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遗产保护理念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转变,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整体环境保护,从静态、被动保护到动态、主动保护,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完善。本文以大理古城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大理古城活化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减缓开发速度等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对策措施,探讨大理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1:

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思考

摘要:正在推进的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以及大力发展的文旅融合,是开封市重点推进的两项工作。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是讲述“开封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古城保护修缮;文旅融合;文化自信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素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城市特征。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有着鲜明的城市风貌,明清城墙围合的13平方公里古城保存完好,城市历史风貌突出,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一、历史文化街区要差异化保护和发展

在推进宋都古城保护和修缮中,根据古城内不同地块的现状特征和文化要素,并综合考虑各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功能定位、风貌特色、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因素。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实行差异化保护和发展。

开封有“七街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双龙巷则被誉为“开封第一巷”,甚至是“天下第一巷”。这里走出过赵匡胤、赵匡义两位北宋皇帝,加之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开封胡同文化,是开封人古巷、胡同情结的主要寄托。在古城保护、修缮的背景下,担负着振兴开封文旅融合的重任。双龙巷的一大特点是街区内坐落着清末民初的中原传统四合院。在古城保护与修缮中,可以选择对这些院子进行保护修缮,突出院落的文化载体作用。双龙巷具有多种民居建筑形式并存的特点,它的传统民居具有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和保护意义,通过对空间格局及街区景观的修缮,突出了开封传统民居的风貌和传统民俗的特征。通过恢复原有街区、院落的肌理及中原民用建筑传统,挖掘展示历史、名人、非遗文化。结合文化旅游的客观需求,街区以文化客栈为主要业态,展示其历史特色,即“豫东合院”的建筑文化、“名贤聚居”的名人文化、“白衣观音”的宗教文化、纷呈荟萃的民俗文化、“尚学重教”的教育文化等,打造了一处新的文化体验景点。

复兴坊位于开封千年核心商业圈鼓楼,商业氛围比较浓厚,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在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中,通过“微更新、渐进式”,将其打造成集“生活居住、休闲旅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文化商业街区。市井民居、胡同老宅体现了一座古城的灵魂和精气神。为给原汁原味的老建筑增加充满活力的新业态,政府以“修旧如旧”的手法,对复兴坊闲置房屋进行改造,引入文化、旅游等新业态,也为坊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激活老建筑,唤醒城市记忆,让商业完美融合,旧街区变为文旅新地标,达到将古城的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最终目的。

二、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要凸显开封古城的文化特色

(一)开封丰富的文旅融合资源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古城开封的特色符号与重要名片,并为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资源禀赋看,开封作为宋文化发源地,历史遗存众多,高层次人文景观荟萃。

(2)从产业基础看,开封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数量近几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全省领先,文化产业成为开封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3)从发展平台看,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也是全国唯一以一座古城为整体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

宋都古城的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要传承开封古城的特色符号与重要名片,创造出符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游客需要的特色符号和名片。

(二)古城文化

开封古城拥有完整的古城文化。宋都古城的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主要是对古城文化的运用和活用。比如重新利用原有的建筑,赋予旧建筑新的职能,书店、开封故事馆、特色商店、民宿、茶馆、微型博物馆等,再现古城文化,吸引八方来客。又如蕊珠客栈项目,项目位于龙亭风景区北门西侧,拟建于宋代延福宫旧址。客栈以宋代园林文化为主题,在彰显宋代园林风景雅致、精美的同时,与北方四合院建筑融合,是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住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端主题文化客栈。

开封丰富的文旅资源、古城文化、文物、文化遗产、民间博物馆等,是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既是开封古城自己独特的价值所在,是开封居民强烈的身份归属感所系,也是游客在开封的特别体验。

(三)民间博物馆

开封出现了民间博物馆集聚群落。非国有博物馆又称民办博物馆,是对国有博物馆的完善和补充,也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力量,同样也是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目前,开封26家非国有、行业博物馆获批,均免费开放,展出可移动文物30000多件,展厅面积合计约10000平方米,年接待观众50多万人次。民间博物馆主要是由一些收藏家和技艺传承人等开设,展示家传藏品和民俗物件,涉及门类多样,包括官瓷、宋绣、年画、婚俗、陶瓷、书画、电影艺术、中医药文化、灯笼、报刊、钱币、酒器等具有开封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

