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发展战略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港口发展战略范文

港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港口

谈谈港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才能保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10年前港口建设目标将主要围绕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四个运输系统进行,以建设大型、深水、高效的专业化码头为重点 “五型港口” (人本型、生态型、节约型、高效型、现代物流型)建设应成为发展趋势,是港口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港口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建设低碳型港口、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今后港口事业发展的路径;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带动这些地区经济逐渐繁荣,要求水路运输与铁路、公路运输进行充分衔接。

从理念上认识到生态型港口的重要性,把生态型港口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规划设计要求。如港口如何与海洋动物、周边植被和谐相处等。 水规院充分考虑了港口建设对周边水资源、周边居民的影响等,取得好的效果。 节约型港口,是资源稀缺和需求不断增加产生的必然要求。宋海良说,港口岸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稀缺度更高的资源。尤其是一些地方港口、非公用码头,要尽力避免港口建设粗放,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同时,如今港口建设都向深海发展,深海岸线资源照样很有限,加上向深海发展投资巨大,也需要我们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深海岸线资源利用率问题。

高效型港口,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港口 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追求的永恒主题。宋海良认为,现在要注意的是,高效要与人本型、生态型等建设理念协调统一,通过技术升级、手段替代、管理升级等方式获得高效目标,但绝不能为了高效而牺牲人的舒适性、牺牲环境。

现代物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宋海良告诉记者,港口原来仅承担的装卸功能已逐步丰富起来,今后的发展趋势是要实现纵深一体化,纵向是实现服务和功能的全面延伸,而横向则是体系性延伸。现代物流型为什么能实现?因为如今港口从硬件、软件,从理念到管控,已经具备向现代物流型转变的条件。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可通过网络和信息化形成平台,把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让港口传统物流特性长出“翅膀”,这个“翅膀”就是信息化,它助我们走向现代化。

构建以港口为枢纽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现“五型港口”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港口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畅通、高效的集疏运体系。现代集疏运体系怎么建?要尽快建立综合运输保障体系,把公路、铁路、航空等几种不同运输方式在港口这一平台上加以整合,这样,畅通、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才能得以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为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沿海港口是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枢纽。为了集疏运体系的畅通、高效,他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尽快形成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货主、铁路公司、港口企业、船舶公司等各方利益,从体制上为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二要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综合运输规划体系,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方面的衔接,逐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三要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现代物流平台;四要注重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港城共荣、可持续发展。

“集疏运体系建设并不代表修几条公路、建几个网络等就能解决的,要实现系统对接。港口的集疏运条件解决不好,是很难成就真正的‘五型港口’的

第二篇:大连港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2006-10-11 16:51:53 来源: 作者:进入论坛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号角的吹响,大连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推动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大连应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利用区位优势和港口条件,人力发展港口物流。

一、大连发展港口物流所面临的机遇

1.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带动了国际贸易和航运业的蓬勃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所呈现的一个主要特征,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全球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10%左右,到80年代末上升到近30%,2000年上升到40%左右,2010年将上升到50%。由于国际货物贸易量的90%以上是通过航运业来完成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航运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航运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从航运总体容量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必将引起国际贸易派生的国际航运容量日益提高,这为发展港口物流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2.世界集装箱航运市场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目前全世界

4.5万家跨国公司的投资、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已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拥有世界生产总值40%以上、贸易总值50%以上和海外投资额90%以上的份额,并主宰着航运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从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国家长距离运输各种初级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跨国公司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入大量半成品原料,进行制造和装配然后再出口,从而引起批量小、价值高、运货期短、可靠性要求高、适合干集装箱运输的货物需求的增加。据统计,集装箱货物运量在整个海运贸易中的比重,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12%~14%,上升到目前的23%左右,从价值上讲,则高达80%。同时,集装箱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7%~5.5%之间。

3.国家经济区域发展重心的北移和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南方沿海部分省市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进入21世纪以后,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必然应当北移,作为一个整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专家认为,未来20年中国改革与经济发展的重心将迅速北移,东

