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典型事迹材料

2023-03-10

第一篇:农村妇女典型事迹材料

农村妇女创业典型材料

农村妇女创业典型材料

夏红霞,女,汉族,初中文化,生于 1975 年6月,家住**西省**县**镇中镇村四组,全家 5 口人,父母、丈夫、孩子和本人。

她是计划生育家庭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她创办的布鞋作坊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得到各级政府和计生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农村家庭妇女创业致富树立了榜样。

她带头响应计生政策,争做新时代青年女性。夏红霞原系**县**镇东南镇村人,初中毕业后走上社会,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结识了现在的丈夫,1998 年11月两人正式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于1999 年12月生育一男孩。她亲身感受到父母抓养她们的艰辛,也亲眼目睹到农村中一些多孩家庭的艰难境况,说服父母,打破农村传统的婚育观念,动员丈夫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决定不再生育,并于 2012 年申报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现在全家三代五口人,互敬互爱,美满>幸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村邻称赞!

夏红霞在家庭是一位贤妻良母,在村里她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她身上,既有中国农村妇女善良,纯朴的美德,更有新时代青年妇女敢闯敢干的魄力。婚后,看到当地皮毛生意红火,她就和丈夫做起了皮毛手套,好景不长,就在两年后皮毛生意走向了下坡路,他们的生意也走向了低谷,经济上也是负债累累。可是这对于夏红霞来说这并没有把她打到,虽然皮毛生意是不好了,但可以转行。通过两年的皮毛生意让她掌握了很多市场信息,她感觉布鞋生意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再加上自己毕业后在一家鞋厂工作过得经验,就干起来布鞋加工的生意!

勤劳创业,带动群众!从最初的她和丈夫两人的生产,发展到今天百余人,带动了周围村庄一些家庭妇女,解决了一方妇女就业问题!最初两人的生产已经是供不应求,想扩大生产的她们在经济上已经无法走下去,这时找到了我们镇党委政府,找到了我们计生协会,通过我们的跑办为她们获得了农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让他们的生产扩大梦想得以实现!同时也带动了周围村庄的妇女,解决了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赢得了政府和计生部门的充分肯定!

第二篇:优秀妇女典型事迹材料

优秀妇女典型事迹材料

在县妇幼保健院小儿科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孩子哭闹声中夹着家属的叹息声、唏嘘声,人们总能看到一位精明强干的护士穿梭在各个病房,一会儿为孩子扎针,一会儿又在和孩子家长沟通交流,还要不时对其他护士交代注意事项,忙碌的身影没有一丝空闲。她就是小儿科护士xxxx。

1997年毕业于护理专业的xxxx带着南丁格尔崇高的爱与奉献精神,在医院一干就是16年。16年来的护理工作让她尝尽了护理工作的酸甜苦竦,但她说:“用辛勤的汗水换取无数患儿的康复,我不后悔。”

儿科俗称“哑科”,大多数护士都不愿意去,不但工作繁琐、任务重,而且和小病号交流沟通也很困难。完成常规的护理工作既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xxxx很喜欢这些可爱无比的孩子。每天踏进病房,她都会保持最灿烂的笑容,用鼓励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并用最精湛的技术减轻他们的痛苦,xxxx被家属们亲切的称为“宋一针”。她喜欢哄孩子们说:“来小宝贝,不哭,阿姨给你扎个不疼的„„”病房里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脾气更是各有迥异。为了和他们尽快熟悉,xxxx用心留意每一位患儿及家长的性格之后,见什么孩子说什么话,该鼓励的鼓励,该表扬的表扬,表现好的还有一小段纸胶带的奖励,这样一来,效果大不一样。而对于那些不会说话无法言语交流的孩子,xxxx就勤观察,抽空抱抱他们,找一些孩子的优点说给家长听,或是讲解一些家长需要掌握的育儿常识。

