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爱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回家爱范文

让“爱”回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当骨肉亲情遭遇经济危机时,留守儿童,这个令人怜惜、充满尴尬的名字便成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面对亲情的缺失,自闭、冷漠、自卑、受伤害等一系列问题悄然降临在了这些长期处于无人呵护与关爱下的懵懂的孩童身上。那些忍痛抛却亲情外出打工的父母原以为会靠劳动换来幸福,却往往与幸福擦肩而过,只是,其中的代价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与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纷纷背上行囊,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于是,有这样一群孩子,小小年纪便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情与呵护,在贫瘠的农村里像荒草一样生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令人尴尬而又怜惜的名字——留守儿童。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30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如今,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忧虑和困扰,这些懵懂的孩子悄然地被推上了经济浪潮的风口浪尖,成了当今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缺乏父母关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我一直挺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村子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农闲时,妇女们坐在一起做做针线、拉拉家常;男人们收拾收拾自留地,或者上山背上几捆柴火;至于孩子们,则开心地再麦草堆里打滚儿、在 1 院子里捉迷藏、在小河里捉鱼„„尽管那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但一家人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感觉却是那么开心、快乐!现在,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地越来越荒凉。那一幕幕画面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孩子们再也体会不到我们当年的欢乐! 聂茂曾在他的《伤村》中感慨道:“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 如今,本该老有所养的衰弱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看家护院、养育孙辈的重任。尽管他们为孙子、孙女耗尽了心力,却永远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由于缺乏至亲或家庭残缺,只能寄在亲戚或朋友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久唱不衰,成了当今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看着同龄的孩子幸福地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而自己就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一种莫名的委屈与酸楚使这些孩子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闲暇时,村子里很少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家只能孤寂地呆在家里与电视做伴,似乎这成了唯一可以排遣寂寞的事情。另外,为了帮助家庭,这些本应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几乎都承担了一定的家务。我曾看过一篇报道:留守儿童的奶奶因为要干太多的活儿没工夫给孩子做饭,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整整吃了三个月„„看到这些,怎不令人心酸?

无数事例证明,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之爱从而导致心里缺陷,导致被留守儿童自私、冷漠、孤僻,不会与人交往,身心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他们抛却亲情,把自己化作城市最卑微的身影,本意是想通过努力让孩子生活得 2 幸福,却忽视了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从而使外出打工这一做法成为一个追求幸福却与幸福擦肩而过的过程。

二、隔代教育,孩子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见惯了留守儿童的自我放弃,也为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伤透了脑筋。就拿这两年我所带的班级来说吧,上学期我班共有67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8人。在班上,那些有父母呵护的孩子往往表现的开朗、活泼、自信;而留守儿童普遍个性比较封闭,不爱说活也不爱学习,显得孤僻、内向、木讷。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光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以家庭教育。但留守儿童多由的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这些临时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情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了,对于孩子成绩的好坏、行为习惯的养成却很少关注,更别提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了。鉴于种种原因,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待作业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看电视没有节制,而且不服管教。

从全校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在中等偏下水平,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占了80%,经常迟到的学生中90%为留守儿童。另外,留守儿童中出现说谎、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比例远远高于有父母呵护的孩子。

上学期,我校四年级一名被留守的女孩儿在家里偷了准备为爷爷做手术的5000元救命钱,到校后给自己和两个好朋友每人买了一部手机,每人置办了一身新衣服,然后星期天不回家,带朋友下馆子、进网吧„„等第二周奶奶发现赶到学校追问时,这女孩儿死不承认,老人气得浑身直哆嗦,嚷嚷着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关起来。后来,在派出所与宿舍管理教师的调查下,孩子承认钱是自己拿 3 的,可5000元钱花得只剩下1800元了,还分别藏匿在三个女孩身上和柜子里。消息传出时,我们全校老师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女孩也太“牛”了吧,出手这么 “豪爽”,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件事同时也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这一相等于空白,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存在一定缺陷,长此下去,必然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三、安全无保证,伤害事故防不胜防。

“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近些年来,安全被摆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因为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然而,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24小时监管学生,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不鲜。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声称:“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

