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现象社会学论文

2022-05-0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陪读现象社会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

陪读现象社会学论文 篇1:

高中陪读原因及影响的调查分析(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高的期待,对子女学业表现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投资,在很早各地区均出现了很多家长陪读现象,本文主要以我校周边陪读的家长和学生以及我校部分班主任老师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发现我校陪读人数已超过了半数之多,陪读的主要形式是走读回家父母陪读,家长陪读的原因主要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同时还有不少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住宿环境而走读。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克服了重重困难、定顶住了重重压力,但依旧有不少家长表示陪读效果不佳。家长陪读的大部分目标是以严格的管理促成孩子的学业成绩、以牺牲自己的形式换得孩子高成就。当然在调查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促成了孩子健康人格和坚毅品格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气质的形成。最后我们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如改善学校住宿条件、家长科学陪读的建议、建议学校参与组织相应活动教育学生要在陪读期间懂得感恩学习自立成就自我等。

关键词:高考;家长与孩子;陪读;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目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很多家长成为陪读大军的一员。特别是对于寄宿制高中,家长陪读现象更为严重,甚至有很多家长不惜放弃工作全身心陪读,家长精力和财力的大量付出,那么陪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作用,以及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家长和学生选择走读?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陪读现象是否有利于对学校的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总体要求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名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的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乃国之大事,现在的陪读现象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很少关于和深入研究,随着陪读现象的加剧,陪读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高中不仅是学生学业提升的黄金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以及品德精神品质培养的关键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陪读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二.我校陪读整体情况的分析

目前我校走读学生760人左右,占学校50%左右,我校为一所寄宿制省重点高中,每年的高考成绩斐然,是金普新区高中中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同时来到我校的学生也都是在中考中的佼佼者,家长和学生对学业和成才非常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近几年陪读现象的增多,在调查我校班主任后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走读学生比例大概由原来的的三分之一左右徒增到二分之一左右,有的班级甚至能达到走读四分三左右,也就是班级只剩下十几二十人住校,而且我们调查后了解到目前留在学校选择住校的学生多为家里较远无法走读或者家里没有车交通不便或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或经济条件工作性质不允许无法就近陪读而不得不住校,可以认为在没有走读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因现实困难而无法走读才选择了住校,走读就意味着家长陪读,可见我校陪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主流群体。

通过搜集的数据了解到我校陪读有几种类型:近距离家长接送型陪读,学校附近租房型陪读,附近买房子型陪读,远距离坐班车型陪读,其中家长亲子接送型陪读占比较大,其次为班车型陪读,第三位的为租房性陪读(近几年逐年增多)。根据陪读成员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父母陪读型,母亲陪读型,祖父祖母陪读型,其中父母陪读最多,在租房陪读中母亲陪读型最多。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家长对学生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财力和精力的付出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三.我校陪读原因的分析

我们主要对部分陪读家长和学生展开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父母选择陪读的原因分析有:(1)健康照顾型,父母关心孩子健康情况,给孩子争取更多休息时间和营养补给;(2)陪伴帮助型,想要有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孩子在学校有不会的可以在家解决掉疑问,在学习方面给孩子提供一定帮助;(3)管理监督型,孩子比较散漫,自学能力差,通过陪读监督和管理他们的行为习惯;或者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在学校不能符合住宿生的基本要求;(4)延长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时间不够,想让孩子在家多学习一段时间,其他原因。经调查发现选择最多的是第四种类型,其次是第一二种类型。

学生走读的原因:(1)选择更舒适的环境;(2)学校离家较近;(3)在家中学习资源更多;(4)有家长的约束管理。学生在选择走读的原因中占主要的是可以多学习还可以查找资料,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其次是为了舒适的睡眠环境,部分学生提到学校冬天冷,夏天热不能洗澡等住宿环境的问题,再次是自理能力差以及自制力差选择家长约束。

