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体系的水产养殖论文

2022-04-21

小编精心整理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水产养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食品产业体系的高速发展要求在高等院校中需要构筑基于“食品产业体系”的大食品教育体系,培养既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又掌握食品经济管理知识的交叉型复合人才。文章将以我校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为对象,对该课程近二十年的建设过程、现状、课程特色与优势、问题与对策思考等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实验教学体系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1:

转型形势下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途径探析

摘 要 文章对转型形势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的具体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刻探析。从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有效教学”目标展开解析,认为优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材和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科研融合;制定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重视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鼓励老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水化学相关实验,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和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将基地实验和生产实习用于巩固课程实验教学成果。这样能将实验课程教学和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实现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水环境化学 实验课程 有效教学 途径

所谓“有效教学”,即最有效地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夯实基础、强化综合、突出应用和创新,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统筹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1-3] “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升。[4-5]“养殖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尤其突出,课程核心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水质调控方法和水质检测技术等。[6]在目前部分地方院校开展专业从“传统教学型”向“现代应用型”转型大形势下,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水产养殖的实践中去,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和分析该课程“有效教学”的途径。对于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而言,如何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对该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并实施,最后结合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探讨。

1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多且较普遍,重点存在下列问题:

1.1 实验教材少且理论化

目前,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主编有《淡水养殖水化学》教材,该版本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除高职专科院校使用外,其他本科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使用该版本的不多;陈佳荣主编的《水化学》,这本教材在基础理论知识上做了补充和完善,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对学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胶体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否则很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解、消化和掌握,并且与湛江水产专科学校编的版本一样没有成体系的实验教材;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不仅有理论课教材,还专门编写了成体系的实验教材《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也是目前使用较广的版本,但内容偏理论化,深度明显。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内容绝大部分是水体中最基础的一些指标测定和验证性实验,缺乏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补充,没有与水产养殖直接关联的实验项目,有点偏理论,而且囊括淡水和海水水环境化学,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太强。[7]

1.2 专业师资力量缺乏

“养殖水环境化学”虽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也是一门跨门类的综合性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水产养殖专业背景,同时也要具有水域环境和基础化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要上好这门课,达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专业师资力量或团队建设十分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担任“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任教师,这些教师没有水域环境和水体化学知识背景。有部分高校该门课由环境学院或化学化工院的教师兼任,但他们又不具备水产养殖的知识背景,特别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1.3 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且“三性”实验设置不合理

在大多数高校水产养殖专业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虽然都已得到充分地认识,但目前在课程设置和教學内容以及学时安排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课时一般平均只占课程总学时的 30%左右。因为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受其影响学生往往也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态度消极,不主动自己动手,缺乏独立思考。在日常的教学中,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实验多设置为验证性的实验,有些学校即使设置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但这方面实验的比重也明显偏低,因很多高校没有实习基地等条件的支撑,开设应用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效果也不理想。[8][9]总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不够重视,而且實验教学内容也与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严重脱钩。

2 “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改革的措施和经验总结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有效教学”改革探索,以实现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为目的,认为要实现“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优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材和组建实验教学团队

在目前高校专业深度转型背景下,要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将课程的实验内容与所处的地域环境结合起来,我们学校处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主要以渔业为支柱产业。因此,我校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淡水环境化学,所开设的实验课全部与淡水相关。我们对雷衍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进行了优化,结合自身的特色将海水相关部分内容进行删除,增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化学内容。同时,要实现该课程实验的“有效教学”,必须将“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师资进行组建和形成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要体现在理论教学方面,而且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养殖水环境化学而言,实验教学能力可能更重要。教师的专业素质是衡量有效教学的重要尺度,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演进、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要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必须将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拓展知识背景。同时为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目标,教师要主动转变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策略和手段,不断突破现有的教学形态以实现实验的有效教学。[10]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提升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进的或年轻的教师要下到水产养殖基地或企业挂职培训,充分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2.2 强化教师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是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者,“以科研促教学”是高校教师搞好教学的主要途径,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研而纯粹地搞教学工作。教师科研是教师实践成果的体现,它为实验教学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和模板,能融入和驱动实验教学。[11]一个不从事科研工作、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对“养殖水环境化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将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将部分科研内容以实验教学的形式设计成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参与了教师科研,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另外,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上的实验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和具有前沿性,才能使教师熟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设计出更多的前沿性实验。同时,要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效果转化,改革过去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采用影像、VR和CAI课件等形式教授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或从实际的科研案例出发逐渐引导和深入到实验教学中去,直观、明了,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设计实验解决等,提高了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养殖水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团队共有6人,凡是没有科研课题或不从事生产一线实践的教师不能参与该课程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只从事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工作。

