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

2022-04-28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农村地区,初中德育的教学还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目前在农村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环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解决的思路。

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大数据的学校德育评价探索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内容、简单的评价手段、简陋的评价档案和碎片化的评价过程让学生的德育评价很难做到将学校课程、学生行为、学科素养一体化,限制了评价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导向作用。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德育目标通过评价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落地到学生身上。

一、搭建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由“目的”变“导向”

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将德育一体化的要求贯穿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但学生品质、德育课程、学科德育目标落实等各个评价环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体现出评价应有的整体性,因此,根据评价结果也就不能全面把握德育整体发展的真实状况。[1]学校的育人目标往往与国家德育目标匹配度不高,造成立德目标和校本育人过程的脱节。

基于大数据进行评价,首先要搭建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在研发之初,就将搭建可操作的、具有导向性的评价体系作为系统研发的前提,以《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界定,结合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培养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具有远大理想与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拥有人文气质、山海品格的现代小学生”的育人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校力图为每一个学生打下“二实小品格烙印”,即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四大关键素养。围绕四大关键素养的养成,构建有爱心、讲诚信、勇负责等十二项美德,搭建起学校德育一体化体系的结构框架。将十二项美德具化为学生发展的懂常识、能自理、有爱心、重环保等十六种表现采集点,并依据各个表现的特点,分别设定总目标和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分目标及其表现,分年级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的素养采集点及其评价指标,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外显为德育指标的德育一体化目标。

一级指标:会生活、有情趣、敢担当、能创造。二级指标为十二项美德:有爱心、讲诚信、勇负责、善理解、懂感恩、会合作、通事理、重环保、好探究、能悦纳、律言行、常反思。十二项美德的行为化表现为十六个采集点:懂常识、能自理、善沟通、好运动、有理想、能自律、会学习、喜探究、有爱心、重环保、通才艺、懂礼仪、善组织、勇负责、擅合作、乐实践。十六种行为化的采集点,转化为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具体的表现性指标,这些指标按照一定权重组合起来就形成评价的指标体系。以“会生活”关键能力下的“能自理”表现为例,解读评价指标的设计逻辑、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的采集点为“开展收拾书包比赛,评选‘收纳小能手’”和“会收拾自己的小橱子和课桌,有序摆放物品”。二年级的采集点为“能简单清扫教室卫生,保持自己周围的地面整洁”和“在家会自己收拾书桌、衣柜,会叠被子,能保持自己的房间干净整洁”。三年级的采集点为“能通过合作有序地完成教室的清理工作”和“讲究个人卫生,能清洗手帕、袜子等小衣物”。在采集点中,一年级的自理范围以周边为主。到了二年级,就需要学生扩大自理范围,由周边过渡到整个教室乃至家中。同时,一年级能力要求在于“收拾”,二年级能力要求在于“清扫、保持”,三年级能力要求在于“合作、有序完成”。可以发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

其他十六种表现的具体采集点也是如此,以四大关键素养和十二种美德为基础,选取了多角度、有代表性的采集点,界定了多元的评价主体,符合孩子年龄和认知特点,评价要求有关联、有梯度。实现对中小学生适度的价值引导成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2]“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指标体系既是国家德育目标的校本化落实,又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在德育评价过程中的操作細则和方向,让参与评价的各方主体对德育目标更明确,明确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学、怎么教、怎么评价。

二、评价数据来自学生成长全过程,让评价主体从“单方”变“多元”

