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论文

2022-05-0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已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及对比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参考意义。

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论文 篇1:

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研究

摘 要: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已进入2.0时代,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是其一项重点工作,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本文立足焦作工作实际,阐述了合理布局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内容;并对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开展了有益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共建共享;实施路径

一、引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两级(国家、省)建设、五级(国家、省、市、县、校)应用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学生、教职工、教育机构等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2]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内容,这就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合理部署地方性教育管理系统。但全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一种部署模式难以适用全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后,教育部提出了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3]更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推行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本文强调立足实践,通过合理布局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与国家教育管理系统业务互补、数据共享;实施地方具体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时,从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以及运维保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二、焦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

1.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焦作市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市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3.66亿元,741所中小学和127个教学点接入焦作教育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7000兆,师机比、生机比分别达到1∶1、10∶1,近9000间教室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和36.6万多名中小学生注册建立网络学习空间,提前完成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全国学前教育、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国家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2012年以来,焦作市强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陆续开发部署了10余种本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如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全市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系统、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系统、中小学教育电子地图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教育业务的管理信息应用体系。

2.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焦作也面临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化意识不到位,许多教育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方便、快捷”这一层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对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可能带来的重塑性影响,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4]二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业务数据无法共享,从而导致数据不一致。三是局内部各科室协同推进力度不够,技术支撑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职责不清,导致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后,设备有效利用率不高,应用成效不够显著,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推进进程。四是如何研发部署地方教育管理系统,做到与国家管理系统既统一又互补。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实践

1.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设计路径

(1)明确发展规划

市教育局在认真研究国家教育管理系统基础上,制定了本地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按业务复杂程度和涉及人群等因素确定了各系统平台分步实施计划,近年来,市教育局遵循“夯实基础工程、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的原则,合理部署了本地教育管理系统,丰富和完善了焦作市教育管理体系。

1)三项基础工程。即建设了数据中心、教育基础数据库和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

2)提升服务能力。建立了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以及中小学家校通公共服务平台等系統。

3)提升管理水平。建立了教育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小学教学评估、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和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等系统。

(2)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下面以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建设为例说明实施方案设计过程。

1)业务需求调研。首先征求各单位业务需求,分析汇总后组织召开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电教馆长、市直各学校业务校长参加的需求研讨会,就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作进一步的研讨交流。

2)编制设计方案。编制了建设项目详尽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概述、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及任务、管理系统建设原则和技术路线、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管理系统建设的设备及平台系统设计、管理系统投资预算等七大部分。概述部分明确了管理系统名称、建设性质、建设单位和负责人,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编制依据,明确了管理系统建设目标、规模和周期,说明了投资金额及来源,分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状必要性和需求分析部分描述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指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进一步阐述需求分析,并从政策、技术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管理系统建设目标与任务部分提出建设的主要思路、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路线部分从建设原则、技术实现方法和路线设计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框架设计部分对应用系统逻辑体系结构、设备物理部署的体系结构以及技术开发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说明。管理系统的设备和平台设计部分主要从硬件设备参数、管理系统各部分(公文流转、学生学籍、教职工人事信息、校产等)的应有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管理系统的投资预算部分依据有关投资估算,提出了管理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机构,列出了管理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计划。

3)举办方案论证。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邀请有关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最终将系统设计方案报请市教育局党组会议通过。

2.教育管理信息化项目实施路径

(1)行政层面要求项目集中建设。市政府下发专门文件明确要求:系统平台软件项目坚持全市统一建设、资源共享、节约资金的原则,从人力、电力、环境等方面实现充分保障,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现象,各县市區和各中小学主要负责应用推广工作。

(2)资金层面实现项目共建共享。各项目统一安装部署在市教育局数据中心,项目建设资金由各教育行政部门按其管辖的学校数或学生数进行分担,既减少了各单位经费支出,又保障了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时间层面确保项目运行正常。在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后,分步实施项目,杜绝所有项目一起上马。每年按工作需要,只实施1~2个子项目,尤其实施涉及中小学教师使用的项目时更为慎重,采取举办多轮(次)的短期培训方式,在保障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帮助教师尽快掌握平台的使用方法。

