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教学总结

2022-07-21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科学四下教学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科学四下教学总结

四下科学总结

四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将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样工作。 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索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课前认真备课、课中认真上课、课后认真反思。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

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具体做到: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六、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比如有些实验过于抽象,缺乏器材。因而只是对他们讲解知识,对课中实验、相关问题不理会,学生了解不深刻。针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在上有分组实验的课时,我只能采取让学生自己先来谈谈对实验结果有什么预测,自己是怎样的认识。

第二篇: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本课存在的不足:在“调查了解食物的配料”这个活动,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好,学生对食物的一些配料、食物添加剂的认识比较模糊。此外,在结束部分,我本来设计是有总结谈话的: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也有课外延伸的设计: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清理自家购买的食物,观察包装上的信息,检验它们能不能安全使用。可是,上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可能想到时间会不够,突然停顿了一下,把这一环节去掉了,而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也许是因为我们平时这样上课习惯成自然了。就这样,成为一堂不完美的课,课后感到很遗憾。

第三篇:四下科学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观察、记录了一天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并知道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哪种营养成分,并学会辨别脂肪和淀粉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由两个大的活动构成,一是,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二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是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小时候他们是靠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的,随着自己越长越大,活动越来越多时,乳汁已经不能够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是学生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就是一知半解了。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建立健康饮食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4、教学准备:

四、学生准备:一些水果,蔬菜。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花生米、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碘酒、滴管、面包、马铃薯、馒头。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五、学生准备:一些水果,蔬菜。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花生米、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碘酒、滴管、面包、马铃薯、馒头。

-

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

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人设计一份营养美味的早餐。

七、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糖 类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维生素、矿物质 调节身体机能

八、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入手,组织了系列探究活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资料”、“实验验证”、“看标签”来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学生通过先预测一些食物可能含有哪种丰富的营养,再通过相关资料证实; 2.实验验证:

实验一,脂肪的辨别方法 实验二,淀粉的辨别方法

首先揭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根据提示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认真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单。

3.看标签。了解食物标签,得到该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得到一定的信息。

这节课以常态课教学为目的,力求简单、真实与高效。在科学课教学中,常态课的有效性表现在:“情、趣”的激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心境,在轻松、愉快人的氛围中得到所学的知识。

- - 3

第四篇:四下品德教学总结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2016年3月 白薇

在这一学期中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按照新课标要求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能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素材入手,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观,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

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将本学期四年级 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经验和采取的教学措施 1.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在教学时,我注重预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情境、素材,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2.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在教学方法中,我常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熟悉的、竞赛式 1 的方式中获得内心的体验,从而更好地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开放的教学空间,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2.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我认为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后我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科学教案四下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

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5. 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 2.生观察(提出质疑) 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 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 (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 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 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 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探究活动

一、“天气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天气变化。

二、活动:“描述天气”

请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三.活动:“我最喜欢的天气”

1.谈话:“你最喜欢什么天气,和小组成员口头交流”2。记录我喜欢的天气(可以用绘画或诗歌的形式记录)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4。各组展示我们记录的天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1.交流我们收集到的天气谚语 探究活动:

一.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

1.谈话:古代人们是怎样知道天气变化的消息的? 2。谈话: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知天气变化? 二.活动:“天气谚语”

用图文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谚语。(填写书上图表) 拓展

说说利用谚语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优点和不足

(第三课时) 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扮演预报员先给大家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探究活动

一.谈话:“现代人是怎样知道天气的?” 1。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师板书) 2。小组交流,记录。(比一比哪组知道的多) 二.交流:“ 播报天气消息”

三.活动: “设计表示天气的图形符号”

1.自主设计。2。分组交流。3。认识标准的图形符号。 拓展 认识天气

自学“科学在线”。 介绍自学成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观测计划。2.能设计和制作简易的观测天气变化的仪器。3.能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绘制天气变化的曲线图。

情感目标1.能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观测、记录两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2.能逐体会到利用简单仪器有助于定量的观测研究。3.能体会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知识目标 1.说出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2.能说出各种风向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谈话:“你知道气象员的工作吗?想不想试着做一个小小气象员,观测一下天气情况呢” 探究活动