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而这些孩子中,80%为留守儿童。

今年春节期间,5个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农村一个养殖场的水库 4 里,其中三名为留守儿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四川省富顺县一个十三岁的初一女孩小英,在实现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生下一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孩竟然当上了母亲„„

面对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众多家长无不痛心疾首:自己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可日子好过了,孩子却废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和付出又为了什么呢?我想,做为家长,他们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的成长是不等时间的,是无法逆转的,亲情的缺失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就好像一棵长期得不到营养的树苗,若干年后你再给足够的、或者加倍的营养,你能保证它会健康、茁壮地成长吗?凡事有利有弊,但外出打工这项看似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付出的代价又怎能让孩子来承担?

四、学校管理相对薄弱,期待社会积极参与。

曾经,全国妇联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其本质意义就在于防止亲情的缺失。然而,面对日益高涨的房费、物价,打工族有时候连自己的温饱都在勉强维持,又拿什么来担负孩子的日常花销、学费等巨大开支?此外,还得面临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所以,让孩子留守,便成了广大农民工唯一的选择!

面对众多的留守儿童,一些条件稍好的学校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引发整个社会忧虑的问题。我曾走访过我们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在该校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中,学校配备了电脑、电话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学生可以定期通过视频与家长见面,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另外,学校还安排了教师担任“临时家长”,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声、烦恼告诉“临时家长”,由“临时家长”负责帮孩子 5 解决问题。另外,在该校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里,学校配备了电视、电子琴、跳棋、象棋及各类报刊。课余或周末时,孩子们就会来这里看看书、下下棋,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开阔了视野。据程校长透露: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校安心、生活舒心,家长放心,让这些长期得不到亲情呵护的孩子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遗憾的是,由于受学校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些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的机构并未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普遍推广,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问题尚未真正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要缓解这一社会问题,光靠学校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呼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救救”留守儿童!

总之,让年幼的孩子留守家中,作为父母,有诸多的无奈与辛酸,但这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作为整个社会,虽然也在努力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像“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代理妈妈”等新生事物都是以前不存在的。而作为父母,必须意识到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亲情的缺失是社会作出多少努力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外出的家长们,即使暂时我们无力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但我们绝对可以做到每周给孩子打个电话,逢年过节尽量抽时间回家陪陪孩子,多与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现状,给孩子多一点慰藉,别让孩子在长期的等待中慢慢枯萎!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充满希望、充满爱的生存家园,让“爱”回家,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伤村》作者:聂茂

2、《中国青年报》晨报记者 代小琳/整理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作者:全国妇联

4、《新京报》。

5、《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2006年05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第二篇:《爱回家》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心里暖暖的,仿佛一股暖流涌入心田,不得不说,编剧很好地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令人触动情感——亲情。这是很温馨的一部电影,很符合韩剧的套路。

影片很简单,讲述了在城里娇生惯养的男孩被妈妈送去与年老贫穷的外婆同住,从最初的嘲笑辱骂的隔阂到最后的理解包容关心,男孩慢慢地变得懂事。

一开始,男孩初入山村,公交车上农夫农妇的粗鄙俗气,外婆的聋哑蠢笨,住所的肮脏简陋,山村里的一切都让男孩难以忍受。所以男孩对外婆的态度极其恶劣,认为外婆迟钝、傻,称外婆哑巴、聋子,总之,让我恨不得把男孩从屏幕里揪出来,狠狠地打一顿屁股。对于外婆的好意,男孩总是无视,甚至还去破坏,反正整一个熊孩子。后来随着慢慢地相处,男孩变得懂事,会帮外婆穿针线,下雨天帮外婆收衣服,照顾生病的外婆,还把自己爱吃的巧克力饼干偷偷地塞给外婆、、、、、、影片里有很多场景对比表现了男孩的懂事,比如一开始男孩画在墙上的辱骂性语言被划掉,比如一开始外婆走在前面,他跟在后面变成他带着外婆走,比如影片最后他教外婆写字,然后互通信件、、、、、、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这个之前令我恨不得揍一顿的熊孩子,用我室友的话来说就是,一开始总是叫嚷着要揍熊孩子的我慢慢安静下来了。说实话,我最讨厌那些总把别人的关心当做理所当然,还不会珍惜的孩子,尤其影片中的外婆如此年迈,还要劳碌地照顾他。我小时候是由奶奶照顾大的,所以更比较能体会老人照顾孩子的艰辛,也更讨厌不懂事的孩子。幸好男孩最后变得乖巧了,不然我肯定要给编剧“差评”。

