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行业形象差,缺乏产业品牌。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老字号”境遇不佳,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形成产业化。中国品牌崛起要找准适合自己这个国家和民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优先发展,重点突破。

2.2 制度层面

2.2.1 宏观政策和政府扶持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保障。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小企业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這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但是,目前很多配套政策和措施还不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和解决。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要大力培育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给予企业公平的竞争条件,同时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控。四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向知名品牌倾斜,引导和扶持国有品牌的成长,形成有利于品牌成长的良好社会激励机制。五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国名牌的国际拓展。

2.2.2 企业创新和品牌创新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支撑。品牌的竞争力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品牌的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必须从组织、技术、管理、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

2.2.3 实施有效的品牌保护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前提。品牌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走法律的途径,企业从品牌识别系统开始规划之日起,就应该通过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请求法律上的确认,保证品牌的独有排它性,才能使品牌防患于未然,使品牌受到伤害之时能取得相应的法律保护。

2.3 技术层面

2.3.1 提高质量与服务水平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保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创品牌的核心要素,也是使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提高品牌忠诚度,并重复购买甚至长期购买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产品1%的缺陷,对于买到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损失。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追求尽善尽美,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海尔在1988年全国抢购风中,宁肯自己砸掉不合格的产品也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毁掉自己的牌子。

2.3.2 电子商务的应用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工具。以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新和应用,极大丰富了品牌管理的手段,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品牌信息载体的选择空间更大,提高了品牌传播的效率。中小企业一般主要经营消费品,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多样,符合网络营销的特点;同时,中小企业由于在人员管理上要比大企业简单地多,便于调整、管理,便于较快贯彻新的营销观念而不受原有的企业文化束缚,可以较快地以更新的经营观念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提升品牌竞争力成为可能。对中小企业而言,一是要明确实施电子商务的总体规划;二是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和定位;三是要建立高效信息收集系统,优化资源配置;四是要提供优质服务系统,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五是要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电子商务。一般中小企业在感到有必要时可以从企业系统的任何一个地方开始启动电子商务过程,可以利用企业原有的商业或技术,也可以从头进行系统级的电子商务规划和设计。如有的企业可能会在解决如何处理多余的存货时想到要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而另一个企业则可能会选择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战略来提高客户服务的水平。

2.3.3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平台。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经济发展也凸现出区域集中化趋势,特别是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地方企业集群化。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集群,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一是要加强区域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二是要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三是要加强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四是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6.

[2]迈克尔.A.希特等.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北京:机械土业出版社,2003:1-4.

[3]李光斗.品牌竞争力(第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26,3-75.

[4]陈佳贵,吴俊.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对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8):5-9.

[5]严崇明.论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J].产业经济研究.2004(3):42-43.

[6]蓝海林等.中小企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2(4):53-57.

作者简介:

于云波(1969.9-),女,汉,山东烟台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周桂瑾(1971.6-),男,汉,江苏姜堰人,企业管理硕士,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问题研究》(08SJD6300045)研究成果。

作者:于云波 周桂瑾

中小企业品牌论文 篇3:

名牌战略打造中小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

[摘要] 中小企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就是中小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小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竞争和生存的利器。要打造中小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奏好“三部曲”。

[关键词] 名牌战略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要拯救中国中小企业,只有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要靠企业不懈努力,苦练内功,奏好三部曲。

一、第一部: 创立名牌——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

1. 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中小企业品牌市场竞争优势来自于顾客的满意。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基础,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必须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借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了解客户需求变化趋势,加强对核心客户的管理和服务,从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培养顾客忠诚,增强品牌竞争力。拥有客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满足客户需求和维系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加强品牌传播,提升品牌知名度———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手段

知名度与一个企业的产品线深度、广度及企业的实力有关,中小企业要提升品牌知名度必须借助于广告、销售促进、事件和体验、公共关系、人员促销、网络渠道等传播工具进行整合传播。整合传播可以创建品牌知名度并在消费者脑海中建立强烈的、积极的、独特的品牌联想,整合传播活动应注意一致性和互补性,各种传播手段应相互补充,以强化、创造所需知识结构,创造和发展品牌资产。

