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管理模式论文

2022-05-01

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考试管理模式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当前高校在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备、管理意识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发展。高校应当识别痛点,突破困境,采取“两个层面,七个维度”多种举措,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

高校考试管理模式论文 篇1:

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优化策略探索

[摘要]针对当下高校考试管理经验不足、系统老化陈旧、服务水平滞后、考试环境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该文就防灾科技学院近几年来对考务系统和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阐述了管理经验、经费支持、考风考纪、管理服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提出了优化考试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优化策略

[文献标识码]A

考试管理是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僵化的考试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高校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进程,这就需要考试管理工作者与时俱进,在总结经验的前提下,探究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使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更加优化规范。同时,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给教学与考试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想要有效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必须针对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高校学生的学习主要靠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靠教师,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课程考核,课程考核的规范与否又取决于考试管理的方法策略。因此,高校考试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考核的效果,课程考核的合理化、规范化又直接对整个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的考试管理工作应该是一个常抓不懈、不断优化的工作。这就需要考试管理工作者积极总结积累经验,不断优化管理方法,提高信息化建设进程,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设等相关工作。因此,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者要找出影响考试管理工作的本源,不断积累考试管理经验,从各兄弟院校的先进模式中汲取营养,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顺应时代潮流,优化和改进管理办法,使考试管理这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一、高校考试管理的不足之处

(一)管理经验不足

考试管理规范化研究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管理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同时也是教学的参考依据。随着高校的扩招,生源数量、专业课程增多,进而增加了考试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为了使考试工作正常运行,某些高校依然沿用传帮带考试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一成不变的考试管理模式代代相传。有的甚至出现僵化死板的管理方法,从排考到试卷印刷。从考试材料准备到现场组织,往往需要考试管理人员亲力亲为,出现了“天天连轴转,漏洞一片片”的现象,到处“救火”的局面时常发生。因此,在这种复杂烦冗的考试管理模式下,考试管理人员被牢牢套住,很难有太多精力去思考管理经验。考试工作能继续得以运转,往往靠的就是传帮带的“经验”。

考试管理经验不足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先进的考试管理经验得不到共享。考试管理经验也有不外传、不借鉴的现象。每个学校的考试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兄弟院校的来往较少,即使有先进高效的管理经验也得不到共享。所以,有的高校继续延用落后的管理方法,这就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耗费很大。

(二)系统老化陈旧

考试管理系统一般是教务系统的一大模块,在实际管理运用中可以明显看出考试管理模块的不足。考试任务设置不灵活、编排考试较复杂、报表安排不合理、成绩管理程序不方便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考试管理工作者,并且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进程,系统兼容性越来越差,系统维护、升级不及时,势必造成教师、学生使用不方便,考试管理工作者操作不灵活的局面。有些高校干脆使用老办法,无纸化又变回了纸质化,考试编排回到了Office,二级管理部门开始交大量的纸质版报表,考试系统利用率不是很高。

考试编排、考试安排、安排查询、报表导出一直困扰着考试管理工作者。面对科目繁杂、考生众多的重修考试,编排起来比较困难,不能实现自动化排考。各种报表设计不符合学校的需求。教师安排自行组织的考试,需口头通知学生,系统往往没有查询功能;统一组织的考试,监考、学生安排查询也不灵活。在系统优化、更新方面,一直裹足不前。

(三)服务水平滞后

考试管理是围绕教学的服务性工作,它是检验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考试管理工作者应该为整个考试环节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可现实中有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者做得却不够全面,出现教师命题组卷没有规范统一的试卷模板和组卷标准,没有统一的回收平台。电子版试卷大小不一,A4、B4、A3大小的试卷都有,字号也不尽相同,格式随心所欲,根本做不到统一;交电子版试卷也是个问题,考试管理工作者也没太多精力去收试卷。因此,任课教师有通过邮箱传试卷的,也有QQ传的,还有U盘直接拷贝的,这样一来,考试管理服务就会跟不上,试卷的安全性方面也得不到保障。

