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

2022-09-11

人性假设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已经司空见惯, 各种各样的人性假设在不同理论学科中似乎顺理成章, 但是, 我们不能因其普遍存在而忽视了对人性假设的质疑和反思。各个不同的理论学说是否都有各自的理论假设?人性假设作为一种理论假设是否有意义?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是否可靠?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自身的人性假设及其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假设存在的意义

社会科学是以不同行为主体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 因而, 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例如, 经济领域的“经济人”假设, 政治领域的“政治理性人”假设等。这些人性假设, 则成为该学科理论构建和现实实践的逻辑前提。但是, “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 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 只能在现实中接受经验的检验”。那么, 建立在这种未被证明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 是否是可靠的或是值得信赖的?更进一步来说, 各个学科中的理论假设, 是否是有意义的?

各个学科和哲学流派中, 常常会有各自的理论假设。例如,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 存在着这样的假设:人的自由的实现, 基本上要同步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用主义和解释学虽然属于不同的哲学流派, 但它们都假设, 哲学必须与现实的生活发生并保持联系。理论假设本身包含着一定的事实性判断和应然性判断, 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被证实或者证伪。其存在的原因在于, 基于这种假设, 我们可以对某个理论进行更加系统的深化和建构, 并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我们依据不同的理论假设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基于同样的道理, 人性假设, 即对人的本性的设想和预判, 在各个不同的理论学说或学科中, 是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存在的, 它是对人们在现实交往中形成的“经验关系”的有选择的抽象, 而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对人性的善恶是很难下定义或者进行清晰的证明的, 证明人性的善恶假设本身, 也许并不是我们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但是, 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 无论是性善论的假设, 还是性恶论的假设, 其在教育中的目的, 都是促使我们完善自我、走向至善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但是, 是否所有的人性假设都可以为我所用?是否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性假设为本学科所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正如不同的学科有其独有的范畴一样, 不同的学科也应该有其特定的人性假设。现实的人是复杂多样的, 各个不同学科的人性假设, 也只是在各自独有的层面和领域中来定义人性, 这正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要求的。所以, 不同学科对人性的假设是有选择性的。

不同学科所确定的人性假设, 只是对于现实中人们的经验关系的一种有选择性的抽象。对本学科的把握越精确, 越能抽象出更加适切的人性假设, 就有可能相应的构建出更加优化和可靠的理论和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 不必从哲学层面上去探讨和穷尽人性假设。而从其独有的领域中抽象出的人性, 也许才更加值得信赖。教育是属人的、人为的、为人的, 对人性问题的探索历来影响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性质、方向与深度。教育, 关注的是人性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中的人性假设尤其要考虑到人性发展的可能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种, 其人性假设是对现实的人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和道德领域中关系的抽象。人性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是其产生和需要的来源。人性的善恶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依据, 人性的可变性, 是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和有意义的依据。

本文着重要论述的是, 人性假设是如何在源头上,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逻辑前提的。而其他的一些人性假设, 如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间性、理性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等, 可能更多涉及的是,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 应该坚持何种具体的方法。

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问题时,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人性假设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主要表现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以及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但为了使人的本性不受后天的侵袭和感染, 就有必要对人进行教化。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 因而, 应当通过礼义法度等对人进行教育, 从而起到化性起伪的效果。世硕是人性有善有恶的代表者, 他认为, “举人之善性, 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 养而致之则恶长”, 这样就把人性的善恶与教化和养育紧密的结合了起来。在告子看来, 人性的善恶不在先天的赋予而在于后天的养习和教化。虽然几位思想家对人性理解的出发点不同, 但他们都从各自的观点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

人性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如果人性不可改变, 那么一切教育就注定是无效的, 人性的可变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原始社会中, 人性更多的接近于动物的属性, 人们对自身和外界事物的认知非常有限, 茹毛饮血的生存状态反应了原始人以满足其物质需要为生活的主要的内容, 但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我们可以发现, 物质需求不仅仅成为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 人们往往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一种人之为人的自我超越性。“一切物质的感性实践活动和一切精神的理论观念活动, 虽然各有相对独立的特殊领域, 但都是为了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向着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展开,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使人更好地存在下去, 使生活更有价值, 使人的规定性得到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的发展”。所以, 人性是不断改变、不断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就在于不断地去改变人性中不合理的欲望和追求, 不断地去推动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追求, 从而, 促使人的行为变成一种更加自觉、自由的行为, 使人性更加美好。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人性的生成和发展

人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 在自我构建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中, 不断塑造着自己的人性, 试图去优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性的可变性既是社会发展所引起的客观结果, 也是主体自我构建的过程。人性的可变性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提供了基本依据。

然而,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 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构建活动, 由于受制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左右和影响, 并非总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规律相一致。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化作用, 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 去构建、生成更加自主的社会主体,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然, 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应该是公有制的全面实现。

教育对于人性, 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一切教育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成就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目的和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中塑造着自己的人性, 人的本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 旨在将“现实的人”培养成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潮流的“理想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 人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和发展, 在认识必然性规律的基础上而愈加自由。

摘要:人性假设是对现实的人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和道德领域中关系的抽象。人性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是其产生和需要的来源。人性的善恶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和存在的依据, 人性的可变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和有意义的依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任务则是在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构建、生成更加自主的社会主体, 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人性假设,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向东.对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追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4) .

[2] 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J].哲学研究, 1997 (10) .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风格爵士钢琴的艺术特色探讨下一篇:汽车制造企业绿色制造模式及关键支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