这些博物馆散居在开封市的大街小巷,以“小而精”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丰富开封的文化细节,成为串起开封历史文化的珍珠,为人们深入了解开封打开了一扇窗。但是,它们似深巷老酒,少有人知曉。开封市非国有的博物馆缺乏场地、规模较小,不利于发展,但是,可以探索将文旅融合与非国有博物馆结合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市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内已入驻2家非国有博物馆,清明上河园景区内已入驻4家非国有博物馆,初步形成小集群趋势,既扩大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为景区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宋都古城的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可以对这些民间博物馆进行整合,比如建成开封市民间博物馆一条街,或者把民间博物馆设在景区内、商业街上。也可以制作民间博物馆专辑、民间博物馆地图,向游客发放,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民间博物馆的知名度。图一、图二为开封民间博物馆。

三、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要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一)顶层设计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对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而言,《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河南省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开封古城保护条例》、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均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顶层设计主要是合理、科学地制定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政策、方案、战略构想等。群众路线则指明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依靠谁、为了谁,是检验顶层设计成败的试金石。

(二)设立古城保护日,让群众为古城代言

采取措施,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发展。

1.设立古城保护日

可以选择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设立为古城保护日,加强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宣传,激发群众对古城的热情,培养群众的参与意识。

2.开展“我为古城代言”活动

从群众中招募宋都古城代言人。吸引群众拍摄古城的宣传照片、录制古城的短视频、报名参加代言人活动。内容包括宣传古城保护理念、推广古城保护经验、讲述古城保护故事等,从中选出一定数量的市民代表,参加“我为古城代言”活动后期的宣传录制。一方面,主办方在古城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让入选的市民代表拍摄以“我为宋都古城代言”为主题的宣传照和短视频。另一方面,将代言人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录制的视频短片交给专业人士剪辑后,做成宣传片,在媒体上播放。鼓励“代言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发布自己录制的视频和宣传片。

(三)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古城保护

分布在古城内的街道和社区,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宋都古城、古巷保护行动支部,发动党员带头,开展辖区内的古城保护日常工作,同时,号召居民共同参与到古城保护行动中。此外,还可组建古城保护志愿者团队,鼓励群众加入古城保护联盟,组织开展保护古城的行动。

四、打好“组合拳”,讲好开封故事

(一)继续使用原来有效的宣传方式

借助媒体持续宣传是扩大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影响力的有效方式。主要为以下几种方式。

1.走出去

市领导借助两会的契机,在国家级媒体中宣传。市委书记、市长到北京开两会时,几乎每年都接受媒体的采访、进行座谈,讲述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情况。

2.请进来

邀请一些媒体的栏目组来开封,实地拍摄节目,让开封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媒体中,如中央电视台到开封实地,实景拍摄开封的美食、灯会、菊展等。国庆节,央视播出了开封的相关节目,进一步提升了古城的知名度。

这些宣传均为官方媒体发布,具有权威性、连续性的特点,提高了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增强民间宣传的力度

民间的宣传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利用自媒体的优势,鼓励人们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正向宣传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情况。比如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宋都古城优秀宣传员,根据宣传的次数、总时长、下载量、分享次数、粉丝量、点击量、留言量等,制作排行榜,择优评选。

(三)开发现场教学点

目前,开封市的两个党员干部培训单位—焦裕禄干部学院和开封市委党校都开发了现场教学的干部培训形式。开封市委党校设有外训部,负责培训来汴的党员干部,培训了1000多个班次,近4万人次。但是目前,两个学校均没有关于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现场教学点和培训内容。可以结合新时代党员干部培训的需求,结合焦裕禄干部学院和开封市委党校的需要,开发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现场教学点及相关课程,让外地市的学员,通过培训了解开封古城和开封文化,为宋都古城保护、修缮和文旅融合贡献智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是推动开封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开封发展的浓重一笔。我们应当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坚持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古城个性,讲述开封故事,创造出具有开封特色的古城保护、修缮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马俊红,1978年1月生,女,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1]田银生.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36-39.

[2]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关于11世紀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想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0(05):24-37,189-190.

[3]黄海涛.“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城文化历史”探究—论东京汴梁的“士大夫文化”底蕴[J].大观(收藏),2017(03):71-76.

[4]刘意.浅析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之汴梁花灯—以“汴梁灯笼张”为例[J].设计,2015(09):96-97.

[5]乔东.开封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郑州:郑州大学,2015.