传统的品德评价通常只有一个评价主体,那就是教师。开放性的德育评价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不仅包括教师,而且包括儿童、家长;整个评价过程应对儿童和家长开放。[3]大数据评价系统客户端开放了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权限。课堂上,思政课和其他学科教师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中的电子白板进行课堂实时评价,根据各学科德育目标,提前设置一节课的学生德育发展指标,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对某一表现采集点进行点赞评价;室外课、艺术课上,教师利用可移动的平板电脑设备对学生表现和德育目标达成度开展实施评价点赞;家长可以在家中利用手机微信客户端,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体育锻炼、家务劳动、自理技能随时评价。点赞评价是以上多元评价主体使用最频繁的评价方式。各方根据指标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德育外化行为表现进行点赞。以课堂评价为例,学生发言、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学习成果中的品德素养行为被教师点赞,系统会将点赞信息以弹窗的形式发布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价值观养成。此外,家庭、课外实践、校园秩序、第二课堂等评价场景中收集的点赞数据都将作为描绘学生品德素养“数字画像”的原始数据,积累到大数据平台中。

多方评价让评价结果回归育人目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逻辑是“以评价促发展”,依据评价标准对学生各项素质的优势与不足、对生命发展作出价值判断,及时诊断发现问题与困难,精准预测发展潜力与空间,真正促进学生生命成长。[4]“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不对小学生德育素养发展作结论性评价,所形成的诸多评价数据包仅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参考,不以数据报告作为学生学业水平定性考核、升学依据。因此,多元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摒弃功利目的,仅以评价指标达成度作为评价依据,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好指向育人目标,为学生品德健康发展提供真实依据。同时,家长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学生品德素养评价中,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成共识,提高了群众、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三、开发数据平台,让德育评价从“突击”到“常态”

为了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德育评价,学校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框架,运用大数据技术,相继开发了配套硬件的软件和系统信息平台。包括浏览器、手机、平板电脑的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用来采集、存储、传递、整理、反馈学生品德、行为、素养和价值观表现的后台数据平台;用于管理师生、家长角色账号,处理、分析数据,生成报表、图表的系统分析平台。

教师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维护、采集点设定、评价查询、数据呈现、诊断反馈等操作,这种方式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既安全又高效。同时,为了满足当下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个性化需求,评价系统互联互通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和台式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固定客户端,打通了小学思政课程、学校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学生校园日常行为操守、少先队班队会课等德育评价应用场景,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有效性,使评价系统的数据采集更加灵活。

该评价数据的信息系统采用身份认证、授权和保护敏感数据等方法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主体设置不同权限,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的表现性指标,采集主体、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均具有多样性。多元评价主体的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保证数据存储的实时性。在数据处理方面,综合运用多种数据算法,对数据进行提炼加工,使德育多元主体评价更具公平性,使数据更具说服力,使基于数据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充分体现德育评价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在结果呈现方面,呈现包括统计表、对比图形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可视化结果,使校长、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享受到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服务,有效促进学校德育管理、学生品行发展和家校合育,提升各方参与和关注教学评价的积极性,服务于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活用数据分析,让德育评价变“定性”为“素描”

当下的学校德育评价往往依据的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以及德育考核的分值, 然而却很难考查学生道德行为背后的动机。[5]不同评价主体在不同场景中的德育评价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整理,汇集到学生品行表现指标中,日积月累得到该生此项德育发展指标的点赞数量,再经过学生群体获得点赞数据和不同品德表现权重进行数据对比,最终得出学生某项品德行为发展水平指数。这些数据的来源可能是某节思政课的课堂表现,可能是某个家庭生活的行为表现,也可能是其他学科的课堂德育目标呈現,但最终指向学生某一项品德素养,形成学生个性和整体品德发展的成长档案,描绘出学生的德育成长“数字画像”,让长期以来依靠评语、分数为手段的德育评价由“定性”评价转变为色彩丰富、角度多样的“素描”评价,使学生的德育评价结果生动鲜活,促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数字化的学生德育评价可以“素描”出某一学生个体德育发展综合“画像”、某一品德发展指标下学生群体发展“画像”以及学校、年级、班级学生品德发展群体“画像”,形象直观、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自身品德发展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审视自身价值观成长和品德素养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其为学生了解自身品行发展优势和短板、家长掌握孩子学习情况、教师把握教学策略、学校调整办学方向提供参考,做到知行合一,满足学校德育改革、德育课程建设以及教育决策的需求。