我很喜欢影片中的外婆,虽然身患残疾、生活贫困,但很坚强。当女儿让她照顾男孩,即使家境不好,自己生活已经很艰难,她还是接下了重担;当男孩对她冷言冷语,各种无理取闹时,她仍然以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包容男孩的任性。外婆还有着农村人的特有的善良质朴,她会放生被男孩叫嚷着要打死的虫子,她会在买东西时询问店主的腿脚是否还好,她会带着女儿买给自己的补品去问候生病的邻居。然而影片里有一个镜头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外婆在男孩睡着的时候玩他的玩具。即使外婆玩的很吃力,但那时外婆的脸上洋溢的丝丝微笑在阳光下真的好像会发光,是一种让人看了会忘记一切疲惫烦恼的微笑。这是整部影片中令我最感动最被触动心弦的片段,也是整部影片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比起后来煽人泪下的亲情,我对此更加印象深刻,外婆的一切美好都体现在这个微笑中。

影片中还有很多值得提一提的地方,比如男孩和另外两个孩子的友情,很令人欣慰,男孩终于学会了道歉,“对不起”,据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整部影片欣赏下来,感觉心灵都被净化了,无愧于治愈系电影。我喜欢看这样的电影,每当生活中充满不如意,遭遇不幸时,欣赏这样一部电影,会感觉世界依旧美好,不幸终究会过去,家人永远是我们最为坚固的依靠。亲情之伟大,我们都懂得。

13税收1班

130102700102

蔡银婷

第三篇:电影《爱,回家》观后感

爱·回家

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因为看电影而哭过了,而一部〈〈爱.回家〉〉,却让我哭的淅沥哗啦,被婆婆那人间真情所感动,更是为成佑从对外婆的不屑到依依不舍的感情升华。而关于亲情的主题,则是影视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也因为这样,《爱·回家》才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受到一致好评。

影片是以韩国一个乡村为背景,以聋哑年迈的婆婆对7岁成佑的呵护为中心,来鞭达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它向观众提出“情”是什么,“爱”是什么,同时引起观众的思索与共鸣。影片在赞美亲情的同时,也和盘托出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社会问题。老人的孤苦,对生活的艰难辛酸,有别于一般的情节剧,是戏、是生活、又是诗催人泪下,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同情。

影片从7岁孩子的视角,多色彩的反映了婆婆的慈爱和艰辛。成佑的眼泪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影片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用水墨淡彩的笔触来抚慰观众的心灵。整部影片自然含蓄、流畅细腻,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构思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成佑一个无知的孩子,一个在母亲溺爱下挑食、贪玩的城里孩子来到乡下聋哑婆婆这,吃什么都不愿意吃,婆婆冒着大雨为他去买鸡,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影片背景音乐舒缓感人,深刻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点。成佑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婆婆,婆婆却仍默默地关心着他,影片中蒙太奇手法把乡间美景衬托出,看到了乡间之美,仿佛也置身于大自然中。成佑坐着巴士回来,而婆婆本身是一位背驼的老人却拄着拐杖从集市赶回来。我想所有的观众都为之默默地留下了眼泪。

影片没有过多语言,只是通过孩子的童言和儿戏揭示感情的心态转换,营造抒情气氛,以景托情,深化人物内心情感,散发屡屡诗情,影片在细节处对生活实感的追求,使影片有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婆婆在瑟瑟夜晚陪着成佑上厕所 ,外面的虫鸣,让我感到自然之美,同时也感到音响达到唯美的艺术效果。

婆婆用节省的钱带成佑吃他爱吃的,用辛苦卖菜的钱为成佑买鞋,自己却穿着补了又补的鞋,又一次颤动了我的心,看着婆婆赤裸的脚沿着石路挑着水,脚下留了血,我的心也跟着留血了。