3.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运维保障

(1)基础设施保障。市教育局数据中心打造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环境,建立了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群,采用千兆线路和冗余设计保障各设备之间网络高速、稳定,从而确保了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能长时间保持不间断可靠运行。

(2)数据安全保障。数据中心根据信息系统的数据重要性,将所有数据库与业务系统分开、单独部署,数据库服务器仅配置焦作教育城域网内部IP,限制互联网用户直接访问,服务器区与其他设备区域通过VLAN划分和防火墙进行隔离,配置访问控制列表,保障数据安全可控。

(3)技术队伍保障。市教育局专门指定电教部门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保障部门,电教部门成立了包含市、县、校多级专业人员的技术保障队伍,列支专项维护资金,提升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

4.焦作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工作取得的成效

(1)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全面落实和应用

1)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我市的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12年9月启用,二期于2014年9月部署实施。在各县(市)区幼儿园信息系统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努力工作下,我市在省厅要求的时间节点前完成了系统部署应用。截至目前,我市共有590家幼儿园机构和85403名幼儿信息录入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6月启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注册学校851所,其中小学712所,初中139所。共注册学生数有46.1万,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人数分别为24.8万、14.1万和7.2万人,学生信息异动数达3.6万人次,缩短了办理时间,得到学生家长欢迎。

3)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2015年秋季启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注册学校数23所,注册在校生35780人。2016年学生异动数约为300人次。

(2)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使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1)用户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系统。主要包括单点登录、统一用户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已经录入全市中小学5万余名教师、36多万中小学生基础信息,实现了对所有应用系统用户账号一站式管理,大大减轻了系统管理员工作强度。

2)全市中小学考试网络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主要包括考试管理、答题卡扫描、网络评阅试卷和对成绩进行分析统计等功能,促进教育质量提升。2011年以来38次高中考试、连续5年的中招考试全部采用网络阅卷,大大提高了正确率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广大社会非常关注的中招考试阅卷工作中,阅卷出错率从2010年手工阅卷时的万分之0.96降到2011年采用网络阅卷时的万分之0.16,2012年以后出错率更是下降到0,惠及学生达200万人次,公平公正的阅卷质量保障了每位考生正当的升学权利,提高了教育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通过建立“五个空间”,即学生空间、班级空间、学校空间、教师空间和家长空间,实现相关信息的汇聚和分享。并针对学科教学实际需求,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过程,满足学校师生信息化教学需要。全市中小学在人人通平台上已建立跨校跨区域备课协作组7681个,集备数达5774个,开展网络教研等活动388次,网上评课1678节,发表文章6.6万多条,上传资源14.5万条。

4)中小学教学评估系统。主要包括学校教室端视音频设备、市教育局端大屏幕监控等部分,教研员不用到学校教学现场就能在大屏幕前进行常规教学听课活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5)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自2016年以来,对市财政支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从立项、专家评审、执行到验收等多个环节,实施科学、规范、高效管理,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6)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大赛活动管理系统。2016年以来,利用该系统已举办37个大赛活动,实现了大赛发起通知、报名、上传作品、评课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大赛的透明度,有效保障大赛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进行。

7)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报修及管理系统。在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后,全市中小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急剧增加,给设备维修和管理造成了很大困扰。利用本系统,实现及时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安排,对设备使用情况和运行状况进行规范管理。

8)全市中小学教育电子地图。实现社会大众和学生及家长可在教育电子地图上方便快速查到全市所有学校的位置、交通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9)全市中小学家校互动系统。实现了短信、微信公众号和APP移动终端等三种家校沟通方式有机整合,所发信息只需输入一次,就会自动判断发送渠道,确保将信息一个不漏地传送给接收者。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平均每日给学生家长发送免费信息总量超过11万条,其中短信3万余条、微信5万余条、APP3万余条。家校沟通更迅捷、方法更多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服务能力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10)焦作教育城域网运维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焦作教育城域网上部署的交换机、服务器、机房环境等设备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排除网络和设备故障,确保教育城域网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2]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EB/OL].http://www.cac.gov.cn/2016-01/25/c_1117878426.htm.

