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开发范文

2022-06-22

第一篇:民俗旅游的开发范文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姓名:韦圆

班级:1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班 学号:20123303020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风俗文化又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虽然民间风俗文化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成文法律文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民间风俗文化,可是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为了使民间风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抓起,从基础做起,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为民间风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开发。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

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 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 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构成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二)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紧迫任务

民俗旅游资源犹如旅游业中有待开发的原料。开发,就是要把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民间的民俗资源,经过发掘、整理、筛选和升华,使其具有招徕游客观光的功能。

在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中,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最早,并且一直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主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属刚刚起步。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全国各地,任其自生自灭,默默无闻。它好象是一位深居闺中而期待出嫁的少女,有待人们认识其娇容与品性。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其应有的光和热还未完全释放出来。积极地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项紧迫任务。

(二)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大多数地方旅游业来说,历史文化资源贫乏是自己所短,但民俗资源丰富则是自己所长,故应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肯定会给各地旅游业大增光彩。

(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一是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无锡堰侨乡民办的吴文化公园,当在展览吴地民俗文化;苏州民俗博物馆,主要以实物介绍苏州婚俗;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大荟萃;台湾南投九族文化村,是高山族民俗文化的展览。他们都属于以静

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二是民俗商品的开发。天津“泥人张”彩塑、吴锡大阿福泥塑、浙江东阳的木雕竹编、河北蔚县的窗花、陕西延安的剪纸、江苏扬州的鞋花、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山东临沂虎形绣件、贵州玉屏的箫笛、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天津杨柳青年画、吉林雪柳绘画等等民俗商品,林林总总,浓浓的民族味,重重的泥土香,为欧美游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四)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还可以通过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似、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近似、异特与拟古资源。旅游心理学认为,两种知觉对象如果相似,易为人们知觉,并乐以接受,这就是“求似”心理。旅游者看到似为相识的民俗事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同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对侨居国外异域的华人来说,往往由此激发起强烈的归属感、民族感和爱国心。对这类旅游对象,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近似越好,以充分满足“寻根求源”的欲望。至于“求异”,则更易理解,因为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求异”的欣赏活动,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特别重要。他们往往有猎奇求新的心理。对这类旅游对象来说,民俗事象的设计、表演,要越异特越好。当然,一定

不要违反民族政策,不要做出有损少数民族形象和有伤民族情感的事来,至于“求古”或“求旧”,这是游人的另一种心理需求。当今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生活的氛围,故对越古旧的东西越喜爱,以满足怀古怀旧的欲望。故民俗设施宜旧不宜新、宜拙不宜丽。用得好,一旧值千金;用得不好,一新废万金。一边破坏民俗旧物,一边花重金建设民俗新物的蠢事,千万不要再干了。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产资源,因地取材,就地利用。

姓名: 韦圆

2013年12月31日

第二篇:论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

安苏威

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系,赤峰024000

摘要:民俗文化是各地所特有的民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地区特色,它既是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又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民俗旅游必然会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游需求已经上升为精神层面,不仅仅只是观看民俗活动,了解民俗知识,而是要求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异地的民俗风情,实现民俗体验式旅游,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本文就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开发进行了论述,就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

一、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定义及开发意义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自古有之。民俗文化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从狭义上说,民俗也可说是民族风俗。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1】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反映了消费形态的改变,是人们新需求-体验需求的产物。体验经济对旅游业影响深远。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能力的飙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走到景点拍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已被人们逐渐抛弃。加之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早已不满足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放慢脚步,体验慢速生活,放松身心。比如到农民家中体验田园生活,自己到园子里摘菜,体验农家乐;到蒙古族的牧民家中体验蒙古族风情;去国外入住当地人家等等。所谓“体验式旅游”,可以解释为旅游者不只是观看山水等自然风景,更多的是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打从“心眼”里感悟旅游的真谛。体验式旅游正是满足了旅游者追求精神享受的心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加之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族风俗均不同,把民俗和体验结合在一起,推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民俗体验式旅游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民俗作为吸引物,体验作为旅游手段,更能满足当代人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二、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民俗体验式旅游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但是在民俗体验旅游的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频繁舞台表演,使民俗商业化,失去民俗的本真