北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区,其地位和作用将大大加强,并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另外,中央提出了关于建设大连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这是继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后的第二个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建设将是重要内容,政策和资金卜的支持将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大连港发展的需求

辽宁提出要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构筑开放型的经济体系。黑龙江提出要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重点建设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森林工业等六大基地。吉林则提出加快建设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药、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等五大基地。这些大型产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振兴,从多方面对大连港的发展提出迫切需求。

5.大连经济的发展和港口吞吐量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国民经济迅速、健康、快速发展。近十年来,全市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长13.3%,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3.6%,2004年大连市GDP突破1900亿元。大连对外经济也不断发展,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亿美元,地方出口超过100亿美元。2004年大连港口生产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吞吐量1.45亿吨,比上年增长15.2%,增幅创造历史新高。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1.1万TEU,增长32.4%,增幅位居全国第二。港口基础设施投资2004年完成58.8亿元,新增吞吐能力3553万吨,新增岸线泊位长度1608米。水运生产也在持续高位攀升,2004年在大连注册的航运企业完成水路货运量895万吨,增长48%;货运周转量140亿吨公里,增长25%,完成客运量34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亿人公里。

二、大连发展港口物流的战略

1.战略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建设大连国际航运中心的基本内涵是:面向国内、国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大连港口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谋求生产要素跨区域、跨国界的配置与循环,通过参与国内外市场的分工、交换与竞争,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大连要依托大连港建成面向国内、国际的两个市场,覆盖东北亚,辐射渤海湾,连接华北、华中、华东,兼顾区域物流服务的综合型物流中心,成为中国北方和东北亚重要的物流基地。

2.战略选择

(1)一体化战略

一是横向一体化。大连港要搞好与周边港口的合理分工,培育大连港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正确判断和处理与周边地区港口(包括天津、青岛港及韩国、日本的港口)市场分工的基础上,围绕东北经济及大连港的特点,发展具有大连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港口功能。同时发挥大连对周边特别是对省内港口的带动作用,搞好分工与合作,实现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促进东北经济快速发展。在辽宁港口集疏运网络体系中,大连港东由黄海大道及铁路东边道连通丹东港及吉林东部口岸干港,北连营口港、沈阳、哈尔滨干港,西连锦州、葫芦岛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网络框架初现端倪。从货种疏运看,各港各有其优势,但在远洋航线运输及外贸集装箱运输中,大连港的网络核心功能发挥的比较明显,因而辽宁沿海港口完全有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的横向港口一体化。

二是纵向一体化。大连港应该努力提高港口服务质量和效率,为货主提供更好更多的增值服务,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拓展腹地的范围,开发更多的货源。大连港要转变经营方式,提高港口竞争能力,必须从单一的运输、仓储等分段服务,向原材料、产成品到消费者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转变,为用户提供报关、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增值服务,运用“一票到底”的多式联运模式,以最简便方式、最佳运距、最短时间完成运送程序,使物流的效率与效益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服务价格也必须向更加弹性化、多样化、组合的公开价格策略转变。要达到这些目的,只有通过调整港口内部经营结构,建立完善的港口物流管理系统,提高物流服务功能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才能真正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同时要不断提高通关效率、港口效率、政府效率,完善海关、边防、检验检疫,仲裁、金融、保险、贸易、保税、海事等口岸环境,通过提供一体化和高水平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直接腹地和中转腹地的运输需求,实现大连港口物流服务纵向一体化。

(2)集中化战略

港口有大小,实力有强弱,而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港口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是不同的,即使同是从事物流服务,服务的范围和重点也是不同的。东北经济和大连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大连港应突出发挥区位和深水岸线优势,重点发展深水化泊位、大型化船舶、远洋化航线、专业化货种,在适度发展集装箱的同时,应下力气发展油品、矿石、粮食和汽车等大宗货种,把大连建设成东北亚地区的油品、矿石、粮食和汽车转运中心,建成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客滚运输中心。大连港现有的港区如大港区、寺儿沟、香炉礁、黑嘴子港区泊位等级低,陆域狭窄,集疏运不畅,与市区交叉,难以承担越来越多的货物运输需求。需要按照大连城市规划中“北进西拓”的要求,将杂货、集装箱、油品等业务向北转移至大窑湾、大连湾乃至长兴岛港区,发