活动:“制定观测计划”

1.分析课本第8页的计划表。2。说说要计划什么?3。分组计划,完成计划表。 二.活动:“制作简易观测仪”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学习制作方法3。自主制作。(互相帮助完成) 三.活动:到室外检测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拓展

课余改进我们制作的风向仪

(第二课时)

引入

展示我们改进后的风向仪

1.上台介绍。 2。说说改进的办法。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雨量筒”

1。说说需要哪些材料? 2。看图自主制作。3。分组交流我们的作品。 二.活动:“实地检测”仪器

1.学习使用方法。2。到室外实地测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交流展示改进后的风向标和雨量筒 探究活动

一.活动:“建立小小气象站”

1.说说气象站要测量哪些数据。2。说说气象站需要哪些测量仪器。3。分组建立气象站。

二.讨论:“怎样放置测量仪器”

1.引导讨论:“测量仪放在不同地方测得数据一样吗?”。2。说说测量仪放在什么地方最好,为什么? 三.活动:“设计记录表” 拓展

把我们的测量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测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能以研究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展示出来。2.能对其他同学的观测和研究结果提出客观的评价和积极的建议。3.能从图片中归纳分析出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情感目标:1.能在发布天气变化消息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2.能体验到科技发展能给人们带来更准确的天气消息。3.体验到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的意义。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测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知识目标:1.能从图片中分析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技术。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演示天气预报

1.引导观看,说说天气预报的作用。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消息发布会”

1.小组交流我们两周来收集到的关于天气的数据资料。

2。小组商讨如何发布天气消息。(如何分工、合作、用什么方式汇报) 3。分组扮演天气预报员向大家播报天气消息。 4.引导互相评价。(说说优点、建议) 二.交流活动

1.与同学交流观测天气的体会。

2。将我们的记录与电视台发布的天气预报进行比较。 3。比较哪组的预报更准确,为什么。

4。把同学们对我们小组的评价意见记录下来。 拓展: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天气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谈话:“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吗?”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预报制作的过程” 1。自由猜想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看图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边看边思考用到什么仪器) 3。分阶段分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并记录在课本上。

4.分析在天气预报制作的全过程中运用到哪些科学技术,说明了什么。 二.交流活动

1.把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天气预报资料与大家分享。 2.举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天气预报的影响。 三.自学科学在线

1.自己阅读科学在线内容。2。交流自学情况。

拓展:课余时间继续观 继续观测天气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5.天气与生活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 能够举例说明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影响。2.能够对图表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得出某些科学结论。3.能够用实例或调查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天气变化造成影响。

情感目标:1.愿意把收集到的天气与人类关系的资料图片与其他同学交流。2.能通过对天气与人类关系的分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剧烈的天气变化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2.能举例说明酸雨是人类活动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谈话:“今天你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你选择什么样的衣服?”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 1.谈话:“你喜欢什么天气?在不同的天气中喜欢做什么? 2.看课本插图思考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3.自由发言说说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4.举更多的事例说明天气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二.讨论活动

1.谁最关心天气?说说自己的理由。 2。组代表汇报。

3。小游戏:“我说位置,你找物体。”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我国一年四季天气的变化情况

(第二课时) 引入

信息发布会——请生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1。请生小结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2。思考:人类活动是否也对天气带来影响? 3。看课本上的插图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4.分析课本上的调查表,你能发现什么? 二 交流活动

1.分析调查表中的数据有什么发现,小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拓展 搜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第三课时) 引入

交流会——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的实例。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家乡的天气” 1.说说家乡的天气。

2。设计调查表调查家乡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科学在线” 2。介绍自学成果。 3.举更多实例说明。

拓展 调查我们生活的地区是否有酸雨

6.固体、液体和气体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2.能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4.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情感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知识目标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2. 能说出同种物质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状态的物体请生辨认,引导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给物体分类” 1.观察课本插图。

2。对图中的物体和教师出示的物体分类。 3.举出更多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活动:“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分工、认真观测、及时记录) 2。说说注意事项。