作者:马俊红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策略研究

【摘要】遗产保护理念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不断转变,从单体文物保护到整体环境保护,从静态、被动保护到动态、主动保护,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完善。本文以大理古城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大理古城活化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合文化资源、活化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减缓开发速度等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对策措施,探讨大理古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大理古城;文化遗产;活化

早在1982年,大理古城就成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大理州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先后出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07)、《大理古城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2012)、《大理市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4)等地方性文件,开展了古城保护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然而,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大理古城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2013年曾因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遗产保护与追求经济效益的矛盾凸显。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文物活起来做了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那么,应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让大理古城活起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大理古城概况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约3平方公里。全城西靠苍山、东面洱海,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从南到北有五条大街,从东到西有八条巷子,明清棋盘式建筑格局,城区内风貌尚存,肌理清晰,保留部分城墙遗存。古城内分布着总统兵马大元帅府、文庙、西云书院、天主教堂、蒋公祠等多处文物古迹,是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大理古城地处滇西要冲,是滇、川、藏的交通枢纽,是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流的大通道。大理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白族人民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使得大理古城成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国内外不同文化和文明在此汇合交融。大理古城不仅承载着历史各个阶段的城市记忆,还积淀和传承着鲜明独特的白族文化。因大理文化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形成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特色,大理古城又常被人们誉为“最后的理想国”“乌托邦”,成为美好、自由的代名词。大理古城旅游资源丰富,是云南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据2017年大理州旅游大数据分析,来大理旅游的2100万游客中,大理古城是大部分游客的首选,全年接待游客1292.37万次,占61.94%,是大理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大理古城活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性丧失

古城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有着不同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记录着城市的生长和发展。大理古城内的建筑犹如层积岩一般共存共生,600余年的历史变迁留下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近些年,古城大量拆除、改造或重建传统建筑,对大理古城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古城生命的延续起到了“建设性破坏”的作用。2018年实施的大理古城风貌提升项目,以恢复“清末民初”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为目的,对不符合古城风貌的门窗、强弱电线进行了拆除和改造,在某种程度大大提升了古城风貌。但遗憾的是将大理古城统一改造为同一时期的风格,使得大理古城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被消除,古城的肌理和风貌逐渐趋同。大理古城同我国其他城市的古城高度相似,仿古建筑造出相同的商铺、相同的街道、相同的门面,古城特色和民族特色正在被吞噬,让人审美疲劳。

(二)遗产活力不足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了过度保护的现象,对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通常是先界定为文物,然后封闭、隔离起来,采取博物馆式的典藏、展览。[1]这种将文化遗产圈起来保护在罩子里或者拉上警戒线的做法,使得文化遗产与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影响力正是在于“活”、在于“用”。大理古城活化做了很多有益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文化遗产只是维持原状的展示,或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呈现,未能转化为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遗产保护与古城居民生活脱节,很多遗产游客知道去游览,本地居民却很少了解和参与其中。如古城内大理市博物馆原为云南提督衙门,内设有历史文物展厅、陶俑馆展厅等板块,每天进馆参观的人数不少,但据调查大多数是旅游团的游客,本地人很少,而且展厅布展形式陈旧且无VR、AR等数字技术,文物不会说话缺少吸引力,与民眾互动性弱,游客停留时间短暂。

(三)原住民流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内的市政建设长期停滞,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备,部分老旧民居因无力修缮逐渐沦为贫民窟。随着旅游消费为主的各种店铺集聚和扩张,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日益受到影响,哄哄闹闹的游客、来来回回的叫卖声、营业到半夜的酒吧打扰了居民的生活;不健全的生活设施也是原住民流失的原因,由于生活工作不便利,加之出租房屋可以获得不菲的租金,居民纷纷搬离古城,“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古城人口结构特征呈现老龄化、去原住民化。当下,大理古城中的本地居民日益老龄化,原住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因年长之人往往故土难离,故一直坚守古城。年轻人为了更好的工作、生活和教育环境,大多搬到更为便利的下关镇。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本地居民区会越来越少,直至变成一个空心化的古城。如果大理古城彻底失去了原住民,失去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古城也就成为一个历史空壳。