展专业化的集装箱港区。老港区可以依托市区优势,重点开展国际客运旅游服务。

(3)差异化服务战略

打造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关键是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国际主要枢纽港和中转港。大连港要与青岛、天津等进行国内竞争,还要与韩国釜山、日本东京、横滨、神户等港口展开国际竞争,但大连港与这些港口相比虽然有巨大的潜力,但还不具备与它们进行直接竞争的实力。要想迅速崛起,大连港应该努力提高港口服务质量和效率,为货主提供更好更多的增值服务,港口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色物流,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吸引更多的货流量。

报告在线

(4)人才制胜战略

港口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物流意识的不足是港口物流发展的瓶颈,所以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发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向技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晓物流管理的技术人才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物流经营管理人才除具备良好的货物和货运知识外,更要掌握电子物流经营管理技术。因此,要从长远考虑,注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同时,造就一般业务人员物流技术骨干队伍。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物流专业人才,而且要留住人才,同时千方百计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吸引专业人才。

3.战略实施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物流体系

要发展大连港口物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是根本出路。在任何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都是产业载体对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及其变化,依据“成本一收益”经济原则决定的配置行为所演绎出产业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在经济日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产业结构的变动将更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不仅能源、原材料的大部分供应增量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来自国际市场,产品增量也要投向国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实践证明,利用港口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增加港口物流的需求量,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

(2)发展临港工业

从一些比较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成长看,优良的港口条件不是生成国际航运中心的惟一决定因素。临港产业的兴起,对国际航运中心的迅速发展同样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临港产业的优势在于减少原材料或产成品运输中转次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运销成本。大连应按照“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思路,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保税区、加工业区、现代物流中心等,作为未来产业规模扩大和结构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充分发挥大连的加工优势和口岸优势,将腹地的农业、林业、矿藏等资源引入大连发展临港加工业,使这些资源获得增值。也可以利用口岸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来大连投资建厂,促进大连加工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提升。

(3)港口资源整合

政府应力口大力度对港口物流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引导传统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转型,对现有的港口物流企业加大重组力度:加大港口物流规模,并引入先进物流管理理念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加强与公路、铁路、航空领域的横向合作,以及与海关、商检、银行、保险的纵向合作,保证物流链的通畅、高效的运行,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4)建设先进的信息网络

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港口发展的重要特征。要对现有的口岸信息系统、海关及检验检疫信息系统、保税区信息系统等各种口岸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建立面向货主、与经贸、口岸、航运等联网的开放式物流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港口物流的强大支撑,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使得现代物流企业将包装、运输、装卸、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有效提高港口运作效率。

(5)争取政府更多的优惠政策

要发展大连港口物流产业,应对国内外物流企业竞争,必须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取得一定的政策优惠,为港口物流中心的发展争取一个有利空间。这些政策包括土地政策、工商与城管政策、奖励带头开发企业的政策、产业调控和引导政策等,为大连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6)完善集疏运体系

目前港口运输与铁路运力之间矛盾突出,公路运输成本偏高,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政府帮助协调铁路部门,在疏港铁路、大窑湾集装箱枢纽站、东北集装箱双层重载班列、东部边境铁路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加快推进港铁联运,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构筑新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7)多渠道吸引资金参与港口物流产业

港口物流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参与才能成功,因此要积极吸引班轮公司、跨国码头经营集团和专业物流公司参与码头和堆场等各种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以实现多赢。(来源:综合运输)

第三篇:港口发展报告

滩涂鱼虾欢跃,江滨景色宜人。如今的泰州港已成为长江沿线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初显其“黄金江岸”效应。

