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编辑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以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探讨了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中设计的三个项目,通过这三个项目的学习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Premiere和AfterEffects两个软件的操作技术,更让学生体验到了行业制作流程以及主动学习的乐趣。

第一篇:编辑课程论文范文

媒介革命与编辑出版学课程建设

[摘要]新媒体的革命性发展给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也带来机遇,但能否变挑战为机遇,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一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一定要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吗?二是如何将宽口径培养“大传播”人才的理念落到实处,以满足变化了的人才需求;三是编辑出版学专业不能只学习技术技能,而应包含“大文化”类富含内在思想张力的课程。文章结合媒介革命环境下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经验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媒介革命 编辑出版学 课程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

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领域有两大变化令人注目。一是传统出版业的发展遭遇巨大挑战,一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介迅速发展。对于编辑出版教育而言,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可是怎样认识编辑出版学教育目前的处境?如何认识出版产业变化给编辑出版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媒介革命带来的挑战意味着什么?恐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本人早年在出版界有过不短的从业经历,转而从事编辑出版教育,参与创办并主导了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下面结合工作和教学经验,对上述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编辑出版学专业一定要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吗?

编辑出版学专业一定要为出版社培养人才吗?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出版作为一个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应地,编辑出版学专业对于出版业也有其现实存在的理由,但其功能的发挥却一直没有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究其原因,似乎还是受编辑培养传统机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正规出版社的编辑部门是按专业来分类的。文史哲经管法或者数理化天地生,专业要求相当高。不然编辑就看不懂作者的书稿,更别说鉴别和修改了。显然,编辑出版被认为是一种技能,不是一个专业,只具有编辑技能的人又能进哪个编辑部、编哪类书?从历史上看。近百年的编辑出版运作经验告诉我们,好的编辑出版人才或者是靠老编辑言传身教而从实际工作中脱颖而出,或者由编著合一的作家转换角色而来。因此,认为编辑无学,编辑是靠实践中自然养成的观念在业界便成了主流。在这种认识主导下,出版社不想从编辑出版学专业进人就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不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可能办好编辑出版学教育?因此归根到底,编辑出版学专业应该下大力气研究编辑出版的规律,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从1984年经由胡乔木同志的提倡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算起,中国的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近三十年。虽然其间几经波折,有的办办停停,但按照教育部申报特色学科以15年为要求的标准看,这个历史仍然不可谓不长。今天有一百多所大学在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信息学院等学院下设置编辑出版学或相关专业,每年毕业上万人次,规模不可谓不大。可是,办学模式却一直在摸索之中未能成型。很多年来,高等教育中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常常要面对两个诘问:其一。现在的图书出版业从业人员中有多少是由这些专业培养的?其二。现在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有多少是通过这个专业培养的?这样的诘问,其实答案非常明确。

然而,形势变化之快往往超出人的想象。新媒体、信息化、数字化来了,大众文化的民粹时代也随之来临,传统出版的价值和理念受到挑战,出版社不再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知识生产者。在出版产业内,不只是传统的正式出版社在从事出版工作,也不仅仅是他们需要编辑出版人才,大量民营出版机构需要大批从事粗加工的编辑人员,大批企事业单位、稍具规模的企业集团也需要传播媒介制作人才,需要具备包括网页制作、视听影像拍摄、文字加工等多种编辑技能的编辑。由于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进入民营机构和公关、宣传部门,其收入往往高于到出版社做编辑的本专业或其他专业毕业生,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往往不把进入出版社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就华东师大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几届本、硕毕业生看,在同样得到出版社和大、中型企业集团传媒公关部门、民营传播机构的录用机会时,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后者,收人差别是一方面,工作中更有机会学以致用,比较快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学生虽然专业程度不是特别高,但上手快,学校里学的能有所用,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从事与新媒体更紧密的编辑出版业,牵涉面广,上升空间大,工作中也有自信。

实践表明,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仅为出版社培养人才的传统路子正在被突破、拓宽。

二、宽口径培养“大传播”人才不能说而不做

在所有文化产品的编辑类型中,图书编辑工作是对编辑个体操作能力要求最高、编辑个体参与流程最多的一种。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编读往来,无不要求编辑全身心投入并负责任地执行下去。它既要求编辑具有很高的单体作战能力,也要求有团队协作精神。宏观的政策水平,微观的执行力。文化追求和对于经济效益的敏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图书编辑便成为培养编辑人才的最好途径。据我了解,大多数编辑出版学专业也是以图书编辑的培养为假想模本设计课程,进行实践操作的。