尽管工作很忙、很累,但是xxxx并没有放松学习。2005年,她参加了自学考试,顺利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在她的带动下,全科形成了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她以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关心着每一位护士,为她们排优解难,积极为她们提供锻练的平台,并以身作则,教育每一位护士如何面对病人和家长、怎样说服病人家长理解儿科的工作、同事间该如何相处等等,如今的儿科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同事之间互相帮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在积极进取的状态下完成各项任务。

当记者问她,你为什么选择儿科护士这个行业?既辛苦,又不讨好。她笑着说:“小孩子多可爱啊,看到他们就想起了自己家的孩子,我希望可以帮助那些生病的孩子,让他们早点康复,都是做母亲的人啦,心都是一样的„„”说着这些话,眼里流露出母性的光辉。

第三篇:乡镇妇女工作典型事迹材料

集聚合力开拓创新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县**乡妇女工作典型事迹材料

%26shy;**县**乡地处偏远,距县城39.3公里,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10946人,其中女性5363人,占人口总数的49.8%。全乡共有17个党支部,其中女党员52名,占党员总数的10.3%。

近年来,**乡妇联

紧紧围绕“抓好创建构和谐”的工作思路,依托各类载体积极开展以人为本、以提高全民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活动,使妇女在文明美道德建设中彰显光彩,为促进全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乡政府被三明市委、市政府评为“2003—2005市级文明乡镇”,乡妇联连续六年被县妇联评为“妇女工作先进单位”。全乡共有种养殖女能手126人,其中从事养鸭、板鸭加工46人,水柿种植58人,毛竹种植人12人;营销女经纪68人,“双学双比”竞赛女能手34人,科技致富女能手16人,科技示范户20户、“一对好婆媳”48户、“五好文明家庭”户60户、“美德在农家”示范户4户。

抓好创建培育典型 倡扬文明道德新风尚

在每年的“三八”、重阳节等节日期间,乡妇联都深入开展评选表彰“树文明新风样榜户”、“和睦相处好婆媳”、“尊老敬老、孝敬父母”模范户活动。主要采取个人、群众、组织推荐等形式,经乡、村严格把关,公示无异议后而评选出的在生活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家庭及个人典型。通过表彰、交流、宣传,以典带面,大力倡导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杜坑村的胡安禄就是在评选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现已76岁的老人胡安禄四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97岁高龄老母亲的感人事迹在全乡成为佳话,分别在福建综合频道、三明、**县电视台和《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等电视、报刊中深入报道,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示范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07年,在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获得“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奖,同年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县首届“十佳文明市民”。同时,乡妇联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新型的婚育观念,不断改进创新宣传方式。在全县率先启动开展了“以树文明新风建和谐家庭”为主题的“婚育新风进万家”计生宣传活动月活动。主要以知识竞猜的方式为主,通过组织学习,以现场提问,抢答、有奖必答的形式,灵活地将相关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妇幼、生殖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融于活动中,充分调动妇女们学习政策法规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一喜闻乐见的方式受到了妇女群众们的欢迎。