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开发商将一些比较正式的节庆民俗和婚俗、礼俗,甚至祭祀风俗加以改编,搬上舞台,天天演出,以满足游客了解当地民俗的愿望,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旅游者一睹为快,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民俗的本真性,对当地居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那些表演者一般都是当地居民,长期机械的舞台表演使他们觉得民俗与歌舞表演并无大的差别,从而将那些世代传承的民俗视为赚钱的工具,根本不会去思考如何保护民俗。其次,对民俗的随意改动,使演出市场的需求取代了日常生活,成为民俗存在的社会基础。例如,原来都市人来草原旅游,回到牧民家作客,牧民长期生活在草原上,都特别纯朴,见到客人,特们会拿出自己家制作的奶食品给游客品尝,游客给钱可能还会不收,那是在草原上,能充分感受到蒙古族牧民的热情、纯朴。可是现在景区中到处是浓厚的商业因素。有些草原景区甚至找一些人扮成蒙古族牧民,为游客服务。这种做法破坏了民俗的真正内涵,虽然当时可以赚到钱,但就长远来说,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重结果而轻体验过程

在民俗风情浓厚的地区,只是让游客品尝食物,试穿民族服装,观看民族舞蹈,却忽略了过程。游客看到的只是结果,并没有体会到过程的快乐。例如蒙古族风情浓厚的草原,众所周知,蒙古族的三项技艺是骑马、摔跤、射箭,着装是穿蒙古袍,饮食为奶食品,肉食(烤全羊、手把肉)居住在具有特色的蒙古包中。游客来到草原,大多只是观看一下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光,买点民族工艺品就回去了。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完全展现民俗体验旅游的真正内涵的,到头来游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留下了几张照片。

3、民俗体验景区众多雷同,模仿较严重,没有特色

民俗文化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不是随意照搬,盲目建设。因为近年体验旅游势头较好,所以各地纷纷建设主题公园或集锦性民族村寨,盈利最好的要数深圳的中华民俗村和锦绣中华了。其他各地纷纷模仿,业建设了不少民俗村寨。比如云南民族村,投资在1亿左右,与深圳民俗村开业时间相近,但是1993年却面临亏损、倒闭。据统计,全国旅游主题公园近80%已关闭,给中国旅游业已造成30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的代表是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武陵源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这一金牌,不得不拆除违规建筑,耗资3.45亿元,

【2】相当于1990年到2001年底武陵源所有门票收入的总和。景区产品缺乏创新、模仿、跟风严重,内容雷同,不能满足游客获取不寻常体验的需求。

4、缺乏资金投入,忽视基础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民俗风情较浓厚的地区都相对偏僻,交通不方便,消息叫闭塞。虽然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如果基础设施落后还是会制约旅游发展。从众多民俗村建设中不难看出,设施对旅游多么重要。深圳的民俗村是移植各地的风俗民情,受到欢迎。要论民俗内涵,那肯定是真正的民俗发源地浓厚了,但为什么真正的民俗发源地门可罗雀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深圳的经济较发达,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每天集中在那里,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所以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民俗体验式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民俗地区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现在是市场营销时代,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不进行大力宣传,很少有人知道。民俗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虽然民俗资源丰富,但是人们却没听说过,即使听说过,也不知道在哪,这就阻碍了民俗旅游的发展。

6、缺少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民俗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需要专业人员对游客讲解,使游客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深邃,从而更乐于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尤其在导游环节,导游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所以一定要精通当地的民俗风情,才能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答,使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民俗。

三、开发民俗体验式旅游的建议

1、淡化商业因素,恢复民俗的本真面貌

虽然发展旅游是为了赢得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不能过分商业化,处处以金钱至上,这样长久下去,会使民俗文化逐渐被同化,不再具有它本身的特质,从而失去旅游吸引力,对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也是致命的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给与相应的补贴)鼓励居民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按照民族本身的习俗生活,当地居民还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游客到景区游览,可以入住当地居民家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而不是为了游客到来,刻意的每天机械重复一样的的演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只有让民俗地居民按照原来的方式生活,才能使民俗一直传承下来,保持它的本真,民族才不会被同化,从而保持各异的特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重视旅游过程中的体验经历