四.陪读带来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增加家庭的支出,加大家庭负担;同时促进亲子关系,丰富父母的工作生活,增加父母与孩子间交流。在社会方面,促进了周围经济,在调查期间我们还发现周围陪读房的价格水涨船高逐年递增,很多一中家长成为租客,陪读期间家庭的消费也都发生,促进了周围商圈的经济;也造成学校周边早晚上学放学期间的交通拥堵。

下面以我们调查中一位妈妈写的陪读感言为例:我和孩子爸爸只是出了问题的时候集中火力批评教育,细想起来效果其实是不大的。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坐在那儿似乎是学习了,但明显内区力不足。后来偶然和别的家长交流的时候,她的陪读经历启发了我,让我知道家长的陪读是利大于弊的。孩子在学习,日子是苦的,但是有家长的陪伴,或是指引,哪怕是亮一盏灯,对孩子也是极好的。孩子会知道再苦的日子,也会有一盏灯为她亮着,因为有一盏亮着的灯,刻苦读书的日子也是幸福的。就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之前没有陪读的时候,有很长的一段时期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开学后,孩子的成绩急剧下滑。在发现问题之后,我开始了陪读。当我尝试用纸条、当面谈话、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相处后,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心也开始变得一点一点的柔软,首先是允许我来到她的房间了,慢慢地接纳我坐在她旁边了,逐渐地开始分享同学的故事、她自己的想法。因为疫情再一次上网课时,经过孩子的允许后,我陪她一起听课,鼓励她发言,在网上课堂和老师互动,这个时候我发现她是兴致盎然的。后来的日子,我拿着高中必读的《红楼梦》在她一旁读着,氛围很和谐,气场也很适合学习。在合适的时机,我瞄一瞄、瞅一瞅她做的练习册,对她的学习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再一起比赛背背单词,经过那么几次之后,我发现孩子在学习劲头方面比以前积极了。所以,对我而言,对我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对我們家这种内驱力不足、目标感不强的孩子来说,陪读是很重要的,因为陪读,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也可能会发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知道孩子都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她的哪些学科有优势,哪些学科薄弱,进而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虽然三年学习最终的结果,我们无法预知,但是从孩子的学习态度的转变,我还是很欣喜的,回望陪读的这些日子,我觉得能和孩子一起奋斗、一起感受高考来临的氛围,这是一笔用金钱也无法衡量的财富。

家长方面:通过这段感想我们看到了陪读家长最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对孩子的认识以及家庭教育的认知也在陪读中不断提高;随着亲子关系的改善同时家庭幸福感也不断增进。家长从不懂陪读到慢慢懂得如何陪读走了不少弯路,从盲从到高质的陪读是需要一定的科学指导和理论借鉴的,从保姆型陪读到教练级陪读更是需要家长不断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亲子沟通技巧,陪读不是衣食住行照顾好、手机电脑管得好这么简单,陪读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但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高中陪读带给家长的疲惫不堪与焦虑不安,但也看到了陪读家长在陪伴孩子慢慢蜕变过程中收获的欢愉与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份小幸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和焦虑,在孩子们看来每天回到家父母一直都在身边,自己内心有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回到家中可以将一些不跟同学说的话,毫无忌讳地跟爸爸妈妈倾吐出来,增进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互相吐露心声;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还能减缓自己在平常生活当中的心理压力;自己自制力差父母能够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状态,给予建议和帮助,对于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自己认为大部分功劳在于自己的父母;可以有效且方便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还有些同学表示自己担心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走读可以很好的陪在父母身边;还有孩子觉得陪读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自己内心更加懂得感恩,学习也更加有动力。

从学校的管理和育人目标达成上来看:陪读对于我校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学校宿舍管理的压力,家庭教育的辅助力量变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家庭教育管理不利造成的教师管理难度;对于学校育人目标有一定侧冲击,陪读弱化学生自理能力培养,还有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在学校住宿是脱离父母在生活上短暂脱离父母保护的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然而走读会造成一部分孩子出现过度依赖父母,自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能很好与同寝室同学相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五.我校陪读现象调查后的建议

