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处理的哲学思考

2022-09-10

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时代性, 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二是挑战性, 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 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三是普遍性, 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四是敏感性, 由于是深层次矛盾的爆发, 因此, 多数热点问题相当敏感, 是社会上一根“紧绷的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 具体应着重如下几方面。

1 热点问题冷静思考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冷与热是相对的, 辩证的。改革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开放之举不可能完美无缺, 往往是得失并存, 利弊共生。因此, 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态度:一方面, 不能回避,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介入, 积极捕捉, 勇于触及, 提高政治敏锐性与观察力;另一方面, 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 要从全社会的大局出发, 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切不可头脑发热, 凭一时主观冲动, 为其推波助澜, 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 反而会激化矛盾, 使问题复杂化, 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对于经常出现的“跳楼讨薪”、“跳桥讨薪”问题, 既要报以深深的同情, 也要认清这种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隐患。对于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不能人云亦云, 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 了解热点问题与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关系, 了解社会各种议论、意见、建议及锋芒所向, 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 对于社会矛盾要两利相衡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明确应该拥护什么, 反对什么, 褒什么, 贬什么, 提倡什么, 鞭挞什么, 用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2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人们对社会上热点问题的认识, 首先是从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在事物的表层, 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之前。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 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 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现象是事物的外在形式, 具有表层性、肤浅性、流变性, 本质则是隐藏在各种现象之中, 是事物比较稳定深刻的内涵。我们不能满足于抓现象, 而是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从感性认识开始“入门”, 敏感地抓住这些反映各种新动向、新事物、新苗头、新问题的现象, 再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从局部到整体, 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内核, 通过事实的交融升华, 步步深入, 层层剥笋, 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 获得对热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比如2010年初的“美国对台军售问题”, 我们就应该清楚地看到:独霸全球, 建立一个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 是美国政府长期追求的战略目标。而美对华战略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马英九当局上任以来奉行务实政策, 加大了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 这着实让美国人不安。客观而言, 两岸的和解绝对不符合美国人的国家利益, 美国为了达到以台制华, 期待着保持台海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政治目的, 以此确保美国人的利益最大化, 需要永远手里握着台湾这张牌, 随时来教训和牵制中国大陆, 时不时的“对台军售”既控制了台湾又牵制了大陆。

3 善于分析解剖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与精髓。我们要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对社会热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深刻的具体分析。分析的过程, 就是解剖矛盾的过程, 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 分析得好, 就引导得好, 对受众起明事悟理、化解矛盾的作用。构成社会热点的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多要素构成, 具有多维空间的整体。我们只有开拓全方位的视野, 要对热点问题进行立体化的“扫描”, 从上下、内外、前后、纵横、正反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充分揭示热点问题的丰富内涵及发展趋向, 摒弃线性单一因果律的思维方式, 避免“非此即彼”、“一因一果”的解析。比如2010年春节后中国南方普遍出现的“用工荒”问题, 我们就应该从以下四点分析: (1) 内需的逐渐复苏和外贸订单的突增, 而之前一些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裁员以及前期大批工人返乡而带来短期劳动力不足。 (2) 4万亿投资计划有相当一部分分布于中西部地区, 提高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很多劳务人员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返乡并不再长途跋涉外出谋生, 转而留在当地找工作。 (3)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用工市场上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用工短缺集中于某些技能型岗位和工种。 (4)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就业观念、维权意识较其父辈大为提高, 对工作的选择更富有理性等方面来剖析。

4 力戒片面把握好“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 要讲究科学性, 力戒片面性, 关键的问题是把握好“度”。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又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主流, 又要看到其支流;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事物的现状, 又要预测其发展前景。要讲究分寸、角度、时机, 把握火候, 既避免“不及”, 又力戒“过头”。要善于选择揭示事物内部联系与本质规律的切入口, 寻找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入口。如高房价问题深受全社会的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把稳定房价绝对化, 稳定房价不等于冻结房价, 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增幅不可过大, 不能超过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抑制投机性购房不是禁止投机性购房, 而是要用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将其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处理。我们要客观的、理性的看待社会现实,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认识观解剖问题的渊源, 研究探索科学的、现实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解决之道。

摘要:新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的特征。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处理要借助于唯物辩证法, 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正确把握, 从热点问题, 冷静思考;透过现象, 抓住本质;善于分析, 解剖矛盾;力戒片面, 把握好“度”;端正动机, 讲究效果等角度实施突破。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处理,唯物辩证法

参考文献

[1] 霍福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 刊评.热点问题的另一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5) .

[4] 黄永进.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J].江淮论坛, 2008 (6) .

[5] 曹永.多角度解读社会热点问题[J].中学政史地, 2008 (10)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漏电电流的测试下一篇: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