这些年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广泛应用到出版领域,出版社编辑的无纸化操作,宣传营销过程中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文化产品中影视与书业的互动,图文、卡通动漫等类型书的热销。图书和各种影音光盘的搭配,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传统的单一文字加工编辑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出版业的需要。新传播方式的技术和文化特点、图像摄制及编辑加工、多种传媒方式与手段的结合,这些都需要从业人员对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有一定了解。现在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是本科四年一贯制,教学计划在学生入校之前就已经制订。有它的严肃性。但社会状况和技术变化快,需要有适当的调整。传统编辑出版教育下的纸媒编辑不懂多媒体制作,不了解影视画面的编辑剪辑,影视编辑不懂新闻评论,不懂编辑原理和校对,这当然就不能适应变化了的人才需求。宽口径培养“大传播”人才不能再只说不做了。基于此,华东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做了探索。我们召开了专门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把“大传播、大文化”理念作为本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一年级就开设新的技术平台课“现代传播技术”。打通摄影摄像、音响、剪辑、文本撰写、文字校对等环节,让学生早学早会。应该说,学生反响和最后的效果都很好。

另一方面,以“宽口径、大传播”理念培养人才也是现实的要求。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或人文学院。却又是“旁系”,招生量少。这就要求它的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地依托既有的学科,在学校大的课程体系框架下。开设学院的平台课程。这也有利于发挥既有的师资优势,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条件。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共有五个专业,但每个专业学

生都不多,广告30人,编辑出版25人,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20人,新闻学30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0人。受学校教职工人员编制的制约,除基础课以外,每个专业只能有5~6名专业教师,一个专业一套教学大纲,一套课程体系,每个专业都可以强调自己的专业特色。各专业学生在四年中要完成大约160个学分,除了学校规定的政治思想、体育、外语等大类公共课,再除去社会实践、实习、论文等,其余的就必须由本专业教师开设的必修、选修课来完成。因此教师授课任务重。同时还有科研任务要求,压力特别大,但实际教的学生数量并不多。如何体现不同专业的要求和特色。在功能区别的基础上。形成一些基础平台课,大班小班穿插结合,从而既能体现“大传播”的观念,也能培养学生宽阔的知识和技术基础,值得我们探索。

今天,新媒体和新技术给出版产业带来巨大变化,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捆绑在既有的出版行业要求的框架里,更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跟在传统出版社旧有的运作体系和知识能力要求后面,完全可以根据新的技术变化和现实要求,开拓自己的教育空间,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比如说,由于策划、传播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强,“传媒文化研究”、“当代社会与文化潮流”就应该纳入教学计划中。由于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传统的仓储、运输、销售、出版社的盈利方式、运营模式发生着变化,“网上书店和网络贸易”类课程就应该开设。对于一些已经有的老课,应该根据新变化加以改造。比如,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复制和传播的特性使其对原有知识产权制度、版权法则和法规带来革命性冲击,那么讲授出版法律法规就不能按照既有的来照本宣科,而应该从当下的变化出发研究知识产权、图书出版版权的法源基础,寻找与当下状况能够对接的可能途径。只有这样,才可能应对当下的变化,才可能走在出版业发展的前面。与出版社的变化形成互通、互补的关系,从而真正对出版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帮助。