强化服务 优化载体 搭建妇女发展新平台

乡妇联始终本着“急妇女之所想,办妇女之所需”的服务宗旨,立足实际,依托载体,为妇女在经济、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搭建平台,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发挥“半边天”作用。一是大力实施“女性素质工程”,搭建学习平台。主要采取授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开展水柿、柑桔、毛竹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及新农村政策、计生、妇女儿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期以上,理论政策培训班2期以上。通过培训,全乡80%的农村妇女能掌握1—2门的农村实用技术,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大幅度提高。全乡11个行政村,共有10个村的11名女性进入村两委,女性进入村两委比率达91%,比上届提高了63.8%。二是着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搭建信贷平台。针对农村妇女“发展项目缺资金”的问题,在全县率先启动了农村妇女小额信用贷款工程,为妇女提供发展小吃、板鸭加工、毛竹生产等项目的信贷服务。通过成立“妇女信用联合体”,大力开展信用妇女活动,目前资助面已扩大8个村,累计为妇女发放信用贷款36.5万元,切实解决了农村妇女的燃眉之急。三是深入开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搭建舆论平台。积极与县广电局、县委报道组密切配合,对全乡妇联的工作动态及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妇女致富的典型,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2007年,庆洋村水柿种植户胡木姬被市妇联评为“三明市双学双比”女能手,她的个人典型事迹分别在《支部生活》、《福建日报》、《三明日报》、省妇联网等重要党报党刊及网络上发表,起到良好的宣传带动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向社会展示巾帼风采,展示乡妇联工作的活力、实力和号召力,激发妇女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围绕主题寓教于乐 营造文化活动新氛围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乡妇联集聚合力,精心组织,适时开展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活动,群众性文化开展的有声有色。“三.八”节,分别开展以“新农

村、新女性”主题实践活动,举办了一场全乡妇女穿编竹凉席技能赛、组织乡机关女干部、村妇干和农村妇女“走出山门看发展”,先后到浙江杭州、安徽黄山及北京参观学习,进一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五四”青年节,举办了“魅力青春”文艺晚会;母亲节期间,开展以“感恩母亲、弘扬美德”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

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六一”儿童节,以“在社会关爱中成长”为主题对受助的“春蕾女童”进行了专题的新闻报道;“七一”期间,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社会主义荣辱观演讲比赛。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以“喜迎十七大,共建和谐新农村”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一场青年歌手比赛,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乡妇联在工作中,始终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构建新和谐,实现新跨越,时刻迎接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以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全国妇女十大的胜利召开,引领全乡妇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篇:村妇女主任典型事迹材料

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女,汉族,现年57岁,任县南唐乡云唐村妇女主任。

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学校里,面对两位已80岁高龄,长期因病卧床不起的老人和两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她不离不弃,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柔韧,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一)

1971年高中毕业后,返回本村务农,同年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她

作为妇女主任,看到村里学校缺老师,就兼起了本村小学的代课教师,这一代就是16年。在这16年里,她总是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用慈母般的胸怀呵护着每一名学生。由于肯吃苦、善钻研,她所带的班级成绩年年是全校第一,而且在南唐乡名列前茅。然而,1988年,公公得了痴呆症,神志不清,每天走出去不知道回家,有时甚至裸体满街跑,她不得不随时去找,公公一病就是整整十年,在公公去世后,还没等到这个家恢复元气,婆婆又患上了高血压、脑梗塞,再加上腿脚不便的母亲,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繁重的家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坚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收拾老人的房间,帮她们洗脸、梳头,然后做好早餐,照顾她们吃过后,再去学校。

,丈夫突发心脏病,死在南唐乡东下坪学校里。面对丈夫的突然离去,一家老小,白天哭,晚上哭,全家上下,哭成了一堆。不久婆婆因儿子的早逝,悲伤过度,病倒在床。一对正在读书的儿女,看到家里悲惨的景象,要退学回家帮妈妈干活。得知后强打精神,到亲朋家借钱给婆婆看病;凑齐学费,打发儿女上学。

婆婆的病稍有好转,为了能多挣点钱,又再次到邻村的小学任教。她每天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回来照顾两位老人,奔波忙碌了一年多。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的事情又发生了。