[3]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

[4]蒋东兴,付小龙,袁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7):3-8.

(编辑:王天鹏)

作者:冯有文

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论文 篇2:

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摘要:随着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的逐年提高,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已成为一项备受瞩目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及对比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

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它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及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比较、师资力量上的比较方面对研究生教育、培养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总结与分析,对于我们国家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脱节问题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培养规模上来看,研究生数量的速增,直接推动力并非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而是由于行政干预。研究生规模短期内的迅速膨胀,随之而来的是过度教育引起文凭贬值等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带来了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二是从类型结构来看,主要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相对滞后,被边缘化。不论规模还是专业,都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多层次、多种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过程存在培训化、商业化倾向,培养质量普遍不高。三是从学科和专业结构方面来看,很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能及时设立,导致了学科体系僵化老化等问题,严重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研究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在就业方面突出表现出来[3]。

(二)入学选拔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权力对高校办学自主权过度干预,导致学术人员在确定选拔、制定考试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体现。二是入学考试存在“重初试、轻复试”的倾向。三是考试的内容不能真正有效地考核学术潜力、创造性等高层次人才素质。而且公共考试科目占的比重太大,加重了考生负担且挤占了专业学习时间,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

(三)培养环节的诸多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太单一,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明确地掌握工作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二是学制与培养方案问题,因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的设立与探究的时间不长,经验与资源都不充足,导致产生了导师人数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课程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只更改一小部分课程以及选题培养方面出现偏差等问题。在学制方面因为找工作、论文写作以及答辩等原因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这也导致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降低。三是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学科前沿的成果不能及时地引入教学。四是教学方法落后。五是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许多学校仅仅以论文发表数量为考核依据。学校对于在外实习的学生的管理考核可能会由于空间距离远鞭长莫及的原因而有延迟和阻碍,实习单位方面因为与学校沟通不足只会对学生做出大致的管理与教导,这可能造成学校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管理与考核不足致使学生缺乏对于实践的重视,白白浪费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四)研究生的教育观念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定义为一种精英教育和高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领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具体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分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和课程体系西化。对于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有“工具化”的倾向,传统文化教育被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等同于附加成分。片面地强调西方学术体系、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严重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于西方理论的盲目迷信和盲从,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崇拜,影响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學内容与本科重复

研究生主要的学习环节就是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从课程学习方面来看,超过85%的导师认为课程学习对提高研究生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反映了我国研究生培养过于重视课程学习方面而忽略了科研训练的作用,然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并不是很如意。研究表明,对于求学满意度的调查中,关于课程内容前沿性、课程设置数量、课程结构合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五个方面,研究生对于课程结构合理性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内容来说,要比本科教学内容更专业化、更前沿、更新颖,然而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本科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叠,这表明在实际教学中,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并没有达到层次需求。

(二)教学过程不够规范

调查表明,高达60%多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没有按计划课时开课,30%认为导师随意地讲课、更改上课时间地点,更有甚者擅自更改教学计划以及减少上课时间。说明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各大高校有必要对研究生教学过程严加管理、监督。

(三)教学方法太过单一

教学方法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目前普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表明更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分析和研究能力的研讨法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

三、对比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美国的研究生分为两类: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和培养目标。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则相对比较宽泛,并没有严格地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1.美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美国的研究生经历了三种培养模式,即研究型培养模式、专业化培养模式和协同式培养模式,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大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培养模式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科研工作与大学教学的教研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独立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专业化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性、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也以应用性、功利性来满足宽泛的社会需求为基础和培养目标。协同式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与开发型人才,是一种介乎于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与技术型开发人才之间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培养的人才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和基本理论的研究人才以服务于中小学、高校和研究单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主要是培养从事实际工作或者开发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两类学位在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论文质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构成了美国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8]。