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陪读中存在着焦虑和盲目现象,陪读应根据自己家庭的现实情况而选择是否陪读,陪读中应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目标,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目的。人的成长与环境比密切相关,陪读增加了家庭环境的作用时间,建立优良的家风(勤俭、自强、团结、诚信),书香、民主幸福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影响是深远而有意义的,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优秀的陪伴着。

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交流和家长会指导等方式,引导家长学会陪读、科学陪伴,通过班会等形式教会学生尊重父母,放下手机与父母多沟通;学校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形式和方式,倡导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不定期开展家庭式劳动教育;我校在管理中在不断强化学生自理能力,尽管学生走读,但我校每名学生在中午都会回到宿舍住宿,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

培养健康的品格,健全的人格,以及深厚学识的未来人才,是全社会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目标,科学陪读是一门学问,家长完全以学业成绩为目标压榨式陪读是一种不健康的陪读,在陪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和亲子情感的交流,以及自理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的陪读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慢慢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需要每一个家长在陪读中不断反思提炼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正确陪读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与发现其中蕴含的奥秘。同时也需要家校合作开启正确的陪读打开方式,同时缓解家长的焦虑,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 高玉华. 家长“陪读热”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4):17-18.

[2]李娜娜.关于“陪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以合肥市及六安市部分家庭为例[D].2015(5)

[3]杨晓昇.高中陪读教育的思考[J].教师通讯,2018(1)

[4]毛金玲.山西醫科大学.进城陪读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研究 ——以山东省Z市L中学陪读家庭为例[D].2019(4)

[5]王文龙.中国陪读现象的流变及其社会学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0):126-132.

作者:于金玲 唐郡遥 李聪仁 蔡奇睿 陈冠男

陪读现象社会学论文 篇2:

高中陪读原因及影响的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高的期待,对子女学业表现的重视,不断加大对家庭教育投资,在很早各地区均出现了很多家长陪读现象,本文主要以我校周边陪读的家长和学生以及我校部分班主任老师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发现我校陪读人数已超过了半数之多,陪读的主要形式是走读回家父母陪读,家长陪读的原因主要以延长学习时间和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同时还有不少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的住宿环境而走读。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克服了重重困难、定顶住了重重压力,但依旧有不少家长表示陪读效果不佳。家长陪读的大部分目标是以严格的管理促成孩子的学业成绩、以牺牲自己的形式换得孩子高成就。当然在调查中也不乏一些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促成了孩子健康人格和坚毅品格以及顽强拼搏的精神气质的形成。最后我们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如改善学校住宿条件、家长科学陪读的建议、建议学校参与组织相应活动教育学生要在陪读期间懂得感恩学习自立成就自我等。

关键词:高考;家长与孩子;陪读;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目前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很多家长成为陪读大军的一员。特别是对于寄宿制高中,家长陪读现象更为严重,甚至有很多家长不惜放弃工作全身心陪读,家长精力和财力的大量付出,那么陪读对孩子的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作用,以及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附属产物,对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家长和学生选择走读?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陪读现象是否有利于对学校的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在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总体要求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名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的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乃国之大事,现在的陪读现象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很少关于和深入研究,随着陪读现象的加剧,陪读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高中不仅是学生学业提升的黄金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以及品德精神品质培养的关键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陪读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呢?