3。分组研究几种固体的主要性质。

4。记录固体主要性质。(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5.分组汇报,交流。(说说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如何测量) 拓展 准备黄豆、小米、沙等材料

(第二课时) 引入 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分离固体”

1.混合黄豆、小米、沙等固体,再想办法将他们分离。 2。讨论:所有的固体都有形状和体积吗? 3.交流:将分离物体的方法和理由与同学交流。 二.活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分组按研究固体的方法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2。各组互相交流、汇报。

拓展 一.小结液体的主要性质

(第三课时) 引入 课前讨论会

谈论:不同液体的性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混合不同液体”

1.猜想混合不同液体后会出现的现象。 2。试着混合不同的液体,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活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准备典型的固体、气体和液体。 2。通过式样比较它们的不同。 3。考虑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拓展 一.试着用几种方法测量石块的体积。 板书设计 6.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7.冰、水和水蒸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观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2.能通过试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试验记录。

情感目标 1.愿意与其他同学谈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猜谜游戏

1.师出谜面:“透明无色,有时摸的着,有时抓不住,离开了它我们活不了”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化冰实验”

1.谈话:“你玩过秋千吗。”2。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男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根据小鼠标的提示完成“我的观点” 二。活动:“动还是静?”

1.回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实验1:让冰自然融化,每隔两分钟观测一次。 3。实验2:加热冰,记录冰化成水及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4.两小组合作,分别完成其中一个实验,做好记录。 5.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记录表。

拓展 一.将实验记录绘制成曲线图

(第二课时) 引入 活动:“小小交流会” 1.将实验记录与大家分享。2。互相评价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统计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冰的温度,溶成水时的温度;水沸腾时的温度,所需的时间,继续加热后水的质量是否改变? 二.交流活动。

1.交流实验中的成功和失败。 2.小结水的变化及所需条件。

拓展 搜集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 引入 “科学汇报会”

将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探究活动 一.讨论会

1.甲杯和乙杯中的冰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在什么条件下液态的水能沸腾? 3。小结水的三态变化定义。 二.自学“物质的三态临界点” 1.自学科学在线。2。交流自学成果。

拓展 举例说明物质三态变化的生活应用 板书设计 7.冰、水和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 冰 水 水蒸气

8. 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3.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创设情景)教师出示一张半湿的纸,请生尽快将它弄干 1.生分组比赛,看哪组最快,方法最多。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水到哪里了?”

1.谈话:“说说纸里的水到哪去了?” 2。看课本插图说说这些水到哪里去了? 二.活动:“写字游戏”

1.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2。生观察这个湿字。 3。说说你的发现。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拓展 找找生活中水不见的现象 (第二课时) 引入 游戏:“水不见了”

1.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或手背上。 2。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水不见了的例子。 2。比一比哪组的小车组装的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理解蒸发” 1.看课本理解蒸发的定义。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蒸发。 拓展 找找自然界中的蒸发现象

(第三课时)

引入 把自己找到的例子与同学交流 1.生各抒己见。 探究活动

一.活动:“研究蒸发的快慢”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分组讨论,提示: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示)3。动手进行对比实验。(提示:控制好变化的条件,认真记录) 4。得出结论。(可以用什么办法再次证明我们的结论) 5。完整地介绍我们小组的研究经过。 6。互相评价,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二.交流:“在什么情况下,水分蒸发得快一些,说说理由” 1.小组交流,共同总结影响按蒸发快慢的因素。 2.说说我们是怎们证明的。 拓展 搜集有关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猜 想?:水分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设计 8.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 水蒸气

9.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作凝结。2.能举例说出有些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界的雨

1.请生观看课间展示下雨的情景,激发质疑。 2。请生说说下雨的感受。 3.猜想雨的形成。 探究活动

一.活动:“找一找小水珠从哪里来” 1.从课本图上找一找哪里出现了小水珠。 2。猜想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3。互相交流我们的猜想。 4.参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

5.分析对比实验,思考为什么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 6.由对比实验联想到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 :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2。谁的解释更有道理,为什么?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找找身边小水珠出现的例子