影片中,女导演李贞香对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均采用在山区实景拍摄,伴之木屋的场面、集镇市场的吆喝,使影片散发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众宛如宛如欣赏一幅自然质朴清新的油画。另外,影片以纪实风格显示着清新自然的艺术美,保持着少年儿童清纯可爱的特点。

影片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结果,成佑从看不起又脏又哑的婆婆到舍不得离开婆婆,给观众一个回味的空间,偶尔的幽默情节,使人心情舒缓,心旷神怡。到最后他把自己喜欢的图片送给了婆婆,离开时又留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期望与婆婆生活,我们感到淳朴的亲情,使影片的主题开掘的深刻意义在于它将现代意识的孕育过程深化,也是导演渴望表达给予老人关爱的主题深化,让观众的心因此而起伏不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而小成佑的成长真切地勾起我关于儿时的回忆与成长的反省。虽然我基本上还算是乖乖女,不像成佑那么调皮捣蛋,但像有时候父母做菜不好吃,故意耍性子不吃;父母买的衣服鞋子不好看,很抵触的不穿还是有的。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特别是远离父母家人来到外地求学,时间和距离的遥远都让我感到了亲情的弥足珍贵。我会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让他们不要担心我,照顾好自己。

而相比那些已经没有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同学,我总是感谢老天是如此

眷顾我,让我仍能够享受拥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幸福。但我经常可以听到身子佝偻的姥爷淡淡的叹息声:我可能看不到马晓毕业、工作的那一天啦……每到这个时候,我鼻子总是酸酸的,我又是多么想让时间慢点再慢点,让他们可以笑着看到我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那一刻,让他们以我为骄傲。所以,我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告诉他们,让他们分享我的快乐;所以,我体育选修的武术,认真的学习太极拳,想要回家教给姥爷爷爷他们,增强他们的体质;所以,我在每个节日都会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可以经常听到我的声音,以解他们的思念之情……

有人说亲情是这世界上最不加修饰的情感,这一点我很认同,在父母和长辈的心中或许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但实际上如今的我们早已不是那个依靠在他们身边能够与他们为伴的人了。

或许你的长辈现在也独自一人生活着,他们的生活或许很朴素,或许很艰苦,或许在他们身边甚至连一个能够陪他们聊天的人都没有!谁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试想一下当我们老的时候也是如此地孤独无助将是多么凄凉的一件事!

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是这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让我们珍惜亲情吧!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看望一下想念着我们的亲人,为他们送去我们的关心和嘘寒问暖,在他们面前永远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第四篇:《外婆的家》(《爱,回家》)电影观后感

2014级管理学院方雨婷 1742014200465

润物无声,大爱无言 ——《外婆的家》电影观后感

小学期,跟随着老师看了很多教育类的电影,每一部都感触颇深,也引发我很多的思考。然而,最让我动容,在脑海中反复回想的,还是第一部电影——《外婆的家》。

在观影中,我无数次流泪。我在电脑前不禁思考:是什么让这部影片如此的打动我、如此触及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呢?

这是一部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浮夸的特技,没有高颜值的演员,甚至没有精湛的演技的电影(以上四个要素都是当今主流卖座电影必不可少的四大元素)。它,甚至少了声音,过于安静。

