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

2022-04-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上市公司中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交相呼应、互相影响,这对公司的资源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配套起来,共同向着合法、公正、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才能助推公司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 篇1: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经济学分析及启示

摘要:文章基于理性假设、契约理论、制度经济学三个方面对会计政策变更行为进行了简单的经济学分析,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操纵、规避市场监管等行为进行了探讨,发现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行为的必然性,同时也认识到改善公司治理、完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经济学分析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除了满足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的条件外,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然而。会计毕竟是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法定变更还是自愿变更。其背后都存在着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会计政策的变更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可以更好的理解该行为背后的经济本质,得出有益的启示。

一、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一)理性假设中的会计政策变更行为——追逐利益

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是指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组织,其本性是利己的、自私的,力图追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体。理性“经济人”能够根据不同环境和自身经验来判断自身利益,使自己追求的经济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面临是否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选择的时候。必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由于我国准则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规定了限制的条件,因此,理性经济人对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必须在两个前提中进行考虑:

第一,法定变更。这种情况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由于认识到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的强制性,出于制度要求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考虑,必然会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以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惩罚支出。

第二,自愿变更。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市场竞争以及内部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发现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下的会计信息已不能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时候,于是便产生了变更会计政策的需求。

(二)契约理论中的会计政策变更行为——降低成本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的契约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连接点是人,西方经济学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采用各种可能的手段。

契约理论的观点是企业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契约成本的竞争,企业只有使各项契约成本最低化,才能生存和发展。事实表明,会计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会计政策变更是会计发挥这一作用的形式之一。会计政策变更是各个“经济人”博弈的结果。从契约理论的观点出发,会计政策变更是企业经营者降低契约成本的手段之一。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必然会直接引起一定时期费用、成本、收入、利润、资产价值和国家税收等的变动,并最终导致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经济后果。因此,会计政策变更的本质实际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整,对其能否实施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不但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制度经济学中的会计政策变更行为——适应环境

根据制度经济学,制度效率存在着递减现象,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必然会降低。同时,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某一特定的制度只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有着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制度的效率“生命”曲线在达到一定点之后,会随着生存时间的递增而同时出现效率递减的趋势。在既定的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文化要素的约束集合下,单个行为主体如果认识到,按照既存制度安排,就无法获得潜在的收益,而改变既有的安排,就能获得在原有制度中所得不到的收益,那么。他们将努力谋求选择预期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选择。

因此,以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来看,会计政策变更是非均衡走向均衡的变迁过程。在所处社会、技术等环境发生了变换,如会计准则变革、通货膨胀、税收政策改变等。使得制度效率下降,从而产生会计政策的变更,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权衡之后,发现新政策净预期收益为正,即变迁的预期收益超过成本时,就会产生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需求,并且这种净预期收益越大,则会计政策变更需求越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二、启 示

(一)理解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具有必然性

根据上述分析,可理解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变更行为具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利益驱动,另一个是环境适应。

在经济人行为理性的假设下,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时必然会以利益最大化为考虑,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下,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法定会计政策的变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继续采用原会计政策带来的合规性风险,而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政策变更空间进行法定条件下的自发变更,则是综合考虑了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之后的结果,调整了社会财富,降低了契约成本,提高了企业收益。

同时,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会计政策变更是在社会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进行的行为,在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会计政策变更便会产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这其中在我国市场环境,如监管制度、税收政策、国家宏观政策等倾向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上市公司在准则规定的空间之内,适应制度环境的改变,必然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

(二)完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监管制度以约束会计政策变更的盈余操纵行为

监营契约界定了上市公司与政府管制机构之间进行管制与接受管制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监管契约以及契约成本问题也就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自发性会计变更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颜敏,王平心,张永国,2006),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制度缺乏对自发性变更会计政策的有效约束,导致企业在利益需求的驱动下,存在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规避市场监管,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大量存在。因此,必须完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监管制度以约束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笔者结合前者研究认为应当进行以下尝试: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扩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披露的范围;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发展上市公司外部信息市场、价格市场、资产评估体系,建立经济环境评价体系;重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

必要约束。

(三)完善公司治理以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为维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就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与此同时,需要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的明晰,在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尽可能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契约关系。最后,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参考文献:

[1]杨应杰,我国会计政策变更动机探析,西部财会,2010(3):25-27

[2]张琴,郑少锋。何凤平,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治理对策,特区经济,2006(3):257-258