(第二课时) 引入 课前交流会

1.请生将找到的生活例子与大家分享。2. 自由举例。 探究活动

一.活动:“雨的形成” 1.分组设计研究计划。 2.分组按计划开展探究活动。 3.记录实验方法和现象及结论。 4.试图用多种方法检验我们的结论。 5. 分组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引入 师出示地方干旱的图片 引导:怎么帮帮农民伯伯救救稻田? 探究活动

一.活动:“认识人工降雨” 1.自学“科学在线”的内容。 2。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人工降雨。 3。看课本理解什么是可逆变化。 4。举更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可逆变化。 二.活动:“写一篇科学童话”

1.命题作文:小水滴旅行记。 2.提示:需要用到一些科学术语。3.说说自己的构思。4.自主完成作文。

拓展 为自己的作文加上漂亮的插图 板书设计 9.雨的形成

水蒸气 小水珠 (凝 结)

雨的形成: 1。猜想 2.设计实验 3.实验验证 4.多次验证

10.周围的生物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究活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 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 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 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展 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 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 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 探究活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们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 3.引导互相评价。

拓展 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

(第三课时) 引入 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 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究活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 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展 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 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

统计:小组共找到 种生物,全班共找到 种生物,其中有 种生物是不同的

11.种茄子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3.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完成种植植物的各种活动。2.能坚持长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记录。

知识目标 1.能说明如何应用计算发芽率的公式。2.通过观察能找出植物一生经历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一.(引起学生兴趣)师事先准备好一根茄子

1.你认识它吗? 2。(给予挑战)你知道它是怎样长大的吗?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植物的生长”

1.谈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说说你喜欢哪些植物?你了解关于它的什么知识? 3.选择一种适合的植物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 二。活动:“查找资料”

1.引导:你打算用什么办法在学校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 2.说说到图书室查资料的注意事项。 3.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图书室查找资料。 4.及时记录资料。

拓展 准备种植植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二课时)

入 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农场各种蔬菜茁壮成长的情景 1.谈话:你认识这些蔬菜吗?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种茄子” 1.看看我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按照课本提示将茄子的种子播进花盆的土里。 3.将小手洗干净。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每天照顾茄子(浇水、施肥),等待它发芽

(第三课时)(复习课)

引入 一.“交流分享会”

1.把在照顾茄子过程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说说怎样浇水、施什么肥、茄子是如何变化的等等) 探究活动

一.活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学习课本上的种子发芽率公式。

2。根据课本提供的公式计算自己植物的种子发芽率。 3。小组互相交流种植经验。 二.活动:“记录茄子的一生”

1.分组讨论设计多种记录茄子生长过程的方法。 2。参考课本的提示方法。

拓展 继续坚持种植并观察茄子,用多种方式记录茄子的一生 板书设计 11.种茄子

种子发芽率=种子发芽总数 / 播下的种子总数×100%

查找资料的途径:看书、看报、电视、上网、亲身实践

12.植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种植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能结合自己的种植实践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粮食的原因。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随着我们种植的植物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的怎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分析我们的记录表。 3.分组展示我们的实验记录。 二。交流活动

1.将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与其他同学交流。 2.分组交流我们的种植经验。 3。引导思考:种子发芽需要什么?

拓展 活动:“粘贴我们的实验记录,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各自展示自己种植的茄子,与大家分享劳动成果 生互相参观学习。 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谈谈自己的种植经验。

2.小结: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3.讨论:哪些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4.交流我们的文字记录。 5.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下来,完成课本上的记录。 6.查阅资料,看看我们的总结一致吗? 二.交流活动:“感受劳动美”

1.结合自己的种植经验的体会,谈一谈现在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

(第三课时)

引入 (创设情境):美丽的校园 1.生自由发表感想。 2.说说校园里有什么植物。 探究活动

一.活动:“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1.分组交流校园中适合哪些植物。2.分组制定校园种植计划。 3.实地考察校园环境。4.改进我们的设计方案。 二.自学活动:“太空种植” 1.自学“科学在线”。 2.交流自学成果。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空种植的知识?