民俗浓厚地区不仅具有衣食住行上的各异风俗,还会有许多民俗活动。例如蒙古族就有许多娱乐竞技活动。一般情况下,游客草原就是骑马、穿蒙古袍照个相,喝点奶茶,吃点烤全羊。旅游者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圈,没有亲自体验,是不会领略民俗内涵的。对于这一现象,可以安排旅游者住在牧民的蒙古包中,而不是只是当做装饰的蒙古包中,组织游客亲自动手为自己搭建蒙古包,有一位牧民作指导,游客住在自己搭建的蒙古包中,别有一番体会。游客吃到奶食品,但从来不知道奶食品是怎么制作的。可以组织游客现场参观奶食品的制作过程,设计一些活动让游客参与,比如摔跤、射箭,举办篝火晚会,教游客跳安代舞等等。蒙古族有很多婚礼形式,其中有最为有名的弘吉剌婚礼,当地可以组织游客参加弘吉剌婚礼的表演,使游客亲身体验、感受,才能获得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回忆。游客往往都会买一些纪念品,还可以让游客参观民族工艺品的制作,激发游客的兴趣,并通过特色的纪念品将个人体验与他人共享。

3、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突出特色

文化是民俗旅游开发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实质是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民俗体验式旅游开发过程中,不要一味的模仿,要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注意突出特色,创新出奇,体现本民族的建筑风格、艺术品位、文化情趣、审美风格、民风民俗等要素的特色,显示其独特性,以特色取胜。

4、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制约各民俗旅游地发展的一个因素是设施较差。旅游地要量力而行。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须的设施。例如景区应设立指示牌指示方向,景区进入处应设有一个景点区位图,以便游客找到游览地的位置。

5、把民俗活动与商贸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宣传

中国民族众多,民俗各异。如西藏的雪顿节、云南的泼水节、四川的火把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都各具民族特色,这些对异国他乡的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许多地区正是以民俗活动为吸引物,积极开展经贸洽谈与商品展销会,从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川凉山举办火把节期间每天

【3】设3000多个商业摊点,日销售额比平时增加7倍。所以,把民俗活动与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宣传,扩大影响,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6、培养开展民俗体验旅游的专业性人才 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说,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培养和开发既懂当地民俗,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素质,在当地开展各式培训,培养旅游人才。

中国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民俗体验旅游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旅游形式。因为中国民族众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民俗风情为依托,必然会吸引异地游客的目光,另外,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利用假期离开居住地去异地体验一种独特的风情来放松身心,获得精神的满足,所以体验旅游应运而生。把民俗与体验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开发,一定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JamesH.Gilmore.Ww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8):97-105.

[2]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 [3]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周晓梅

第三篇:浅析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本文在„„基础上,指出)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正文:

1相关概念介绍

1.1民俗文化 1.1.1民俗文化的概念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1.1.2民俗文化的种类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1.2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2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 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2.1习俗特点鲜明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 2.2传统节日众多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3民间歌舞精彩纷呈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2.4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3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1本地特色不突出

各景区往往为了经济效应,而忽视了民俗旅游的本质,以至于许多景区将本地本民族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民俗旅游项目弃之不用,反而混编了其他民族的项目, 造成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丧失了本有的独特神秘色彩。个别景区的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存在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使得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一一退化。

3.2民俗风情庸俗化

在发展旅游业,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3.3交通及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虽然广西边境地区大的交通问题有所改善,但旅游景点总体的可进入性仍然很差,因为民俗风情越为浓厚的少数民族景区,越是地处偏远、闭塞且交通十分不便的环境当中,甚至有些景点还未通公路。这些严重阻碍了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许多民俗风情旅游的景点还未形成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统一规范的旅游商品市场,各方面的服务还没有规范化。导致游客单纯观赏,未给当地形成任何的经济效益。整体还是给人较零乱的印象,旅游环境和服务建设都有待改善。