[3]李海霞,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动因及对策,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77-78

[4]杨久利,蒋永红,浅析上市公司非正常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原因,会计之友,2006(2):81

[5]王瑞,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72-76

[6]赵世君,会计政策及其变更的经济后果[J]国际商务研究,2004(3):29-34

[7]刘斌,熊运莲,会计政策变更、信号传递与代理成本[J]财贸研究,2008(6):113-119

[8]孙妮娜,王福胜,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政策选择的进化博弈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12):1453-1457

[9]颜敏,王平心,张永国强制性会计变更、证券市场监管与自发性会计变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112-118

作者:李松涛

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 篇2:

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摘 要:上市公司中会计政策选择和盈余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交相呼应、互相影响,这对公司的资源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将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配套起来,共同向着合法、公正、客观、真实的方向发展,才能助推公司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文将深入分析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对盈余管理进行的常用手段,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详细介绍了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对治理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行为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盈余管理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盈余管理内涵的理解,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的思考。纵观各种解释,我们不难找出相通的地方,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者;第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利益;第三,盈余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第四,管理者的职业判断和交易规划都是企业采取的盈余管理手段,并不是所谓的实际业务,这也是盈余管理的特别之处。

由于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一个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为了使盈余管理真正成为企业服务的手段,必须要综合地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公司的现阶段利益,也要考虑到公司未来的长远利益。

二、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1.折旧政策的变更

对于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固定资产金额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使用寿命比较长。因此,管理层更加偏向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来进行公司的盈余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采用最先机的科研成果,不断创造和生产出新产品,才能将企业利润最大化。于是,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速度必须要加快,通过加速折旧从而加速资金的回收,由此可见折旧方法至关重要了。

2.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变更

利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也是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应收账款坏账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但都是以控制相关费用,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这种方法会使企业发挥很大的自主空间,是一种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来说,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产激增或者激降,从而实现利润的平稳发展。但是,对于资产状况不好的企业,只是临时的帮助公司控制利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造成管理上的错误决策,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祸害。

3.存货计价方法变更

存货作为大多数企业流动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对外销售和内部消耗两部分,两个部分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企业当期的成本费用,共同影响会计利润。由于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属于会计政策变更,所以,存货计价方法的选取不仅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对外公布,也影响着企业现实资产与会计账面的价值计量之间的差异,还会影响各期纳税和现金流量的分配。企业这种应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来开展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但可以对公司的当期利润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控制存货成本和计价方法来合理调整资产结构。

4.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在我国,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是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上市公司经常会调整持股比例来合理预计、调节公司的期末利润以及资产总额与结构,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公司的治理成本,扩大公司的影响力。这对上市公司来说,这种变更方法简单易行且很难被外界发现。

三、企业运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1.政治成本动机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管制,在临界界限上下徘徊。但是一旦企业的会计数据高于或者是低于临界界限时,企业就会招致政府部门严厉的管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限制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政治成本动机实施盈余管理的企业大多是能源消耗类行业与重污染企业为主的企业,如石油、天然气企业,航空、电力公司等,企业为了逃避政府的政治压力及社会的舆论压力,运用会计政策将企业的盈余向后推延,将利润平均分布到后面的会计期间。

2.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所以存在着企业的经济效率低下,来自外部的投资者得不到实际利益,股票收益得不到切实保障,而且内部人员控制现象和代理问题非常严重。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着绩效与报酬经营者通常以短期业绩为主的现象,这样很少能兼顾到长期绩效。正是我国公司内部治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助长了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来追求个人利益,开展不正当的盈余管理。

3.会计政策选择的可能性

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利益共享性。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很多,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又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政府为了平衡各方利益,降低执行成本,必然放宽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各行各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实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核算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单一的会计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百花齐放的各个行业了。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必须要提供一定的弹性空间才能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恰当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内容。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好还是坏,这个问题很难得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在看到其坏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发现其好的一面,盈余管理也应如此。

1.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當企业处于经营困难,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暂时渡过危机。当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无法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又急需一部分投资资金时,企业经常会采用利润前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会使企业的当期利润提高,从而促使净资产的收益率符合甚至超越配股线,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进行筹资将会变得非常简单。企业对筹到的资金如果运用得合理得当,企业就能够化险为夷,不仅能够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还能促使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企业达成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会计失真