2.3 提升实验教学学时比例,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

转型,就是要实现“传统教学型”向“现代应用型”的转变,有效地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要深化“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就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验教学学时比例,制定切合实际的实验项目,将验证性实验融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中去,重视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的生產当中去。对于“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来说,实验课一直是它的重点和闪光点,原本的实验课时比重比较低,约占该课程总学时的35%,但我们经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认为在转型大势下应该将包括实验课在内的实践性教学比重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教改中采取了理论课与实验课各占50%的开课方式,这种开设比例基本上考虑到了我们这类转型高校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特点,甚至有部分学生主动提出进一步增大实验课时的比例。我们重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特别是以综合性实验为切入点,能更多更好地把书本的一些理论知识具体化,变抽象为具体,融入到实验课当中,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书本知识,同时巩固实验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技能。

2.4 鼓勵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加强实验的过程考核

前几年,我校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不仅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很高,并且每个实验都是由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选择好后并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学生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懒惰思想,缺少自主思考的意识,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对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首先,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删掉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即4~6人一组确定实验题目后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分析并自行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其次,学生设计好实验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配制试剂、准备实验低耗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让学生真正了解整过实验过程和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一般属于探索性的实验,因此在实验课程考核时不应太注重结果的准确性,而是要重点考核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将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既拓展了实验考核的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次实验设计注入正能量。

2.5 利用基地实验和实习巩固实验教学成果

“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纯粹依靠室内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室内实验如果脱离实际而不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起来,那就是本末倒置,因此,基地的实验和生产实习这一环必不可少。实验基地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场所,要真正实现“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加强课程生产实习,校企合作,联合育人,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手脑并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高校应积极与省内外水产养殖相关企业联系,主动加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尽量建立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有机会去实际生产单位参与实践和学习。我校该课程的实习基地覆盖了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经济区,主要公司和企业包括大湖股份、大通湖天鸿渔业、岳阳普利农业以及今珠生物等大型水产养殖企业。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在实习基地建实验室,将校内实验转移到基地进行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就有部分来自基地生产一线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采取暑假“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去参与生产实践,既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巩固了实验教学成果,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3 结束语

在地方院校开展专业从“传统教学型”向“现代应用型”转型的大形势下,要实现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必不可少,这是前提条件,对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如此;同时,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科研是实现该实验课程 “有效教学”的保障;三性实验的调整、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现该实验课程 “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建立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无限潜能,实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11-16.

[2] 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376-380.

[3] 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课程与教学,2012.5:42-46.

[4]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0-114.

[5]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2009.1:69-71.

[6] 杨雨虹,陈伟兴,黄金善.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118-120.

[7] 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8] 魏海峰,刘长发,刘恒明.水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3):33-34.

[9] 丁伯鑫.实验操作考核是养殖水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J].职业教育,2009(9):175-176

[10] 陈强.水产专业《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海峡科学,2007(2):85-86.

[11] 哈玲津,朱国霞,刘海学.淡水养殖水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16.44(25):238-240.

[12] 姜宏波,包杰,何剑斌,邢跃楠,于业辉.《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 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3):34-35.