2000年,泰州港到港外轮80艘次,几天之内便会见到一艘外轮;完成外贸进出口49.9万吨,是1995年的5倍多;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661teu(标准箱),是1995年的3倍多。今年外贸进

出口、集装箱运输、到港外轮数又全面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泰州港正成为江边一颗闪亮的“明珠”。

港城联动

置身港口,你会感受到它的热闹与繁荣。绵延数公里的长江岸线,停泊着一艘艘不同国籍的巨轮,各种肤色的人们从这里进进出出,一批批物资在这里集散……

今天眼前的“车水马龙”,很难让人想到往昔港口“无米下锅”的窘境。过去,港口人也曾有过勃勃雄心,但由于受到地方行政体制的限制,没有中心城市依托,缺乏强有力的腹地经济支撑,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好端端的天然良港不能在国家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996年地级泰州市组建,给泰州港发展千载良机。就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港兴市,以城促港”的发展战略,为港口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为了尽快实施这一战略,我市规划新设了高港区和滨江工业园区,新建了泰高路、泰镇路,极大地改善了港口陆路交通状况,实实在在地把港城联成一体。

港口业的发展与港口城市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我市经济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港口生产的增长。以外贸进出口为例,我市外贸进出口以机电设备、纺织、轻工等适箱货为主,随着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增长,大大带动了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泰州港累计完成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104teu,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3倍。

通过挖掘潜力,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外贸,开展集装箱装卸业务,泰州港呈现出勃勃生机。

目前,港口大宗外贸货种已由1995年的单一矿建材料出口,发展到现在的木材、钢铁、化肥、棉籽粕、沥青、液化气、铬矿、磷矿、硫磺、铁矿、白云石等10多种外贸进出口货种,与世界上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发生了运输往来。

同时,泰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泰州海关、泰州海事处等涉外查验机构相继成立,港口的涉外口岸管理功能也得到了完善,这一切都为泰州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泰州港已经成为拥有高港港区、杨湾港区、过船港区,集装卸、仓储、中转、运输、船舶代理、货物代理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

前港后厂

泰州港在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优势拉动城市发展,逐步向着“以港兴市”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沿江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在港口后方成立了滨江工业园区,投入巨资进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耗水量大、运量大的基础工业在区内兴建,形成了“前港后厂”的雏形。

依托港口建设的滨江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9.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5亿元。在这里,主要发展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新型建材以及大运输量为主的基础产业,重点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来区投资开发。目前,沿江造船业发展迅猛,3家上规模的造船厂今年到手订单总量已达2亿多元,造船业已成为高港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港口在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时,也带来资金流和技术流,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命脉”。此外,借助港口群、滨江工业园区的发展,这里的第三产业步入成长高峰期。目前,粮库、沥青搅拌厂在不断扩大规模,船货代理公司今年新增3家。由港口经济带动起来的特色餐饮、金融保险、货物仓储、船货代理等第三产业,已为区内外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港口经济还为滨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舞台。颇具创意的滨江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批有影响的花鸟虫鱼市场、建材市场也在长江岸线发挥兴业作用。

泰州港务管理局局长蔡年生说,随着港口型经济的进一步升温和繁荣,泰州长江岸线将出现新的产业带,形成新的产业群。可以坚信,泰州港在发挥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港口自身经济必将得到快速增长。

第四篇:中国港口业发展论文

全球化中中国港口业发展

姓名: 班级: 学号: 院系: 指导老师: 摘要:

开放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港口成为与国际连接通道的重要节点,是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基础,港口周边200公里内城市,充分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使港口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效支撑了我国经济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在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港口业面临的机遇更多,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中国港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蓬勃发展并取得一席之地,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所在。