对于会计信息来说,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可靠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报表变为数字游戏,这样的会计信息通常就失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也将导致财务报告失去自身的可靠性。同样也使使用者被这样的会计信息严重的误导,最终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在经济上造成相應的损失。

(2)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盈余管理将破坏投资者对收益质量的期望,导致市场价值的下降。虽然,盈余管理在短期之内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之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是,这也有可能使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水平失望,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

(3)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上的资源配置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具有很多潜在的经济后果。如果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会误导他们的行为决策。如果投资者盲目地进行投资和生产,有可能会造成资金、人员、技术的浪费。

五、有效治理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盈余管理存在着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虽然,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其中难免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和可靠性,而且会给整个市场造成严重的危害。对于有效地治理我国上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提出以下的几个建议。

1.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企业的治理机制对其影响重大,因为只有规范、合理的治理机制和企业组织结构才能够更好地引导、控制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由于我国现阶段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工作中常会出现失误,导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对较差,上市公司造假层出不穷。因此,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要遵守法律法规,健全独立董事和内部监督制度,还要建立健全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内部激励机制,明确经营者的奖励标准和奖励细则,并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危害企业利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做到以激励为主,奖罚分明。

2.加强会计政策中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

由于现在的中国在审计方式上还多是采取事后监督,仅仅依据账面资料进行审计很难发现问题的实质。因此,建立监督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明确会计工作的具体分工,完善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让审计人员参与到公司经营过程中来,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常态沟通和协调机制,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公司的重大事项中,对各项事务进行监督与控制,以尽量减少监督失控的可能性。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在影响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众多因素中,公司的治理机制对其影响重大,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保障和平衡各投资方的利益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公司要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减少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随意性,充分发挥产权制度对于会计信息的规范作用。还应该建立业绩和报酬相对应的长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防止内部人员控制,还应发展外部董事制度,让机构投资者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有效地缓解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

4.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政策选择中盈余管理的理论模式

目前,我国的很多学者对盈余管理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其是否属于欺诈行为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管的时候,对于其是否属于欺诈行为很难进行界定,这样就会给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为了今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对盈余管理作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明确提出企业盈余管理和治理结构的关系,形成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模式,为今后解决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问题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成文.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葛家澎.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张文华.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J].交通财会,2010(03).

[5]冯澍篁.会计政策选择,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1(09).

[6]宁亚平.盈余管理本质探析[J].会计研究,2005(06).

[7]孟若庆.试论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动因及治理[J].现代商业,2011(05).

[8]巩鑫,王大庆.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8(03).

[9]叶建芳,周兰,李丹蒙.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03).

[10]张建祥.大股东控制下的配股融资与盈余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叶华良

会计政策变更与盈余管理论文 篇3:

财务报表重述准则解析及其完善

【摘要】财务报表追溯调整和财务报表追溯重述是报表重述的两种重要形式,前者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信息,后者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者分别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但是,二者确实又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实务中很容易将二者误用。本文根据国内外准则精神,探讨了二者差异,并提出完善我國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 追溯调整法 前期差错 追溯重述法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CAS28)规定,当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需要视同该交易发生时即采用了该会计政策,并利用追溯调整法对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进行调整,以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当本期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时,视为该差错从未发生过,并按照追溯重述法,对本年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可见,CAS28对会计政策变更和重大的前期差错引起的财务重述的界定是很清楚的,但是二者毕竟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实务中很容易将二者混误用。本文根据国内外会计准则精神,探讨了二者差异,并提出完善我国财务报表重述制度的建议。

一、财务报表重述的两种情形

(一)会计政策变更与财务报表追溯调整

根据CAS28规定,企业变更会计政策,需要追溯调整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所谓追溯调整追,就是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二)重要前期会计差错与财务报表追溯重述

根据CAS28规定: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重大会计差错时,视同该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前期比较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的方法。

追溯重述法适用于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不重要的差错视同本期差错更正法。前期差错,是指当期发现的、发生在以前会计期间的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确认、计量和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包括会计政策上的差错、会计估计上的差错和其他差错。重要的前期差错,是指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期差错,但重要性目前无定量判断标准。

二、财务报表重述的动机分析

(一)追溯重述的动机

前期差错可能源于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也可能源于会计舞弊。公众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预期,或为了使自己期权收益最大化,或为了实现融资的目的,往往会借助于会计差错调整收益。

