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2022-04-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体系改革及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等内容,就如何实现该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番探讨,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1:

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困境主要源于对“理实一体化”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理实一体化”内涵的进一步梳理,厘清其本质是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基础是要认识理与实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关键是遵循认知规律安排理实交替的时序。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须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建构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层面的“理实一体化”;二是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三是遵循知识和认知逻辑实现“理实一体化”的课堂。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实践主轴;认知规律

【作者简介】濮海慧,南通大学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1)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公认的较为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然而对“理实一体化”的理解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课程模式,有人认为是教学理念,有人认为是教学模式,也有人认为是教学方法,对此并未形成统一、清晰的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理实一体化”多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不能落地生根并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因此,我们亟须走出认识的误区,深入理解其内涵实质,寻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融合的策略与方法,更好地明确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对“理实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主要有这样三种:第一,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不够,简单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第二,认为理论与实践简单的空间整合便是理实一体。第三,认为理论与实践在时序上的简单交替叠加是理实一体。以下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一)实践是理论应用的逻辑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的课程结构基本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专业实践的逻辑展开,其设计依据为实践是理论的应用、在学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那么,“理实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是先学理论?先学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同时学习?这需要对知识的分类和认知的规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布鲁姆将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知知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阶段需要学习的理论多為陈述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而实践需要学习程序性知识和依靠反思获取的元认知知识。这四类知识习得的难易程度是有区别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解释“其然”的知识,相对于概念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两类解释“其所以然”的知识,更易于掌握。学生认知的规律应该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说明脱离实践学习理论,理论就失去了根基,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一线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远不及他们在专业实践课上的表现,就是这个道理。

(二)理论与实践的空间整合

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简单地进行空间上的整合,如在实训室里开辟一部分空间增加投影设备等,把原本在教室里上的理论课搬过来。在这儿,教师把理论知识一股脑地全都抛给学生,然后再进入另一部分空间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样仅仅是拉近了两类学习的空间距离,并没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所以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切入理论指导才能促使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的习得不能停留在抽象意义的符号层面,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进行表达,这样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存储与提取。否则对学生来说便是毫无意义的符号串,学得乏味,记得困难,忘得也快。

(三)理实的简单交替与叠加

实际教学中,落实理实一体最为普遍的做法是将一门课程的课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划分,如一门64课时的课程,分为理论40课时+实践24课时;或者一门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各模块的前若干课时为理论学习,后2~4课时安排实践。这种安排看上去形成了多次理论与实践交替的循环,但这种简单的交替与叠加并不会对教学有本质上的促进。课程内部是这样,课程与课程之间也是这样。专业内部的课程结构一般来说是先安排理论课程然后是实践课程,为了体现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安插入学初的认知见习、过程中的课程集中见习及最后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看似工与学“交替”了,理与实“一体”了,实际上还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并没有走出实践是理论应用的误区。

二、正确理解“理实一体化”的内涵实质

“理实一体化”既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是“知行合一”的教学策略,即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做中学”,认知过程与实践过程合而为一,其表现形式可以是项目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首先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根据知识的类型进行分类和排序,关键则是遵循认知的规律合理地安排理论与实践的交替时序。

(一)本质: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展开

学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逻辑以理论为中心,按学科的理论体系结构呈现知识,实践依附于理论而存在,理论在先,实践在后,实践是理论的应用。而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是以实践为主轴,理论围绕实践而展开。理论贯穿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有机整合、渗透,理论依托具体情境而存在。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理论,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理论也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螺旋上升。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实训课程并非“理实一体化”,因为其实践的过程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强化,理论的学习已先于实践发生。

理论围绕实践展开,意味着理论的组织逻辑是工作过程体系。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样的理论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会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其实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组织的形式不同了而已,按实践的逻辑习得的理论更易于记忆与提取。以实践为主轴来组织理论知识是一种归纳的思路,随着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自然形成他自己的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系。

(二)基础: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在的知识逻辑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基础是认识两者之间的知识逻辑。“理实一体化”实施的前提是按工作过程首先梳理出所需的程序性知识,即事情是怎么做的,继而对每一步骤的程序性知识进行分析,看需要哪些陈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作为支撑,将所有知识进行排序,按照“做事”的逻辑来安排知识的教学顺序。

教学中,学生往往是一部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学习在先,继而是程序性知识(怎么做)。概念性知识(为什么)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会涉及,有些概念性知识会留到实践的后期总结归纳原理时接触,此时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概念性知识就不那么抽象了。元认知知识(怎么样)中的策略性知识(know-how)需要在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中适时切入。有些策略性知识是缄默性的,学生要靠反复模仿、试误自己琢磨出来。元认知知识中关于认知过程的认知(学习方法怎么样)和关于自我的认知(我怎么样)可以安排在实践结束后的反馈评价环节进行(详见图1)。