(四)过度商业化

随着资本的进入,大理古城出现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历史建筑和遗存在商业化过程中被拆、改建或重建,原有风貌逐渐消失。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大理古城的主街及小巷都充满着各种商业化的店铺,古城内很多房屋都被用作商业用途。据调查,近10年来人民路的商铺租金涨幅超过10倍,地理位置较好、面积稍大的店铺,年租金达百万。一些具有地方文化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店,因无法承担高额的租金,只能搬离古城,大理古城本土文化的原真性、多样性遭到破坏。原被誉为“大理古城最文艺的街道”的人民路充斥着喧闹的酒吧、各种义乌小商品、全国一样的小吃,统一的店铺风貌,雷同的商品,缺少本地文化与自身特色是因为追逐短期利益所致,舶来品使得大理古城特色黯然消失,削弱了文化的多样性。

三、大理古城活化策略

大理古城是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古城,而不是静态的、失去活力的文物。大理古城的保护不同于对文物和历史遗址的保护,其保护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遗存,更是对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护与延续,让保护融入古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

(一)尊重历史风貌,整合文化资源

大理古城风貌提升项目,对建筑外立面造型、色调进行了统一,多采用仿旧木质材料,各街区建筑看起来很整齐,但这种一刀切的改造现象,把原具有历史沉积的建筑变为全新的仿古建筑。建议古城保护尊重历史风貌,遵循原真性原则,延续传统风貌和建筑肌理。首先对于历史建筑,要挖掘研究其传统功能并予以保留。对不同时期建筑与其时代相符的风貌,摒弃统一改造方法,延续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其次在老旧居民区风貌加固时,保留一些有特色风貌的建筑和店铺,新建部分则要尽可能保持新旧共生,使其能和旧建筑相互衬托,将建筑文化底蕴传递给群众,这样才能为建筑带来更多的活力,更好地活化历史古城。[2]

大理古城是大理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和历史见证。城内文化遗产众多,但整体分布零散,就如一个个斑块镶嵌在古城的肌理之中,它们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形成合力。因此,在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强调它们的整合,使之形成系统合力,对这些遗产进行就地活化保护,使其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并通过线路设计将城墙、街巷、博物馆、文保单位、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等历史要素串联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历史文化的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此外整合历史文化载体的同时,还应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古城发展,开展非遗展示和传播活动、开设体验所、传习社、从事非遗产品售卖,如建立扎染、甲马、土陶体验所等,这些特色活动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给旅游商品赋予浓厚的地方特色,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二)活化利用遗产,走进人们生活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理古城文化遗产还可通过积极调整,通过空间意义重构让旧空间焕发新生机,使历史成为当下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文庙、蒋公祠等文保单位向居民免费开放,成为本地居民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遗产与群众的关系拉近。2019年新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主教堂,不仅仅具备文物价值,更是大理天主教教众活动的场所,是“活”的文化遗产。古城内苍坪街闲置的老床单厂改造成艺术园区,吸引大批艺术家、设计师入住,成为大理的“798”,以文化产业带动古城发展,创造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古城文化氛围。一些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特色的老院落可改造为书院、咖啡店、客栈,活化再利用。因此,大理古城的建筑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式的典藏保护,而是人们生活、办公和活动的场所,文化遗产逐渐成为大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历史,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在数字文化产业时代把遗产转化为时尚,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将其打造成文化IP,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大理古城的特色文化作为素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灵活设计多样化的创意产品。[3]如南诏大理文化,甚至是金庸笔下武侠文化,都可以用其文化元素,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如衍生出《天龙八部》文化产品链。以文化遗产为素材,开展文化创新活动,焕发古城文化新生机。北京对于故宫文化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对于三国文化的开发,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

(三)留住原住民,保持文化根基

保护不仅仅是有关部门的责任,更是生长于此的古城本地人的责任,自上而下被动式保护和自下而上的主动式保护相结合,必须触发社会内生动力,提高人民主体性意识,使保护意识深入人心[4]。古城居民是古城生存的根基,是古城活力的主体[5]。因此,古城活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灵魂”。

古城人口老龄化和去居民化问题日益严峻,以居民为核心的古城保护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加强古城原住民的参与感,才能培育古城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力,这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活化的重要条件。留住原住民,首先,应该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提高生活便利性、完善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其次,建立方便灵活的居民反馈机制,让居民参与古城的保护和建设,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再次,应健全医疗服务设施、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和公共聚会场所等公众服务设施。为本地居民提供培训就业机会等,对本地居民经营的特色店铺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应打造利用文化遗产成功创业的样本,吸引原住民返乡,承前启后,传承活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提升、方便便捷的设施、就业机会增多等措施都会提高居民主体性,减弱以商业为导向的去居民化的现象。

