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2023-01-11

第一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渐具备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工作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因此,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思想道德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文明程度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因此,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2.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强心剂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做好思想道德工作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说,理想和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而德育是培养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校的教育秩序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业上的欠缺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只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育人先育德,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接班人。

3.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当前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这些消极腐败现象和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再则,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二千多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以来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在这种现实、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的矛盾不时发生冲突,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困惑和迷惘。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让每一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文明人,这就给德育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1.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

多年来受到中考和选拔性考试的影响,因而导致 “分数至上、技能至上”的教管理思想日益兴盛,以至出现“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瓶颈。凡此种种,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疲软和低效。

2.教育方法陈旧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课堂上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这种教育模式还未等展开说教的程序,学生已经从心底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墨守成规,把学生当成毫无灵性的“录音机”进行灌输式教导,并期望学生能积极响应,如此“教育”不但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是对教育的亵渎和对学生人格的扭曲。

3.德育工作者的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师的知识素质、人格要求是较全面的。现阶段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误区:现实生活中,教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着,易产生“短视效应”和“轰动效应”,迫求教育的急功近利,幻想一时半会儿的教育行为就能产生效果。孰不知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是熏陶,是浸染,于是教育工作中细节被忽略了,教育良机被错过。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德育观念现代化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观念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略德育观。即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摆到战略的地位。二是素质德育观。即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通才素质和适应性。三是科学德育观。即德育自身的科学性更加强化,德育体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将更加科学。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因回归生活,注重个体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发展。教育标准必须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够遵守,人人能够践行。这种教育标准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结合,是基础道德和先进道德相结合。四是全员德育观。德育应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必须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育人合力,使学校教育、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形成广泛的德育一致性,这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五是终身德育观。即德育是一项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学生终身受益。

2.创新德育工作的手段

随机抓好德育生成。就是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牢牢抓不住不期而遇的教学机会,借机发挥,对学生进行点拨教育。这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这种随遇而行的教育方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起到积少成多、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展开讨论,因此顺势引导,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强自我内省力,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形成辨明是非的思想品德。

随人、事生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顺乎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具体实情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异,我们对学生开展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个性迥异,认识有高低,品质有落差,如采用单一的教育方法则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洞察其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侧面;或暴风骤雨或润物无声„„其次因事而异,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则为个别现象;有的长期存在,有的暂时出现。应动态应对,采取相应策略,可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导过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教导者的身份教育学生,学生心理上较难与教师接近。而心理教育则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老师以辅导者的身份、尊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学生在老师面前是开放无拘无束的,能积极探索自我、充分展现自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学生自助,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启发自学而不是强迫命令。心理教育可以在吸收当代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过程中通过调查、心理测试、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借助行为矫正、提出合理建议、设计教育方案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促进每一位学生成长。其教育成效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心理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改善和提高。开展心理教育课、开设心理咨询室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环境。

第二篇:对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襄阳市谷城县五山中心学校 龚升琴

[ 摘要]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关键词] 学校德育管理;健全机构;更新观念;整体推进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

一、健全机构,使学校德育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要建立校、处、班、家庭四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形成一种垂直的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和家庭之间的动态管理系统,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学好中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同时,还要把德育工作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家庭、社会形成无形的积极影响,配合学校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2] 为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要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应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这样可大大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使学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为调动学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校要提出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3] 。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应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优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为调动后勤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需要他们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做到有计划、有行动、有效果。

学校应制定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应重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奖惩分明,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

德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和合作。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应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科研实验。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

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学校应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应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艺术团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应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整体推进,在实践中大力提高整合效应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学校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4]。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整合教育的最佳效果。

实践证明:在以上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就能够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开放式德育管理系统,就能够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取得显著成效。

[1] 陈明和. 中小学坚持德育首位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5(04) [2] 蔡永模.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J]. 陕西教育(行政版). 2008(Z2) [3] 陈文廉.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抓好学校德育工作[J]. 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5(06) [4] 戴胜利. 中外学校德育管理的比较与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4)