(三)关键:遵循认知规律安排理实交替时序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一般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这个规律也适用于理实一体化的应用,要对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进行内容和时序上的合理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征及具体教学内容中知识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系统梳理。对于较容易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图2的组织形式,先进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元认知知识的教学则贯穿始终,在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督、元认知调节,最后课堂小结阶段进行元认知评价。对于较困难的教学内容则需要将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序化,两者可以多次循环交替,以促进学生对实践的应用,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元认知知识仍然贯穿始终,见下页图3。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理实一体化”需要在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多个层面进行。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这样的载体便是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学加工后形成学习项目。只有在课程体系层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再据此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教材,才能在课堂层面顺利地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一)建构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将知识的组织形式从学科逻辑转向工作过程逻辑,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融合;以任务为参照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还原到工作实践情境中,以项目、问题、案例为载体呈现给学生,这是“理实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不排斥纯理论课程,仍然有必要把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即理论课程、基于任务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主要在任务本位课程中进行。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区分哪些知识应归入理论课程;哪些知识需要与实践整合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习得,从而归入“理实一体化”课程;哪些实践内容归入综合实训课程。归类不能靠专任教师闭门造车式地凭空想象,而要通过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后做出决定,再通过课程开发的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可以保证“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架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做到三类课程内容之间彼此独立又互为补充、前后呼应,有效地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或缺漏。

(二)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为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相关教材为教师顺利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搭建了脚手架。教材的体例设计和内容编排须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无论选择项目载体、问题情境还是案例情境,都要先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分解出若干的知识点、技能点单位并进行排序,将理论适时地穿插到实践训练的过程中。要把教材设计成学材,做成工作单和活页式讲义,便于学生循着“做事”的逻辑渐进式地学习知识、技能,并在做事的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内容编写要遵循认知的规律,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为原则。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理解编写意图,切不可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理论,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合而为一。同时教师要把握好理论讲授的时机和程度,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就讲什么,需要多少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讲授多少。等实践结束进入总结评价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系统地讲授理论,学生有了实践的根基就能对理论掌握得更加牢固。

(三)遵循知识和认知逻辑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要以遵循知识和认知的逻辑为基础,整合各要素资源。时间上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合而为一,空间上理论学习与实践在同一场所进行,最核心的特征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对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进行分解与排序。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形态”项目教学为例来略作说明。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可得出表2。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和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程序性知识——三种梁破坏的特征差异则需要借助概念性知识加以理解。

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在教室里讲解所有的理论知识,然后带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实践认知。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有没有姑且不论,教师纸上谈兵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学生到了现场不一定能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更有可能出现的是学生因为无所知而游离于实践之外。因此,要将程序性知识教学与概念性知识教学相互融合,在工作現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讲授概念性知识,解释三种不同现象发生的原理。基于实践教授理论,学生易于理解,省时高效。基于实际的工作场景也更能激发学生对工程品德和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详见下页图4。

在施工现场,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学生首先学习梁的种类(陈述性知识),继而观察三种梁破坏的不同的现象,对梁的种类做出判断(程序性知识),根据现象去探索梁破坏的原理(概念性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穿插工程品德、职业道德方面的知识,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元认知知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问题的解决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理论在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适时切入恰到好处。理论学习可以采取讲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交替中发展职业能力。

如果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搞清楚哪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采取微课的形式由学生在线上完成自主学习,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产生错误会导致难以纠正,反而事倍功半。概念性知识也要加以区分,有些概念性知识可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可以课前自主学习;而有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须依靠实践方可理解,就不宜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首先,教师要对“理实一体化”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师要掌握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和要领;再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很好地驾驭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做到无缝对接。在具体实践中,职业院校应针对“理实一体化”教学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让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来。

【参考文献】

[1]Lorin W.Anderson,等,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等,译.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5-36.

[2]徐国庆.理性看待理实一体[J].职教论坛,2015(3):1.

作者:濮海慧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2:

高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及考核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内容体系改革及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等内容,就如何实现该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番探讨,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考核改革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创造一种真实和仿真的职业岗位教学情景,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操作的统一。它以某种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练边讲,练讲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认知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时段、分场所独立进行,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其弊端已突显出来。首先,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而遗忘。其次,在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多以学科特点和知识系统性为基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造成理论知识偏深、偏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教学方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缺少真实或仿真的职场情景,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掌握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和技能。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现代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必须围绕解决职业技术领域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做法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联系起来,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保证学生从学校平稳过渡到就业岗位,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分析检验技术》是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培养精细化工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技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内容占据了化学检验工考证内容的50%以上,并且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技能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重视理论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且实验课和理论课间隔时间长,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上都相对独立,造成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学习效率低,基本技能训练欠缺,这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注重技能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我院邀请了行业企业专家对该课程所涵盖的岗位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化学检验工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七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种类为主线设计七个项目,每个项目将某种化学分析检验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完成前七个项目后,该课程重构出的第八个项目为综合能力项目,培养学生遇到分析检验问题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能正确处理数据和撰写正式论文报告等综合职业岗位能力。项目设计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

(2)具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将每次课定为4个学时,在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教学,每次课以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情景活动设计为载体,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新型学习环境,将理论实践一体化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工作情景设计为主体,辅以角色扮演、项目组管理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研究

改变了理论考核与实践环节独立考核的格局,研究出合理可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考核评价方式,使评价可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估,并能起到促学的作用。在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注重过程考核,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提问等情况进行考核。(2)学生参与考核,项目考核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进行项目考核,考核学生项目完成的全过程、项目实施的成果以及其所表现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项目考核评价的具体实施细则见上表)

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构建《化学分析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而逐步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技能项目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实训室为中心转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本文系中山市教学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10060)及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0).

