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

2022-04-2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如何确认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当下重要的课题。而物流成本不光是指显性物流成本,更加包括隐性物流成本。本文以会计职业判断为出发点,以企业为例,通过讨论会计政策和原则对隐性物流成本的影响,对隐性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论特征举例分析,以此确认隐性物流成本。

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 篇1:

资本构成的演变:从知识资本到隐性人力资本

摘要:资本的内涵和特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确立和延伸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本逐步成为企业最大财富的创造者。知识资本理论在企业知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文章在界定隐性人力资本内涵的基础上,构造了基于隐性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体系,指出隐性人力资本的难以模仿、不容易编码等特点使其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

关键词: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隐性人力资本

一、基于知识资本的资本结构

1.知识资本概念的提出。“知识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加尔布雷思于1969年提出的,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非固定的资本形式。斯图尔特(1994)指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以及公司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Granstrand(1999)认为:“知识资本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能够被看作是资产的非物质资本,它能够被获取、组合、转换和开发。而且对它而言,在理论上可能能够赋一个资本化的值。因而‘知识资本’被直接用作‘非物质资本’的同义词。‘人力资本’通常被用来表示专门在人类中形成的知识资本,包括IPR(知识产权)”。

把可用的知识和智力资源归为知识资本,反映了把投入生产过程的要素标示为资本的趋势,也表明了知识及思想的基本概念,和其他形式的资本在特征和行为上的相似(Bradley,1997;Dzinkowski,2000;Edvinsson & Malone,1997:Granstrand,1999;Nahapiet & Ghoshal,1998;Stewart,1997;Teece,2000;Ulrich,1998)。

2.知识资本的特征。表1对西方知识资本的定义进行了总结,确定了表现知识资本特征的方式和知识资本定位的位置。显然,不同的定义也有分歧。会计学上的定义集中于无形资产。而管理学定义更多地集中于能力和竞争力,即做事的能力。

3.基于知识资本的资本结构。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多。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派观点:

Annie Brooking(1998)把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都称为知识资本。她把知识资本分解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市场资产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其中包括各种品牌、客户、社会关系和他们的信赖、长期客户、备用存货、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以及贸易和服务的商标;人才资产是指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所有这些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才能构成了人才资产,同时,它还包括在特定情况下(如集体中或在压力下)个人会如何表现的心理测试数据:基础结构资产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这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等。

斯图尔特(1997)将知识资本概括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简称H-S-C结构。人力资本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它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结构性资本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顾客资本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

埃德文森和沙利文(1996)依据是否能为组织所拥有。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两大层面,再依据其存在于组织内部或外部,将结构资本区分为顾客资本及组织资本,最后再将组织资本细分为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他们将知识资本的构成表示为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编码的知识)+结构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与之相似的是K.E.Svbiey(1997)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E-I-E结构)。内部结构(专利、式样、计算机和行政体制)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品牌、声誉、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Roos等(1997)将内部结构资本再细分。他根据组织的知识资本在本质上是否会思考分为人力资本及结构资本两大类,再以内部和外部的观念将结构资本分为与外界互动的关系资本、提供内部运作效率的组织资本、与未来密切相关的创新及发展资本。

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是资本形态演进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它没有涉及到组织发展中知识与经验增长的内生性,知识资本理论则弥补了这一缺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知识资本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包括为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所必须的其它资本。人力资本侧重于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体现出经济学领域的扩张,而知识资本则更强调企业的人力资本及其价值的实现所必须的其它资本的支持。人力资本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更明显,而知识资本则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更多的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侧重于对知识资本的评估和管理。以知识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结构理论将传统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帐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多对概念统一在知识资本框架中,有效地说明了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了传统企业财务与会计无法科学评估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局面,从而为企业选择正确的经营方针和发展战略提供指导,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本运营与资本管理的新变化。

二、基于隐性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

1.隐性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21世纪初,在知识资本概念的发展过程中,隐性人力资本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开始提出。芮明杰、郭玉林(2002)从知识资本的角度研究隐性人力资本,认为知识资本的核心构成是个人的知识资本即隐性人力资本。隐性人力资本就是进入某种有用序列的知识、经验、诀窍、能力等隐性智力要素。对知识资本价值的度量就是对隐性人力资本价值的度量。度量也可以说是将隐形人力资本价值显性化的过程。

