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2023-02-23

第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之我见

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之我见

一、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总的看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做得是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全面。少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没有深入学习与掌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出现了新的思维瓶颈,认为要科学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不可能保持快速发展;宏观调控,压缩建设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会放慢;严格控制土地,企业无法落地,财税增长已没有太大空间;国家政策趋紧,部门权力上收缩水,部门的工作比较难以开展,对基层的服务和支持难有大的作为。 二是对正确政绩观的认识不够完整。广大干部干大事、出政绩、做贡献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少数同志由于对政绩观的理解有片面性,在推进工作中出现一些错位现象:往往注意经济指标的完成,而对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完成重视不够;往往注意硬件设施的建设,城镇面貌的改善,而对长效管理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当前、阶段性的发展,而对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做大盘子、增长经济总量,而对政府的实得利益、群众在发展中应得的实惠重视不够。

三是对科学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基层一直是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的,按照上面的要求谋求发展的,工作是尽心尽力的,地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提出发展中还存在的诸多隐忧和突出问题,是对全国宏观上提出的,不是针对一个乡镇(街道)或部门的微观区域的,他们感到有些不理解,一时还醒不过神来,缓不过劲来。比如对待资源和环境问题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市级考虑的事,基层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想法、没办法,想去管、管不着”。在运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积极面对困难,主动破解难题,探索发展新招上,结合实际不够,深入思考不够。

四是群众观念不够牢固。富民利民的办法不够多。少数乡镇、街道在如何真正富民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富民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工作还处于让群众自发创业、自主致富的层面,往往认为做群众工作就是简单地为民办几件实事,就是资金技术上的扶贫帮困,缺乏从输血到造血的造福于民的治本之策,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建设要求出发,全面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工作还不是很到位。与民联系不够深入。体察民情、倾听民意的工作还不够经常化、制度化,准确把握民情、迅速上达民意的渠道不够畅通。个别干部工作中不太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对群众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引导和发动群众支持当地建设、解决发展中问题方面理性思考不多,认真研究不足,剖解分析不太到位。有时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也不能主动向群众宣传,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并没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所在。全区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察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求认识统一之真,务观念更新之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就不会有事业的大进步。在“解放思想、解决问题、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广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自觉从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瓶颈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更新观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发展观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到,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否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而是要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并不否定加快发展。与已完成原始积累、打好基础,正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增加值上下功夫的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经济总量小、开放迟、底子薄。

第二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最新,最系统,最通俗易懂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同时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价值追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相关联,相融合,并且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现实要求和价值取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容相一致。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确表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提出了基本要求。

1、从国家层面来说,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党和国家在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是做出正确的,有助于国家发展的决策,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合法性及符合民众价值期盼的基础。对内可以提高党政机关领导人拒绝腐败和抵御风险的需要。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应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的本质,有力的回应了国内主流价值变迁,有效的抵御了西方价值的入侵,为我国实现名族团结和国家主权独立提供的保证。

再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力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

2、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努力建设的美好社会的生动描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和国家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3、从个人层面来说,首先,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同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得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严重冲击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

其次,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沉醉在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当中,忽视了精神价值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能帮助人们重新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判断行为是非的价值标准。同时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强化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人民群众跟党走的决心,促使社会成员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激励人们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理想,并在其指导下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并为之不懈奋斗。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名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则显得尤为重要。

1、做好思想理论政治可的课堂学习,使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我校(北京建筑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力的促进了建大学子的价值观的培养。而价值观的培养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前提与基础,“知之愈深,行之愈笃”。高校的思想政治可承载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责任,其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价值教育,实现价值观从教材走向教学,从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换。

2、做好思想政治可的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核心价值观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而我校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正是使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的转变,让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书上的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的真真切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学生只有参与社会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自觉用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达到践行的目的。

3、做好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践行。立德数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数人的根本立足点。实践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

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总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铺平了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是全体国民都应遵守的价值标准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土145 蔡世鹏

二零一四年十月

第三篇: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我见

民主党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我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全社会普遍共享的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理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面对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特点和趋势,首要的任务是构建具有感召力和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来引领和整合其他思想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项建设,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诞生于20世纪中叶,经历了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新中国建设等多个历史时期,至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成为目前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均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作用。显然,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同样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各自的章程里,大致内容是:以宪法为根本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