对,太安静了。我想,这就是我要的答案。

因为它太安静,所以我们的耳朵,躲过了隐晦复杂的台词。 因为它太简单,所以我们的眼睛,避过了眼花缭乱的特技。 因为它太朴素,所以我们的心,让过了矫情失真的剧情。

我的耳朵、眼睛和心,只需要静静地感受,我坐在那里,静静地感受。 故事开始于公交车上,母亲带着孩子赶往乡下的外婆家,一开始就扑面而来浓浓的农村气息:大爷大妈满面红光、高谈阔论,家禽与人一同挤在公交车上。这来自农村的吵闹拥挤,与来自城市的娘俩形成鲜明反差,也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农村与城市极大的不协调。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片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农村、没有文化、不会说话的外婆,和她来自城市、娇生惯养的小外孙。因为离婚的妈妈要在城市找工作,所以小外孙要在这里被寄养2个月。一开始,小外孙十分不懂事,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个来自农村又是哑巴的外婆,骂她、不搭理她,而外婆却丝毫没有生气,而是静静地尽她所能地呵护她的小外孙。没有声音,外婆只是用肢体语言表达她的爱。那个在片中反复出现的在胸前画圈的动作,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对不起的意思。这个简单的动作中,包含了外婆多少在心中想说却又无法说的复杂感情,不仅仅是歉意,更是一份不能表达的爱。在物质欲望无法满足的农村,一个孩童的眼睛才能透过“游戏机”、“电视机”、“肯德基”看到真正的爱与善,一个孩童的心灵才能真正地被大自然洗涤和净化。没有一切便是收获了一切。渐渐地,一开始坚决不和农村妥协的小外孙开始懂得生活的不易,同时也才从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美好。他开始不再要这要那,也不再任性,而是真正唤起了一个孩子应有的善良的天性和感恩的本能,他关心外婆,和当地小伙伴玩耍,融入了质朴的农村生活。然而,当原始的农村刚刚给孩子带来愉悦与轻松时,一封来自城市的信意味着这个小小的“假期”就要结束了。临行前的一晚,小外孙教外婆写字:“我想你”、“我病了”——希望外婆在他走后能给他写信。可是,无奈外婆年岁太大,没有办法学会。“外婆,如果你病了就发个空信,我就会知道是你,我会尽快来,好么?”外孙在最后对外婆说的话满是温情和童真。令观众没想到的是,小外孙连夜画了许多写好地址、写有“我想你”、“我病了”明信片,临行前送给外婆,希望不会写字的外婆能与他保持联系。此时,外婆与孙子之间的情感早已融在一起,彼此相知,彼此相念。

影片的结尾,外婆一如既往地佝偻着背走在回家的山路上,一组长镜头将这份经过时间而逐渐滋生的亲情慢慢带回了家。观众的情绪也在一整片的积淀之后

2014级管理学院方雨婷 1742014200465 爆发,影片里的爱如此克制,而观众的眼泪却已决堤。

在这部电影里,外婆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佝偻着背用脚丈量着回家的路,用不灵光的眼睛见证着四季更迭,用苍老的双手做饭洗衣,用点头向邻里送去最真诚的问候,她总把仅有的最好的东西给予他人,却一点不造作矫情。她的爱,坚定如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她的爱,如山川抚育万千丛林,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是把最好的给予;她的爱静默如山,不自夸,不张狂,却在外孙的心里久久回响而不止。

片中许多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十分感人。比如,外婆自己不吃,为小外孙点一碗面;比如,外婆给小外孙亲自剪头发;比如,外婆半夜守着小外孙上厕所。这些真实而质朴的情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这让我想起我的姥姥。逢年过节,我的父母就会提着好吃的、好喝的、有营养的去看望她,然而这些好吃的、好喝的、有营养的,姥姥都会收起来,自己从不去吃,一直等到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们去她家玩的时候,才拿出来给我们吃。小时候我不懂事,姥姥给我,我就吃,从来没想这是哪来的。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这么多年我吃过的好东西,全是爸爸妈妈用来孝敬姥姥的。这,就是老人对我们的爱吧——这种爱,润物无声,这种爱,大爱无言。

片中的故事情节有的童趣,有的却很深沉。有时,你不禁对孩子的天真,大人的质朴,乡村的泥土气息发自内心的向往;有时,你不得不要面对农村生活的拮据,留守儿童缺失的爱和空巢老人生与死的沉重。影片看似再讲外婆与外孙之间浓浓的爱,实际上在讲当下社会发展中农村与城市之间极不协调的问题。韩国这样,发展中的中国亦是这样。思考这样的问题,比提起爱的主题更让人沉重,难以继续。然而,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想,导演的初衷绝不只是想让我们在电影院里流泪,而是希望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畸形。

整部片子简单而平实,却真的像一种洗礼,让人不由地相信亲情的无欲无求,相信爱的润物无声,让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慢慢裸露和舒展开来。

第五篇:回家过年最怕什么?再怕也要回家!

