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入新课教学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导入新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更有利于教师开启语文大门,引领学生遨游于语文殿堂之中。1插图导入法课本中的插图,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其实,能合理运用,解读得好,也能加强对语文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导入新课教学论文 篇1: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导入新课之我见

当前的教学中,许多课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举例学生分析”这一模式,致使学生缺乏投入精神,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以朗读激情、故事明理、设计悬念等作为载体。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多处于被动调节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待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升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逐步启动,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不得不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把两个学生叫到讲台,然后用手帕蒙住他们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玩“贴鼻子”的游戏。结果,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毛上。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他俩把鼻子都贴错了?

生:由于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

师:回答得非常好!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当然会贴错了。那么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还有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师提的问题上,有部分学生已偷偷打开课本)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导入新课方式设计得很好。使学生进入想急于知道这个答案的状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寻究意,然后教师板书课题,水到渠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换了个位置,但是其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是这样导入设计:

第一步:提问学生学过哪些古诗,要求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几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第二步:板书课题《游园不值》,然后让学生齐读题目,打开课本,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并回答题目意思。

第三步: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2.要求学生试读,画出不懂的地方,自己查找或同桌之间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提问。

3.学生齐读,并想一想,为什么说“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很快便理解了全诗的大概意思。

第四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说一下古诗的意思。

第五步:

1.要求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读(前两句低沉,后两句愉快)。

2.要求学生进行一场读诗比赛,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应该有勇气向其他同学挑战。)

3.问学生读这首诗时脑海中能想到什么?把自己想像成那位诗人,想一想能想到什么?

第六步:以最快的速度抄写这首诗(注意:不常用的字)。最后让学生默写这首诗。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中,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能够保持畅通。一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片断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住,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如果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们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上《燕子》这一课时导入新课的设计是:

师:我们共同唱一唱《小燕子》这首歌吧!(师生一起唱《小燕子》)。师:下面哪位同学能通过唱的这首歌说一下燕子的生活习性?

生:春天飞到我们这里,也就是飞到北方。

师:(板书“春天”)说得很好。又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所知道的燕子的其他情况?

生:燕子低飞,说明要变天了。还有人说燕子在谁家搭窝谁家的生活条件就会变好。

师:很好,我们的这位同学对燕子还比较了解。板书“燕子”。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课就是《燕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共同看看课本上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

上述教例片断中,把导入新课与歌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心情不仅得到放松,还通过这首歌知道燕子一到春天就会飞到这里。这种导入不仅和本节课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蒙古族小学 )

作者:郝秀娥

语文导入新课教学论文 篇2:

语文教学导入新课的八把“金钥匙”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更有利于教师开启语文大门,引领学生遨游于语文殿堂之中。

1 插图导入法

课本中的插图,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被忽视。其实,能合理运用,解读得好,也能加强对语文的理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进入课文之初,可与学生一起读课本插图,讨论画中内容,学生不难发现画中之景——肩上扛锄的老人、刚升起的月亮、田野、草等。接着提问:文中人物是谁?他真的是地道的农民吗?他为什么要隐居生活?由此激发学生兴趣,他们急于学习课文,了解事情真相。

2 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语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大小相同且水位一样,分别装有淡水、浓盐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做鸡蛋沉浮实验。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说出“水有问题”。然后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的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3 细节导入法

细节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如《我的母亲》,可以从中间突破,抓住母亲的一句话大做文章。在文中当作者背书背得不好被父亲打板子的时候,文中这样写母亲:但她却时时从哽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的上下文,透彻地去理解它的内涵,学生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作者艺术匠心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母亲疼惜孩子同时又希望孩子上进的情感。

4 谜语、对联导入法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猜谜语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幽默的手段,能启迪学生的大脑,开发智力,因此是导入新课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阿炳在1950》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给你们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显得很惊奇。笔者就在黑板上写上“沁(打一世界名曲)”。结果学生七嘴八舌,猜了许多,最后还是猜出《二泉映月》。猜完谜语再播放音乐,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5 故事导入法

“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用生动的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思考。如教学《背影》前,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可用电视剧《丑娘》片段,让学生先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义。并因此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类似的事例,如孟郊的《游子吟》,有的学生还举自己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6 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需解决问题上来。如《桃花源记》,教师可说“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已是家喻户晓,古往今来,许多地理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个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源,并提问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乐衷于寻找陶渊明虚构的也许可能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并对其产生兴趣呢?”这样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课文。

7 多媒体导入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趣味性、直观性。如《纪念白求恩》,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使语文课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

8 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教师先放一段音乐《致爱丽丝》,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学生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教师接着说:“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一旦沉浸于音乐,它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里的感悟。”

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以上介绍的8种课堂导入法,教师在选取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设计,灵活掌握。相信教师若能巧用导入新课的金钥匙,就一定能开启智慧之门,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四中学)

作者:武民鱼

语文导入新课教学论文 篇3:

谈谈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出色的导入新课的艺术,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评弹中的开篇,演戏中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很短的时间内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境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导入,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将所传授的知识传导给学生,这里,“导”是手段,“入”是目的。“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烘托型(亦称渲染型)。运用这种导入,可以通过气氛、感情、环境、语言等方面的渲染,使学生在进入课文之前就对所讲授的内容产生了极强的好感。如讲《宝玉挨打》一课,讲课之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枉凝眉》,这样导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宝黛的爱情悲剧之中,为人物的命运深感痛惜。

2. 置疑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根据作者和作品中涉及的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马克思墓前”上面:“讲话”是“讲演的话”,“墓前”两字说明这个讲话的地点是特殊的,时间也是特殊的,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可以有不同内容的“讲话”,本文的作者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他在这个特殊的人物的“墓前”该讲什么呢?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该讲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该讲多少?怎么讲呢?这种导入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给学生设置疑难,并紧紧抓住他们探索的心理,使其不得不深入地探究下去。

3. 展现型。教材中有很多意境优美的课文,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要展现这种意境。这样,不仅会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寓思想教育于优美意境的展现中。例如讲《荷花淀》,要着重介绍了孙犁小说质朴、优美、含蓄、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氛和浓烈的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有人称孙犁的小说是“小说的诗,诗的小说”。大家读他的小说仿佛读诗一般。现在,大家共同来欣赏一下他的代表作《荷花淀》,如何在充满诗意的战争描写中展现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的。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这样既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课题,又在导入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教育。同时,由于意境的渲染,可以启发学生在良好的思维境界中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4. 故事型。例如在讲《鸿门宴》这篇课文时,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介绍沛公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当时,项羽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项羽击破刘邦易如反掌。刘邦为了避免自己全军覆灭的命运,只带一百多骑兵,到鸿门赴宴。那么,在鸿门宴上双方展开了怎样的斗争,刘邦的命运如何呢?那就看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这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军事、政治背景,带着悬念,抱着为刘邦担心的心情去学习课文,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5. 介绍型。例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从描绘别里科夫形象的细节入手:有这样一个人,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着毛衫,用棉花塞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个十分奇怪的人,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这一连串的细节介绍,“套中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并在头脑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极大兴趣。

此外,还有不少导入形式,如激发型、名句型等等。

从以上“课前导入”的几种类型可以看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积极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思维的境地,激发他们的新奇、想象、疑问、困惑等积极思维的兴奋点;一开始就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境界。卢梭说过:“当这种学习兴趣已经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新鲜而灵活的课前导入正是使“学习兴趣”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它对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作者:李文秀 陈东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物理阅读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