有的考试管理工作者在考前准备考试材料时丢三落四,考试材料不完备。监考老师找不到对应的试卷与考场;考试中没有完整考试流程和用语,全凭监考老师的“经验”完成监考工作。试卷归档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顺序,有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把考完的试卷随意堆放在一起。种种考试管理方面的问题,表明了我们的考试管理服务水平没有及时跟进,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四)考试环境不完善

考试环境主要指考场内部的硬件情况、考场外部的安全情况、考试整体组织情况和考试相关的其他方面的情况。考试环境不仅影响参考学生,而且会影响整个考试的过程。在国家倡导标准化考场建设的前提下,有些高校的考试环境离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考场上的监控与语音听力系统设备陈旧或维護不及时,有的考场内部不整洁、布置不合理,多媒体与周边设备常常出现啸叫声、噪音。

除了硬件环境建设,缺乏真正的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导致各种作弊现象时常出现;监考老师把握不准考场要求,对违纪作弊学生不能及时做出警告和认定,导致考场环境较差;有的考生无视监考老师的警告,甚至出现对立情绪。从整体上看,考试环境与考试组织的改进依然任重道远。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考试管理制度则是整个考试过程中的“指挥棒”。但在某些高校的实际管理中,出现了考试制度年代过于久远,制定更新不完善、不及时的现象。比如,有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里没有列出考试领导小组,也没有具体的巡视、监考职责,从考试大纲、命题组卷,试卷管理、考场规则、违反考场纪律的认定与处理等多方面都没有具体明确,还有阅卷与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考试档案归档时间与要求也没有具体体现。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考试管理工作者往往无从下手、难以应对。

此外,有的高校的考试管理制度列得很细致,但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考试管理制度在实际考试管理中可能会出现脱钩现象,甚至可能形同虚设。比如,考试形式界定往往会出现一刀切、单一化的现象,试题题型的界定出现八股化的现象,成绩构成方面不够灵活。由此看来,我们的考试管理制度光靠面面俱到的条条框框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校考试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管理经验

考试管理工作具有延续性,涉及考试部署、考试流程环节、考试组织、考试归档等多个方面,作为考试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因此,防灾科技学院的考试管理工作一直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的前提下逐步向前推进。历任考试管理工作者在考场组织方面比较细致,考前准备诸多考试材料,比如,教师监考表、学生签到表、考场记录表、考生安排表、考试用品、屏蔽器材等等。如今我们又增加了监考流程,细化了时间节点,“一把尺子,服务监督每个考生”。

我们走访了几所兄弟院校,根据兄弟院校的管理经验和建议,实现试卷定点印刷,从发出电子版试卷到印刷完毕保管,都要有相应的备案和记录。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监考安排替换、学生安排查询、缓考审批、自动化与手动排考相结合方面做了一定的优化。我们也积极总结信息化管理经验,与系统技术人员保持长期沟通合作,在优化系统操作的同时对管理方式方法做了相应的优化,提高了管理工作质量。

(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考试管理水平,考试管理工作者必须研究工作,使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因此,防灾科技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并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了教学管理研究课题的资助工作。其目的在于提升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参与科学研究、推动工作实践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向工作措施转化。

同时,教务部门申请经费,开发考试管理系统。在符合高校管理的大方向下,组织专业人才开发出适应我校现状的考试管理系统,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及时维护、不断更新优化系统。从考试安排、监考替换申请、二级学院考场申请、试卷上传、成绩登记、试卷分析到各类审批等等工作,一律通过系统实现,保证教师、学生使用查询方便,用智能手机就能完成查询和部分系统管理的工作。从系统开发至今,各种纸质版报表减少了,考试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三)严肃考风考纪

考风考纪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是高校考试管理工作者思考的关键。防灾科技学院采取教务处与学生工作处齐抓共管的方式,学生工作处开展入学教育、考前诚信教育,让每位考生签订考试承诺书,考前让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考试规章制度,并在校园里张贴诚信宣传海报。教务处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对违纪作弊学生及时通报,在教学楼公告栏及时张贴。