(四)减缓开发速度,再造多元文化

古城的保护与活化离不开多方面的力量,协调多方利益也是古城活化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大理古城的保护涉及政府、开发商、学者、本地居民、商户等多方人员。历史上大理古城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多民族、多宗教、多国家的文化都汇聚于大理古城,但在全球化、商业化的冲击下,大理古城文化同质化现象明显,只有协调古城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减缓开发速度,才能让多元文化留在大理古城并传承下去,才会使大理古城持续发展。大理古城可以通过优化政府主导、健全法律法规、管理投资商和商户、学者参与、本地居民自主管理等措施,减缓古城开发速度。政府应建立传统文化的资金,对大理本地非遗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大理古城内开展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生活,用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来稀释古城地段商业氛围过浓的问题[6];建立健全法规条例,以条例来处理对文化遗产破坏的情况。投资商和商户应放眼未来,而不是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而大肆开发和破坏。学者注意收集、研究、整理大理古城的相关资料,参与古城保护和开发的项目,并形成学者监管体系。通过监督和反馈机制,本地居民可以对政府和开发商的工作实行监督,参与古城管理。加强对大理古城多元文化的保护和宣传,让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大理古城多元的文化氛围,再创“理想国”“乌托邦”。

四、结语

大理古城保护活化关键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利用,使其不脱离人们的生活,不孤立,让人们看得见、看得懂、可参与。如何实现“活化”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不变的是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好古城及其伴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古城保护必须与时俱进,要在保护的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贯穿其中的是对人的关注。面对未来,我们可以探索更多大理古城保护活化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李麦产,王凌宇.论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活化保护与利用——以中国大运河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6(7).

[2]徐玉竹,刁艳.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J].山西建筑,2020(7).

[3]王长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J].人民论坛,2019(27).

[4]韩卫成,高宇波等.基于功能复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孝义古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12).

[5]陈顺和.聚落景观的保存与活化——关于嵩口古镇复兴的台湾实践思维[J].装饰,2016(9).

[6]张应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云南丽江大研古城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5).

作者简介:杜舒惠(1995-),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杜舒惠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分析

摘 要:台儿庄与凤凰古城及平遥古城相比,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台儿庄古城应当明确自身的营销定位,凸显自然资源特色,打造特色景区。台儿庄古城旅游的市场定位为文化旅游,开展运河文化及战争文化、水文化等。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关注游客体验,以游客體验为基础,优化旅游业的发展策略。对此,本文探究台儿庄旅游文化及游客体验,提出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古城文化;游客体验;台儿庄

基金项目:枣庄市社科联课题“枣庄运河文化带游客体验研究”(LXXC2021013)。
引言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行业就业成本低、方式灵活,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有利于促进地区就业及降低失业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旅游业发展面对巨大的挑战。古城文化是我国的重要文化,为旅游行业拓展空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良好,当地政府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游客进入台儿庄后,对古城文化有较强的体验感,本文调查游客的体验感,完善台儿庄古城文化的内容,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促进地区古城旅游业发展的目的。
一、台儿庄景区特性

台儿庄处于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台儿庄四季气候多变,春季风多、降水量少,地区较为干旱。夏季炎热,降水量增多;秋季则较为干爽,冬季寒冷干燥,常见西北风。台儿庄位于山东南部,具有山东南大门的称号,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台儿庄境内有一段京杭大运河,这段大运河被称为“活着的运河”,具有悠久的历史。台儿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已经发现有石膏及煤炭等36种矿藏[1]。台儿庄具有良好的文化环境,汉高祖刘邦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均在地区打过仗;抗日战争时期,铁道游击队等活跃在台儿庄运河两岸,在各类历史事件中均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台儿庄是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项目中的一段,成为枣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对此,在自然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独具特色的台儿庄景区。
二、台儿庄古城营销方法