2.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相比下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相对比较宽泛了,仅仅是从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角度来加以概括,而且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比较单一。(1)要培养拔尖人才。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研究生教育理念、制度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开拓,找到制约拔尖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症结所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注重实践知识培养,使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应该创新选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努力地构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体制环境,改善考试内容比重,着重于专业知识素养;改革研究生资源分配体制,使具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获得更多的资源。(2)服务国家建设需求。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从事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管理以及技术工作岗位,而不是原来那样进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学术单位,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需求不再以学术研究为主体,而是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越发需求。然而我国以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专注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3)优化调节控制机制。要使研究生教育制度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注重教育需求的导向作用,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研究生教育体制的发展应当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培养更高水平的劳动力。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当前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过去一度成为热门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供大于求。(4)激发多元主体活力。研究生教育投资方不应当过多地干涉研究生招生单位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是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作用。研究生不单单是研究生教育的接受者,更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具体类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大体相似,特色不够鲜明。实践发现,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及研究方向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是脱节的,对于现今社会的需求,我们在原有的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满足不了的,因此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质量的关注以及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比较

对于美国学术型研究生来说,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为主;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并没有毕业论文要求,而是只要提交课程论文和报告,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课程设置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我国研究生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部分,而没有系统的分门别类,主要培养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工作能力的养成。从教学方法上来说,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独立和实践能力,而我国研究生培养在这方面缺乏重视。

(三)师资力量上的比较

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指导方式,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导师以外,还会另外成立一个指导委员会。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与学术型学位大不相同,它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师资力量的选择、组成及导师指导方向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对于师资力量的选择,强调的不只是教授个人的学术水平,更重视的是其自身的实践经验。我国则是借鉴了德国的“学徒制”个人导师制。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数是和导师的科研项目相互结合在一起,而研究生真正到校外实习进行锻炼自身的机会却是很少,这也往往会导致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使研究生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

四、对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些建议

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多维体系,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的作用,创新载体建设。一是要加强学术平台的建设。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要侧重学术性,建设多种学术平台开展理论研讨和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二是要建设新媒体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热门平台的发展,这些平台已经成為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我们应该注重在这些平台上进行学术和教育方面的发展。三是应该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国内研究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实践能力偏差。我们应该更注重实地教学,利用好实践平台。

总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普及的背景下,中国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研究生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转型中值得关注的是如何适应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5):136-147.

[2]张健.试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4,(8):76-78.

[3]莫正刚.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时代教育,2015,(15):93-95.

[4]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5]刘明杰,王金梅.在研究生培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260(3):87-90.

[6]黄术芳.研究生求学满意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9.

[7]陈闻,邢晓阳.广西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2009,(2):69-72.

[8]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张杰,王滨松,杨洪一,张国财

教育技术开发管理论文 篇3:

教育技术管理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教育技术管理已经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在课程体系中发展比较缓慢,还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整合,势必要运用教育技术管理手段进行教学的管理。

【关键词】教育技术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用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AECT94定义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科开始从过去比较注重教学媒体应用研究的电化教育阶段,迈进了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全面研究的现代教育技术阶段。信息化的突如其来,很多东西是新生事物,如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技术应用等等,对应于教育技术管理的层面也有新的理论,思维和方法与其相适应,如新的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各种教学新技术的管理和评估等等。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管理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笔者从自身的实践出发,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相关理论,初步探讨一下教育技术管理在高校课程中的相关应用。

一 教育技术管理概述

1 教育技术管理的定义

根据AECT94定义,教育技术的管理范畴包含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子领域。项目管理是指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资源管理是计划、监督和控制资源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送系统管理包括计划、监督和控制组织教学材料分发的方法,信息管理包括计划、监督和控制信息的存储、转换或处理[1]。