加强监考培训和巡视工作。考前教务处对监考老师进行教育培训,让监考老师熟悉监考流程、考场规则,把违纪作弊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作弊证据充分的学生严格查处。同时,以校长、副校长为组长的巡视小组,深入到考试现场,检查考务组织、监考、学生以及试卷等情况,并做巡视记录,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只有整个考試过程组织严密,考场布局规范,才能保证考试工作井然有序,考场秩序良好,促进学校的考风、考纪建设。

(四)做好管理服务

在考试组织的严肃性上,通常会出现教师自行组织的不如二级学院的严肃,二级学院组织的不如教务处的严肃。我校近几年也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管理办法。除了口试、实际操作、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软件开发、论文或调查报告撰写、作品创作与展播等课程考核由任课教师组织,其他笔试的课程均由教务处和二级学院统一组织。特别是二级学院统一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安排较为集中,由学校派出巡视领导现场检查指导考试工作。

我校制订了详细的考试流程,包括时间节点、考前材料准备、监考与学生签到表、监考流程、考场记录、黑板书写等等内容,让考试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考试管理工作又是服务性工作,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为了方便教学,方便师生,我校除了利用教务网站和管理系统外,还通过“钉钉”平台做提醒与工作沟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健全制度体系

健全管理机制,严把环节管理。防灾科技学院在考试管理方面,形成了考前成立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管理模式,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落实考试工作并做好巡视安排。对考核方式、命题、试卷送印与管理、考试组织、阅卷及成绩评定、考试档案归档、违纪作弊认定等各个环节做了明确的界定。

在考试各个环节管理方面,做到“从严治考”。考试管理各环节有原则、要求,也有任务、职责。我校对考试组织作了明确要求,考场与资格管理都做了明确界定。在监考管理方面,对监考人员也制订了详细的任务、流程与责任。在阅卷与成绩评定方面,我校有规范的阅卷标准和成绩记载方式。在考试档案归档方面,对归档材料和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要求。

在界定考试环节节点时,充分考虑了考试管理与实际操作的契合点,既要有规章规范,又不失机动灵活。考试形式上做到闭卷笔试规范统一,机考、案例、报告等特殊形式的考试形式机动灵活。试题的题型、内容不搞一刀切,类似的课程考核可以参考,特殊课程由任课老师灵活命题,且注重学生能力的测试。完善后的考务管理制度,为考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二级院系的考务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方针。

三、结语

考试管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反馈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优化考试管理和考试信息化建设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标准化考场建设、考务人员管理、监考老师的规范,旨在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积极健康、有序和谐的考试环境。为此,本文结合防灾科技学院考试管理实际工作,从重视考试管理工作的经费支持、加强考风考纪的管理、规范二级学院考试组织、固化考试流程及服务工作、健全考试管理机制及严格考试各个环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以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优化、规范。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郭子铎 王丽丽 张利 夏京 车旭

高校考试管理模式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困境与突破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当前高校在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完备、管理意识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发展。高校应当识别痛点,突破困境,采取“两个层面,七个维度”多种举措,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学管理;考试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正成为高校教育、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考试管理,如何在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有效促进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提升高校管理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思考和探索。本文在明确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两个层面、七个维度”提出了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有效举措。

一、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必然性

(一)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再次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2]。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3]。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规划显示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既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是新时代提高高校管理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信息革命的本质及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信息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信息化建设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和保障教学管理为根本任务,以信息技术为抓手,实现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高校考试管理工作在高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考试管理的信息化成为新时代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是新时代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泛在与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层面已然具备了可行性。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无纸化考试、线上教学等“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对高校考试和教学评价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考试管理提供了改革的切入点,要求其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和考试评价中的运用,有效抢占考试改革先机,促进高校考试信息化建设,使得考试改革与人才选拔培养要求相适应[5],在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以及提升高校教育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體系能够推动信息技术在考试各个环节的科学运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数字化环境。