作者:邹万生 罗玉双 石彭灵 刘良国

实验教学体系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2:

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教学思考

摘 要:食品产业体系的高速发展要求在高等院校中需要构筑基于“食品产业体系”的大食品教育体系,培养既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又掌握食品经济管理知识的交叉型复合人才。文章将以我校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为对象,对该课程近二十年的建设过程、现状、课程特色与优势、问题与对策思考等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总结分析将对从事交叉学科教学的一些同行或者有类似问题的相关领域专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食品教育体系;课程教学;食品产业体系

引言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产业的定义正发生历史性的变革,食品产业从定义为“加工业”的时代已经扩展到定义为“食品产业体系”时代。当前,食品产业体系是指农业所获得的农副产品通过食品制造业的加工,其制品经超市等食品零售业,或是快餐、家族餐馆等外食产业实现食品的最终消费的整个内容。这样的体系我们也可将其比喻成上游的农业经上游流通通过中游加工制造从而进入下游的食品流通和销售最终流向消费海洋。

各国对食品产业体系的理解和命名不尽相同,美国称之为“食品系统”(food system),英国叫它“食品产业链”(food chain),日本采用“食品系统”。在我国,一些学者如中国农业大学安玉发教授等人采用“食品系统”[1],并筹建了中国食品系统研究会。上海海洋大学程裕东教授等人考虑到在中文语境中已经有一些名词如“食品分类系统”、“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等,如果命名为“食品系统”会带来一些歧义,因此率先命名为更容易被理解的“食品产业体系”,此命名也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学术届的一些专家的认可[2,3]。

当前食品行业亟需大量对“食品产业体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以便推动食品行业的高速发展。此类交叉复合型人才需要具有以下特征:扎实学习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经济经营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适于食品产业的工商企业、内外贸公司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从事食品经济微观和宏观管理工作。

为了应对“食品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我国一些农林院校(如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里开设了一些与食品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从而培养一些食品产业所需的交叉型人才。上海海洋大学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开设了“食品产业体系”等交叉特色基础性课程,随后又建立了食品物流、食品经济管理本科专业[4],交叉合作构筑大食品教育体系。在此形势下,有必要对大食品教育体系中的交叉特色基础性课程进行整理和总结,以便为后续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开展深入的自我批评,以期鞭策自己提高。本文也将对国内外其他团队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我校“大食品教育体系”和“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的建设过程与现状

上海海洋大学程裕东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留学日本期间,不经意间读到了日本前日本食品体系学会会长、日本食品经济学科创设者之一的高桥正郎教授所编著的《食料经济》,意识到食品产业不再仅仅是与农业生产和运输相关,而是涵盖上游资源生产、中游加工、流通、外食餐饮及最终消费等方面,而我国在此领域中缺乏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因此回国之后在国内率先开设“食品经济学”课程,主要面向我校食品学院本科生。后来改为“食品产业体系”课程面向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开设,改为“食品产业体系概论”课程面向食品学院本科生开设,2007年入选上海海洋大学精品课程。程裕东教授在学校层面上大力推动“大食品教育体系”学科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管理学院在2004年正式建立“食品物流管理”学科、2006年初正式建立“食品经济管理”学科,食品学院在2005年正式建立“食品物流工程”学科。

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我校由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组成的“大食品教育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目前主要面向大三本科生开设。每年面向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和食品物流管理专业开设2门次(春节学期和秋季学期各1次,每次32学时,每个学期有60-100名学生选修本课程),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开设1门次(秋季学期1次,24学时,每个学期有40-80名学生选修本课程)。“食品产业体系”课程共计由九章组成:第一章:食品产业体系概述;第二章:现代饮食生活的特征;第三章: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体系;第四章: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上游资源生产领域;第五章: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中游加工利用领域;第六章: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下游零售消费领域;第七章:食品流通业;第八章:食品产业体系的政策与食品安全;第九章:食品产业体系的国际分工。现有课程设计基本涵盖“食品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目前该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作为“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一门关键交叉特色基础性课程,为我校培养食品复合型人才添砖加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特色与优势

本章节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当前“大食品教育体系”下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分析。

(一)着眼顶层设计,课程框架合理

当前,世界与我国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食品产业体系的定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涵盖上游资源生产、中游加工、流通、外食餐饮及最终消费等方面。因此在“大食品教育体系”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食品经济等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中,需要对学科进行顶层设计,让学生对整个食品产业体系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食品的各类课程时候,可以主动或者被动地思考所学课程如何为食品产业体系服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促进学生对食品产业的深入理解,为未来进入食品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食品产业体系”课程正是着眼于顶层设计,为学生构建“食品产业体系”全图。

