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改管理论文

2022-05-0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新课程课改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科学知识和综合素质。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需要我们要拥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如果不重视教育,那么国家也将会衰败。因此,我国进行的新课改就是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增强国家的实力。

新课程课改管理论文 篇1:

改革开放30年:学校管理改革与实践述评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这是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学校管理;述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冷静地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其内在特点、探求其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确立新时期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改革热点,可以将我国学校管理30年来的改革历程大致分为如下4个阶段。

1.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是重灾区,学校工作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初步明确基础教育内外管理体制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纷纷致力于恢复、重建、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彻底改变“停课闹革命”的局面并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其基本做法是倡导科学管理:制订工作计划,重视编班排课,建立教学常规,明确岗位职责,提高教学质量。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教学秩序得到恢复的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现象开始露头。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三个面向”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学校管理也在其指导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问世。自此,我国学校管理改革有了明朗的政策导向。

首先探索的是学校领导体制方面的改革。《决定》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此后,不少地区的学校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有些地区早在1984年即开始了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例如:到1988年8月底,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学校达到144所(中学72所,小学72所)。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因其实效性和合理性而被大家认同,因此后来在中小学得到普遍推行。

在探索领导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不断推出其他管理方面的改革,包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校规、校纪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等),改革学校中层管理体制,建立教职工工作岗位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新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等。这个时期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市的学校校内结构工资制改革、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乡的“三制”(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实验、山东省滨州地区的“双向选择”(办学单位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办学单位)改革,它们被称为全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

尽管试点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与探索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展开的,大多数学校办学自主权很小、校长责权利不明确、校内责任不明晰、财力物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并存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与此同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倾向越来越突出。令人欣喜的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我国学校管理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的热潮。

3.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同时为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总体上看,《纲要》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就是要求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特别要强化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责任。

这种改革进一步反映到学校管理内部,首先表现为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纲要》第17条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与《决定》相比,“逐步”二字被取消,这意味着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相应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也相继展开。例如:当时北京市的改革主要是坚持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聘任制、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上海则根据北京的经验,推行校长负责制,进行定编定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制和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度等;其他地方也相继展开类似的改革。这些改革明确了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各自的责权利范围并使责权利逐步统一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很多学校开始注意依法办学、施行民主管理、强调校务公开、加强对校长的监督,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对校长的培训和管理,探索和试行校长职级制。

在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管理实践领域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尝试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尝试在这个阶段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各类民办学校纷纷出现,具体有私营企业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政企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民办公助、教育集团等模式;在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积极进行公立学校转制探索,开展办学模式多元化的试验,兴办了一些既具有公立学校性质又带有民办教育特征的转制学校,这种转制在后来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议。此外,校办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学校管理改革是比较全面、广泛的,学校的“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被打破了,工资分配差距拉开了,很多常规性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健全了,教职工的积极

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减负”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呼吁和口号层面,中小学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同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流动少年儿童的上学及教育与管理问题)。

4.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这为新世纪的教育以及学校管理改革指明了行动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上,国家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2年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此作了明确要求。在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同时,也开始熏视向学校简政放权,学校办学自主权明显增大,校本管理开始成为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校本理念的意义。与此同时,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差异,国家开始提倡和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调整公立学校转制政策,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更加重视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等。

在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逐渐触及核心利益问题的同时,中小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近年来,学校管理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在科学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为学校管理的新焦点,在人本管理理念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趋势,在知识经济理念导引下的学习型学校创建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话题。在管理理念更新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在操作层面上重视制订学校规划,提炼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打造优质化教育,在具体方法策略上也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如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体系、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精细化管理方法、校本教研和培训、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等。

与此同时,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改革也都十分活跃。(1)从主体的角度看,改革在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各层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在校长层面: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持续走向深入,校长职级制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校长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长领导力培训得到加强,校长遴选与任命方式的改革并不鲜见,校长的考核评价与监督更重责任、目标与发展。在教师层面:学校内外更加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状态,努力从智力、制度、资源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同时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成就机会等。在学生层面:更加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很多学校还积极开展家校合作。(2)从技术的角度看,在课程与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革尝试。例如,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在课程领导与管理上的责任扩展为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课程管理参与机制、组织校本培训等。新课程改革开始后,一些学校积极更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山东高密一小制定和实施的“教师个案学习创新制度”、“教师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等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科研层面:随着教育科研在中小学的兴起,学校科研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教科室),配备了相应的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等。在后勤服务层面:后勤社会化开始由理念变为行动,如珠海市到2007年8月就有20多所学校为推进后勤社会化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或现场竞价,中小学食堂经营权市场化配置效果显著。