(二)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能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

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体系能够加快推动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进程,完善高校的教学运行与过程管理机制,助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三)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能促进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体系能够拓展学校办学空间,为远程教育奠定基础,全面提升教学装备数字化水平,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事业单位与政府教育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推动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当前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对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在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而言,应当充分了解考试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考试管理信息化为高校带来的有利影响,从而更为积极地实施信息化建设,更新观念,主动作为,科学合理地对考试的形式、内容、过程和手段等进行有效的改革。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高校缺乏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战略眼光,未能充分做到从全局出发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与科学的统筹规划。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诸多方面,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时性的工作,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如果对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则极易陷入“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等一系列“不到位”情况,不利于考试管理信息化的推广与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制定科学规范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有效推进高校考试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高校依然未能充分意识到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未能发掘出其潜力,使得考试管理信息化多数停留在“纸面”,只在高校其他管理工作或信息化建设相关制度中偶尔出现。部分高校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考试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办法或政策,制度建设呈现零散化趋势,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导致制度系统性不足,制度建立的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不够,缺乏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基础设施不完备

部分高校虽然完成了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基本构建,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前期规划和科学的发展预判,没有对校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出现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许多高校往往重视对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了软件的建设,进而无法实现考试、教研、教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延缓了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管理意识落后

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教师和考试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外部支撑。不仅如此,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真实数据,进行考试各项信息分析,能够为成绩分析、教学质量评价、考试流程与组织模式优化以及教研教改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但是在现阶段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理念滞后,导致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难以推进,出现信息资源缺失、信息真实性和隐私性不足、信息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考试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五)专业人才缺乏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人员架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考试管理人员无法实现“专业对口”,还可能“身兼数职”,难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专业水平有限,职后相关业务培训不足,严重阻碍了高校整体的考试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考试的管理仍然侧重于行政化管理,单向性刚性管理模式居多。在日常教学和考试管理过程中,受限于各项规则制度,教师与管理人员难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难以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

(六)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试依然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试卷选用的是主客观题同卷的模式,要求学生在试卷或答题纸上书写作答。除了客观题以外,考试当中设置的主观题,还需要学生进行书面论述。这类传统的考试方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答卷逐份进行人工评阅,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明显降低了考试工作的处理效率与质量,不利于考试后续的分析、总结和改革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四、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两个层面、七个维度”入手,全方位、综合性地提出构建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层面

1.提高认识,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

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是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现代化、高校教育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以高校实际情况为立足点,从全局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做好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与长远规划,提供利于考试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平台,构建一套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进而通过制度约束、政策引导、规范运作、监管强化,构建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有效提升考试管理信息化水平。

2.加大投入,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当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通过架设综合性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课程教研、社会考试等多个模块的信息开放和资源共享,打造深度融合型“智慧校园”,完善考试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由社会考试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管理团队,高校提供資金扶持和考试具体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强化各自特长,通过双方的专业人才和信息资源的合作与共享,开发符合高校教学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考试系统和资源库,为考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除此之外,高校在考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将信息安全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一是要提升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大投入,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排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避免考试数据泄露等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信息安全自我防护能力,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使考试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而持续地发挥作用。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

专业的人才队伍是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保持高校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处在智慧校园阶段的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水平有限的问题。为了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首先需要细分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的内部机构和工作职责,设立专业和职责不同的技术子部门,使各种信息化人才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带头作用;建立多途径晋升机制,给予骨干专业人才合理的晋升空间和薪酬激励。其次,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专业人才结构,建设专业人才队伍,聘请专业学科的教师和技术人才参与考试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高校实际,引进校外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对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专业指导。最后,要加强对教师和考试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相关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以及专业考核,加强他们的管理意识,更新他们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补足人才队伍短板,通过解决在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的专业人才造血能力。