二.我校陪读整体情况的分析

目前我校走读学生760人左右,占学校50%左右,我校为一所寄宿制省重点高中,每年的高考成绩斐然,是金普新区高中中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同时来到我校的学生也都是在中考中的佼佼者,家长和学生对学业和成才非常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近几年陪读现象的增多,在调查我校班主任后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走读学生比例大概由原来的的三分之一左右徒增到二分之一左右,有的班级甚至能达到走读四分三左右,也就是班级只剩下十几二十人住校,而且我们调查后了解到目前留在学校选择住校的学生多为家里较远无法走读或者家里没有车交通不便或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或经济条件工作性质不允许无法就近陪读而不得不住校,可以认为在没有走读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因现实困难而无法走读才选择了住校,走读就意味着家长陪读,可见我校陪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主流群体。

通过搜集的数据了解到我校陪读有几种类型:近距离家长接送型陪读,学校附近租房型陪读,附近买房子型陪读,远距离坐班车型陪读,其中家长亲子接送型陪读占比较大,其次为班车型陪读,第三位的为租房性陪读(近几年逐年增多)。根据陪读成员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父母陪读型,母亲陪读型,祖父祖母陪读型,其中父母陪读最多,在租房陪读中母親陪读型最多。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家长对学生的重视,以及对学生的财力和精力的付出是巨大的,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三.我校陪读原因的分析

我们主要对部分陪读家长和学生展开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父母选择陪读的原因分析有:(1)健康照顾型,父母关心孩子健康情况,给孩子争取更多休息时间和营养补给;(2)陪伴帮助型,想要有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孩子在学校有不会的可以在家解决掉疑问,在学习方面给孩子提供一定帮助;(3)管理监督型,孩子比较散漫,自学能力差,通过陪读监督和管理他们的行为习惯;或者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在学校不能符合住宿生的基本要求;(4)延长学习型,学校的学习时间不够,想让孩子在家多学习一段时间,其他原因。经调查发现选择最多的是第四种类型,其次是第一二种类型。

学生走读的原因:(1)选择更舒适的环境;(2)学校离家较近;(3)在家中学习资源更多;(4)有家长的约束管理。学生在选择走读的原因中占主要的是可以多学习还可以查找资料,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其次是为了舒适的睡眠环境,部分学生提到学校冬天冷,夏天热不能洗澡等住宿环境的问题,再次是自理能力差以及自制力差选择家长约束。

四.陪读带来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增加家庭的支出,加大家庭负担;同时促进亲子关系,丰富父母的工作生活,增加父母与孩子间交流。在社会方面,促进了周围经济,在调查期间我们还发现周围陪读房的价格水涨船高逐年递增,很多一中家长成为租客,陪读期间家庭的消费也都发生,促进了周围商圈的经济;也造成学校周边早晚上学放学期间的交通拥堵。

下面以我们调查中一位妈妈写的陪读感言为例:我和孩子爸爸只是出了问题的时候集中火力批评教育,细想起来效果其实是不大的。从表面上看,孩子是坐在那儿似乎是学习了,但明显内区力不足。后来偶然和别的家长交流的时候,她的陪读经历启发了我,让我知道家长的陪读是利大于弊的。孩子在学习,日子是苦的,但是有家长的陪伴,或是指引,哪怕是亮一盏灯,对孩子也是极好的。孩子会知道再苦的日子,也会有一盏灯为她亮着,因为有一盏亮着的灯,刻苦读书的日子也是幸福的。就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之前没有陪读的时候,有很长的一段时期孩子在家里上网课,开学后,孩子的成绩急剧下滑。在发现问题之后,我开始了陪读。当我尝试用纸条、当面谈话、把孩子当朋友一样相处后,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心也开始变得一点一点的柔软,首先是允许我来到她的房间了,慢慢地接纳我坐在她旁边了,逐渐地开始分享同学的故事、她自己的想法。因为疫情再一次上网课时,经过孩子的允许后,我陪她一起听课,鼓励她发言,在网上课堂和老师互动,这个时候我发现她是兴致盎然的。后来的日子,我拿着高中必读的《红楼梦》在她一旁读着,氛围很和谐,气场也很适合学习。在合适的时机,我瞄一瞄、瞅一瞅她做的练习册,对她的学习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再一起比赛背背单词,经过那么几次之后,我发现孩子在学习劲头方面比以前积极了。所以,对我而言,对我的孩子而言,尤其是对我们家这种内驱力不足、目标感不强的孩子来说,陪读是很重要的,因为陪读,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也可能会发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知道孩子都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她的哪些学科有优势,哪些学科薄弱,进而去寻找原因、解决问题。虽然三年学习最终的结果,我们无法预知,但是从孩子的学习态度的转变,我还是很欣喜的,回望陪读的这些日子,我觉得能和孩子一起奋斗、一起感受高考来临的氛围,这是一笔用金钱也无法衡量的财富。