(二)追溯调整的动机

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但自发变更会计政策也是允许的,条件是这种变更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然而,上市公司中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操纵利润的情况却并不少见。

三、财务报表重述相关准则规定

(一)美国会计准则对财务重述的规定

1.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重新表述

1971年7月发布的《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20号意见书——会计变更》(APB 20)要求: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会计期间财务报告。APB20将需要重述的“会计差错”归纳为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的事实的忽视或误用。APB20对财务重述与追溯调整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对于由于新情况或事后变化导致会计估计变更,不必重新表述前期财务报告,只需按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但不主张重新表述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

2.对前期差错的重新报告义务

因前期差错导致前期报表错误,因此,APB 20要求公众公司在出现需要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情况后,应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对前期差错进行追溯调整,同时对比较财务报表进行财务重述,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经修改的财务报告以代替以前提交给SEC的财务报告。

(二)我国会计准则对财务重述的规定

1.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

会计政策变更的后果必然会表现在本期报表中,追溯调整只是调整比较信息。也就是说,会计政策变更会影响本期利润,进而影响股票价格。所以,CAS28规定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在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下,CAS28不要求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因为以前年度的财务报告仍然存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在追溯调整法下,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会计政策变更可以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科目进行调整。追溯调整只将会计政策变更变更的累积影响追溯到本期财务报表的期初或者上期,而不是发生的最早期间,因为前期财务报表仍然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

例如,本年度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将交易性金融资产由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改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那么需要假设新会计政策从该项交易发生时就一直存在,同时为了消除本期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需要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期初交易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调整增加本年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以及整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政策变更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本年数。

2.对重要前期差错的追溯重述

与会计政策变更不同,前期差错进行重述,不会影响本期利润,只会影响本期财务报表的所有者权益或者资产,所以,不会影响股票价格。而且公司如果发生重述,还会对股票价格产生不利影响。

重述是指追到会计差错最开始发生的时候,并对原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目的是保证原来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披露。因为前期差错是在本期发现并更正的,必然会影响到本期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所以,既要调整期差错期间的财务报表(比较财务报表),还要调整本期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和利润表的上年数,即既要调账,还需要调表。

与追溯调整法不同,追溯重述法下,需要调整比较财务报表(严格来讲,比较财务报表不同于本年财务报表的期初数和上年数),所以,要借助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科目。具体而言,涉及到损益类事项的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然后再转入“未分配利润”项目;涉及到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通过“未分配利润”项目;既不涉及损益,也不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调整相应的科目。

例如,本年发现以前年度有一项办公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因为是在本年发现,首先要在本年资产负债表中补记累计折旧并减少应交所得税(注意不能影响本年利润表)然后调整增加本年资产负债表累计折旧年初数,调整减少应交税费(所得税)、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初数;调整增加利润表营业成本的上年数,调整减少本年利润表净利润的上年数;调整减少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会计差错更正项目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上年数。

四、对我国财务重述准则的完善

随着财务重述准则的实施,财务报表重述的案例将会逐渐增加,从保护投资人利益出发,需要规范财务重述以遏制利用差错更正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财务重述在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后果不同,应当使适用于前期差错更正的追溯重述法与适用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明显区别开来。

(一)规范重大与非重大前期差错的划分标准

如前所述,前期差错进行重述,不会影响本期利润,前提是要进行重述。但是如果公司不进行重述或者不完全重述,则会影响本期利润,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为准则规定,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因为视同本期差错,只需要在本期更正,不重述,会影响到本期利润,具有盈余管理功能,所以要界定清楚。为此,对财务重述制度的实施尽快出台更加具体的指导办法,以防止上市有意识混淆二者的界限,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建立重述财务报表公开报告制度

鉴于重要的前期差错已经造成前期财务报表失去真实性和相关性,应当要求上市公司对重述后的前期财务报表与原报表并列于官方信息披露网站,以便于投资者进行信息比较。

(三)充分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信息

会计信息提供者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对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和投资者不成熟的情况下,应当强调财务重述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而不必特别考虑信息披露成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庞海娟.前期差错更正与追溯重述法新解.财会信报, 2008,6月9日.

[2]张若钦,刘炳福.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财务重述制度. 经济研究导刊,2008,第5期.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2006,2月15日.

作者简介:董小娜(197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级会计师、中级经济师,任职于中平能化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一处,研究方向:企业财务。

作者:董小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有效教学视域下初中化学论文下一篇:无线校园网络安全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