关键词: 港口 发展 问题 改革 未来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需求结构性调整共同拉动的结果。中国沿海港口建设重点围绕煤炭、集装箱、进口铁矿石、粮食、陆岛滚装、深水出海航道等运输系统进行,特别加强了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政府集中力量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和深圳等港建设了一批深水集装箱码头,为中国集装箱枢纽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煤炭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煤炭装卸船码头。同时,改建、扩建了一批进口原油、铁矿石码头。到2004年底,沿海港口共有中级以上泊位25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650多个;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5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些大港口年总吞吐量超过亿吨,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天津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大连港八个港口已进入集装箱港口世界50强。

一 我国港口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贸易和技术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集装箱化率提高三大动力的驱动下,集装箱运输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2年,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实现3721万 标箱,位居世界第一。到2006年实现9361万标箱,2007年跨越1亿标箱,高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100万标箱,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中国2004年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进出口额的世界排名达到第3位。商务部预测,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仍具备继续增长的基本条件。这无疑为港口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目前的港口业,深圳港集装箱运量已经超越韩国釜山港,居世界第4位。上海港也由去年世界排名第4位跃居为第3位。在世界集装箱运量前5名中,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三地稳居其中。

1.1我国港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集装箱运输在近期内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适箱货源的增长将有所降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深圳与上海两大港口的世界排名同时升位,并不能掩饰中国港口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航运里,国际货物转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恰恰是中国港口发展所短缺的。上海、深圳两大港口中转量仍然不足,目前盐田港货物中转量仅占总货量的2%左右,香港却高达40%,中国内地出口到欧美等地的货物中70%要通过韩国釜山港中转。因此,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港口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港口强国。简单来说,中国港口面临的问题是:头多、嘴大、腹中空,规划问题突出。

1.1.1“头多”,主要指程序复杂。

如在“一关三检”(海关、商检、边检、动植物检疫)上,程序、方法均显落后,通关效率低。从货轮靠岸到货物出港运走,中国港口平均花费时间为34小时以上。物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一个项目在国内,要涉及大约16个政府部门。口岸通关效率低,人们总认为是海关问题。实际上,随着通关作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海关的通关速度有了明显提高。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出在海关上。

宁波市政府口岸办于2001年初对通关现状作了调研。他们随机抽查了外运、货代公司3个月内代理的608个进出口集装箱和中华纸业69个进口废纸箱,分海关、国检、港务、货代等部门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以出口为例,出口集装箱抵港区至装船出运时间平均2~5天,通关平均时间2天,其中海关1天,检验检疫1.79天,货代理单等报检报验前准备等工作平均需要2.92天。查验部门双休日不通关,外代、外运双休日不办理换提单业务,港区与海关之间的信息联网还不够畅通。 通关环节就像一根链条,每个部门都是链上的一环,某个环节出现梗阻,都会影响通关速度,抵消其它环节的高效率。大通关作业,已经成为港口业务发展的瓶颈,而信息化建设在这一领域则大有可为。

1.1.2“嘴大”主要指沿海各地兴建港口过多,导致彼此之间竞争加剧

我国已规划了20个沿海“主枢纽港”,仅在环渤海地区就有大连、营口、秦皇岛、天津、烟台5个“主枢纽港”,珠江三角洲地区(含香港、澳门)共7个“主枢纽港”。至于中小的港口就更多,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有60多个大小港口,在河北省和天津市64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四大港口。区域密度之大在国际上也非常少见

事实上,建设这么多的港口真的有必要吗?例如,上海港目前正在建的洋山深水港从一开始到现在却一直争议不断。有专家分析说:“洋山深水港实际作业天数只有270天,而且不可作业时间都集中在外贸出口旺季。”有分析指出,洋山港的风险实际上完全可以由北仑港来化解。规划的不合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不同区域港口之间的竞争随着经营者市场意识的加强而日趋激烈。原本指望的联合策略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曾经在1996年的时候,中央就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概念,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两翼进行港口组合,并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组合港办公室。但一直以来这个机构就名存实亡。发展到今天,上海的南北两翼反倒各自形成一体化港口,成为上海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上海建设洋山深水港的同时,南翼浙江也在挖掘水运资源,提出建设“水运强时,实行宁波港、舟山港的资源整合,而北翼江苏苏州也在谋求把张家港、太仓港和常熟港集合起来,共打“苏州港”品牌。