郭玉林(2002)指出,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与公开人力资本和半公开人力资本要素相比,隐性人力资本要素更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是创新的源泉,是一切显性知识的基石。如人力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预期收入、人力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贡献比率等等。由于大多数隐性人力资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一方面使隐性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长久性;另一方面,虽然它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估量,但要对其定价比较难。

隋广军、曹鸿涛(2003)认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应分为

显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暴金玲(2005)认为一些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本信息,如人力资本的能力、品格、工作热情、职业声望、社会地位、事业心、创新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实际上也是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隐性的人力资本价值,即人力资本的价值由显性人力资本和隐性人力资本两部分构成。

2.隐性人力资本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认为,隐性人力资本是相对于显性人力资本而言的。显性人力资本是已经形成、可以计量、可以确定价值的人力资本,比如各种拥有学历、文凭的人才,以及各种拥有资格职称证书的人才,在教育和培训日趋发达,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能够从劳动力市场上得到这些显性人才,或者在企业内部,通过模仿、学习、培训等方法得到这种人力资本。隐性人力资本则既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技术、知识、能力、经验、创造力等,也包括存在于组织关系中每一个员工心智中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价值观、洞察力、感悟力、对企业的忠诚度等。隐性人力资本不能直接从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它是在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与个人的观念、洞察力和经验等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长时间的“干中学”才能得到积累。不容易被编码,难以扩散,属于企业的专有性人力资本。企业的隐性人力资本量越多,则它也就越难以被其竞争者成功模仿,甚至也难以被企业自身所模仿,这是隐性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并能够成为企业提供持久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

员工(包括企业家、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是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载体:组织(企业)是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主体:隐性人力资本难以归并为一种同质的价值形式,它的价值很多时候是从它对组织价值的影响,它的竞争力和组织的产出方面推测出来的:隐性人力资本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价值的不确定性、价值的动态性、收益的增值性等基本特征。

3.基于隐性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隐性人力资本使得知识资本基础上的资本结构进一步细化、准确。由此,我们综合Skandia、斯图尔特等人的知识资本结构,形成基于隐性人力资本的资本结构(见图1)。

知识资本的核心构成是人力资本,然而不是一般性的、显性人力资本,而是决定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隐性人力资本。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技术、知识、能力、经验、创造力,以及组织关系中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洞察力、感悟力等统一在隐性人力资本概念中,指出其难以模仿、不容易编码等特点对于创造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解释更具力量。知识资本强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对企业的作用,人力资本是创新的主体。隐性人力资本是创新的源泉。隐性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引导企业在信息时代如何将未成型的、未编码的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性武器,如何去实现潜在人力资本的价值,如何在员工、组织和包含在企业文化、制度和经营流程中的隐性知识中发现和培育知识资本,从而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新要求。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马歇尔(1890)曾指出:“清楚地说明概念是必要的,但名词的用法固定不变却是不必要的。”从知识资本、隐性人力资本概念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概念的扩展与深化。

1.资本由起初的物质资本构成,扩展到人力资本,再到知识资本,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理论发展轨迹充分显示出理论演变和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经济环境的变化历史就是资本外延和结构的演进历史。基于知识资本的资本结构彰显了知识资本的重要,揭示了现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2.在知识资本的理论框架下,把人力资本进一步区分为隐性人力资本和显性人力资本,极大地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拓宽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范围,也使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由宏观走向微观。企业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作用发挥的程度则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拥有独特并富有活力的隐性人力资本的企业因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从而能形成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总要竭力促进其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并使隐性人力资本和显性人力资本相匹配。使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

隐性人力资本研究是一个新生领域,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尽管其概念基础尚不是十分清晰。也尚未出现权威的理论体系和具有普遍性的实用模型,但是以潜在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价值衡量代表着新的企业价值理论体系的方向。就我国而言,知识资本的研究与国外情况相比虽较为滞后,但隐性人力资本研究却处在开创阶段。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企业形成、发展的历史短,再加上东方儒家文化的深层次影响,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文化、价值观、洞察力、感悟力等等“隐性知识”对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更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影响。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隐性人力资本的形成、价值计量、作用机理等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企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优化其资本构成,以及转轨背景下的中国知识资本理论研究,更有其针对性。

作者:刘 文 罗永泰

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 篇2:

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隐性物流成本定义探讨

【摘要】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如何确认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当下重要的课题。而物流成本不光是指显性物流成本,更加包括隐性物流成本。本文以会计职业判断为出发点,以企业为例,通过讨论会计政策和原则对隐性物流成本的影响,对隐性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论特征举例分析,以此确认隐性物流成本。