理,监督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认真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责。当下中国各民主党派总体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以中共执政理念为指引、结合自身发展职责等。中国民主党派的总体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也有利于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统

一、建构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

那么, 民主党派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学习,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政治学习,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自觉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培训,在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自觉参与到构建的实践中去。这其中既包括自觉的自我学习和集体学习,也包括针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题学习和理论培训及相关的研讨活动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要时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要深刻领会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要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把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真正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

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开展的工作必须突出参政党的特点,要最终落脚到参政议政上来。参政党不同于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做好事、做实事”。脱离了参政议政这一主要任务,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工作就失去了最终方向和灵魂,就会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公益活动。

那么,民主党派如何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个党派对一定时期的参政议政做出自己的规划。这种规划一方面是结合自己的组织特色规划自己的优势领域,如九三学社以科学技术界为主,那么把科学技术相关行业作为自己参政议政的主要领域,对这一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跟踪研究,每年都围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使自己成为这方面问题的权威,从而将组织上的特色变成参政议政、履行职能上的特色和优势,实现科学参政议政。另一方面,这种规划还要统筹参政党整体的参政行为与个体的参政行为,使两者之间达成平衡。也就是说,各民主党派要确定自己的主要领域,把党派整体的参政行为集中于这个主要领域,同时也要兼顾每一个成员个体广泛的参政兴趣,形成以优势领域为核心,同时向其他领域辐射、兼顾其他相关问题的参政特色。

2、参政议政日常化。参政议政既然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民主党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能只有临近“两会”,才去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参政方式是无法保证参政党的影响力的。尽管参政议政日常化所需的时间成本高昂,但如果按照参政议政的长远规划,对优势领域的重大问题持续关注,那么,参政议政的日常化就能得到保证。此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参政议政日常化,如制定各级组织实施参政议政的细则、办法及工作制度,使参政议政的内容具体化、程序科学化,工作规范化,避免工作随意性。

3、参政人才队伍建设。首先是队伍建设。各民主党派在组织发展时要有意识地结合参政议政来考虑,要在明确重点分工范围和各个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之间、在避免各参政党组织趋同和尽量吸纳多学科专家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与平衡。按照当前组织发展的“三个为主”原则,各民主党派是可以形成自己的组织特色的,这种组织特色本身是专业化的一种表现,适应了公共管理知识化、专业化趋势的需要,因而必须始终坚持。民主党派的组织特色愈明显,其参政优势就愈突出。同时,由于参政议政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多学科公关,而每一个党派成员可能只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或能手,因而在组织发展时也要照顾到参政议政对多学科专家的需求,尽量吸收更多领域的优秀专家加入党内,搞好各个方面、各种类型人才的发现、培养、

选拔工作,建设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知识化、专业化的政党组织,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参政议政骨干队伍,为参政议政提供智力支持。其次是技能培训和普及。参政议政需要专业知识、需要技能技巧、需要战略眼光、需要科学方法,还需要懂得中国的国情,懂得基本的政治沟通技术等等。因此,参政议政的能力培训是参政议政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4、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成员,要充分发挥作用,争取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大发言权。

5、加强与街道、社区或居委会的联系,拓宽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畅通渠道,真正拥有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选择权。以社区为依托,把新社会阶层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纳入街道、社区工作范围。

6、整合资源,加强协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我们要充分整合民主党派的资源,加强协作,促进沟通,避免各党派在相互攀比中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社会服务工作要加强宣传。民主党派所做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在研究中共中央各项政策法规、研究当前经济形式下有所选择的活动,是一种政治活动。这样的活动反映了当前执政党的工作方向。这些活动应该在媒体上得到反映,以从参政党的角度验证执政党的方针路线的正确性,引导公民行为。

7、以课题化、专业化的形式改进参政议政的工作方法,对参政议政的重大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全面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科学参政是有效参政的条件,因此,参政议政必须克服“闭门造车”的局限和弊端,将各方面的人才组织和发动起来,对参政议政的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现实问题。要把参政议政的课题当作科学研究去完成,而不是当作任务去完成。各民主党派积极创造条件,结合民主党派的优势领域和专家队伍的专业优势,把专业知识、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与专业方法和参政议政结合起来,把本职工作和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政治责任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又提高参政议政的科学性,是提高参政议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民主党派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只有“内打基础、外树形象”,牢牢把握主题、内外兼修,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挥重大作用。