4.打造考试诚信体系,强化考试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考试诚信体系是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从硬件角度来看,建设标准化考场是关乎高校考试信息化质量的重要内容。标准化考场建设要求必须配备可实现监控图像实时传送的考试网络巡查系统、考试广播系统、考试信号系统、时钟校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信号阻断与防作弊设备等;与此同时,还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身份证检测设备、金属探测器、信号屏蔽仪等防范作弊的现代科技设施设备等。标准化考场能够有效、快速地核验考生身份信息,全方位监控考试过程,迅速发现、处理考试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防范各类作弊及其他违规行为,从而提升高校考试安全治理能力,维护公平公正、安全和谐的考试环境,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从软件角度来看,高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师生进行诚信宣传教育。一方面,促使工作人员提升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杜绝违纪违规行为,维护师德师风;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强化诚信考试意识,形成良好的考风考纪。另外,高校还要积极搭建校园网络诚信教育平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媒介,积极开展各种诚信宣传活动,并且通过建立诚信信息数据库和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完善学校教育诚信管理体系,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规范诚信行为,树立良好学风考风。

(二)教学管理层面

1.考试管理信息化促使考试形式从“结果型 ”向“过程型”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高校考试模式,为高校考试形式改革带来了新的可能。少纸化或无纸化考试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的考试形式开始逐步在高校得到推广和应用。一方面,建立网络试题库,计算机上机考试、网络课程过程化考核等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考试模式,优化考试流程,降低考试成本,提高考试效益,能有效解决传统考试当中存在的问题,弥补高校考试体系的不足之处。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快速提升的过程,信息化的考试形式必然成为各类型考试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另一方面,利用课程考核的信息化平台,把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小组学习、实践实训等纳入课程考核系统将会拥有更大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可实现授课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监控,便于进行课程考核中的过程性评价,实现更加全面、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2.考试管理信息化促使考试评价从“延时”向“实时”转变

高校应当建立集合在线课堂、线上考试等多种功能和用途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系统支持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教学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实时完成评价信息的反馈和递送。从教师角度而言,考试评价信息化可以辅助教师利用教学信息化平台,根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安排随时发布形式多样的考核项目和内容,例如,阶段性测验、小组学习、实践实训、网络答疑等形成性评价,以及教学情况调查和教学效果评价等,继而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形成制式化评价报告,实时反馈给教师、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部门。这样的信息化考试评价可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个多维度、多角度、多元化的立體评价和动态评价体系,从而对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回流作用。从学生角度而言,信息化的考试评价方式通过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紧迫感,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和把握当前的学习整体情况,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最终达到提升过程性考核的效能、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3.考试管理信息化促使考试档案从“线下”向“线上”转变

档案资源是高校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考试档案的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不断发展,对考试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对学生答卷、成绩数据、考试过程记录、考试分析数据、考试改革材料以及学生诚信档案等进行有效管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难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作为高校应该积极推动考试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考试档案进行有效的收集与合理分类,为考试档案的保存和调阅等工作提供积极、便利和快捷的服务,为教学档案的合理化利用打下基础,为校内档案的社会共享和资源整合做好准备。

五、结语

高校考试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的具体化发展,既是当前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是对新时代信息化发展的响应。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考试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高效、科学、规范的考试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克服传统考试和管理模式的不足,提升考试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如何从当前种种困境中实现真正的突破,仍然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 (2012-03-13)[2020-04-21].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16-06-07)[2020-04-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陈森泉.以考试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考试改革[J]. 现代信息科技,2019(12):111-113.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曹旻 唐文杰 毕倩

高校考试管理模式论文 篇3:

“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针对高校等级考试课程的研究与探讨

摘?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等级考试课程存在教学、考试、管理等方面的冗余和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耗费了教学时间,学习效果欠佳,且等级考试过关率低,在文章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二维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使等级考试课程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从而节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关键词:等级考试?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高等教育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等级考试课程的考试目标具有双重性,不仅在于期末考试,而且还牵涉到等级考试,如《计算机基础》,它不仅牵涉到期末的统考,还要涉及到后续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同样,与计算机二级考试直接相关的《C语言程序设计》、《VFP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也存在双重考试目标。此外,《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周期长,学习量大,不仅要面对多次的期末考试,还要面对四级考试和六级考试。这类课程,本身的考试目标是双重的。在文章中,将分析当前等级考试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对等级考试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1 等级考试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仅仅针对期末考试