农历10月初2,婆婆突发脑梗塞,送到医院,昏迷不醒。医生推辞让她回家准备后事,但坚持日夜守护,擦身按摩,耐心伺候,昏迷七天的婆婆竟然奇迹般的苏醒了!但终因年事已高,加上严重的心脏病,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吃饭要靠人喂。农历8月初5,在本村娘家无人照料的母亲因高血压下炕摔断右大腿,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虽花去6000多元,还是落了个不能独自行走。出院她只好把母亲接到家里,同时照料两位瘫痪老人,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随后的几年里,两位老人一遇大病要住院,为了省住院费,她就早上把两位老人用小平车拉到医院治疗,下午再拉回家,第二天再去。时间长了,她还学会了打针、输液,一般病医生看后,她在家里就操作了。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转眼间,婆婆和母亲这两位已经80多岁的老人,已瘫倒在床六年多了。作为她们唯一的亲人,每天重复着给她们洗脸、梳头、喂饭、喂药、打针、擦屎端尿等一成不变的事情。天气好的时候,背上她们坐上小平车,拉上她们到外边散散步,晒晒太阳;春天来了,老人们想吃香椿了,她就不顾自己已是50多岁的年龄,搭上梯子爬上树去掰香椿;到了冬天,婆婆患有腰疼背凉病,她从不嫌弃老人,就和老人睡一个被窝,给老人暖暖腿、脚,暖暖背。给老人翻两次身;经常,老人一个喷嚏,把饭喷她一脸,她总是微笑着,擦一把脸,继续喂……直到今天,老人身上无一处褥疮,老人房间无一点异味。村民们都称赞说:“不愧是天底下最好的媳妇!”

(二)

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用瘦弱的肩膀背负着两位老人,让她们安度晚年;她用破旧的平板车和超重的自行车承载使命,让贫困潦倒的家庭有了生机;她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编织希望,让儿女们走上了成才之路。

12月份,正在上海同济大学读书的儿子,突然打回电话说,他的眼睛疼痛难忍,并已化脓,住进医院无钱治疗。孩子是母亲的命根子,儿子的眼痛象针扎一样刺痛着她的心。她一连几天四处借钱,准备儿子的治疗费用,最终也没有借下1000元,这也许是受家庭败落的影响。此时此刻,这个坚强的女人心在滴血,无奈之下,她偷偷跑到曲沃卖了几次血,换回了640元钱。最后,还是邻居把准备盖房的钱拿出了3000元借给她,儿子同病房的好心人暂垫了3000元,这才凑足了7000元的手术费。在住院期间,医生埋怨说:“你家里都是些什么人呀!娃眼睛都成这样子了,也没有一个人来看看!”的心都要碎了,她不是不想去看儿子,是家里离不开呀!那段时间,她要照顾两位老人,还得外出借钱凑足手术费。经过一连串撕心裂肺的打击,她有些力不从心,支撑不住了。

长期的奔波劳累,让病倒了。8月的一天,她发现自己行血,一开始她满不在乎,以为是妇女的例假,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还不见好转,血疙瘩跟鸡蛋一样大,牙房都白了。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强行用摩托车把她带到医院去检查,结果显示,她患上了严重的子宫肌瘤,需要马上做手术!生性倔强的哪肯听医生的。无论村民如何做工作,她就是不做手术,她不是不想动手术,是家里的两位老人离不开呀!是家里的钱不允许呀!最后在村民的紧逼下,才拿了点药,一直坚持到现在。但她一想起儿子在大学一天仅吃两顿饭就

第五篇:优秀妇女的典型代表事迹材料

**,**县畜牧水产局计财股股长,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县优秀妇女的典型代表。3年来,**通过设立“杨姨助学基金”,资助了14名高中贫寒学子,为社会贡献了一份爱心,为莘莘学子铺平了求学之路。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坚强的性格,支撑起一片片精神的天地,用残疾的身躯,演绎出一幕幕的精彩人生。**同志身残

志坚,真情助学的先进事迹报道后,很快就在溪州大地四处传扬,她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传承,是**精神的延伸,是党性在闪光,是爱心在接力。