配合大数据评价系统,我们还采用了“争星晋级”“心愿兑换”“星币商城”三种积分激励方式。“争星晋级”是少先队雏鹰争章评价的校本化体现,学生通过积攒评价数量,换取不同级别的雏鹰章,最终实现自我发展价值;“心愿兑换”是学生在学校设置的“星币商城”内用电子星币兑换个人心愿,包括“做一次路队长”“免当天作业”“与喜欢的老师合影”等;“星币商城”将学生评价积分换算为电子星币,学生可在“商城”中进行学具使用权、学生用品的兑换。教师可在后台对各类商品设置单价、描述和库存数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品德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

经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发现“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对加强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有着巨大推动作用,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刘静.第四代评估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德育评价[J].中国德育,2015(11):19-23.

[2]蓝维.构建中小学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论思考[J].中国德育,2012(18):18-21.

[3]叶飞,李会松.德育评价: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J].中国德育,2006(6):20-22.

[4]杨鸿,朱德全,宋乃庆,等.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论、价值与实践导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34.

[5]蒲倩雯,麦健文.例谈大数据视角下学校德育评价的变革[J].师道·教研,2018(6):24-25.

【修文艳,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李 敏

作者:修文艳

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 篇2:

农村初中德育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农村地区,初中德育的教学还没有引起部分教师的足够重视,针对这一问题,文章首先系统分析了目前在农村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目前大部分农村的实际环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 初中德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师资质量偏低

农村地区德育师资质量偏低的主要表现如下:(1)德育师资严重匮乏,代课教师多。2010年下半学期,作者所处地的3所初中分别有代课教师16名、8名、6名。有4所学校没有专职的德育教师。学校的德育教师还需要同时完成一至两科甚至三科以上的学科教学任务。(2)教师学历合格率低。2010年,本乡镇三所初中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62.3%、60.1%、68.4%。(3)教师对德育认识存在偏差。不少德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这门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班主任的工作,这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德育资源难以整合并发挥育人的功能。

2.教师、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

在对某初中142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7名学生(47.2%)存在厌学情绪。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原因在于:德育新教材本身就存在适用性问题。在被访谈的18人中,有17人次谈到课程改革后的新教材城市气息过浓,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教材内容不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同时,教师对德育新教材感到非常不適应。

首先,新教材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与灌输者,而要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德性成长的过程。这对教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许多教师难以适应。其次, 德育课程资匮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评估组调查发现:“缺少课程资源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不少农村教师对德育新课程资源理解狭隘,习惯于统一的教材、教参、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身和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已开发的课程资源也没有与教材融为一体,从而造成了教师教学的困难。

3.学校德育方法单一,以惩罚为主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进行德育的方法仍然以惩罚为主,甚至经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说:“如果不打(学生),那是对学生不负责,家长会怪罪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传统文化形态中,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惩罚往往被解释为教师对学生的善意,爱和尊重。教师常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执行惩罚的时候只须注意“纪律应当免去人身的因素,如同愤怒或憎恶,而应怀抱如此坦白、诚恳的目标去执行,使学生也知道是为了对他们有好处”就可以了。地处大山中的人们仍然保持了这种传统。家长们常常认为,只有“打”“骂”孩子的教师,才是负责任的教师。

二、对策分析

1.追求农村初中德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课程改革中,不少学者提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生活是道德的土壤,离开了生活,德育就无法进行。那么,学校德育到底需要回归到怎样的生活世界呢?笔者认为:首先,回归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更新。其次,德育所回归的生活世界应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引领性,这是由德育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德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指向性和引领性。最后,回归生活世界应注重形成个体的道德体验。要让师生回归具体的、开放的、跌宕起伏的、富有魅力的生活世界,使他们体验到生活世界的丰富、生动,彰显师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德性的生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用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理念去引领农村地区德育,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2.走有特色的农村地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