2018年的春节马上就要来临,相信好多小伙伴们既是激动又是害怕。要说过年回家最怕什么,不外乎亲朋好友问一些难以回答的尴尬问题,大家再也hold不住了,本来是一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可心里却免不了几分忐忑。

怕催婚

新春将至,一张回家的车票,成为无数游子心中最大的牵挂。然而近期,一些80后“剩男剩女”纷纷在网上吐槽:过年回家,最怕催婚。而网上疯传的“80后过年九大怕”中,“怕催婚”赫然在列,有些“剩男剩女”甚至因为害怕被催婚,索性选择“独在异乡为异客”。

虽然说心里面有千万个不愿意,但又不能在长辈面前表现出来,这时候考验演技的时候到了!表现出唉声叹气:老实说吧,我是真的想让TA陪我回来过年,见见大家,可TA说得回家陪老婆(老公),你们说说我是跟TA分手还是劝TA离婚?

心里一把泪啊!

怕年终奖少

过年你最怕什么?问卷网发起了相关讨论,截至1月25日,该项投票共有660人投票。投票者中,25岁到30岁的占了近3成,投票结果显示,得票最高的是“最怕年终奖发得少”。

有网友说:“在儿时,过年是幸福的日子,有压岁钱、有许多好吃的,还去亲朋好友家拜年,印象中过年都是幸福的画面。可是长大后,不知是在何时,过年的幸福感就减少了,甚至有不少人怕过年,为什么呢?七大姑六大婆,侄子侄女,拿红包、送礼!”

怕春运

每年春运期间,“抢票”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外一年的游子们,为了春运回一趟家,在春运车票开始发售那天,要么死守在电脑前,要么彻夜通宵去火车站排队,就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

没抢到票?出门右转找黄牛不送!有票?那也不知道是悲还是喜!因为你体验过春运期间的火车吗?

有网友说,“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人挤人,终于知道空地儿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哈哈。”

怕被嫌弃

“家里都是你的头发!你看看你的头发!”“你一回家垃圾都的一天一倒”“你一回家我们家的纸都用的飞快”,没有被爹妈嫌弃的出来支个招呗!只有第一顿饭不用洗碗,随后就会变成家里的佣人的大有人在吧。

不用说,相信像毕老师这样长头发的妹子肯定都有被妈妈唠叨过,所以今年回家,长头发的妹子该准备去剪剪头发了,从此告别长发飘飘!

怕同学聚会

过年,同学出来聚聚呗,这是互相炫富攀比就来了。某某人开了一家公司、某某人做生意发财了、同学聚会的费用我一个人承担等等,同学们在一起就会出现山高水低的情况,很令人反感。另外,也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某些同学以前是班里的优等生,天之骄子,名牌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某家大公司工作,回乡参加聚会发现当年的学习差的同学在家乡混的比自己都好,这些现象最影响同学感情。

每个拿着几千工资、上下班还在挤地铁的我,只能沉默。

怕送礼

在塘厦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的尹先生说,老家的几个表兄弟有的做生意发大财,有的在大学教书,每次团聚,各种“晒”和“比”让他不仅觉得低人一等,还连累父母脸面无光,于是他已连续两年以加班为由不回老家了。

尹先生也说,家里亲戚多,去每家转一圈,花销肯定不小。自己的工资也不多,手头存款本来就不多,一提到送礼就头大。

怕提年龄

年龄对于女人的杀伤力,不亚于一颗原子弹。你要是说一个女人身材不好,她可能笑笑不说话,但你要敢说她太老了,话出口后,你得试试看自己是否还在她的朋友圈列表中。

特别是你已经30岁,还没有男朋友的时候,哎哟,那个眼神!

怕堵车

在生活中有车一族是越来越多,但是最烦人的就是当你要开车时,发现你车后面堵着一辆车,或者当你要上班的时候,发现一个没贴电话的车堵在你家车库门口,你只能自己打车去上班。或者你没事在家里焦急如焚的等着对方把车开走,每过一分钟一看一次,可是人家依然堵在你后面。

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那堵车盛况就不必描述了,我只想问一句,能回到家吗?呵呵呵!

过年回家“八大怕”,句句都是泪!但还是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过年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哦香雪范文下一篇:好孤单范文

热门文章

回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