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1 走出困惑, 消除学生创新误区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十年间, 我们的教师观念上得到了一定的转变, 认可了新课标及相关的新理念, 但又十分困惑, 在教学的过程中, 始终不敢“放手”。为了面对“短期效应”的期末质量测查, 教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成为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得不够,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忽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信息交流的方式显得单一。教师不敢转变教学方式, 低估孩子的能力。笔者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评价体系发生变化, 学生的评价体系变了, 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能彻底的转变, 还建议教师应从一年级的时候开始, 转变教学方式, 长期坚持, 学生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一提到创新, 我们很多教师都认为是创造出别人所没有的才叫创新。其实, 这是我们教师认识上的误区。何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 敏捷的观察能力, 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个小学生, 真正要创造出别人所没有的, 那是何等的难, 没有生活体验, 没有理论基础, 怎能成为一个创造者。笔者认为, 作为小学生创新, 就是学生要根据自己独特的思维, 能创自己的新, 创以前他所没有的, 不会的, 没有发现的。因此, 我们不要对学生的要求拔高, 要用成人化的视角去看待学生。

2 民主和谐, 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如果学生长期处于高高在上老师的指挥下, 必然会紧张害怕, 瞻前顾后, 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僵化师生互动;相反, 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 尊重学生个性, 善于捕捉新发现, 新思考, 给予充分的肯定, 大胆的启发, 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学生会大胆、勇敢, 思维的火花会得到碰撞, 课堂会很活跃, 有生气与活力, 便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标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师生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该和蔼可亲, 语言风趣, 以饱满乐观又积极的情绪出现在学生面前。

3 质疑问难, 碰撞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贵有疑, 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去探索。对于学生的提问, 教师要鼓励, 提倡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知识去大胆质疑, 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使学生敢问善问, 敢说会说。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闪烁。例如,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当板书课题后, 我让学生读课题, 然后引导他们围绕课题提问。结果就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圆明园在哪里?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什么时候被谁毁灭的?为什么会遭到毁灭?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在这样的设疑中积极地开始了。随即, 我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让他们用批注法、自读自悟的方法独立思考,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便展开小组讨论, 最后全班交流, 并鼓励大伙儿各抒己见, 就这样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 在边读边议中全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4 合作探究, 开拓创新思维途径

语文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老师必须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创新时间和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让学生问, 尽量让学生说, 尽量让学生读, 尽量让学生写。教师要“让学”, 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生思维断裂时, 起衔接作用, 思维堵塞时起疏通作用, 模糊时起点拨作用, 散乱时起梳理作用。

《老人与海鸥》一文中, 我先让学生找准讨论的焦点, 巧妙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老人把海鸥当作儿女, 他为海鸥做了什么?老人的期盼是什么?”此时的讨论, 可谓百家争鸣, 学生共同合作探讨, 畅所欲言、自我表现, 彼此取长补短, 这使学生在思维的撞击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通过自主探究, 丰富了老人期盼的内容:或是海鸥天天开开心心, 无忧无虑;或是期盼自己不会老去, 和海鸥长久相处;或是老人离世后, 后继有人, 能有人和他一样或是更好的照顾海鸥……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实现感, 也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5 激励想象, 触动学生创新的灵魂

想象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是对在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它在儿童的创造思维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提问时留给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 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伯牙绝弦》时, 文中有句“伯牙彭琴, 志在高山, 仲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在引导学生理解意思, 反复诵读后, 我设计如下问题激励了学生想象的翅膀, “如果伯牙在彭琴的时候, 还会志在什么呢?”话音刚落, 同学们活跃起来, 纷纷动口练说。过一段时间后, 他们便各抒已见地发表了各自的想法。有的说志在炊烟, 袅袅兮炊烟;有的说悠悠白云;有的说朦胧云雾、依依杨柳……学生的回答, 可见他们的思维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 使创新思维得到升华。

摘要:加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能力。我们要消除学生创新的认识误区, 营造和谐的氛围, 质疑问难, 碰撞出学生的创新火花, 探究与合作, 开拓创新思维途径, 激励想象, 触动学生创新的灵魂, 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中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下一篇:关于稳定简便式桌椅的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