过多的港口带来过度的竞争,有些港口之间甚至形成“远交近攻”的氛围,愿意与较远地区的港口合作。但近处的港口却相互争夺货源,竞争异常激烈,结果往往导致作业费率和利润率下降。

1.1.3“腹中空”,是指货物堆场严重不足、物流不畅等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性运力瓶颈压力凸显,港口压船压港现象日益严重,已达到近20年来的最严重程度,仅进口铁矿石的港口积压目前就高达3000多万吨。在青岛、天津、宁波、湛江等港口,积压量已达历史最高记录。据悉,宁波港面积排队等候进港靠泊。“压一天3万美元!”某船代公司船务部副经理心情烦躁。因船舶不能及时靠泊而犯愁的不只是船代公司,争夺矿石的钢铁企业更是心急火燎。

港口堆场严重不足、配套运输系统发展滞后,是导致港口严重积压的直接原因。但港口自身的问题也成为瓶颈。

首先,港口总体吞吐能力不足,特别体现在集装箱、原油、矿石、煤炭等码头。目前全国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274个,但是,万吨级以上的原油、煤炭、矿石等专用泊位仅占总数的9.3%。

其次,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老港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新港区生产能力不足。一些老港口、老港区位于城市中心,在空间、环境、交通、功能等方面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老港区持续发展与城市化改造的衔接问题已经成为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关系中矛盾的焦点之一。

第三,部分港口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物流经营能力低,无法使港口物流效率最大化。

二 以天津港为例探讨港口改革

天津港:从守株待兔到运筹帷幄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港”)现拥有两座现代化集装箱专用码头,可接卸第八代集装箱船舶,年设计吞吐能力为160万标准箱以上。尽管如此,天津港在吞吐量和硬件投资等方面与其他北方主要港口相比,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因此,天津港从硬件投入转向从管理要效益。

2.1.管理和服务为上 天津港既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拥有着各种优势,也存在劣势并面临着严峻挑战。天津港该如何选择成功战略,如何定位?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IT部门负责人刘宝合认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化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以及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天津港发展的关键。天津港的信息化工程开始于1982年,到现在已经更改了4次。最近几年又上马了比利时COSMOS公司的集装箱码头操作管理系统,并选择了IBM的i系列服务器产品作为该系统的后台来处理烦杂的数据。这套系统包括了港口所有的业务流程,做到了船舶进出口操作流程控制、船舶装卸操作实时控制、堆场管理控制等,帮助天津港管理好物流。

2.2信息化带来直接效益

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软件之前,货运公司等客户将各类船舶所到达的日期、运载量提前几天通知工作人员,大量的货单处理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工作人员都苦不堪言。而且,以前的计划制定得再好,也都是静态的。常常会在场地内见到有的拖车没事干,有的拖车忙昏头,有的桥吊扎成堆,有的桥吊空半天的局 而现在,这样的现象很难再发生了。信息化为天津港直接带来了效益。

2.2.1实现了流程的改造。以前天津港的部门设计是多层次性的,在集装箱装卸作业的过程中是按照“计划-综合计划-总调度-机械队-装卸队”这样的部门顺序进行信息传递,繁杂并且缓慢。而现在,天津港的部门架构是扁平性的,包括车队分配、货物分配在内的所有指令,都是由总调度部门直接下达到每一个拖车司机面前的无线小屏幕上。

2.2.2做到了码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现在,仓库现场所有的流程都通过手持无线终端。集装箱到达码头,在办理手续的同时,集装箱的所有信息已经传到中央信息处理中心。拖车司机在运输集装箱的同时也会将集装箱的条形码扫描传输到计算机中心,调度根据数据分析立即下达指令传输到拖车的液晶显示屏上,指挥拖车将集装箱放置到具体的位置。每个司机完成当前指令后,按一下回车键,系统就会立刻从等待的任务队列中自动分配一项新的给他。现在,码头配送人员从1200人减少到400~500人,处理每一个集装箱的时间缩短到5分钟左右。