课程框架分为九章(如上所述),既涵盖了现代饮食生活的特征、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体系等产业基础知识,又包括上游资源生产、中游加工利用、下游零售消费等食品产业体系的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三部分,进一步又将食品流通业、政策与食品安全、国际分工等贯穿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进行重点单独讲述,从而建立合理的课程框架。构建了“食品产业体系”全图,就有利于学生对“大食品教育体系”的课程进行梳理。对于食品学院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其他课程(主要是食品类课程,少量经济管理类课程)定位到为食品产业体系的某一部分、某几部分或者全体服务,比如“食品营养学”等课程贯穿食品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食品原料学”等课程对应于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上游资源生产领域;“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课程对应于食品产业体系的政策与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新产品开发”等课程主要对应于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中游加工利用领域。而對于经管学院的学生而言,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其他课程(主要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少量食品类课程)定位到为食品产业体系的某一部分、某几部分或者全体服务,比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国际货运代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食品冷藏链技术”等课程主要对应于食品流通业;“零售管理”等课程对应于食品产业体系的组织形式及其功能——下游零售消费领域。

(二)整体分析体系,阐明特征规律

“食品产业体系”课程注重整体分析整个食品产业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每堂课都会强调食品产业体系全图,再引出本章需要讲述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入理解食品产业体系。从食品产业体系的观点出发,对食品的原料生产-原料流通-食品制造,加工以及批发-产品流通-食品零售业,外食餐饮业-最终消费,饮食生活的各组成单元加以详细的考察和论述。以食物资源食品化的过程以及确保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的提高为对象,从体系的角度对体系形成所包含的各产业组织的特征以及在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食品体系的影响重点加以系统的论述和解说,探明整个食品体系的发展规律,着重对发达国家(尤其对经历过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战后新型食品产业体系的确立与发展)的食品体系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加以研究和比较,分析并预测我国食品体系的内部构成及其发展变化方向。

对具体的组成单元进行讲述时,注重阐明特征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章节需要讲述的食品产业体系的组成单元,重点对各组成单元的构成和变化发展过程加以讨论和解说,指出对食品体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加以分析,从而阐明各组成单元的特征规律。

通过以整体的概念来分析食品产业体系,并对各个组成单元的特征规律进行总结阐明,再回归到食品产业体系全图,从而探明整个食品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律。这种整体-单元-整体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的知识强化,从而使学生学习本课程时在大脑中建立“食品产业体系”全图。

(三)理论联系实际,启迪科学思维

本课程是理论课,没有与之关联的校内外实习或者实践,但是又与实际紧密相连,如果学生们在上课前有一些相关实践经验,将有助于对食品产业体系全图的构建以及对于其他课程与食品产业体系的关联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1.在课堂讲述知识时,举例常为大家身边的例子,从而使学生可以将课堂讲述内容与他们身边的食品知识关联起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如讲述现代饮食生活的特征这一章时,可以列举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外卖、电商等;2.学生身边没有类似情况的时候,通过在课堂中播放视频、PPT中列出图片等促进学生对食品产业体系的理解,如讲述上游资源生产时,通过播放冰岛渔网捕鱼、小龙虾养殖技术等视频来加强学生的理解;3.食品产业体系发展迅速,因而在授课时候需要经常更新数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及时更新体系数据,如在讲述上游资源生产时,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出版《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的新数据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注重将食品产业体系高速发展的理念深入学生们的头脑中。

(四)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创新能力

本课程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教师理论授课、学生分组自学、学生课堂PPT陈述(5分钟)及讨论等方式构成。其次,安排一次学生专题演讲与讨论,主题为《世界食品产业体系发展及其教训》,安排学生分组对美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食品产业体系进行自学总结,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及讨论。再次,安排一次学生食品流通业相关科研论文撰写,让学生们以《食品科学》杂志的格式要求,选取中国食品流通业中的某一个方向或食品等,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数据、已经发表论文资料等,系统总结这些信息,撰写出一篇有主题、有内容、符合杂志投稿需求的科研论文草稿。最后,将期末考试也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以上多种教学形式,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出可以应对食品产业体系高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当前我校“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本章节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对当前“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的问题进行思考及对策分析。