家长方面:通过这段感想我们看到了陪读家长最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对孩子的认识以及家庭教育的认知也在陪读中不断提高;随着亲子关系的改善同时家庭幸福感也不断增进。家长从不懂陪读到慢慢懂得如何陪读走了不少弯路,从盲从到高质的陪读是需要一定的科学指导和理论借鉴的,从保姆型陪读到教练级陪读更是需要家长不断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与亲子沟通技巧,陪读不是衣食住行照顾好、手机电脑管得好这么简单,陪读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但也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深深的感受到高中陪读带给家长的疲惫不堪与焦虑不安,但也看到了陪读家长在陪伴孩子慢慢蜕变过程中收获的欢愉与走进孩子心里的那份小幸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紧张和焦虑,在孩子们看来每天回到家父母一直都在身边,自己内心有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回到家中可以将一些不跟同学说的话,毫无忌讳地跟爸爸妈妈倾吐出来,增进自己与父母的沟通,互相吐露心声;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还能减缓自己在平常生活当中的心理压力;自己自制力差父母能够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状态,给予建议和帮助,对于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自己认为大部分功劳在于自己的父母;可以有效且方便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还有些同学表示自己担心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走读可以很好的陪在父母身边;还有孩子觉得陪读过程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自己内心更加懂得感恩,學习也更加有动力。

从学校的管理和育人目标达成上来看:陪读对于我校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学校宿舍管理的压力,家庭教育的辅助力量变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家庭教育管理不利造成的教师管理难度;对于学校育人目标有一定侧冲击,陪读弱化学生自理能力培养,还有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以及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在学校住宿是脱离父母在生活上短暂脱离父母保护的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然而走读会造成一部分孩子出现过度依赖父母,自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能很好与同寝室同学相处、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五.我校陪读现象调查后的建议

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陪读中存在着焦虑和盲目现象,陪读应根据自己家庭的现实情况而选择是否陪读,陪读中应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目标,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为目的。人的成长与环境比密切相关,陪读增加了家庭环境的作用时间,建立优良的家风(勤俭、自强、团结、诚信),书香、民主幸福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和影响是深远而有意义的,希望每个家长都能优秀的陪伴着。

当然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交流和家长会指导等方式,引导家长学会陪读、科学陪伴,通过班会等形式教会学生尊重父母,放下手机与父母多沟通;学校要加强学校的教育形式和方式,倡导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不定期开展家庭式劳动教育;我校在管理中在不断强化学生自理能力,尽管学生走读,但我校每名学生在中午都会回到宿舍住宿,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

培养健康的品格,健全的人格,以及深厚学识的未来人才,是全社会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目标,科学陪读是一门学问,家长完全以学业成绩为目标压榨式陪读是一种不健康的陪读,在陪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和亲子情感的交流,以及自理能力的提高。高中阶段的陪读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慢慢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需要每一个家长在陪读中不断反思提炼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正确陪读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与发现其中蕴含的奥秘。同时也需要家校合作开启正确的陪读打开方式,同时缓解家长的焦虑,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高玉华.家长“陪读热”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4):17-18.

[2]李娜娜.关于“陪读现象”的调查报告 ——以合肥市及六安市部分家庭为例[D].2015(5)

[3]杨晓昇.高中陪读教育的思考[J].教师通讯,2018(1)

[4]毛金玲.山西医科大学.进城陪读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研究 ——以山东省Z市L中学陪读家庭为例[D].2019(4)

[5]王文龙.中国陪读现象的流变及其社会学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0):126-132.