第三篇: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五子课题组 贺志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形势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德育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必须加以克服的。

一、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误区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上看:

1.片面强调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片面强轻视德育等其它教育。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也有某些外行的,不懂教育规领导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3.分工简单粗糙,教师德育观念淡化

多数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简单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政治教师、班主任、党团队、德育处和学校领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致使德育方面的人员孤军作战,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比如课堂上出了问题,任课教理而是交给班主任;班级出了问题,则由班主任交给德育处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班级以外的、校园以外的德育工作常常成为德育

二)从过程上看:

.重“成绩”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

为了追求升学率,从领导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现象。比如,加入少先队、团组运动会挑选参赛队员,只有文化课成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上政治理论课之中,缺乏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甚至,有些德育课程也经常被冲击,对德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对如何“做出明显的缺陷。

. 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德育课教师,只重视理论上的灌输,缺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脱节,育课老师较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联系实际,也使德育与社会实际脱节,从而使德育课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尚未形成有效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从而难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重“认知”轻“养成”,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勾。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育,使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修养不够,往往在碰到一些的诱导时,或碰到某些问题时,不能自控,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如:不尊敬老师、故意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弊、乱扔果皮纸屑、无故旷课等等,个人难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重“说教”轻“说理”,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愿做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进行教育时,只热衷于开大会,讲大话,讲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或漫无边际的说一通,使学生对这些说教产生反感或厌烦,德育与产生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5.重“形式”轻“内容”,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

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或为了造成某种声势,往往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喜欢搞形式,图好看,摆花架子,而不注意教育的内容和,有“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任务布置一大堆,检查、督促不到位,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产生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学生得不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重“活动”轻“教导”,德育被学生活动冲淡。

为了使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偏重学生的文体活动,每展许多的文体活动,但活动的背后却冲淡了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对于后进生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后进生的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学风建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现象的存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误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误区,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坚巨的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工从以下方面入手。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观念

首先,要学习德育理论,懂得什么是德育,熟悉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德育、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治教育等。德育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德育就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从德育的基本途径看,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教中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班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政学习等也是实施德育的好形式。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其次,要学习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割裂的不良趋势,使学生德、智、体劳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意克服德育与智育被割裂的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加以体行有效的道德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寓道德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类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各类活动不断将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转变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德育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渗透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德育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增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成为知行统一的人。二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德育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加对学生感染力,这样会使德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教师及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4.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现在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首先,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 “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的召开,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前提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家庭的也是不容忽视。对于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群体,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支持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常与家庭沟通,不断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让父母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关心子女学习况,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5.加强德育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化,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如果说教育解决培养的问题,那么德育解决的则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主

的发展方向,坚持德育目标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研究学生的身化规律,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但关键是要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第四篇:对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担任北票市高级中学党政办公室主任和行政党支部书记工作。新时期新形势对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就要适应新形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超前的思维、更有效的办法、更扎实的措施谋划推进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要做好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党委应该始终坚持把党思想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选准突破口,创新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一,以理论学习为抓手提高党员思想理论水平。为使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进一步提高,学校党委要下大力量狠抓党员的理论学习,一是建立政治学习制度,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通过党员个人自学、领导上党课、撰写心得体会、讨论交流、理论测试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第二,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促进党员素质提高。通过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形象,这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要严格要求,夯实基础,创新方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找到牵引力。学校党委应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各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思想型、能力型、创新性、和谐型、清廉性的高素质领导班子。

第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添新活力。一要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真正把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教学骨干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二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好党课,学好党章,牢记宗旨,不忘誓言,树立正确的组织观念;三要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要做好党员正风肃纪工作,以活动促进党员的政治素养提高。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学校党委要始终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抓,通过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第一,增强服务意识,必须在转变工作作风上求提高。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听课,加强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要深入年级或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班级上课,起好示范带动作用;要深入师生中进行调查研究,倾听师生意见,征询师生建议,解决师生的实际问题。