(一)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出版

食品产业是高速发展的,每年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十年前根本无法预计到现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食品时代。因而,“食品产业体系”教学过程中需要常态性地更新数据、总结新趋势,这样也就对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校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使用程裕东教授在2004年编写的自编讲义《食品经济》,由于时间较长,有些数据及内容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亟需组织专家在《食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更新、出版课程教材。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发现每一章节是由基本知识概念和发展趋势组成,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建议每一章节前半部分撰写基本知识,如在食品流通业这一章中,对食品流通业的定义、分类、各种食品流通渠道、世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三种主要模式及特点、不同食品所需食品流通方式及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后半部分以数据说话,通过分析数据来介绍最新的发展趋势,如在食品流通业这一章中,查阅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等资料,对水产品、蔬菜、肉禽等的食品流通特点和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这样的教材模式,有助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及数据更新,也有助于听课学生熟知基本知识,并掌握食品产业体系的数据分析方法。

(二)课程师资的组建与优化

在“食品产业体系”近二十年的发展中,课程负责人依次由程裕东教授、曲映红副教授、钟建副研究员负责,教学团队均是食品学院的师资。通过教学团队的教学过程感悟及相互交流,认为课程师资必须要具有“大食品教育体系”背景,既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有较好的背景知识,也要对食品经济管理方面有较好的背景知识,简单来说是既要懂技术也要懂管理。具有这样背景的课程师资才能讲好本课程,带给学生们更好的体验,让“食品产业体系”全图深入学生脑中。

在今后的师资组建与培养中,可能有以下四种方式来建设和优化课程师资:1.引进或者培养“双师型”(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教师;2.现有教师在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等资助下或者自费深入食品行业进行定期地实践,所实践成果反馈本课程的教学;3.现有教师自行从事“食品产业体系”科研工作,发表相关科研论文,并反馈本课程的教学;4.教师团队由食品学院和经管学院的教师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具有食品和经管背景的教学团队。

(三)课程实践的深化与开放

现有的教学模式有理论授课、学生分组自学、学生课堂PPT陈述及讨论、专题演讲与讨论、科研论文撰写、开卷考试等,另外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视频播放食品产业等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食品产业体系与产业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能将课程实践加入到本课程中,将会取得更为优秀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结合我校校内和校内实践基地及实践成果进行,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多种方式:1.加强食品科学实践,让学生们参观并在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进行适当的食品加工实践;2.加强经济管理实践,如安排学生们分组对食品产业体系相关单位如政府、制造企业、食品零售超市、大型卖场、批发市场等进行调研实践,调研成果进行宣讲与讨论;3.结合学生暑期实践进行,让学生们将暑期在食品行业实践的成果进行宣讲与讨论;4.邀请食品产业体系的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

(四)教学学期的设置与改革

当前,“食品产业体系”面向经管学院本科生在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食品产业体系概论”面向食品学院本科生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之中、之后都会学习“食品产业体系”相关课程,因而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将之前和之中学习的其他课程定位到“食品产业体系”全图中,也要求学生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其他相关课程中主动将其定位到“食品产业体系”全图中。另外,也要求授课教师对各专业所学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相关课程定位到“食品产业体系”全图中。因此教学学期的设置尚需进一步深入考虑,考虑在本科生大一第一学期作为“名师导航”课程,在本科生刚进学校即可对整个食品行业有所了解,有利于其了解其未来工作的对象、性質、内容等,从而尽早为之努力。

四、总结与展望

食品产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注重大食品教育,培养既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又掌握食品经济管理知识的交叉型复合人才。因而在高等院校中需要构筑基于“食品产业体系”的“大食品教育体系”。我校在全国率先开设面向本科生的”食品产业体系“课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本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高度发展的食品产业,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我们努力解决,以便推动我校乃至我国食品产业体系的发展。以上一些思考,希望对一些同行或者相关领域的有类似问题的专家有所启发。

致谢

本论文受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专项建设课题(2017-1)资助,论文作者钟建在教学过程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教授的指教,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齐藤修,安玉发.食品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李含琳.打造西北出口清真食品产业体系的八条主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05):5-6+10.