3. 强化专业品质,打造品牌美誉度———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途径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而美誉度反映的则是消费者在综合自己的使用经验和所接触到的多种品牌信息后对品牌价值认定的程度,它不能靠广告宣传来实现,美誉度往往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是形成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很多强势品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品牌美誉度,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高品质和高质量密不可分。中小企业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就是进行专业化经营,强化专业品质,打造品牌美誉度。

4. 诚信经营,提升品牌忠诚度——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忠诚的顾客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美国商业研究报告指出:多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者,可为企业多带来20—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目每增长5%,企业的利润则增加25%,企业相当大的一部分销售额来源于很小一部分的忠诚消费者,而且,企业开发一个新客户所花费的成本大约是保持一个老客户的二倍。品牌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影响,有时还主要来源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小企业若想提升品牌忠诚度,就应一切从对顾客的忠诚开始。诚信经营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可以降低营销成本、产生贸易杠杆、吸引新顾客,还有利于品牌的延伸和扩张,培养品牌忠诚度是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5. 塑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强品牌联想——创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和灵魂,它代表一个品牌最中心,最不具时间性的要素,是一个品牌区别与另外一个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品牌一切资产的源泉。塑造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增强品牌联想,万宝路使人联想到“牛仔形象”,耐克被物化作“体育精神”,微软使人联想到“高科技软件”,劳斯莱斯象征着“贵族风范”。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消费日趋个性,只有高度差异化、个性鲜明的品牌核心价值才能闪亮登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二、第二部: 保护名牌——维护品牌核心竞争力

1. 申请专利保名牌

名牌没有终身制。市场竞争是推陈出新的过程,名牌产品也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才能充满活力。中小企业要及时将新技术申请专利获得法律保护,为名牌产品提供法律保障。

2. 建立商标保护体系护名牌

中小企业应借鉴美国、欧洲企业的做法,把保护品牌作为一个常规性的工作贯穿在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为了防止假冒与侵权,创建联合商标与防御商标纵横交错的商标保护体系,为自己的名牌保驾护航。另外还要加强对商标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注册商标。及时进行国际注册,防止商标在国际市场上被抢注,为知名品牌提供法律保障。

三、第三部: 发展名牌——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品牌创新发展名牌,以文化创新为内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文化创新夯实品牌内涵

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将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在新世纪保持长久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潜能。企业文化创新也由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转变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应该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创建富有时代精神和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夯实品牌创新内涵,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培育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中小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独特的企业精神能使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和活力,使得企业长盛不衰。二是要建立学习型企业和创造型企业,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全方位服务。

2. 技术创新增强品牌活力

创新是企业品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名牌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向市场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含量,提高顾客价值,增强品牌活力,提升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还未从“生产工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必须面向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努力做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3. 管理创新推动品牌发展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能推动品牌发展,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要建立以信息化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第一,创建柔性化组织。柔性化组织强调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与信息共享,柔性化组织所隐含的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组织边界网络化、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结构柔性化和组织环境全球化。组织结构柔性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第二,进行信息管理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企业信息共享和运用平台,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活力。信息化创新又叫信息生产力,其实质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超越时间、空间和地域。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创新可以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实现信息管理创新最关键的是企业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管理信息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消除人们彼此之间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沟通障碍,使之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达到内部管理与外部竞争的一致性。第三,进行人本管理,强化人才意识,树立良好的企业用人理念。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更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充分承认他们的创造价值,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人才的满意度,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东伟: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刍议[J].经济研究,2008(6):74-75

[2] 翟文:重新创造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7(8):4-5

[3] 陈钦兰: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模型的创建[J] .经济师,2007(6):193-195

[4] 刘艳夏宇:如何打造企业的品牌核心竞争力[J].江苏商论,2005(3):43-45

作者:蒙 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文鉴赏教学论文下一篇:协商民主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