同事心中的好艳姐

**,县畜牧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02年,她到局办公室上班的第三天,一位局领导交办她找一份文件,由于她还不熟悉环境,没有及时的找到领导要的文件,被领导批评了。当时她觉得很委屈,坐在那里静静地流泪,显得是那样的无助。 这时,一位30来岁、双脚有点跛的大姐走了进来,看到**委屈的样子,仔细询问事情的经过,并耐心的安慰她:“没关系的,我以前也受过批评,领导的批评不要放在心上,要尽快熟悉办公室工作,为领导服好务。” **坐在办公室里,回味着跛脚大姐激励的话语,看着她鼓励眼神,是那么的亲切,终于释怀,暗暗下定决心,要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位跛脚的同志,就是畜牧局同事口中的好艳姐——**。 在此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得到了艳姐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成了她的良师和益友。 同事汪金翠刚开始进入办公室工作时,难免有一些不习惯,不顺利。看见她有时候心烦气躁,**就主动找她谈心,开导她:“你年轻,慢慢学,以后就什么都会的。要有耐心,不要怕麻烦”。汪金翠看见**虽然残疾,但是还这么关心自己,很是感动,从此就把**看着亲姐姐一般。通过努力,汪金翠很快进入工作角色,现已成为办公室工作的一把好手。 退休的老同志生病住院,谁家有大事小事,总是有她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同事心中的好艳姐。

丈夫心中的好妻子

**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落下腿部残疾,家庭又是半边户,孩子在小学读书,丈夫是一个老实农民,2007年因为患病动了手术,不能做重体力活。**除了上班,还要照顾家庭。即使家里困难,她也是笑着面对,从不给领导提要求,添麻烦。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孩子的开销越来越大,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助学开支等一切一切全靠**的那点工资,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显得更加憔悴了。 她的丈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以2分利息悄悄向朋友借了4万元买了一辆二手车,为的是**看学生时接送方便,打工之余也可以跑跑车,补贴家用。**知道后,十分生气,埋怨丈夫,“这么大的事情你应该和我商量啊,你知道这不是小数目,以后怎么还呢?” 一番争执过后,艳姐心里挣扎和痛苦着,她心里清楚:自己单薄的臂膀实在是撑不起这些啊。但是车买回来以后,就成为了**助学的工具,每次到贫困学生家去或是到学校看望贫困学生,给他们送生活费等,都是丈夫开着这辆车一路陪着她。正如**丈夫所说:她是世上最好的女人,是他的好妻子。一点一滴的平凡聚集,一丝一毫的爱心汇拢,一颦一笑的真情流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学生心中的好杨姨

在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中,一位在高中时代曾经受到过**无私帮助的外地同学,得知**家庭十分困难,就向同学们表示,以后会长期资助**家庭及孩子读书,当时**听了十分感激,但她毅然拒绝了这位同学的好意。她说,“非常感谢同学的关心和鼓励,把我当做亲姐妹一样看待,我现在一切都还过得去,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公务员,但是我很满足。我们这里很多贫困学生,因为家庭困难,即将面临辍学的危险,我更理解读书对于贫困学生的那种渴望,要资助你就多资助几个贫困学生吧。”这位同学知道**的个性,知道再坚持也没有用,就答应了她的提议,并且说,“钱我如期打给你,怎么安排,随你自己处理”。经过协商,他们最后达成协议,由这位同学出资,具体事情由**负责操作,并且定名为“杨姨助学金”,资助活动会长期进行下去。就是这么一个还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别人的帮助,转而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叫做大爱,这份情叫做真情。随后,**利用工作之余一个一个走访资助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及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在颗砂乡走访了解尹慧家庭时,因为下雨天,**在过河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膝盖擦破了皮。寒风吹得人打颤,但她忍着剧痛,也不要人搀扶,一路同行的朋友劝她,“咱们改天再去吧,你看你的膝盖都出血了”,但是她坚持着一步一步往前走,那种义无反顾的劲头,让朋友也无可奈何,只好一路由她,因为她心里牵挂的是孩子们的读书问题啊。

家住勺哈乡新农村的王琴、王竹姐妹俩现在就读一中高二,她们全家七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党员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农村教育资源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