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实现我们的校园绿化计划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植物的一生: 出芽→长叶→长出花蕾 →开花→结果

13.养小鸡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设法调查出同学调查小动物的经验。2.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查小动物饲养技术和观察小动物生长情况。3.能提出两到三个在养小鸡的过程中要研究的问题。 情感目标 1.能坚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2.对研究小动物的生长感兴趣。3.通过饲养小动物加深对动物的爱心。 知识目标 1.能知道如何饲养小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复习引入)谈话:“植物的一生主要经历哪些阶段?动物呢?”

1.生各抒己见。 2. 看图初步了解。 探究活动

一.活动:“小调查”

1.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有什么经验和体会? 2.统计全班同学的饲养情况,填写课本表格。 二.交流讨论

1.讨论:小动物刚出生时需要受到怎样的照顾,生长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组介绍我们的经验和体会。

拓展 整理搜集今天的资料制成卡片

(第二课时)

引入(猜谜)“身着羽毛衣,头顶小红冠,小嘴尖又尖,爱吃虫和米” 生猜谜底。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定养小鸡的计划”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查找资料或向有经验的人了解饲养知识。 3。分组制定饲养小鸡的计划。 4。看看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拓展 准备饲养小动物的材料和工具

(第三课时)

。 2引入 课前交流会

请生将找到的有关小动物饲养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制作小鸡生长情况记录图表” 1.分组自由讨论。

2.参照课本的提示进行设计。 二.活动:“制定研究计划”

1.谈话:“关于小鸡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你想研究什么?” 2.制定我们的小组的研究计划

3.温馨提示:在饲养过程中,坚持连续观察和仔细记录是非常重要的,考验大家耐心和毅力。

拓展 好好饲养小鸡,并认真记录其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13.养小鸡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研究问题:

研究方案: 年 月 日

14. 小动物的生长 类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1. 能从小动物生长过程的记录中,通过比较找出小动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变化。2.能设计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自己饲养小东物的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形成或加深对动物的关爱。2.能坚持对动物生长过程的长期观察。3.能通过交流体验饲养小东物的艰辛联想到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

知识目标 1.能具体说出小动物在各个生长时期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谈话: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小动物是否长大了? 生互相交流饲养体会。 探究活动

一.活动:“整理我们的记录”

1.自主整理饲养记录。(根据课本提示进行整理)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活动“展示我们的成果” 1.看课本上王佳同学的饲养日记。 2.学习饲养小鸡日记的写法。

拓展 进一步改进我们的饲养记录,学写饲养日记。

(第二课时) 引入 引导谈话:“小鸡爱吃什么?” 生各抒己见。 探究活动 一.交流活动

1.向同学介绍自己饲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交流科学的饲养方法。

3.讨论:设计个性化记录表,记录影子和温度变化。 4.将其他小组同学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自己的统计表内。 探究活动

一.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学习课本上王新叶同学的观察记录报告。

2.交流我们的记录。(汇报不同的记录方式,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 3.互相评价。

4.评一评哪组的观察记录更仔细,研究成果更丰富? 拓展 整理自己的研究报告,让它更丰富 板书设计 14.小动物的生长

小鸡的生长过程

15.毛毛虫不见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对毛毛虫过河的妙法提出自己的假设。2.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某种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过程。3.能归纳出变态发育昆虫的生长发育的基本过程分几个阶段。

情感目标 1.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发现。 2.能与小组其他人协作观察、记录和制作动物标本。

知识目标 1.能解释毛毛虫不见了的原因。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变态发育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创设情景)课件演示:“一条毛毛虫过河,它想过诃,可是河上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它不会游泳,怎么办?过了些日子,毛毛虫自己过河了,你猜猜它用了什么办法?”