2.2.3加强了与客户的联系。现在,船舶公司根据货物集装箱运行的情况,可以随时掌握集装箱的状态。天津港能够一个小时给客户报告一次货物跟踪记录,使客户可以随时掌握这个信息。

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天津港在未来将有两件主要任务需要解决,即客户端的整合和内部不同系统的整合。我们相信,借助信息化这一杀手锏,天津港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进一步。

三 我国未来港口发展方向

根据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态势、我国的发展需求以及目前的重要问题,我国集装箱港口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3.1优化配置港口资源 积极调整港口结构

船舶大型化和运输规模的扩大不断促进世界集装箱运输航线和港口结构的调整,新一轮的港口与码头岸线的整合在持续上演。港口集团不断的整合与统一旗下的码头资源,来争夺区域航运中心。如:2007年七月,青岛港再出大手笔收编迪拜独资码头。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原本属于杜拜环球集团在前湾港区南岸拥有的1320米码头岸线。至此,青岛前湾港73%的港区尽归青岛港所有。同时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扬,班轮公司已开始在远洋航线上增投运力,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增加也对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带来发展契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不可能长期保持高位增长。因此要进一步要加强对集装箱运输和港口发展规律的认识,统筹做好港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认清港口在未来运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区域间及港口间的协作和合作,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避免盲目追求贪大求洋和恶性竞争。

3.2大力推进海铁集装箱多式联运

在我国沿海大型集装箱港口的集疏运系统中,铁路承担的份额平均不足1%,对港口的运行效率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造成严重制约。随着铁路能力的提高和铁路集装箱的发展,积极推进铁海联运不仅是进一步发展集装箱港口的重大举措,也是铁路集装箱发展的必然需求。要加快解决铁海联运的运输组织、单证信息、基础设施和口岸环境等问题,加强港口与铁路合作,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3.3充分利用内河航运资源发展集装箱运输

内河航运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但却是我国水运行业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发展潜力巨大。今后要在有条件或可以创造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充分利用内河航道建立大型港口的集疏运通道网络。特别是长江干线、长江三角洲、大运河、珠江干线、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内河航运条件。要积极采取各种鼓励政策措施,率先实现内河集装箱港口和运输的现代化。

3.4积极发展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

吞吐量已从我国具有十分优越的沿海和内河运输条件,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内贸集装箱港口1998年的60万标箱增长到2006年的近2000万标箱。今后要充分利用沿海与内河运输通道,加强与铁路内贸集装箱运输的多式联运,促进内贸航线与外贸支线的一体化,规范内贸运输市场,加强内贸集装箱运输的标准规范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内贸集装箱运输体系。

3.5强化自主创新 加快技术创新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要加快集装箱港口的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开发新工艺、新装备、新系统,加快数字网络、无线射频、卫星定位、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与集成,提升港口建设、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3.6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行业,促进集装箱港口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今后要从结构上、技术上和管理上挖潜,抓紧抓好集装箱港口的节能减排工作。要全面贯彻安全发展的理念,加强供应链安全和港口保安工作,加强危险品运输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工作。

总结:

中国港口事业现在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我们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港口业的路还有很长,中国要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凡事要向着一个“诚”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港口要扶持中小港口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管理技术,培养一些人才,总之中国港口业要形成一种以国内一些与国际大港口接壤的港口为中心,让中国的港口业越来越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港口)

2. 网站论文《现代港口发展趋势》 及《世界港口的物流化趋势和鹿特丹港对我们的启示》

第五篇: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2007-12-12 15:18:1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2)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XXX村距新县城5公里。现有5个村民小组,878户,总人口2567人,劳动力人口1274人,其中农业人口795户2509人。因三峡工程兴建,该村需搬迁移民1700人,淹没耕地1400亩。在完成600名移民外迁任务后,有1100余名移民采取本村就地后靠安置,依托山林资源,新改梯田700亩,发展了小水果、茶叶、柑桔等多经作物3350亩。XXX村人均现有耕地面积不足7分地。目前,XXX村按照“靠路安居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城发展现代化,靠游兴村特色化”的思想进行开