【关键词】隐性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会计;会计职

业判断;会计概念

一、引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已被认可。企业也开始重视管理和控制显性物流成本,即当下大多数企业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例如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但是,由于企业对隐性物流成本的认识不足、与物流相关的法规和物流会计制度不完善、社会对隐性物流成本的关注度不够、隐性物流成本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等,所以隐性物流成本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以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对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但对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是一系列难以判断的过程,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物流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合理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在编制财务报告的决策过程中要基于会计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逻辑分析能力,并遵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执行的,在执行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诚实、正直和具有责任心,并且会计职业判断也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不可以独断专行而需要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就隐性物流成本而言,在面对某些特定以及不确定的有关物流的交易和事项时,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在准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条文的前提下,参考相关案例,注重与自身积累经验的结合,还要拥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逻辑能力来分析与物流有关的交易事项是否产生隐性物流成本,在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及操守的基础上,客观判断是否产生隐性物流成本。

因此,笔者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视角,从会计职业判断对隐性物流成本的影响角度,以企业为例,从会计学的角度为隐性物流成本这一概念进行定义。

二、会计职业判断对隐性物流成本确认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为了有利于报表使用者使用财务报表,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保证财会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其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关的交易或者事项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需要遵循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准则。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等。但在实际业务中,一项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有时候根据现有规章制度是很难界定的,这时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由于隐性物流成本的隐蔽性较强,要想全面确定该项成本也会比较困难。比如,隐性物流成本中的缺货成本、客户服务成本等属于一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成本,可能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起作用,那当期是不是计入物流成本呢?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目标,所以当期是否计入物流成本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回答也是不同的。比如,企业的所有者希望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其自然想要会计人员按照真实性原则,当缺货成本或者客户服务成本等发生的时候再予以确认;而管理者受托于责任者,确认隐性物流成本会导致企业当期的利润下降,影响自身的业绩考核,自然也不希望会计人员当期就确认隐性物流成本;而债权人为了确保求偿权希望准确了解公司的偿债能力,其自然希望会计人员按照谨慎性原则确认隐性物流成本。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和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这些会计原则进行选择并进行合理的主次排序。

(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執行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会计主体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选择多种会计政策,此时其需要根据自身的目标在多种会计政策中进行选择。而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就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会计处理时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对于可选用的会计政策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后,决定使用某种会计政策并加以执行。其实,对同一交易事项来说,不同的会计政策的应用也无绝对的孰优孰劣,在某一交易事项可以运用多种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就需要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作出最优选择。对于隐性物流成本而言,比如某批产品企业发货后,该批产品的购货商会不会要求退货以及会不会要求相应的售后服务,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潜在性,在对隐性物流成本确认时会计政策的选择则更加灵活。对于会不会发生退货以及售后服务等,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根据以往交易的经历和行业内经验以及产品质量水平等判断其是否产生隐性物流成本。再如,由于没有及时更换旧电线和消防器材形成仓储安全隐患,导致在以后会计期间发生火灾,该火灾造成货损赔偿和客户流失等损失,大多数企业会在发生这些损失时将这些损失计入当期管理费用。但是由于这部分损失是由于企业物流管理不当造成的,这项费用应在火灾发生时应计入物流隐性成本,这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和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三)会计估计方面

会计估计是指在当前条件下,企业的交易和事项不能根据规章制度做出明确的确认计量,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在掌握最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了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以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判断,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在遇到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的时候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估计。比如,企业开发了一项物流处理设备并将该项设备计入物流固定资产且该项设备已投入使用,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没有相似的物流资产,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企业的该项固定资产必须在后续处理过程中计提折旧,那么计提折旧的期限以及该项物流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多少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项目,对其后续处理方法的合适与否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着重大影响。

三、会计职业判断视角下隐性环境成本定义的例举分析

依据前文所论,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在此,本文以企业为例,对隐性物流成本该如何定义作进一步阐述。

案例1:A企业是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20×4年由于采购计划未制订完善、物流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A企业调进的原辅包材料库存过大,占压资金过多,因此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众所周知,企业的资金也属于企业资本,库存占压资金过大会导致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过高,影响企业对现金流的使用管理。不仅如此,有的企业的存货持有费用在企业的费用金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市场调查表明,顾客购买产品时往往会选择购买新上市的产品,对于几年前生产的产品企业只好搁置在库房内,因此随着源源不断的产品生产,企业的库房也会越来越不够用,只好再建新库房,而建新库房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库存占压资金利息。但是在当前条件下,作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库存占压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少有企业会将其作为隐性物流成本确认计量。因此,A企业的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将上述发生的成本确认为隐性物流成本。原因如下:

1.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符合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九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重要性原则。过去,在我国物流法规欠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因物流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的构成较简单,金额也较少,因此,隐性物流成本不确认,对会计利润的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经济越来越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扩大,企业的物流变得逐渐复杂,物流成本也会逐渐增加,物流管理若仍然不完善,一旦问题积累到一定阶段,其对公司利益的损害就会表现出来,如上例中A企业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以及库存占压资金产生的机会成本,应将其确认为隐性物流成本。若不确认这些隐性物流成本,企业可能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错失其他投资机会,甚至在与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企业会计準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九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某一期间内,生产某项产品的材料是原辅料包,因此A制造企业在该项产品销售成立确认收入时,也应该确认因调进原辅料包形成的成本费用,该案例中确认隐性物流成本——库存占压资金的机会成本和因库存占压资金所产生的利息额等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

3.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七章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配比原则。因此,某个会计对象在特定期间内取得的收入应在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上都与为取得该项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如上例中A制造企业为了生产销售某项产品以取得收入购进大量原辅包材料,因购进原辅包材料产生相关的隐性物流成本;在时间关系上的配比,A企业既然在当期通过生产销售取得了收入,所以在完成交易或者事项的时候确认与该项收入相关的费用成本——隐性物流成本也是必要的。

案例:2B企业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20×5年由于物流管理不善,未能按期向购货商发货,导致其购货商要求退款。根据购销合同,购货商要求B企业赔偿50万元,这50万元应计入物流成本(显性物流成本),原因如下:一是因为B企业物流管理不善导致购货方要求赔偿,二是这50万元可以明确计量。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不善会不会造成其他的损失费用呢?例如,由于退货误工造成的客户撤销订单损失,由于退货期间原料涨价造成的损失等。首先,假如B企业通过一系列参考资料分析和合理认定后,认为造成其他损失费用在50%~95%的概率范围内发生,但发生损失费用的金额无法确定;其次还应该考虑这笔费用应该计入哪种科目,例如是应该计入“销售费用”还是“隐性物流成本”科目,或是其他科目呢?即使目前无法确定,企业在退款发生时,就应对这笔未来很可能发生但金额不能确定的费用计入隐性物流成本,确认为一项或有预计负债。理由如下:

1.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有利于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反映

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法规文件说明要对隐性物流成本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列示,因此企业确认计量隐性物流成本不需要在表内进行列示,只需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进行披露。在表内列示时,如果计入“销售费用”,该笔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以明确的金额确认计量;但是对于该案例中的隐性物流成本而言,其为一项或有事项,且成本尚不能明确确认,只是很可能发生,因此会计人员运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在附录中披露时对其金额大致确认是可行的。

2.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会计实务中,交易或者事项的实质和形式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如上例中,客户因退货在以后会计期间撤销订单,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都会在撤销订单的损失发生时作如下会计处理:“借:销售费用,贷:银行存款”等,但是这样处理的弊端有二,其一这样会计处理存在滞后性,其二这样会计处理无法看出为何在该期间会产生一笔数额较大的销售费用,该费用是由何而来的;若企业会计人员将其作以下会计处理:“借:隐性物流成本—撤销订单费,贷:预计负债”,即将该损失计入隐性物流成本,这样就可以反映出该项损失的来源。因此,即使现行制度下“隐性物流成本”科目并不存在,在当前环境下,其作为一种预计负债,增设该科目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3.隐性物流成本的确认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在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下,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B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核算物流成本时本着谨慎的原则对该项交易或者事项中很可能发生的物流成本提前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在企业平时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对其承担,避免以后产生数额较大的费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将隐性物流成本定义为:隐性物流成本就是由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的,尚未由企业承担的,已承担但不易被发现的,或者企业对其难以明确计量的物流成本。这种成本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因为其不能用货币计量。显然,隐性物流成本是由企业物流活动所引致的物流成本,这是隐性物流成本确认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隐性物流成本还具有三个充分条件,也就是:

(1)隐性物流成本尚未由企业承担。隐性物流成本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潜在性比如退货造成的客户撤单损失等,尚未由企业承担。

(2)隐性物流成本是已由本企业承担但是尚未被发现。隐性物流成本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隐蔽性比如存货占压资金等使得该成本不易被企业发现,但其因为确实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也已经形成,也就是已由企业承担但是还没有被发现。

(3)隐性物流成本难以明确对其进行货币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崔爱巧,李春杰,程艳从.供应链中物流隐性成本的挖掘及对策研究 [J]科技资讯,2012 NO.11.