3.4旅游区编演人员水平较低、旅游档次不够高

由于大多数旅游区项目的编导人员或是县旅游局、文化局工作人员,或是附近中学教师,或是表演队员兼职,因为地处偏僻,大都在小县城,很少有外来的专业人员从事这些工作,讲解、表演等人员则多从附近少数民族村寨的青年中招聘经短期训后上岗,编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发的旅游项目缺乏内涵, 促使许多民俗旅游项目有庸俗化、舞台化的趋向,在急于追求旅游效益的同时使得原有的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也被渐渐退化;再者,在收入分配上,旅游部门、景区管理处、表演队管理者抽取了大部分利益,这样的利益分成一方面

会影响对表演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较低的报酬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编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整体旅游品味较低,档次无法提升。

4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由上文可知,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西若想更深入、有效地挖掘民俗旅游资源,首先应该调整思路,遵循提出设想,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的总体原则。具体操作中尤其要注意以下方面:

4.1寻求民俗开发与尊重民俗两者的平衡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体现,也是信仰的体现。也就是说,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其信仰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无论是开发者,还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开发、开展旅游活动时,不但观赏、体验民俗文化,还要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民族信仰习惯。不同的民族其信仰和禁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宗教禁忌,有饮食禁忌,有男女交往禁忌,有节庆禁忌,等等。这些民俗都是当地民族积久成习相沿下来的,属于信仰文化,作为旅游者在尊重当地民族民俗的前提下,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了解来理解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习文化知识。 4.2全面发展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运用调调查取证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民俗进行合理的综合开发。要有明确的主题,精心的规划,邀请有关学者进行设计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滥造,建设豆腐渣一类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罗城仡佬族,与宜州市下岘河的刘三姐壮乡民族风情游相结合,成为一个旅游区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各种追求片面效益,置传统道德于不顾的行为的发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这样才能符合广西的区情和合理开发的要求,以确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4.3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广西在民俗旅游的宣传、推广、积累一定的经验。例如: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广西民俗旅游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在以后还需要继续不断加强。

4.4对旅游景区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外界文化污染

针对民俗文化被外来游客带来的文化所同化的现象,以及产生的连带效应和消极作用,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免本土文化的一再流失和被取代,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对一些具体区域都做了大量的民俗旅游研究。所谓相对封闭措施,就是要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抑制民俗同化的有效办法,也需要当地的政府和有关负责单位协助进行。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 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体现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朴实感、亲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诸方面的相对神秘性,来刺激民俗旅游动机的产生,带来更多的客源。 4.5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因此,对其的开发不应仅停留在单纯的游玩方面。广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而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我们要下大力度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广西这类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如广西大学、广西师大、桂林工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经验,特别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增加了艺术表演、会展旅游、等专业更是充分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桂林旅游学院筹备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做法,必将大大有利于广西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

4.6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科学合理的极大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时组织有关的专家对民俗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的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俗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体的力量,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保护民俗资源的意识,加强民族意识,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辨证的对待自身传统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5结语 总之,广西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要我们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注意处理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指导方针指导各项开发和利用,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民俗旅游道路。

最后一段读起来感觉有点不是很顺,请修改 参考文献

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6月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广西统计年鉴2001.广西南宁统计出版社2002年

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后,可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从而最后定稿,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和错别字

第四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民俗是形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民族、群体、地区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并且相沿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或是以生活行为来表现,或是以语言、文学、艺术来表现,更多地是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礼记•乐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化,传统的风俗也随着发生变化。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

1 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 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

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4 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

1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2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

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学的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俗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

2 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俗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3 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

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俗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俗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浅析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摘要:宁德地区是全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人们对这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浓厚兴趣。随着宁德地区旅游事业的逐步发展,如何将畲族具有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推向现在的民俗旅游市场。本文通过对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分析,得出宁德地区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同时由于重视不够开发存在很多的缺陷,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畲族、民俗、旅游、开发

一、引言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宁德地区是我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分布在偏远山区,畲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斑斓绚丽的民俗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民俗文化也应成为宁德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宁德是迄今为止畲族传统文化遗存保留最多最好的地区。当前,宁德地区正在开发的村落有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半月里村、八都猴盾畲族文化村和金涵上金贝畲族村等。为使宁德地区的民俗旅游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只有通过合理的布局、统一的规划在保护畲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带动宁德地区的旅游业及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宁德地区的畲族人口约为17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是畲族主要聚居地,保留民族特征明显,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建有规模宏大的中华畲族宫。宁德畲族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俗,民风古朴,传说文化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民居、传统服饰、歌谣、舞蹈、饮食习惯和生产习俗等方面。