发建设,主要沿风茅公路、港口沿线建设居民点,有新房220幢,并发展了“移民新村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三峡库区移民文化宣传中心项目正在申报立项。XXX村抓住三峡大坝蓄水机遇,利用库湾发展了80个网箱,有大小20条船只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全村开设有68家餐馆旅店、66家美容美发店、24家商店、2家文体活动室。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引进了8家港口企业在该村落户,主要从事船舶修造、物流配送、码头营运、滚装车辆运输、水上旅游等业务。

港口经济的发展,对XXX村的经济拉动作用相当明显。据调查,目前XXX港区内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户共160家,月营业总额万元,户平月营业收入4300余元;其中由XXX村村民自主经营的有94家,年营业收入万元。经营场所面积7102平方米,月房租总收入2万元。客货运输业主41家,从业人员45人,月营业收入7万元。同时,由于XXX港区流动人口在2000人左右,

使村民自产自销的瓜果蔬菜交易额每天达万元。现在处于各地劳动力纷纷外出寻找打工机遇发展打工经济的时期,但由于港口的存在,村民在福广码头、郑鑫船厂等企业做工的有50余人,月工资收入万元,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5人,月工资总收入万元;XXX村劳动力本地转移率达34。在移民迁建后,XXX村立足港口优势,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由港口经济带来的营业收入每年约万元,劳平年纯收入2714元,人平年纯收入1347元。通过几年的努力,港口经济的发展使XXX港区日渐繁荣,XXX村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了提高。

但随着新县城城市骨架的不断延伸,对茅坪镇而言,今后人地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坚持走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之路,培育一批临江型、有实力、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企业。结合当前实际,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建议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助地缘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立足于旅游项目开发。XXX村每年接待上万名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但来者如惊鸿一瞥,匆匆而过,几乎没有产生任何效益。要实现“旅游活港”的目标,必须大力挖掘三峡移民文化底蕴,以此为依托,开发独具特色的“移民”、“农家乐”旅游项目,以现有的三峡画舫为载体,开发水上观光、娱乐休闲旅游项目。二是围绕物流业发展开发物资配送项目。现有滚装船、货运船只每天日用生活用品交易额在8万元左右,但这些业务的经营业主都是宜昌等地的老板。因此,可成立配送中心,负责港区船只、车辆及企业、经营户的米、面、油、蔬菜等日用品供应。三是围绕港口产业规范发展运输、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现有的饭馆、旅店、客货运输车辆数量多而杂,且卫生条件、服务质量等各方面良莠不齐,必须加强规范管理,以良好的信誉、优质的服务留住客商,

刺激当地消费。

2、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影响港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供水问题。XXX港区现有内流动人口近2000人,仅靠山泉引水是远远不够的,今年7月就已暴露出“水荒”问题。要将港区供水纳入新县城管网供水系统,并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同时对供电、道路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可以探索以物流中心、报关服务市场等项目建设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反过来,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来保证更多的项目上马。

3、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扶持企业发展。一方面,鼓励当地的老百姓创业,对于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项目,放宽政策,大、中、小一起上,既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又可以大大降低创业成本;另一方面,引导、帮助现有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造企业品牌,打造出

物流中心等几个强势企业集团,改变目前镇域经济无骨干企业、竞争实力不强的现状。

4、优化港口经济发展环境。主是要做活土地文章。借鉴深圳、东莞等地的经验,利用港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结构上实现由土地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的转移,探索土地开发利用和流转运作的新办法。在项目建设和村集体可支配的土地上,以建厂房、建门面从事

二、三产业为主,既安置移民,

村港口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考情景对话范文下一篇:工匠精神分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