台儿庄古城运河文化及战争文化、水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较于其他古城景区优势较为明显。运河文化方面,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历史意义非凡。运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台儿庄运河文化发展过程中,风俗民情、传统建筑、娱乐等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差异同样凸显台儿庄文化的特性,这种特性往往是其他古城不具备的,也是台儿庄景区在古城文化中凸显的关键。凤凰古城、平遥古城以及丽江古城均是单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风貌,台儿庄古城文化融合8种建筑风格,包括晋派建筑、徽派建筑,以及广东客家建筑、欧式建筑等,建筑文化中同样蕴含着宗教文化[2]。台儿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丰富,包括伏里土陶、柳琴戏、运河大鼓、皮影戏等。在饮食文化中,其地方特色美食辣子鸡、冯家驴肉等;运河风俗中,有祭祀金龙四大王的活动,体现了台儿庄古城文化的特色。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古城景区中展示,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古城特有的生活气息,此类文化特色往往是其他景区不具备的。在古城营销中,台儿庄古城以政府构建形象为基础,采取企业联手及上下联动的方式,通过联合活动,在海内外开展主题旅游营销活动,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通过电视媒体及平面媒体、户外广告媒体等进行宣传,完善旅游素材库,完成自媒体营销及推广,通过微博及微信等进行营销,在营销过程中不断拓展产业链,提升台儿庄旅游文化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适合自身的旅游思想,构建层次丰富的营销经营体系。
三、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

(一)收集数据及处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携程网是我国创建时间较早的线上旅游平台,经过多年的运营,具有较多的旅游消费用户。在携程线上平台,游客会分享自己的旅游体验感。因此,本文收集2019年1月—2021年5月的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游客体验数据,经过纠错及筛选,选择1 000条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共计62 541个字符。笔者并未采纳游记文本的原因为,台儿庄古城文化多是历史记忆,描绘历史事件会占据较大篇幅,容易弱化游客对旅游的体验感,点评更容易表达人们的旅游情感,参与点评的游客群体更为丰富。

2.数据处理

笔者对游客的评论进行纠错,将其中词汇进行汇总,便于统计与分析,“值得去看看”“值得一去”等类似的词汇转变为“值得观赏”,将“风景”“景色”及“风光”等替换为“风景”,对其中的同义文字进行整理,便于后续的软件调用。将点评文本评分放在相关的文档中,先建立5个单独文档,最后建立一个汇总文档,将TXT文档格式转变为ACSII格式,便于后续调取。

(二)数据分析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选择研究方法及工具,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台儿庄古城游客点评数据高频词进行统计及语义分析。数据分析利用ROST CM6.0文本对数据进行挖掘。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通过软件联合自定义词汇对游客点评文本进行处理,对中文词汇进行统计,提升高频词统计效率。高频词在统计过程中,删除“我们”“他们”“今天”等没有意义的词汇,减少无意义词汇对语义网络的影响,并构建台儿庄古城游客点评文本,便于分析高频词的共现情况。

(三)研究结果

本文筛选的1 000条点评文本中,满分为5分的评论共计684条,占比68.4%;4分点评占据205条,占比为20.5%;3分点评为45条,占比为4.50%;2分点评42条,占比为4.20%;1分点评24条,占比为2.40%。对游客旅游体验情况进行分析,多数游客呈现满意的状态,为进一步探究台儿庄古城文化旅游体验的特点,对其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并展开语义网络分析。为简单地呈现台儿庄古城游客体验特点,笔者通过软件对游客点评最高的词汇进行统计,大致分为4类,包括服务设施、活动感受、游客意愿、属地特征,详情如表1所示。



笔者对表1进行分析,排名前十的词汇中,除了台儿庄这一属地名称外,关于自然及风景的频率出现较高,如景色、古香古色等,对服务满意度及住宿满意度较高,可见游客对台儿庄自然风光及古代建筑等关注度较高,对其中的主题细节要素关注度不足。

本文对台儿庄景区游客的体验语义进行分析,关注感知的旅游主题。通过网络语义中的高频词,根据相关的点评原文对语义特点进行分析,诠释井冈山游客的感知详细特征。通过网络语义分析,可观察节点高频词,表现出各高频词的关联性,节点大表示词汇出现频率较高,而节点的联系密切则表示两高频词的联系较强。景色、古香古色这类词汇出现率较高,节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属于风景感知类的体验,优美、推荐与景色等词汇同样具有联系。在网络点评过程中,评价受到点评字数的限制,较多关注对台儿庄旅游的整体体验。网络词中也出现交通、台儿庄等主题词,体现台儿庄所处的位置及交通情况,住宿及服务则是体现地区的留宿服务情况等,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便利。语义网络图中也有关于门票等词汇的描述,但此类词汇排名不在前十,结合游客的旅游体验点评,台儿庄景区可以在网络上订票,使游客在订票及取票环节上均较为便捷。
四、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的优化策略