◆学校管理改革的反思

反观改革开放30年的学校管理实践历程,我们发现,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恢复、重建教育教学秩序,到后来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全面推行,再到今天的学校多层面深入改革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更是一个值得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的过程。如果说,管理者、管理对象(人与事)、管理中介(包括方式方法及其体系化的体制与机制)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范畴,那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学校管理实践与改革过程就是围绕着这些基本范畴展开的,只是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更多地着眼于这些范畴的外围,如恢复秩序、改革体制、重建各种常规与制度等,后来逐渐触及这些范畴的内核,主要表现为回归教育教学本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关注校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课程与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等。细加体会,我们就会找到这个过程中蕴含的内在发展逻辑:学校管理经历了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尽管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已经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无论是学校管理的外围问题还是学校管理的内核问题,当前都还远未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育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给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带来的种种困难,学校自身尚难以克服和解决(如教师的无序流动给学校和校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有的是教育改革本身带来的,如学校管理如何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如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等,都是需要花更大气力才能完成的课题;有的是管理活动过程中固有的矛盾,如学校管理中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稳定与变革的调和、和谐与竞争的兼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编辑 许丽艳)

作者:吴志宏 孙锦明

新课程课改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科学 知识 和综合素质。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需要我们要拥有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如果不重视教育,那么国家也将会衰败。因此,我国进行的新课改就是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增强国家的实力。而好的教学质量是需要好的课上管理来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行之有效的课上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而初中的教育则是一个转折点,身处在初中的学生都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所以,良好的初中课堂的管理对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课是学生每天必学科目,所以数学课堂的管理更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初级中学,无论是校领导还是教师都严重的缺乏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没有切实的去落实新课改,还依旧按照原有的传统的教学和管理的理念,在课堂上依旧是教师主导,学生还是无法成为真正的主体,尤其是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上更为明显。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的关注点依旧还是学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表现,当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出现不好的行为举动时,会用严厉的惩处来达到想要矫正学生行为的目的。但是常常是矫枉过正,与想要得到的效果大相径庭。这样最后的后果就是学生更加的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老师甚至是不喜欢上学,继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与此同时也会打击教师在课上教学的积极性,从而降低课教学的效率,时间一长将导致老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对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等诸多的问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多的教育研究学者知晓了在课堂上的学生的纪律管理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对其进行了多方的分析和讨论,并且将其研究得到的理论和成果出版成书,在这些书中对课堂的管理以及概念和理论进行了阐述。比如:刘克兰的《现代教学论》、田慧生的《教学论》等诸多的书籍。但是研究的成果和理论都只是某个单一的角度去研究,过于片面,然而虽然现状是这样,但是也表明了国内的学者对课堂管理的重视和认可,并且认识到了课堂管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就是课堂管理。而课堂的管理质量和效率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数学是学生每天必学科目,所以数学课堂管理显然更为重要。在农村,由于许多教育 工作者没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而且相关的教育理论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寥寥 无几。所以,根据我校目前数学课堂管理的情况,按照相关教育理论对目前数学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具有针 对性的解决方法,构建一定的理论支撑,希望有助于丰富农村数学课堂管理理论和班级管理理论。

在中国,许多的学者也对课堂管理概念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讨论,然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其概念的界定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近几年来,许多的学者们大多还是对于教学目标和课堂行为等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有的学者觉得课 堂管理是老师为了能够很好的、行之有效的进行教学目标而采取方法的管理过程;而有的学者却觉得课堂管理是老师为了确保上课时候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的纪律而采取的多方协调的过程。

根据上述我们知道,专家和学者们尝试着从多个方面来阐述课堂管理的概念。从这里可以看出,课堂管理的复杂程度,需要研究者们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和阐述,也表明课堂管理其实是一门非常复杂和多变的学问。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两极化;

3.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与有效教学脱节。

而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主观因素:农村教师新课程理念没有真正落实;部分教师家庭事业相矛盾;部分教师无职业感,缺乏危机感;现行教师制度挫伤教师积极性; 初中生早熟和社会影响造成课堂管理复杂;单亲家庭导致问题学生增多;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读书愿望不强等;

2.客观原因:学校设备简陋;家长未能真正支持教师。

要想解决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管理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的进行应对:

1.教师方面,自觉落实新课程理念和优化课堂管理、正确处理家庭事业矛盾问题、克服职业倦怠、珍惜培训机会等

2.学生方面,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树立远大理想,快乐生活、坚定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等

3.学校和政府方面,要加大设备投入;重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加强课堂外部环境管理等

4.家长方面,以身作则、给子女创造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关注子女成长、加强家校联系等

总之,课堂管理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學中遵照相关的规则,将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进行处理,使得课堂能够在民主、和谐、认真、愉快的气氛中顺利的进行,尽最大可能的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能带动起来,增强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吴明杰

新课程课改管理论文 篇3:

增强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力的软件途径

新课程教学对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等要求很高。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如何增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力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除多方筹资进一步改善学校信息化、实验室条件,建设实习室、实训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外,学校还应在内部软件建设上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积极增强自身的新课改实施力。

1 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1.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新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讨论制订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确立课改骨干,明确阶段任务,通过建立健全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努力实践新课改的热情,增强新课改的针对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1.2 提出课改思路

从学习、探索、模仿、实践、提高的角度出发,提出“善于学理论、善于看录像、善于仿名师、善于思得失、善于评异同、善于写体会、善于述经验和改备课方式、改授课方式、改学习方式、改作业方式、改评价方式、改师生交流方式”为内容的课改思路,使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可操作的技术层面。

1.3 严格课改管理

建立和完善学校层面的领导听课督促、定期检查评比、随时抽听讲评、严格考核记载和教研组层面的集体研讨备课、群体听课评课、教师说课反思等新课改管理制度,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1.4 蹲点包挂指导

依据学科特点,将学校各级领导、课改骨干分组搭配,蹲点包挂相关教研组和年级组,了解课改情况,把握课改进度,并在实施过程中提出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趣、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课改指导性意见,尽力创设实践新课改的浓郁氛围。

1.5 及时总结交流

分阶段组织召开学科教师、教研组长、全体教师等多层面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探讨,全面推广应用,确保课改工作在前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前进。

2 狠抓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2.1 认真落实新课改培训

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相关培训,聆听专家讲座,交流心得体会,促使教师内化吸收新课改理念,为实践新课改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2.2 积极派员外出学习

派出教师参加探究式教学听课、新课程教学示范观摩等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开阔课改视野。

2.3 搭建学习平台

征订多种多科新课程改革系列指导丛书及光盘,开通校园宽带网,接收远程教育节目,装建电子图书馆,不断扩充新课程教学资源,为教师实施新课改搭建良好的学习、工作平台。

2.4 狠抓校本培训

讨论制定《校本培训规划》《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在新课程实施方面不断组织开展岗位练兵竞赛、课题带动辐射、集体充电提高、师徒结对相长、个人自修发展、校际交流切磋、信息技术学习等校本培训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新课改发展水平。

3 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

3.1 实施集体备课

成立年级学科备课组,选派课改骨干担任备课组组长,实施集体备课,优化课改操作。

3.2 相互听评研讨

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相互听评研讨,促成教师取长补短的课改研究习惯,鼓励教师精选课堂教学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集中展示评比,尽力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指导学法和独立备课的能力。

3.3 开展专题研究

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确立相关课题并组织人员开展专题性课改研究,为推动课改质量的提高增添后劲。

3.4 大力倡导教学反思

要求教师每节课后写一段小结,每月写一篇教学案例,记录亮点,找出不足,改进方法,积累经验,促使教师在反思和反复中不断提高课改操作技能。

4 尝试评价改革,促进师生成长

4.1 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进行发展性评价

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评价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做人等方面的进步状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发展;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卡”,记录教师师德表现、情感体验、工作业绩、受奖情况、工作得失等方面的内容,并分阶段组织教师交流、评析、总结,促使教师不断提高。

4.2 科学运作量化管理,进行过程性评价

讨论制定《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办法》《课堂岗位量化标准》《学生作业批阅量标准》,设置《班级日常管理量化表》,开设班级“光荣角”,对师生的动态发展进行打分考核,鼓励优点,促进发展。

4.3 吸引多主体参与,进行多元化评价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村组、学校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积极吸引家长、社会、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并注重开展师师互评、生生互评、师生自评等活动,将评价变成多元化的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在相互沟通中获得理解和改善,形成积极、友好、和谐、平等和民主的教与学关系,促进师生改进自我,获得最好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

作者:何建中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理新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