1.民居

清代以前畲族的的房子大多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大多呈"介"字形,有的山寮呈"人"形。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近代畲族的房子与汉族的民居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

2.服饰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的服饰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的服装与汉族无异,而宁德地区的部分畲族妇女的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畲族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的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上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3.音乐

宁德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舞蹈

畲族是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畲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异彩。畲族舞蹈便是其中一朵绽开的奇葩。

宁德,是福建畲族同胞集居地之一。80年代,宁德文化工作者不辞辛劳,爬山涉水,深入畲家村寨采访,与民间畲族艺人一起发掘、整理、改编了畲族舞蹈《龙头舞》、《玲刀舞》和《猎捕舞》等节目。这些独具特色的畲族舞蹈献演之后,令人耳目一新,备受欢迎。

5.饮食

畲族人民日常的主食以米为主,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常统称为“餜”。畲家常食的米饭有籼、粳、糯三种。畲家食用的米饭一粳米最为普遍。除米饭外,番薯仍是畲族农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丝,洗去淀粉,晒干藏于仓或桶内,供全年食用。畲族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的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咸卤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饮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产的烘青茶为主。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酿制的糯米酒为主。典型的食品有:卤姜、咸菜,畲族风味菜,常用辣椒、姜、萝卜等腌制而

成,称为糟辣椒、糟姜等;乌饭,三月三的节令食品,是乌饭树的嫩叶捣细,用汁侵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即不怕蚂蚁咬。

6.习俗

畲族的习俗主要包括节日、生产、婚丧嫁娶等。畲族的这些生活习俗与其生活背景都是本民族风俗文化的反映,也是民族旅游业的重要内容。畲族的传统节日有年节也叫春节是畲族最隆重和热闹的节日。“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指各地的畲族人民在农历二月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三月三”又称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节日。分龙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是畲族人们祷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日。招兵节是畲族纪念祖先的宗教性节日。生产习俗,畲族人以农为本,据史载,明为种麻、种靛和种茶,同列为畲家三大种植和加工主业。在祭祀日和时令节日里,畲族人常举行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 畲族婚礼,畲族婚姻奉行一夫一妻制,传统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畲族女嫁前要行“哭嫁”礼。迎娶前两天,女方亲友以“难为亲家伯”的仪式对待男方代表,新娘临行前,要行“溜筷子”、“留饭”仪式。在畲族的丧礼中,畲族人在送葬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寨邻和前来吊唁的亲友在死者的灵前,人们敲起声音浑厚的牛皮鼓,冲起反扑的粑槽,吹喇叭、放铁炮、奏芦笙,跳起沉重的舞步。

三、宁德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前景与现状

1.开发宁德畲族民俗旅游的前景

民俗旅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高层次的旅游,而游客想追求的也是这种高文化层次上精神需求的旅游。据有关数据表明,有30%的旅游者认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风光名胜和文物古迹,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少数民族风情的则占70%。由此可见,独特的民俗风情就以逐步成为国内外旅游者新的吸引点。随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世成功,宁德地区的旅游业正在逐步向上发展。而民俗旅游则是旅游业中的一部分。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备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近年来,宁德市花大力气举办了规模较大的以畲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畲乡民族风情旅游节,使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经济接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畲族歌会。福鼎市每年连续举办的太姥山旅游风情节等节日。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得到发展。宁德地区民族村寨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畲族村寨旅游资源丰富,畲族服饰、歌谣、饮食、民俗等民族文化元素保存完好,是全国畲族文化保存最好、底蕴最深厚的地区。现在宁德畲乡民俗风情游已初具规模,积聚了一定的人气。如蕉城区上金贝、福鼎市方家山、福安市溪塔、霞浦县白露坑、古田县富达畲族民俗村等畲族村寨旅游点。