师资匮乏是困扰农村地区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走出这一困境,农村地区就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走创新之路。其一,继续实施“顶岗支教”,缓解教师紧缺压力,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类实验。据报道:某大学先后与重庆市的奉节、忠县以及贵州省的遵义等地建立长期联系,开展顶岗支教长达9年之久。该校不仅派出大量的学生进行顶岗支教,也免费为当地学校培训师资,补充了当地教师队伍,并对更新当地教师的教育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师范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定向生的数量和比例。其三,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师资培训不能一味地追求学历达标,也不能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应注重教师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其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刘雨凡

作者:蒋娅

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 篇3:

浅议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为了让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够顺利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必须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对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实用与实效为原则,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尽管中职学校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成果,但是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学校的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与管理的质量是每所中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德育现状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中考失利的学生,部分学生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甚至存在各种类型的道德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障碍

中职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盲从心理比较严重。首先,因中职学生绝大数都是不能读普通高中的中考失利者,且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很大,加上中职学生就业的压力较大,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因中职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是失败者,在初中时也经常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被冷落的"差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扬,自我成就感无法被认同,很多学生都产生了极重的逆反心理。再次,由于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容易盲从。如看到别人吸烟觉得很酷,自己就模仿吸烟;看到别的同学不爱学习,自己也不学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不善礼仪交往,缺乏理想信念

部分中职学生一方面表现为:不注重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如不会使用礼貌用语,公开报料他人隐私、男女交往过度等。另一方面在思想上不求进取,职业目标不明确,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出息,认为自己学的将来也不一定能用上,学习得过且过,只想混个文凭,久而久之难免会出现意志消沉、生活懒散的情况。

(3)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勤俭自律

首先,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总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事不顾后果,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部分中职学生并不以勤俭节约为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律性,如奢侈浪费,攀比心理严重,看别的同学佩戴手饰自己也佩戴,比吃比穿,从不体会父母赚钱的艰辛。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德育方法缺乏新意,德育内容枯燥无味。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以口号式或文件式为主,学生无法快速理解中职学校所要传授的德育内容,因此很难快速接受,往往是活动组织的热热闹闹,学生也积极的参与了,却没有真正唤醒学生的心灵,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必须改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没有把握好与学生沟通的尺度,过分溺爱学生。由于中職学校及社会民办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不抢就会生源不足,加上学生及家长对中职学校的认识不够全面,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造成严重影响,当前,学校总是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学生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一味迁就,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校规校纪如同虚设。尤其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中职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在校生谈恋爱的风气愈演愈烈,而中职学校为了减少生源流失,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对违纪严重的学生,也是以正面教育为主,极少采取开除的方式处理学生,助长了学生无视校规校纪的心理。

3、中职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过于片面,只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把守纪律理解为维护集体荣誉,保持环境卫生是为了保住环境标兵或流动红旗,德育教育成为学生急功近利的工具。也有部分中职学校把德育视为思想教育,却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自我管理、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有部分中职学校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在校期间只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作为学校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

三、改进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对策

1.严肃校规校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只有严肃执行校规校纪,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创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为了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对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刊、校训、标语口号、名人画像的作用,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做好仪式教育,如每周升旗仪式、十八岁成人教育仪式等,为学生营造一种神圣庄严的教育氛围,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在集体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再次,是在班级环境布置的过程中,要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气氛。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出好黑板报,引导学生开设爱国主义专栏,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突出主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触动学生的学灵,培养良好的班风。

2.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教师素质的高低对素质教育的质量起到绝对性的作用,因此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势在必行,中职学校要想提高德育教育必须本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以德育教育为己任,采用新方法、新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的特色是专业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德育工作加强实训工作管理,在实训中,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渗透其中,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加深学生对"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操守。在实习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理解工作,理解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

结束语:总之,要想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中职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严肃校规校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改进思想道德建设格局,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淑芳;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调查[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0期

[2]丁汀;王波;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05期

作者:王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下一篇: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