1.生自由猜想。 2.生自由质疑。 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1.请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2.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提示:可以亲自观察,也可以查找资料等办法来查找答案。)

3.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 4.参照课本上的对毛毛虫生长变化的观察。 拓展 搜集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毛虫的资料 生自由介绍。 探究活动

一.活动:“毛毛虫的变化”

1.分组交流我们找到的毛毛虫的秘密。 2.看课本提供的图片,了解毛毛虫的变化。 3.用自己的话解释毛毛虫是怎样过河的。 二.讨论活动

1.讨论:“其他昆虫叶也像蝴蝶一样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拓展 集更多的昆虫的生长变化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复习课) 引入 课前交流会 1.将我们找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 探究活动

一.活动:“昆虫的一生” 1.介绍一种昆虫的一生变化情况 2.互相评价。

3.看书理解什么叫变态发育。 二.讨论活动

1.全班同学观察到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又哪些相同和不同? 拓展.根据课本提示学做昆虫标本 板书设计 15.毛毛虫不见了

毛毛虫 → 蝶蛹 → 蝴蝶(毛毛虫的生长变化)

虫卵 → 蝌蚪 → 青蛙(变态发育)

16.我在长大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 能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收集、证明自己在不断生长和发育。2. 能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收集到的证据3. 能通过分析成长记录图标发现身高、体重等变化规律。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挂重物活动的感受,从而体验父母的艰辛。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命的珍贵。

知识目标 1.能描述人类生长的大致过程和变化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谈话:“自从去年的生日之后,发现自己有了哪些变化?长高了?长胖了?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怎样知道自己在生长?”

1.能找出哪些办法来证明自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 2.向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变化,比比谁的证据更丰富。 二.交流活动

1.分组交流我们的变化证据。

拓展 搜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第二课时)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自己生长变化的证据 生自由介绍。 探究活动

一.活动: “设计生长记录表”

1.分组讨论:“怎样设计自己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2.选择身体生长的一些基本特征,设计表格记录。 3.填写我们自主设计的表格。

4.根据我们记录的数据绘制生长变化曲线图。 5.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6.我们还想设计不同的图表来记录。 二.活动:“本领在增长”

1.讨论:我们还有什么在增长呢?2.设计表格记录我们的技能发展。 3.分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第三课时)

引入 谈话:要想学会更多的本领,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提示:要仔细照顾好我们的身体,注意休息和锻炼。) 探究活动

一.活动:“了解人的生长过程”

1.看图理解人的一生各阶段。2。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3。讨论:人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哪些主要变化?(试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进行比较)

二.活动:“比较人、植物、动物的生长”

1.讨论:人、动物、植物比较生长过程和变化一样吗? 2。自己设计表格记录,进行分析、比较

拓展 活动:“体验妈妈的辛苦”

坚持将一个2至3千克的重物绑在自己肚子上,体会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16.我们在长大

我们在长大的证据: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3.能设计试验验证液体、固体和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情感目标 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能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与其它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知识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能够举例说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水烧开、瘪乒乓球鼓起来、电线冬、夏两季的变化”

1.请根据这些现象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探究活动

一.活动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解释生活现象:商店的瓶装液体商品为什么不装满?水没烧开。(参看课本插图)

2。说说我们的猜想。(生自由发言。) 3。记录我们的猜想。 二。活动: “设计实验”

1.分组讨论:“选择什么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2。看看课本的提示。

3。小组讨论多种实验方案。(记录下来) 拓展 找找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自由介绍。 探究活动 一.活动:“实验验证”

1.分组实验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提示:用表格的方式) 2。分析表格,得出结论。

3.交流:在实验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 4.我们的结论:

拓展 用我们的研究结论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第三课时)

引入 活动:“固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仿照活动1来研究。

2.交流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及解释。 探究活动

一.活动:“气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1.猜想乒乓球鼓起来的原因。 2.根据我们的假设设计实验。 3。共同交流得出结论。 二.活动“生活应用” 1.看图解释现象。 2。记录更多的现象及解释。 3。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发现。

板书设计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液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固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气体受热、受冷的研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的性质

18.盐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 1.生自由猜测。 2。教师揭谜。 探究活动 一.活动 “混合”

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

2。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课本67页)

3。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 二。讨论活动

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 2。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 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

(第二课时)

引入 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

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 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二.活动 :“海水晒盐 1.自主学习。 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

(第三课时)

引入 (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

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 二.交流活动

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 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 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 拓展 看图说说 板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

活动:“混合”: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 分类:标准 结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展法治培训简报下一篇:科协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