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22-09-12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是思维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 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 因此, 培养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 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因素。老师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 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下面谈谈我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1 创设导入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 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 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 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唤起求知欲, 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 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注意力调节到积极状态,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 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转化能力, 如在讲二面角的定义时, 当拖动点A时, 点A所在的平面也随之转动, 可联系“翻课本”这一动作来形象理解——及改变二面角的大小, 图形的直观变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这样, 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境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 创设学生自己当老师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能者为师, 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 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 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 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 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才是“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有时一题有多种解法, 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 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 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 从而对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 这种在主动探索下的学习效率要比被动学习高得多。

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 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 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 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会有所发展, 有所创造。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广泛收集数学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等学习方法, 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 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创设纠错情境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 顾不及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 丢三拉四。课堂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适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 在探索中产生障碍, 形成心理学上的“认知冲突”, 可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此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 这时的教学效益最高。对此, 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 创设纠错情境,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 寻找治“错”的良方, 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 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查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学习、再体会、再认识的过程, 对不熟悉知识点是一个补救的机会, 对正确的理论还可以再次加深认识。在知错中改错, 在改错中防错。例如;学了圆锥的体积之后, 出示这样的判断题: (1)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一个圆柱体积的1/3; (2) 一个圆柱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1/3, 则这个圆锥和圆柱一定等底等高。第一题学生往往是记住了结论, 而忽略了“等底等高”这个前提, 第二题会因模糊不清而产生质疑, 这时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操作或用数字列举法来验证, 使之理解其正命题和逆命题的逻辑关系。

讲求教学的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是老师永恒的追求。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 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依靠老师的不懈努力和智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使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 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教师和学生在艺术的情境中享受数学知识的同时, 享受数学课堂, 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体验和理解数学, 获取数学知识, 并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设,情境,兴趣,学习,老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公路桥梁不同施工方法下一篇:数学史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