作者:于金玲 唐郡遥 李聪仁 蔡奇睿 陈冠男

陪读现象社会学论文 篇3:

农村陪读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陪读现象”。对于农村来说,在乡到镇的小范围迁移下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化。妇女已经成为主力军,对妇女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但都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从社会性别来看,陪读妇女所做出的行为选择受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角色塑造的影响,陪读使妇女陷入照顾孩子和就业的两难境地。传统的性别分工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陪读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农村教育,倡导性别平等。在微观层面,通过积极开展农村妇女技能服务,提供农村儿童服务等,提高农村妇女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陪读;社会性别;农村妇女

一.问题的提出

学界对陪读主要划分为临陪,半陪和全陪等几种类型。本研究主要关注全陪,也就是在农村家庭中为了使孩子能够在城市或者乡镇中更好的上学,则选择由母亲放弃原来的劳作和工作,通过在学校附近暂时租房安家,全身心照顾上学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的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陪读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就陪读对象的群体来说已经由之前的针对高考生的陪读转化成小初高都有陪读的现象。出现这种陪读现象的原因,学者们基本上归结于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以及人才需求的城乡差异???。对于陪读所产生的影响部分学者的意见也不同,陆炳深认为如果采取宽松,开明的陪读手段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但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陪读这件事对孩子本身,或者说对家庭来说都有不利的影响。对于子女,可能会造成孩子能力的缺乏。对于家庭,可能会使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大。通过回顾之前的研究以及我们周边目前所存在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陪读的人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大多数家庭无论是农村还是乡镇,女性成了陪读的首要人选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辅导与监督孩子的作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妇女们放弃自己工作干活的权力而当起了家里的“保姆”,对于她们来说,陪读会对她们参与社会造成影响吗?会影响家里的地位吗?因此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陪读妈妈的问题。

二.陪讀现象的原因

(一)“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于农村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着农村家庭。目前社会虽然已经在发展,女性在家里的地位也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还是发现,在面临谁来陪读这个问题时,还是女性做出了让步,放弃自己的工作来照顾家庭。近些年来,农村为了寻求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许多农村的土地被用来征用,许多青壮年男性就外出打工。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则需要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家庭,这时女性就成了首要人选。陪读也是其中的照顾家庭内容的一项。

(二)各方利益的权衡

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生理条件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她们在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时处于较劣势的一方。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她们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的偏向于报酬较低服务业,同时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使她们在外出工作时,由于工种的不同而获得较低的报酬,因此通过权衡后,留下来陪读的通常是女性。同时也考虑到女性本身就比较细腻顾家,能够把家务照顾好,当然这一想法是否正确值得我们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父母更想让孩子有出息,因此在权衡外出工作的价值与在家照顾孩子让孩子能够成才这两方面时,大部分还是选择了后者。

(三)社会角色的形塑

在社会上,一提起女性就会想到温柔,亲和等特质。而提起男性就将其与顶梁柱,能挣钱联系在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期望等,形成了对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区分的,固化的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社会上,把女性定义为“母亲角色”“妻子角色”,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任务就是照顾好家庭与家里面的孩子。女性主义理论认为,不仅在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中并未与男性保持平等。同时,在家庭这样比较私密化的领域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与文化的环境构建出来的。因此,在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角色发生冲突时,女性的工作角色往往要服从于家庭角色??? 。当面对由谁来陪读的行为选择时,女性为了扮演好社会上的“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而承担起了这个义务。因此,母亲陪读这个行为是由于社会上的建构而希望她们是这样的。