三、编辑出版学专业不能只学习技术技能

现今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大多是以图书出版模式来培养人才,也以出版社的编、印、发三个板块架构课程体系。主要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外乎中外编辑出版史,编辑学概论,图书、报刊编辑实务,校对与校勘,出版业法律法规,书刊营销,市场调查,出版社经营管理等等。这当然没有错但却很老套,而且,由于这些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奏效的。授课教师除了从编辑出版行业转任以外,大部分从高校博士毕业(这又是高校进人的入门线),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缺乏。进一步讲,现在整个图书出版产业链都发生了变化,作者交稿是电子版,编辑加工的方式和要求就有了变化,图书销售从中盘批发一店铺分销到直销、网上销售,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面对面交易变为送货上门、银行转账、网上结算……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结算方式等都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深刻变化。图书出版业已经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的趋势。即使是从编辑出版一线的老把式转行到编辑出版教育界来的专家,也需要在新媒介时代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应该看到,编辑的知识、技术技能,甚至是图书出版的法律法规(由于数字复制时代的特点,这些“硬性”的法律规则也有新的变化),也只能是一些原理和基本规则,一个知识范畴,希望由这些课程达至从学校教育与出版社工作无缝对接是有一定困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新媒体、媒介革命状态下的传播技术和技能,也只是这些技术变化中的一种,不可能穷尽:况且技术变化快。运用到教学中还有一个滞后的时间,新技术也不可能在学校教学中都覆盖到。因此,高等教育中。特别是本科教学中。还是以掌握一定的传播技术和编辑手段,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和编辑的基本原理为主,仅仅学习技术技能是不可能有后劲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华东师大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建设中,我们就注意建设“大文化”类课程来丰富学生思想,培养编辑人才的“博学、通识、专能”。比如,通识文化类课程“传媒文化研究”课程的开设。通过对文化研究在传媒领域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学习,让选课者初步了解作为一种理论视野与实践方法的“传媒文化研究”,培养学生关心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热情与能力,使他们能够拓宽思考问题的思路,以质疑的眼光来考察和面对传媒的“编码/解码”策略,把握和分析当代中国各种纷繁复杂的传媒文化现象。这种类型的课程显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选题策划能力,提高学生对当下文化的认知和判断以及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类似的还包括,新媒体专题研究、西方文化通论、现代社会理论、当代社会文化研究专题等等。这些都是贯通性的思想文化类课程,富含内在的思想张力。穿插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技术技能类课程中展开,有助于形成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知识系统,加大内在的深度。

当前,新媒体带来的媒介革命方兴未艾,它带来的变化和问题、机遇和挑战就在面前,不苟且地停留在“说而不做”,不慵懒地依赖于外界的行政和产业资源,认真根据实际情况寻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路径,发现、创造、打开自己的生存场域,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教者的责任和义务。新媒体及其带来的媒介革命对于编辑出版学教育而言不会是一本刚刚打开就合上的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等教育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在万象更新、百舸争流的世界中一展自己独有的风采。

作者:雷启立

第二篇: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项目设计探讨

摘要:本文以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探讨了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中设计的三个项目,通过这三个项目的学习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Premiere和After Effects两个软件的操作技术,更让学生体验到了行业制作流程以及主动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视音频;剪辑;特效Premiere;After Effects

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作为计算机综合技能训练而开设的公共实践选修课程。主要学习数字视音频剪辑软件Premiere、Edius、Audition等,也有专业类院校将影视特效合成软件After Effects一并安排到该课程里的。本文以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就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具体项目设计作一定的探讨。

高职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是培养具备一定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够胜任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视频剪辑后期合成等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数字视音频编辑与制作课程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岗位基础平台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软件Premiere和After Effects,要求学生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这两个软件,掌握音频、视频素材的剪辑处理技术和后期特效合成技术及其应用技巧。为《影视栏目包装》、《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还可以作为多媒体学生专业未来就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总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数字视音频剪辑与特效制作”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行业中的应用为出发点,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内容编排顺序根据对学生的能力递进要求来设计,从项目中分出各个知识点的实例,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项目一:婚礼电子相册的制作

虽然当前电子相册制作可以由很多软件自动生成,制作方便,但该项目作为本课程第一个项目,难度小,可以将Premiere软件基础教学结合到项目制作中,而且婚礼电子相册很具代表性。

本项目安排8~12课时,素材由教师提供,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具体的工作任务有:

1、创建项目、导入素材,让学生熟悉Premiere软件的界面、菜单功能、窗口、面板,能根据不同的格式要求来创建项目文件、导入管理素材,采集DV视频等。

2、编辑照片静态素材,学习编辑关键帧、Motion特效、Opacity特效。理解关键帧的含义,会使用Position、Scale、Rotation、Opacity等特效制作简单的关键帧动画。

3、剪辑视频素材,导入AVI、rmvb、mkv等多种格式的视频素材,学习切割素材、插入覆盖、分离和链接素材等。

4、给照片添加转场特效,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转场特效,记住各种特效的效果,选择合适的进行合理应用。并能安装外挂特效插件。

5、添加音频,学习音频的种类、音频类型的转换、音频的淡入淡出、混音器的使用、音频特效的使用。

6、制作标题字幕动画,要求学生会创建、修改字幕,会设置字幕属性,会应用字幕样式,会制作爬行和滾动字幕等。

7、合成序列、输出视频。懂得渲染工作区的设置、输出影片的参数设置、视频格式、压缩的方式。

通过制作电子相册这个项目,让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从视频采集、剪辑、添加特效、添加音频、合成输出一系列视频编辑流程。