第二,抓责任落实,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求提高。要全面树立抓党建必须抓基层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主导地位,切实做到把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落实贯穿到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层层进行目标任务分解量化,逐级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工作标准、奖惩约束和责任追究。

第三,抓工作督查,必须在工作落实上求实效。要在督查方式上下功夫,采取不打招呼、直接进入等方式进行实地查访,及时发现、梳理出基层党建工作在抓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逐项进行督办整改通报,实现有安排部署就有督查,有督查就有整改措施,把作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强党的廉政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学校党委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预期实效。

第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学校党委要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制定政务公开制度和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并制做政务公开栏和政务公开校园网络平台,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使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监控网和行为指南,匡正党员干部的一切从政行为,以形成并逐步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第二,把自身锻造的扎扎实实。党员干部的权威和威信的树立,最基本的一点是自身的工作得到上级和群众的广泛认可,要调整心态,找好位置,融入集体,服务大局;要挺起腰杆做人,弯下腰杆做事,把自己打造成被人认可的品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党建工作的外延

要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改善学校软环境的法宝之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最优校园(转62页)(接63页)软环境,创建生动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第一,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力求使校园真正达到美化、绿化和净化,使建筑布局体现艺术性,讲究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典雅,美观优雅,以满足师生多样化精神需求,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作用。

第二,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依据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师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有助于校园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有助于良好校风、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

第三,要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升国旗仪式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第四,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通过开展“弯弯腰,捡回一个洁净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校情操;通过开展“感动校园人物”活动,使师生见贤思齐,学有榜样,干有动力;通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他人意识;通过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协作意识等等。

综上,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创新工作方法,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以使党建工作更好地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服务,从而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实现。

第五篇:对当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及作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着增强,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面对当前形势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如何使德育工作更富有成效,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结合十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我认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落实新课程理念为根本,建立德育与教学一体的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引起人们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以为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始终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中。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了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

同时新课改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为彻底改变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使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创造了可能。

二、以课标为基础,实现德育工作全员化;以管理为标准,实现德育科学化。

在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社会价值与人类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语文学科开设阅读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欣赏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历史、政治或以史为鉴、或直面人生,发人深思,结人启迪。音乐、美术欣赏课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一篇篇好文章、一首首好歌曲,都发挥着教人求真向善的作用。与人文学科相呼应,理科教学隐含着四严:严密的逻辑、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严肃的态度,这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实验中的合作、应用例题的取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师生的人文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全员育人意识,让每一个老师既教书又育人,自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自主开发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学校管理上也要建立德育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德育工作首遇制,对学生中的不良行为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优良表现给予表扬;树立不管是教师还是教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建立一岗双责,每一人都有育人的责任;

三、德育资源丰富化、德育途径多样化。

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淳朴的校风、优美的校园是学校资源,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资源,优良的学风、学生的精英是学生资源,良好的社区环境了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网络上广阔的天地是用之不竭的信息化资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近几年我校通过开展活动,如长期坚持开展校园艺术周、科技周、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德育的价值,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富有艺术性、科技性。

四、强调德育主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培养

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对学生一生负责,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终让德育处处闪耀出人生的光辉,是我们德育工作奋斗的目标。我们将力争使德育生成一种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心理意识、自尊的人格修养、自律的顽强意志,为学生成功做人奠定坚实基础。

五、探索“文化引导、道德践行”的德育方法。

学校文化代表着健康、进取、积极的社会主流文化,加大学校文化的软硬件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工作。努力做好文化育人工作,这方面,我校主要的做法是:

1.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积淀

“腹化有诗书气自华”,提高素养只靠说教是很难做到的,唯有读书才能使思想充实,境界提升。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人的精神史。我校一直提倡: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通过阅读来提升、丰富、完善自我。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读书平台,创建了丰富的激励机制。实行学科阅读就是其中一个平台,这一活动我校已坚持了5年。为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的时间,选一个学生结合学科内容展示或表述一周所读书籍的精彩段落或新颖观点,不同学科赋予不同的名称。如语文课有“美文赏读”,地理课是“谈天说地”,历史学科叫“谈古论今”……学期未,看看同学们写的读书笔记和美文摘抄,着实让人感动,一个个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你眼前,会让你感受到推动阅读这项工作的大价值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无穷潜力。