[2]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

[3]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4]张雁平,吴雄彪,花有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柳滢春 谷雪贤

理论实践一体化工程技术论文 篇3:

职业院校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成为重要教学目标。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要通过一体化的教学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先阐述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教学的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条件,最后通过实践探究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职业教育 网络综合布线 一体化 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是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培养结合作为重要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优化学生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知识。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本文通过从理论层面深化网络综合布线教学的研究分析,以期为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提供参考。

一、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在职业教育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综合布线的系统理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和实践教学中的内容也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实践的指导力比较强,如果将两者分开,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怕麻烦,就在课堂上先把理论知识集中地讲解,然后再到实践场中实践,由于相隔的时间比较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就很难提高实践能力,最终就造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现状。

二是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实践教学方式不科学。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方式不科学,一些实践基础设备建设工作也没有完善,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实践内容比较多,只有完善的实践场地和设施,才能有助于实践教学正常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工具不全、实践的时间少、实践的效率低等。同时现有的实践教学只局限在实验室以及仿真设备方面,和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体验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三是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授课有效性不强。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需要老师把施工技能以及操作方法和理论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如果只注重实践不注重理论,就不能实施项目规划设计,这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也有着影响。当前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这样就勢必会削弱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使得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性减弱了,教学有效性也大幅降低。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老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是关键。老师要结合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实际的教学情况,自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材,满足基本理论教学的需要,并能突出工学结合以及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编写教材的课题组要先访问合作办学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教材的内容要和当前的工程技术相契合,从实际工程当中获得素材和案例、施工招聘以及教学片,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简化编入教材中加以应用,这样的教材使用价值就比较高,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有保障。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教材的实用价值体现需要和实训教学相结合,这也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工程实训室,为学生创造全新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环境。学生通过实训设备的操作以及仿真,就能直接在训练场中实践操作,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措施

1.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重点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几个层面的要点:一是要促进学生扎实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理论以及技术,老师要围绕智能楼宇网络工程实践平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专业理论扎实体现,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可在具体的一体化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老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知识,让学生按要求设计布线方案。最后还要加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老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以及理论学习知识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核,给予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

2.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措施

一体化教学实践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就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完善建设。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质量水平要提高,教学场所建设方面的完善是基础和必备条件。为能够模拟真实网络综合布线工作的环境,学校要购置基本的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设备,其中就包含布线组合模拟装置以及钢制实训墙组以及网络认证测试仪等等。学校只有完善建设了一体化教学场所,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的上岗适应期。另外,一体化仿真实训平台的构建层面也要完善,学生在仿真实训平台能够进行布线模拟练习,能为实训操作打下基础,能让学生迅速的适应真实网络布线教学场所。

第二,加强一体化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灵活,老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科学地实施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老师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中,可将情境创设方法以及项目教学法和参观见习法等应用在实际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以及项目需求分析内容的教学中,可使用情境创设方法,让学生能够有真实的体验,具体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角色扮演,按照实际的流程进行排演,这样就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在实际工程中,管槽系统的安装、水平和垂直路由的打通、网线和光纤的铺设,往往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所以有时候配线架的端接、光纤的熔接以及认证测试不得不推迟到实训时间之外由小部分学生来承担,给学生造成“虎头蛇尾”的感觉。因此在实际项目中如何保障好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布线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管槽系统安装、网线敷设、光纤敷设、网线端接、光纤熔接、认证测试等)也是一个需要规范的问题。再者,实际工程进行的场所范围一般比较大,指导老师常常要在几个大楼房里来回巡视,并且要对每位学生每个环节的技能掌握情况给出评分,这些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也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第三,加强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的完善建立。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专业师资队伍的支持,要实现理论和实训教师一体化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如果由一位老师完成,老师就可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RJ-45网络配线架端端接以及网络跳线制作方法和技巧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设计基本永久链路实训项目,将RJ-45网络配线架端端接以及网络跳线制作方法和技巧融合在项目当中。

第四,注重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的实施,要注重过程教学质量的控制。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教学中,老师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时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特征充分体现,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实践,加强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老师要在一体化教学中将理论和实验实训融合起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进行灵活的组织,让学生在讲授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理论,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技能。老师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将示范以及指导和讲解、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循序渐进地推进一体化教学进程。

一体化教学中,老师对网络综合布线和施工的教学方面,在学生学习完所有模块的基本内容后,可安排学生进行两周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班可成立材料组以及项目经理部和监理组等,通过真实网络布线工程项目按照网络工程公司的施工规范进行施工。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确各个实践环节的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一体化教学是涉及诸多方面的,在职业院校实际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一体化教学中将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对网络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相应的教学思路。

作者:张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史学研究理论下高中历史论文下一篇:度假风景区工程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