项目二:婚礼开场MV的制作

本项目的难度较上一个项目有所增加,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软件使用的基础上,对视频剪辑的镜头语言有一定的认知。因为本项目的素材均为视频动态素材,不像上一个项目主要以静态素材为主,在剪辑时对视频镜头长度的把握上有一定的要求。课时安排12~16课时。

本项目Premiere制作过程基本上与上一个项目相同,在制作之前需要给学生讲解镜头语言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案例示范。

1、选择素材镜头,婚礼相关素材由教师提供,学生可以另外选择下载一些合适的光晕、光斑、花瓣、线条等视频素材;

2、确定镜头的长度,在视频编辑创作实践中,选好素材镜头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镜头的长度。可根据视频内容的风格、视频内容的节奏等来合理剪辑镜头长度,怎样让视频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

3、剪辑点的选择,解决跳接的对策、背景音乐的选择等。

另外,婚礼MV的制作往往需要制作一个片头,而一般炫酷的片头是由软件After Effects制作的,所以本项目安排一定的课时学习After Effects,为后一个项目做准备。学生下载自己选择的片头模板(很多素材网站提供免费的AE模板以供学习练习使用),通过修改模板、替换素材,熟悉After Effects的工作界面、菜单功能、属性设置及基本操作,会创建合成项目、导入管理素材、添加Effect Controls面板中的特效等。

项目三:网络短片模仿制作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软件学习尤其需要大量的案例练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课程上实践,而且在课外要自己多加练习。然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网络特效视频,让学生模仿里面的情节自己拍摄视频,自己后期制作。比如前段时间,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创作红人,华人小胖视觉特效系列,内容故事情节搞笑活泼,特效技术细腻逼真,其用于记录视频拍摄的花絮以及特效处理的教学,也获得了大批网友的欢迎和追捧。这样学生在学习使用粒子特效制作烟雾、爆炸效果时,比原先单纯的案例制作感兴趣的多,学习效果也好了不少。

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短片,进行模仿拍摄制作,比如“V电影”网站上的一些风光短片、创意短片、广告等,这样能让学生对镜头画面的组接、声音处理技巧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这个项目在拍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小结

这三个项目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实用至上为原则,弱化原来的偏软件教学的课程模式(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软件工作区、菜单、命令等操作技术),而将社会需求的项目、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项目的制作放在主体位置,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去摸索软件的操作使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三个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第一个项目,让学生掌握从视频采集、剪辑、添加特效、添加音频、合成输出一系列视频编辑流程;通过第二项目,加强学生视频剪辑中的镜头组接的概念;通过第三个项目,着重让学生掌握影视后期特效合成的各种基本操作和使用技巧。当然,根据课时量的设置,可以灵活变动,如课时安排较少,设计前两个项目即可,相对弱化After Effects的内容,如果课时安排较多,三个项目都可实施。

参考文献:

[1]张静.基于视频编辑与制作项目实战课程的开发与设计[J].新闻传播,2014,08:169.

[2]刘远东.基于Blackboard的《视频编辑与制作》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64-68.

作者:陈伟

第三篇: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启示

[摘要]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在大专和应用型本科开展方面具有较大区别,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基于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教学反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具体措施包括扭转“软件式”讲解,增加理论知识讲解内容,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教学;增加音乐鉴赏环节;小组合作与个人创作相结合。音频编辑技术课程改革的效果给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了如下启示:加强理论基础,重视实用理论;扩充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专业视野;锻炼学生创意思维,提倡考核多样化。

[关键词]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背景下影视多媒体专业‘梯进式’实践体系探索与研究”(2013JB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邵晰(1987—),女,云南个旧人,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影视技术。

影视多媒体教育是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教育,主要培养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从事视听原理、影视编导、视频、音频媒体制作的基层应用型人才。本文以音频编辑技术该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授课班级教学反馈,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难点、必要性以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发等展开探讨。

音频编辑技术是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影视媒体作品的实际创作中,音频的处理也呈多样化,既有旁白编辑和影视同期,也有后期配音配乐和效果处理,这其中的工作有的可以独自完成,而有的又需要小组合作。因此,该课程在设立之初就旨在提升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音画处理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本文就相应的能力需求,提出不同的课程改革方法,以便达到教学目的。

一、音频编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

(一)扭转“软件式”讲解

音频编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普遍偏向于音频软件的学习,但在音频编辑的过程中,音频软件的操作却是最表层的内容。以往的软件教学容易产生机械式菜单讲解的现象,使学生纠结于各种界面、菜单、参数的记忆,而忽略了软件作为工具为创作灵感服务的宗旨。同时,面对软件诸多功能和术语,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诸多功能的应用场合和各种术语的意义,因而失去学习和使用的兴趣。对此,本文认为应采用基础知识讲解与任务驱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