台儿庄古城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游客的接待量及营业收入不断增加,大约以每年30%~40%的幅度增加,2020年的旅游综合收益在4.98亿元。接待量及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台儿庄古城也获得一些荣誉,包括位居“齐鲁文化新标地”榜首等[3]。台儿庄古城旅游运营成功的关键是营销策略,但在景区营销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导致3分以下的点评依旧存在。比如,旅游产品开发量不足及景区项目缺乏生机、长效的吸引力不足等。对此,在台儿庄古城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文化元素,打造特色品牌

京杭运河贯穿古今,实现南北文化的交融,台儿庄作为南北文化的交汇点,除文物景色外,同样孕育出璀璨的齐鲁文化。运河文化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工技艺上包括柳琴戏、运河号子、面人等;民俗风情上有渔家风俗等;饮食文化有煎饼及羊肉汤、辣子鸡等[4]。古城文化以运河文化为主,但总体上内容依旧不够丰富,很多吸引人的文化并未完全体现。对此,应当加强与本地文化部门的联系,对古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文化標志,丰富本地非物质文化项目,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持续增加古城文化色彩,体现古城文化特色,保证游客对古城文化的新鲜感。品牌的力量较大,是一种无形资产,产品知名度具有凝聚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拓展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各个地区提倡绿色环保文化,文化旅游项目不断涌现,文化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在台儿庄品牌打造过程中,也要更改古城宣传名片,凸显台儿庄大战等综合元素,相比单纯地宣传古文化,增加大战文化宣传效果更为显著。

(二)设置鲜活的主题,增加体验项目

文化旅游一般是观光式旅游,古城文化旅游具有相似性,多数为仿古建筑,新意不足,学者对古城旅游研究较多,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游客的重游率不高。对此,在古城旅游文化开展过程中,也面对巨大的危机[5]。台儿庄古城多数为仿古式建筑,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但增加相关体验活动,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景色无法复制,景区的特色及竞争力随之增加。台儿庄可以走观光旅游发展路径,台儿庄古城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及旅游文化等。除饮食文化人们能品尝到,其他的文化需要通过眼睛观看。宗教文化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建筑,运河文化则是水上游船活动,游客参与性活动不多。台儿庄古城文化可以推广一些运河文化元素,如运河文化中的婚丧嫁娶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提升游客满意度,实施价格策略

台儿庄古城门票价格较为稳定,但部分游客在观光后,除对古城赞誉有加美外,便是吐槽票价,很多人认为门票价格相对较高,多数为人造景观,历史感不强。面对此类问题,台儿庄古城旅游应当丰富文化元素,增加一些文化产品及项目等,使游客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消除古城票价性价比不高的感觉。也可设置一些探索类的产品,将古城景区及周围的景色进行规划,实施套票机制,也要在价格上给予一些优惠。景区门票差异化定价过程中,对本地居民实施优惠价格外,外来游客也要进行优惠。景区中的旅游产品,尤其是后续开发的项目,本身的需求弹性较大,游客往往先观望,通过渗透定价方法,将产品投入市场时,尽量保持低价,让市场接受,打开销路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台儿庄古城的影响,针对一些租赁的小吃、摊位,根据旅游的淡旺季,以差异化定价方法,吸引相关项目进入景区,也能渲染商业气息。
五、结语

台儿庄景区在运营后,不断拓展游客资源,把握市场进行经营,拓宽市场范围,巩固销售渠道,丰富景区配置,关注管理队伍建设,凸显古城主题,在运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荣誉。在营销过程中,过往的政府主导及全员营销转变为建立旅游公司完成相关的市场化运作,使台儿庄古城旅游不断获得成功。但从游客旅游体验来看,多数游客对台儿庄旅游的评价较高,也有一些人对台儿庄旅游评价较低,对于此类问题,台儿庄旅游产业也要适当变革,把握市场方向,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徐佰鸽,杨宁,胡恩述,等.台儿庄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1(4):4-6.

[2] 刘佳,滕金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敬畏感与自豪感对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驱动机制[J].自然资源学报,2021(7):1760-1776.

[3] 余楠,张宾宾.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解析[J].西部旅游,2021(5):24-25.

[4] 何雪涓,苏志龙.文化旅游视角下普洱市茶马古城茶文化建构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1(2):48-51.

[5] 杜衡,宋河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异地旅游化利用:以山东台儿庄古城景区扎染体验项目为个案[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3):86-90.

作者:王思清 张重艳 李育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论文下一篇:广告市场营销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