三.陪读对农村妇女的影响

(一)对农村妇女工作的影响

陪读时间有长有短,有的是高考的那段时间进行陪读,有的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因此,在陪读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是没有工作的状态,即使有的话可能也是手工活。对于在县城陪读的母亲,在县城能兼职的工作机会并不是很多。对于陪读的女性来说,当家庭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她们选择了家庭。对于农村妇女来说,她们虽然很少有正式的工作,但她们的工作都比较讲究经验与时间,也就是她们呆在一个地方基本不怎么换工作。当她们再次返回时,意味着她们需要重新开始,年龄的限制以及脱离工作环境太久,效率跟不上等各种问题也会出现。

(二)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陪读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应该是分为阶段性以及双面性的。在陪读初期,孩子们会特别开心自己的妈妈能够陪在自己的身边,给自己做好饭,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然有序。然而也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母亲整日忙于家务,没有了社交,接触不了外面的生活,跟不上孩子的思维,在沟通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心理促使她们开始讨厌母亲介入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也会介意自己的母亲没有自己的工作这件事让她们感到丢脸。此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由于陪读的是妈妈,而爸爸这一角色应该发挥的作用缺失了,父爱的缺位会使孩子们丧失了性别角色的学习对象,在他们周围女教师偏多,家里只有妈妈,他们缺乏父爱这一性别角色的介入,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对家庭的影响

陪读妈妈意味着她们失去了挣钱的机会,无经济来源。在家庭中所有的花费都要依靠丈夫,就会形成在经济上需要依附于男性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妇女来说,由于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强化了她们在家庭中不平等的地位。丈夫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妻子不挣钱的埋怨,但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她们自己觉得用钱还是不方便。杜荣芳认为,在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家务劳动被当作家庭私事,所以女性承担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和报偿,甚至可能会因为难以估量其具有的交换价值进而否定其产生的价值???。农村妇女认为陪读的时候,作为母亲的她应该回来,因为自己挣的钱比丈夫的少,因为自己是女性,对于她们来说,孩子最大。

(四)对自我的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陪读后,部分妇女就直接把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照顾好孩子的起居,这其实是妇女没有意识到自身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被妇女内化的表现。部分陪读妈妈在陪读期间表现出出自我封闭状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联系,除了平常必要的礼尚往来和亲戚走动,她们和周围人的交往特别少。

四.结语与建議

从整个社会来说,教学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目前的城乡之间的差异是产生陪读现象的原因,这些不均最终落到家庭,而在家庭中则落在了妇女的利益和发展上。陪读这件事虽然使农村妇女免于苦力,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与解放,但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妇女工作的机会,走出家庭的机会变小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妇女的发展。她们在陪读中没有意识到这种性别化的分工给她们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针对此从以下方面给出建议。

(一)宏观层面上

重视农村教育,从社会政策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支持。时刻关注乡村教育的本质问题,为其提供比较优质的资源以此来改善农村教育状况,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同时,倡导性别平等,加强性别平等的宣传教育,呼吁大家给予陪读妈妈支持,肯定妇女劳动的贡献和价值。此外,大力发展当地农村的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工作,和养育孩子能兼顾。促使男性参与进来,为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支持的环境。

(二)微观层面

第一,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给陪读妈妈提供技能培训。由于来自于农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促使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为农村家庭提供儿童服务,比如四点半课堂,能够使子女在放学后得到临时的托管和作业辅导,减轻陪读妈妈的负担,让她们能够参与工作。第三,扩大陪读妈妈的社会交往,通过开展互助小组,社区相关活动等拓展属于她们自己的兴趣,挖掘她们的特长,鼓励她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等。

参考文献:

[1]郑燕娜.农村母亲“陪读”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8)

[2]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张海洋.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政府原因及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5)

[4]陆炳生.陪读乐[j]。现代家教。1996,(2)

[5]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杜荣芳.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妻子”现象[j].农村经济,2007,(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蓉,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第二作者:方铭圆,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张倩,女,中华女子学院2019级社会工作研究生。

作者:王蓉 方铭圆 张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下一篇:生活化科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