[4]冯耕中,李雪艳,汪应洛等 企业物流成本计算与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 3 ):25.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2)[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8.

[6]鲍新中.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9.

[7]江劲松.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8]王鹏,綦鲁明.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11.

作者:郭欣慧

隐性存货的企业财务论文 篇3:

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

摘 要: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现作用。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对策

成本控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从源头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与发展模式。在企业中,拥有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在现代在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目前,很多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未能掌握专业管理知识或者缺乏较强的成本控制观念,未能清楚的了解企业经营权以及企业所有权之间的界限,并且都是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经营经验进行决策,这就影响到成本控制的开展效果。因此,企业想要在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就必须要对成本进行控制。

一、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成本控制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主营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在运营过程中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地控制。其目的是确保企业在竞争格局中具有成本优势,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的营运利润以及市场占有率。

2.成本控制的意义。

2.1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计划、预测、决策、核算、控制和分析等环节。例如成本的核算環节,其主要利用对数据的精确计算,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再通过对成本数据计算结果的分析,设计规划出最佳的企业管理决策方案,从而促进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2.2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支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通过影响产品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和经营管理水平。其具体内容是有效控制产品构成的各环节成本费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实施措施方面,其主要通过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如工时制度,定额消耗都应该及时的进行成本控制,从而推动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问题

1.成本控制意识不足。通常来讲,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质量。如果领导者对成本控制未能形成足够认识,就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开展质量。目前,很多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未能掌握专业管理知识或者缺乏较强的成本控制观念,并且大都依靠个人的主观意识以及经营经验进行决策,这就影响到成本控制的开展效果。同时,多数企业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单纯地降低成本,选取的管理方式大多都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未能从企业整体效益的角度来看待成本控制问题,这就难以将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发挥最大的效用。此外,由于成本控制也有着一定的限制因素以及特殊条件,如果一味地降低成本而忽略了产品质量,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经营问题。

2.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财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事实上,部分中小企业未能设置专门的财务部,并且财务管理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财务管理培训,这就制约了成本控制的实施。同时,多数企业尚未制定责任制,难以划清财会人员的具体责任,使得财会人员出现怠工、作假等状况,进而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出现混乱。

3.对隐性成本控制不够重视。现阶段,多数管理者对于成本控制的关注点仅限于产品的显性成本,严重忽略了产品的隐性成本,甚至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对隐性成本的概念认知。这就导致了在企业中,就算拥有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隐性成本实质上属于一种隐藏在产品总成本中难以直接统计的成本,但其往往处在在审计监督范围之外,这就难以及时、直观的呈现给管理者。例如,企业经营信息存在失真现象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权威存在失灵现象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均属于隐性成本。由于隐性成本通常难以在财务帐本等信息平台中标注出来,这就使得管理者难以及时发觉隐性成本存在的问题。此外,一些企业一味重视信息回馈的重要性,但在操作过程中未能对市场调研以及市场策划给予足够重视,往往凭借领导的个人判断进行决策,这就导致产品的隐性成本难以下降。因此,对隐性成本控制不够重视,是制约成本控制效果的关键因素。

表2隐性成本表

4.核算方式较为简单。一般情况而言,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控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成本核算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成本控制的效果。数据显示,我国约有60%的企业选取实际成本法来完成成本核算工作,只有40%的企业选取计划成本法来完成成本核算工作。就实际成本法来讲,该方法核算的结果由于不能与产品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合,不仅对企业的产品部分成本会出现流失的现象,还会给企业决策、财务管理造成较大影响;相比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属于一种能够有效适应市场调控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能为企业产品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但部分企业仍然采用着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缺少专业的成本核算理念以及专业的成本核算技术,这样的做法大大的加强了产品的成本支出,虽然有些企业掌握了部分成本控制的方法,但在实际成本预测、成本计划以及成本分析等环节中未能有效执行相关手段,并且关于成本控制的应用板块相对较少,这也阻碍了成本控制的开展效果。