[3]熊峰梅.转型升级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J].当代江西,2016(07):16-17.

[4]徐开新,高健,蒙少东.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J].兰州学刊,2008(12):74-76+158.

[5]夏娜,任小娜,贾淑萍,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究——以喀什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23):134-136+139.

[6]韩珍琼,程道梅,马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7(20):37-39.

[7]董艺凝,贾小丽,蔡华珍,等.工作任务仿真模拟在互动教学中的建立与应用——以食品标准化课程体系为例[J].高教学刊,2016(05):79-80+82.

作者:钟建 栾东磊

实验教学体系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3:

高等院校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从培养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愿望出发,针对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进行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评价方法、注意事项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改革

水产动物疾病学作为一门高等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是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流行规律、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识别常见水产动物病原体,理解疾病综合预防的重要性,掌握快速诊断和有效防控常见病害;推广健康养殖,为养殖生产服务,使养殖产量达到稳产、高效,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较大比重,使学生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规范,实验学时数占课程总学时的1/3以上。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近年来,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组,启动了以培养“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求创新”的高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引入设计型实验为手段,全面围绕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水产病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指导教师为主体、以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基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教材逐步进行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过程中学生较少讨论和交流。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独立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没有达到通过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理想的素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验技能,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只关注实验结果,忽视操作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要实验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实验结果一般都会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也没有成功的喜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学生逐条照着做,所有学生实验内容、方案、仪器设备雷同,实验结果统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单调乏味。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随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养殖环境日趋恶化,水产动物疾病种类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掌握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实验仅仅是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以研究性问题为起点,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初级研究者,或者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地去工作、思考。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材料,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果以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三个转变”:转变简单验证为自主设计,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实验操作阶段和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

1.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学生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器材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如果部分学生自已确定研究题目有难度,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推荐题目中选择。为了适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题目,以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密切联系教学大纲,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水产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产药物的剂型与使用方法、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学与分子学诊断、常用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药敏实验、渔用免疫菌苗的制备与免疫途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等。

2.实验操作阶段。学生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验证预设实验目标,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自己动脑思考,或与小组同学讨论,最终得出最佳实验结果。

3.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学生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要求写成科技小论文。成果交流主要以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时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实验小组,简要概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主要步骤、观察现象或指标、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的得失成败,对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及个人体会等,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在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相互合作,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以后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与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情况,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和实验态度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这种考核比以往实验技能考核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实现个体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实验设计方案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确立题目后,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最后修改后定稿。指导教师根据初稿和定稿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①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②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观察现象或测定指标、注意事项等是否详细具体、表述清楚;③实验基本项目是否齐全、规范。

2.实验结果的考核。实验结果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时要突出实验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同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随后回答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根据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否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答辩表现情况、实验态度和表现等给予评分。

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自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增强,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由66.2%增至91.8%,增加了38.6个百分点。

2.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加强。设计型实验是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操作技术和技能。

3.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学生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学生经过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写出初稿,经教师的审阅、返回修改,最后基本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相对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所用仪器也较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的利益,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5.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后还要完成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有好处。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由不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科技论文转变为基本会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写科技论文,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实验内容的层次性。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使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实验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培养。

2.注意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在设计型实验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在时间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注意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设计型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包括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才能够在实验题目的确立、实验方案的审查、修订、答疑辅导、报告批改(或论文修改)等整个实验流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研究。在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向学校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或“挑战杯”,或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进一步就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从而能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之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路斯,邹龙江,潘学民.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96-97.

[2]李炳奇,刘红,王东.开发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2,12(2):69-70.

[3]张俭,伍贤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5,(1):69-69.

[4]张伟妮,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2):100-102.

[5]黄辉,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91-93.

[6]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4):187-189.

[7]胡卫东.设计型实验的实施与思考[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2):68-69.

[8]黄丽娟,赵善民,何显教,等.改革实验考核模式,提高生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29-631.

作者:徐海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市场营销和市场分析简析论文下一篇: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