第四篇:科学素养之我见

高中生物课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之我见

林丽芝

揭阳第二中学

摘要: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出发。笔者研究教科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经过教学试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堂教学不单要培养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科书

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情感

生物科学素养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核心目标,并逐渐体现在各学科的教育之中。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必将影响各国今后的竞争实力。因此,各国都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作为科学领域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1]如何有效地落实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分述如下:

1、充分挖掘现行教科书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元素

1.1 从科学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引入本模块的学习

现行教科书每一模块的开篇,都从与相关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的一席谈中,引入到该模块的学习主题中去,如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从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引入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探索科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敢于探索,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出正确的科学工作方法;模块2《遗传与进化》是与杨焕明教授的一席谈中引入对生命美丽的赞叹,复杂生命,其连接点却是简洁的DNA和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命通过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揭示生命的密码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是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经过长期斗争才取得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科学问题的阐明,是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作基础,以团队的形式协同攻关,集体合作完成,并发挥个人的智慧和特长。以此说明学生团

1 队意识、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家访谈》代序,见人、见事、见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2 各章节的导入从图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开始

现行教科书每章节都是从紧贴身边的事例的讨论及形象直观的图表中引入的,这就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原来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学问。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引用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此诗情画意中想象夜空中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发光时要能量吗?发光的物质是什么?假如能利用其机理应用于各种机器上,世界每年能节省多少能源。这些素材适合对学生进行STS教育,这样在日常生物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依照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决断,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1.3 相关知识中引出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现行教科书所学知识紧贴生产、生活、社会,且紧密结合当代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显著的领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实确是有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如学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时,联系现代健康三大杀手之一的癌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会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且糖蛋白减少,并图示医院检验报告单,以示真实性、贴近性;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联系社会上人们夏天使用空调避酷暑,但又易引起“空调病”,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相关的知识链接”等,这些都体现新课程处处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为目标。[2][3][4] 1.4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实验和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材中安排了系统的探究活动包括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整理、建构模型、技能训练、课外制作等。应该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先出现11项探究能力的专项训练,后出现全程探究,有效地化解了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困难,保障实验、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数量。

2、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 新授课渗透科学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 2 习惯,科学世界观是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教学中可通过介绍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的态度、科学世界观、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如在学习进化论时,介绍达尔文随“贝格尔号”作五年环球考察,消除了原有物种不变的思想,找到解释新物种起源的途径,最终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打破了特创论者认为上帝创造万物之说;在学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时,介绍巴甫洛夫实验室发生的故事:有一天实验员道林斯基发现一种特别生理现象:他把一定浓度的盐酸放入动物的十二指肠内,则引起了胰腺液体的大量分泌,他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反射现象,当他再去掉十二指肠的神经后,盐酸进入十二指肠,胰液仍大量分泌,有人说这是肠子神经没有彻底剥离干净。道林斯基其实已发现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可他没能重新进行思考,只是按照神经反射的老路子去认识,从而错失重大的发现的良机。英国的裴利斯和施根林听说了这些现象,他们重复做了道林斯基的实验,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跳出了神经反射的旧框框,而提出了“激素”的概念,从此开辟了人体生理激素和体液调节的新领域,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道林斯基在先进的实验室里最早观测到动物激素现象,但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结果让发现机遇同自己擦肩而过。教学中可利用这些事例,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创新意识,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传统挑战,只要认准目标,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应想方设法去努力,去争取,去完成。许多事实说明了科学家探索既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要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

通过生命科学史的学习,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艰辛历程,并掌握了科学知识,领略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实验中能很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等。实验课中我注重探究性实验,如“植物向光性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 3 试分析中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掌握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又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教会学生一种科学思想,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养成科学探究态度思维方法,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生物科学素养。