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控制效果的对策

1.加强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现阶段,随着市场信息的不断变化,企业的运营过程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包括信息技术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这意味着企业管理者要更加重视对成本控制的管理。一般来讲,企业在成本控制环节中容易受到一定的约束性,往往难以全方位实现产品成本控制的生产目标。现阶段,多数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概念认知有误,认为其就是单纯地降低成本,因此选取的管理方式也大多都是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进行考虑,未能从企业整体发展效益的角度来看待成本控制问题,这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真正效用难以得到最大的发挥。为此,企业管理者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产品的成本控制。例如,企业可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加强对市场需求、市场结构以及企业市场资源的了解,并有效预测经营业务的大致收入、产品的大致价格以及经营活动的大致成本,以便对企业业务活动、产品开发等项目的运营成本进行良好控制。总之,加强对成本控制的重视,是提高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2.有效减少隐性成本。近些年来,隐性成本的比重在总成本中的比重日趋上升,隐性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正是因为这一点,企业应采取措施去降低隐性成本,通过有效的降低隐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与显性成本相比,隐性成本较难直观的呈现给企业财务人员,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更为科学合理的开袋隐性成本,并采取妥善的方式来减少隐性成本。为此,企业需进一步完善目标成本指标体系,并在市场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及测量,进而从目标利润中确立最佳的运营方案。同时,企业还应将目标利润进行详细的划分,并将已划分的目标利润落实到个具体岗位当中,并有效协调各个财务部门的工作关系,以此减少隐性成本。

3.选取最优的核算方式。从目前来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并且受到运营规模的限制,往往容易影响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开展。在核算方式的选择上,多数管理者在成本控制环节中都是本着简化步骤以及简化核算内容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对成本控制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对此,企业在保证会计基础工作井井有序进行的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工作进行良好的计算分析,同时,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成本核算方式,最大程度的采取计划成本方法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核算的精确度,从而发挥了成本核算方式在整个成本核算基础工作中的作用。此外,企业内部应及时对产品以及存货的基本情况进行严格盘查、核算,确保会计资料以及核算结果的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总之,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可为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加强资金的集中性。现阶段,不少企业的资金都存在较大的管理漏洞,私开小金库、多开户头以及资金作假等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财会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的腐败行为,给企业资金带来较大损失。对此,企业管理者应确立成本控制的核心地位,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运营开支或生产费用,严格把关有必要的开支费用,确保企业的每一笔开支能够落到实处。

5.加强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财会人员良好的业务能力、工作态度以及成本控制意识是提高成本控制效果的前提,企业只有加强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成本控制。针对这种现象,企业可以在现有财会人员的基础上,聘请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专业度和知名度的会计精英人才,对企业内部人员定期举办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进行交流和问题解答,提高本公司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本企业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忠诚度的财务会计员工。同时,企业可制定一些奖惩标准以及责任制度,激励财会人员自觉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并严格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各项事务。此外,企业应定期向财会人员发布市场最新的动态新闻,包括市场需求变化、市场份额变化以及市场结构变化等,以便财会人员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手段。

6.增强信息技术的控制力度。一直一来,信息技术都属于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托。随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企业应不断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使成本控制工作的每个环节能够相互配合,并能通过网络平台直观的呈现成本控制所需的数据。同时,企业还应增强信息技术的管理力度,构建一套完整的ERP系统,有效规划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使信息技术能够应用到成本控制当中,进而提高成本控制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成本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产品的成本控制;有效减少隐性成本,从目标利润中确立最佳的运营方案;做好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采取计划成本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核算;确立成本控制的核心地位,加强资金的集中性;加强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制定一些奖惩标准以及责任制度;定期向财会人员发布市场最新的动态新闻,以便财会人员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手段;增强信息技术的控制力度,使信息技术能够应用到成本控制当中。总之,只有加强成本控制的开展效果,才能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红梅.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分析[J].中国商贸,2012(09):91-92.

[2]韩彦峰,党万丽.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商贸,2012(15):88-89.

[3]李式洪.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J].企业技术开发,2012(20):49-50.

[4]刘卓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24):264-265.

[5]林婷婷.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4(03):64-65.

[6]张自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9):113.

[7]骆海燕.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3):116-117.

[8]沈丽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探究[J].中國乡镇企业会计,2015(12):128-129.

[9]何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探微[J].经营管理者,2015(36):158.

[10]王莉.企业项目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4):209.

作者:王锡 曹无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临床护土满意度探讨论文下一篇:誓言活动的班级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