1增加理论知识讲解内容

基础知识讲解主要采用的是媒体讲授法,其教学内容包括对于术语的讲解、对基本音频理论的讲解、基本音频设备的讲解等。由于密集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因此,如音频三要素、音频量化、采样率等基本音频理论在学期初讲授,而类似话筒的种类、音箱、音响系统等内容则延后2~3星期讲解,给学生一定的消化时间。在期末增加理论考试,用以督促学生复习和巩固理论知识内容,同时使用提交作品的方式开展实践考试。

2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践教学

任务驱动法提出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学习。教师作为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咨询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先简述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展示任务完成效果,学生看到后,知道这堂课结束时他们也能制作出类似效果的作品,都想知道这种效果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因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后面的学习中能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和实践。例如,在“提取视频中的音频,并将其制作为立体声效果”的任务教学中,给予学生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并要求通过局域网当堂提交作业,学生有了紧迫感与竞争意识,会十分积极地完成任务。

(二)增加音乐鉴赏环节

音频编辑是对已有音乐或者声音进行改造、升华、再制作的过程,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属性,对于学生的音乐修养、耳朵灵敏度要求较高。鉴于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均不是音乐类专业的学生,课程中还需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笔者每次课均预留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配乐大师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如范吉利斯、汉斯·季默等。学生对此反响热烈,在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本学期所增加的‘背景音乐人物与作品系列’教学内容对你是否有帮助”一题中,824%的学生认为“十分有帮助”或“很有帮助”。

(三)小组合作与个人创作相结合

为了提高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学生的音画协调能力,课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小组挑选一首纯音乐,为之撰写分镜头脚本,最后制作PPT汇报。该方法也可称为“表现性学习”教法。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表现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项任务,并将成果或作品呈现于大家面前,学生在其中既是信息的加工者,又是表现的合作者,更是表现的分享者。教师在其中是促进者,对各个小组的评价和定位需要准确且公平,鼓励学生分享,提升他们的自信与自豪感。除了小组合作的表现性作业,期末还要求每个学生发挥想象力,剪辑配音制作出类似“胥渡吧”的创意配音视频。

二、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实践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启示

开设音频编辑技术课程,并将其作为核心课程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以及录音艺术等专业。此类专业为适应创新媒体产业发展而设立,与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极具应用型本科教育实用性、技术性的特征。音频编辑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给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带来如下启示:

(一)加强理论基础,重视实用理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新建本科院校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全国有大批高职高专院校经过机制转换,升格为本科院校。受原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本科教学时,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类的本科教学时,容易忽视实践理论的重要性,将部分课程开展成为“软件课”。但实际上,软件的运用只是表象,真正核心在于运用者本人的思维理念。例如,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的过程就是学习非编软件,如Adobe Premiere等,却忽略了视频剪辑中最重要的实用理论——影视剪辑理论。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计,不但需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用理论的教学。

(二)扩充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专业视野

应用型本科教育,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类的本科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强创新能力。而在音频编辑技术课程的专科教育中,教学内容单一,偏向于软件化教学,学生视野狭隘。因此在应用型本科的音频编辑技术课程中,需要增加大量课程内容用于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例如音频硬件系统知识、音响系统知识,不单是“认识型”教学内容,更应该将着力点置于音频环境的搭建、音响系统的搭建等实用性内容,让教学回归专业、回归实用。

(三)锻炼学生创意思维,提倡考核多样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和创新,将该思维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即是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要求非音乐类专业的学生在音频编辑技术课程中创作出音乐作品难度较大,但可根据专业特点,将考核内容分散到不同的维度,如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音频编辑技术课程的考核中,可考虑理论考试、团队作品创作以及个人作品创作三者合一的方式考核,而作品创作考核,教师亦可发散思维,扩大选择面,提供具有时效性的考试命题。

三、结语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课程,音频编辑技术在大专和应用型本科课程开展方面具有较大区别。本文就教学反馈与思考,对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中的相似课程展开探讨,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提出新的教学内容,这对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

[2]魏鹤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

[3]商凌云音频编辑课程的实验改革探索[J]青年记者,2014(6)

[4]阎晓敏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新教学法研究[J]艺术教育,2012(9)

作者:邵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泌尿外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家校共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