民俗风情是民族固有的传统,普遍存在于民间,只要组织得当,就具备旅游价值,项目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面貌。民俗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旅游开发项目,只要合理开发利用,从实际出发,利用本身特有的优势,把畲族的建筑、服饰、歌舞文化、风味食品等加以整理和修饰,就能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民俗风情就可以招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仍属于浅层次的开发

宁德畲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仍属于浅层次的阶段,没能够充分体现畲族民俗旅游文化的精华,不能直接反映其民俗文化实际内涵。畲族民俗风情的规划、开发与利用方面尚未到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气氛不够浓烈

大力发展畲族民俗旅游业需要全宁德地区上下的协作与配合。要努力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实现每个部门的联动,引进资金,是加快宁德各畲寨民俗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从当前宁德地区状况来看,畲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力度还是不够大,而当地的畲族人民自身也没有很大的觉悟,只是认为什么能赚钱就往其投入,并没有很大力度的为畲族那些独有的文化和民俗进行宣传。公众宣传投入少,大家对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认识不够,总体来说开发畲族民俗旅游的气氛还是不够浓烈的。

4.畲族民俗旅游的产品比较单一 现今来说,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产品主要以畲族民间手工艺品为主。如彩带、畲族包、竹编品、、木雕、畲族银器等有价值的手工一品。在加快畲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丰富旅游产品。在如今的旅游业中旅游产品也占了很大的一块,如果有足够可以吸引旅游者来这里旅游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就是很好的。比如福安溪塔村的刺葡萄,它原本只是一种食品产品,可是它吸引了很多的人来这个地方购买,现在那里就有一条葡萄沟。这个就带动这个地方的旅游业。

5.宁德畲族民俗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虽然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知名度还是很低的。来旅游的通常都是周边或者省内其它地区的。很少有很远很远地方的人慕名而来旅游的。在市场上占有的力度不够,景点景区也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现在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申世成功,也代表着宁德畲族民俗旅游业的逐步发展。

四、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1.要全面挖掘畲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品位

要全面挖掘畲族民俗文化的内涵,运用大量的资源,从全方位的角度来体现畲族民俗风情。结合人们的需求,突出民族特色的东西,来提高旅游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的畲族民俗风情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以提高民俗旅游的吸引力。

2.提高畲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品味

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就是要全力展示民俗文化中的真、善、美,既让旅游者体验到当地鲜明独特的文化差异,又让旅游者领会民俗旅游产品中所包含的普世价值,如勤劳,智慧, 勇敢、和谐等。畲族的民俗风情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美。在宁德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民俗风情美,向旅游者生动而艺术地展现畲族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劳动之美。追求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高品位,才能使民俗旅游产品青春常在,保证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宣传畲族民俗旅游

按照开发有旅游市场需求的民俗项目,成立专门专家部门对畲族民俗旅游客源市

场进行有效因素的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畲族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展销会和博览会,把当地相关的民俗风情及旅游信息展现给大众。从不同侧面和渠道对宁德地区的畲族民俗旅游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让宁德畲族民俗文化走出全省,走向全国,直至走向世界。

4.注重培养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宁德的民俗旅游要在旅游业中取得抢占先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下大力度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特别要结合地方的民俗风情有侧重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要依托当地的专业专科学校,如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和省内外的旅游专科学校来培养,使宁德拥有一支宠大的民俗旅游人才队伍,为旅游事业服务。

5.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 加快市区和县城建设步伐,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接待设施。加强对城镇道路、旅游景区(点)的环境治理,改善旅游景区(点)的供电、供水、通讯、卫生、餐饮、绿化等条件,净化景区治安环境。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善各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改善旅游运输车辆条件,开设通往各重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

五、总结

宁德目前来说,畲族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它作为中国畲族人口聚集最多的地方,其独特的畲族民俗风情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只是它的开发还不是很完善,知道那些畲族村寨的人还不多,它还没有把品牌打出去。随着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申世成功,这将意味着宁德地区的旅游业正在逐步的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不单只是让游客知道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还要让他们知道宁德畲族的民俗风情是多么的具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个地方,让畲族的民俗文化可以走向中国,走出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模拟法庭中职责范文下一篇:秘书学日常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