2.3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提供同等学习的机会,课前预习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且每个学生的机会均等,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5]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学生提出了能否研制预防癌症的疫苗,这样只要打打预防针,就不会得癌症?学习细菌时,提到细菌的芽孢,学生提出假如能制造像细菌芽孢一样的新型防护衣服,人穿上这种防护衣,就可抵抗各种不良的环境?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难以产生出这样的思维想象的。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的目标进行复杂的思维,这可以评价一个人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广度,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2.4 开展生物实践课的活动,加强STS的教育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些知识的方法。为巩固知识的掌握,及培养学生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6]所以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遗传知识时,调查全班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一些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从中找出规律。学习生态部分内容时,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查榕江水污染情况,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学生亲身体会到生命层次系统稳态维持的重要性,自然界是人类诞生的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首先受影响的是人类自己,人类要学会爱护自然,要对生态系统负责,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地发展。

4 学生在生物学实践课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这样他们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这更深一层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 刘恩山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分子与细胞》必修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遗传与进化》必修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 《生态与环境》必修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曾文俊

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提问

生物学通报

2006 41 (5) [6] 王真海

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生物学2006

22 (3)

(发表于《揭阳教育》2006年8月,并于2007年5月荣获2007年第11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学老师优秀论文评比三等)

第五篇:科学研究之我见

---吃火锅 2012/11/2

“科学研究”在我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崇高、值得尊敬的领域。她既是许多人赖以为生的工作,又是一项做一辈子的事业。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孩童时的理想第一位便是长大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当我们真正成长起来的时候,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家的当属凤毛麟角。为何如此受人推崇的工作最后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起源:

科学研究起源于问题,问题又有两类:一类是经验问题,关注的是经验事实与理论的相容性,即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或否证,以及理论对观察的渗透,理论预测新的实验事实的能力等问题;另一类是概念问题,关注的是理论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确度,统一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相容程度和理论竞争等问题。科学研究提供的对自然界作出统一理解的实在图景,解释性范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经验事实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则,是整个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研究”在百度中的定义是:

“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

从以上定义可知,科学研究有三大要素:即客观真实性、理论系统性以及不可预知性。她的几大要素对科研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具备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深厚的学科功底以及不轻言放弃的优良品质。

二、如何对待科学研究以及怎么对待科学研究

我们应正视科研的神圣性、重要性。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我们亵渎真理,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让我们顶着科学工作者的光环而终日无所事事。对于科研,我们不应仅仅只是爱她,还要热爱!那么,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热爱科研呢?

首先,从研究中确实能获得乐趣,有时侯将一个东西做出来了(即便它微不足道),我们会很有成就感。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洪敏说过,真正快乐的人是追求无形的东西胜于有形的东西,人的快乐的源头是内心,而不是任何外在的东西,因此如果你觉得科研能让你获得很多乐趣的话,那你离一名科学家的目标就不远了.做一名真正的研究者要牺牲很多,我的老师一年四季都在试验室,连过年都在,可是他依然以次为乐。

其次,定位要明确。做任何事情目标一定要高远,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潜能有多大,所以我们不妨将自己的目标定得高一些,比如说,我做科研就是为了得诺贝尔奖,就是为了当院士,那么即使你没有实现,说不定你就当上了教授呢!反之,如果你的目标是当教授,说不定你最终一辈子是副教授。或者当上教授已经是五六十岁了。我认为人始终是很自以为是的动物,远离那些使我们沮丧的言论或人,相信我们自己!

再者,不以自身的出身自卑或自喜。看看那些科学家的简介,很多人毕业的学校其实不怎么出名,我们的院士中有些人是从卫校、石油学校毕业的,可是他们仍然能做出很大的成就来。

最后,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出一出国,说实话我国的科研还是比较落后的,想为国家作出贡献,出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路。这决不是崇洋媚外,其实很多当了院士的人都有出国经历。出国可以让我们轻松掌握英语,还能从不一样的经历中受益匪浅。

三,我国科学研究之展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高等教育的大量普及,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的科学工作者。加上大量“海归”的回归,我国的科研人才已不再匮乏;国内如“985”、“211”工程院校以及各地科研院所的硬件设施条件已经开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各行各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科学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内的科研形势一片大好,科学发展所需的几大要素我们现均已具备。即使我们有“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一些负面报道,即使我们的学术界被国内外媒体诟病“假大空”盛行,剽窃严重,但我深信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接属于它的挑战。我国科研的挑战来了,那就战胜它!经过混乱的几年,我国的科学界已经逐渐走向有序。我们的“叫兽”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科学家会越来越多,相信我国的科学研究一定会走向辉煌的明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模式改革调查报告下一篇:家校合作培养孩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