这样的教学定位便使得平时的教学相对浅显、简单、知识面窄,教学的力度重在基础而忽略了后续的等级考试要求,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停留在浅显的层次,知识面更窄,面对等级考试有脱节感,缺乏等级考试的针对性,难以达到等级考试的要求,导致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低,违背了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

1.2 课程目标的主次不明确

等级考试课程的考试目标是多重的,试目标之间存在主次之别,而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所以等级考试才是主要的考试目标,而在教学中,这个目标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般性的常规教学,目的仅仅在于期末考试。

1.3 课程的考试冗余重复导致资源的消耗过大

对于等级考试课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培养计划,都规定了不仅要进行等级考试,而且必须经过期末考试,旨在通过期末考试督促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然而,学生很多时候学习目的在于应付期末考试,对于后续的等级考试倍感无力。而且,由于期末考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教师工作量,如:出题、监考、阅卷、成绩的处理和分析、试卷资料的归档和整理等一系列的工作,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增加教学成本,占用教学资源,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结果却不甚理想。而且,多数学校都明确规定,在等级考试通过的情况下,对于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不及格者不用重修,甚至可以免试,这表明,期末考试是重复多余的。

1.4 缺乏良好的方式对等级考试课程进行加强和巩固

当前众多的等级考试课程,经过教师授课后,缺乏良好的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缺少心得体会,更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等级考试的目的背道而驰。因为,等级考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检查和衡量学生对该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对操作的掌握情况及实际动手能力是否合格。因此,缺乏良好的加强和巩固手段是当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

2 “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

对于等级考试科目所存在的问题,良好的解决众多弊端,加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动手能力,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显得十分迫切,在此,提出了“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其目的旨在节约时间,节省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等级考试过关率。“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的原理:确定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取消等级考试课程的期末考试,在教师具有等级考试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下,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课程实践作品,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顺利通过等级考试的目标。如图1所示:

2.1 教师针对性教学指导

这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主导部分,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安排和处理中,应该严格的以等级考试为指导,根据等级考试的要求来定位教学的内容和层次,使得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紧扣等级考试,教学计划和内容针对等级考试的要求进行,密切关注等级考试的变化,从而尽快的适应和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的思路和重点,教学过程紧扣等级考试来开展。

2.2 学生课程实践作品

这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所谓主体,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等级考试的主体。这一进程的顺利执行,需要教师针对等级考试的要求和难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等级考试难度相符或者略偏高的作品题目和技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作品题目,利用从该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以完备、系统、有效的方式完成作品,将课程的知识内容真正的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才能从容而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符合等级考试的宗旨,达到等级考试的要求。

2.3 顺利通过考试

通过教和学二维的开展,旨实现一个目标,即: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在此过程中,从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等方面做了一个彻底的改变。教师方面,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方面,学习难度,学习层次有所加深,学习内容和等级考试紧扣不脱节,设计作品的完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拓展,从根本上锻炼出实践能力。顺利的通过等级考试,完成等级考试对学生的考核,实现等级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 结语

“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中,在等级考试的宗旨和目标的前提下,分别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两个方面展开,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的开展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取消期末考试环节,避免了期末考试带来的诸多弊端。因此,“二维一体”教学管理模式从总体上解决了当前等级考试课程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针对等级考试展开教学,顺利通过等级考试。

参考文献

[1] 孙志军.Fred C.lunenburg, allan C.Omstein.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0-11.

[2] 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0.

[3] 赵利,莫金旺,田克纯.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科学杂志,32(7).

作者:陈强?黎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优质护理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学校学生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