班级书柜也是读书平台之一,推门进班,教室后立着的是学校统一配备的书柜,整齐分类摆放着各类书籍。有班主任和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书,还有学校赠送的书。其目的是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沐浴在书香之中。

学校坚持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批阅读书笔记。阅读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剖析、提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结合生活实践的解读,带给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和心灵的震憾,老师积极的感情、态度、价值观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最终释放出积极的正能量。阅读课上,有时会进行一段动情的朗读;有时会是一阵激烈的讨论;有时又是静静的思考。通过学生广泛读书和班级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在沉淀中吸取其精华,滋养成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者。

搭建了读书平台,更要建立激励机制,我们每学期都要评选校读书之星,我们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用榜样去激励更多的学生在阅读中拓展着知识,在阅读中提升着自身提取、筛选信息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着阅读的兴趣、表达的能力。今年12月开展了全员参加的学生读书之星选拔赛,还有教师读书之星和家庭读书的选拔赛,通过海选,促进、引导师生家长读书。

2、在写字中感悟中华文化。

加强写字教学,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今年为加强写字教学,我校又申报了自治区写字课题,主攻方向是练字与平时作业的有机结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开设了十分钟写字小课,每周写字老师指导后把8个字写在教室黑板的右侧,以供学生每天练习。每天有检查,每周有评比,每学期有考核、奖励。通过作业展来促进日常作业的书写。

我校创设了写字长廊,有学生、老师自己的作品,也有书法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各种字体的赏析,不仅给学生营造了写字氛围,还肯定了学生进步,激励他们认认真真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今年学校字课题已园满结题。

3.在活动中感受理解和尊重

首先,主题德育活动是指导和激励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组织文艺演出等等。二是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三是养成教育活动,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开展竞赛评比。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五是学生成长特殊时期专题教育,如初三年级毕业典礼前,组织评选孝敬父母之星,初一年级从小学转入中学的学生进行中小学学习比较教育。

我们努力的目标是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乐园,让每一位学生能自信、自尊、自强的成长,但学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上有优势,有的在劳动、艺术等方面在特长,学校要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有在学校学习的成就感,阳光成长,就要成就每一位学生。

其次,特长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艺术审美素质的有效途。

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就是我校长期坚持并取得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已举行了18届科技周活动。科技小制作、科普主题会、科技小发明、读科普读物、征文、演讲、科技知识竞赛、科技书画……,扎扎实实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我校也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校。25位学生的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获得伊州知识产权试点学校,成就上一大批学生考入名校。

加强艺术教学,使学生拥有审美情趣,具备高雅气质。在普及书法教育的同时,我们在国画、版画、摄影、舞蹈、合唱,传统剪纸、艺术编织等方面给学生辅导,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具备这技能。

健康体魄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各种体育活动更是初中生的普遍兴趣爱好,我们成立了校速滑队、篮球队、足球队、棋类班、排球队、羽毛球队、太极拳队、合唱队等等学生社团,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校园。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自己的爱好,拓展了学生的能力。所有的活动的要从文明、仪容仪表要求做起,树立要做就要做的最好有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在活动中感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认识创新在竞争中的价值,使我们的育人无形,育人有效。

六、重视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学校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如我校每学期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实现家校间的互动、家长间的互助,每次活动结束,家长们都会自发地继续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家长们都非常感谢学校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好的交流机会。通过活动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通过活动把家庭办成“德育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家庭一起共同解决。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以上是我对德育工作的思考和实践感受,今后也将继续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并坚持德育为首的思想,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让我们的德育环境一定会“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一定会“人更美”,让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我见下一篇:大学生自我规划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