2 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界定

教育技术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管理、教育技术事项管理三个方面。

学习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硬件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机房、校园网及各种设备。软件资源是指学习材料和支持学习活动的工具性软件,现今各高校越来越重视软件的建设,不少学校建立专门的资源库或数据中心,不仅提高了本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还带动了周边地区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习过程管理主要是指教學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学校综合信息管理和远程教学过程管理及系统管理。这一管理还应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管理。

教育技术事项管理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开发项目管理、教育技术研究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评价。

二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简介

1 课程背景

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曾对宁夏大学掌握信息技术最好的理科教育专业进行了调查。其中,70%的学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不正确,87%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仍然停留在“只会简单应用工具软件”上;只有13%的学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并且,绝大多数的师范生不清楚怎样把计算机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

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使宁夏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更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未来教师,自2003年以来,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的教师坚持每学期为全校的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2 课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紧密结合最新国家课程标准,倡导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师范生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懂得如何恰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学会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问题设计”为教学核心、以“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学习”为教学方式进行的。辅以教学资源(教案、课例、作品集,光盘、网站、交流活动、教师网络联盟)和人力资源(授课教师,辅导教师)互动,资源共享[3]。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共64课时,32课时理论,32课时上机,学生需要完成单元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量规和网站制作等电子作品。课程采用过程评价,没有专门的考试。依据课程学习的评价量规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最终成绩合格可获得4个学分。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如案例教学、合作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反思型学习、资源型学习、面向作品和过程的评价等方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育技术管理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践中,教育技术管理应用在很多方面。笔者针对应用比较多的两个方面进行详述。这两个方面包括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管理。

1 教育技术管理在课程资源方面的应用

(1) 硬件投资管理

针对该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四间微格教学实验室、一间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网络机房)和一台教学专用的服务器。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全套的投影设备,四间微格教室为教学计划的实施环节提供了支持,网络机房配备45台计算机(配置情况:Intel(R) Pentium(R) 4 CPU 3.00GHz 2.99GHz,512MB的内存),围绕整个教学与学习而营造的硬件教学环境,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前提。

围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投入的以上硬件设施,由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明确要求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对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纪录;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教学专用服务器的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进行详细纪录。这样统一化的硬件管理,保证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正常实施。

(2) 网络学习平台管理

为了更好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了让学习者得到更加有效的全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2006年笔者设计、制作了课程的教师成长网站,取名为“宁夏大学教师成长网”(网址:http://222.23.219.50),并设立专用的服务器保证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

宁夏大学教师成长网的主要栏目包括Moodle课程中心、理论研究、资源中心、互动中心、教育博客、教师手记、在线视听等。Moodle课程中心是关于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的选修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设置多个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在职教师培训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类别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学》、《教育传播学》、《学与教的心理学》、《Flash课件制作》等教师教学必用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支持的相关课程。

宁夏大学教师成长网由宁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站管理人员(一级管理员)、课程教师(二级管理员)、学生或助教(三级管理员)等三级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和维护(这种形式,笔者称为三级梯队式)。三级梯队式的管理形式采用了教育技术管理的思想,体现了网站灵活性、资源共享等特点,调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保证了资源的有效性。一级管理员负责整个网站的设计、开发;负责网站资源的统一分类、监督;负责把课程教师设置成网站的二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主要负责自己的课程建设,除此之外,还负责网站的某一个具体栏目的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二级管理员负责整个课程的版面设计、资源开发、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考核标准和方法制定等;在栏目建设方面,二级管理员负责在各自管理栏目建设方面所需资源的搜集、整理、添加、删除等。三级管理员是二级管理员便于课程管理而委派的,其主要职责是整理课程资源、负责学生分组、发布课程讨论主题。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资源管理上也是采用三级梯队式,课程内容以教学周形式进行,即管理主题以教学周进行设置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进行16周的教学,每一周进行的内容不同,需要完成的作业和任务也不同。比如第三周进行教师演示文稿的设计和制作,第九周进行网站的设计和制作。管理者需要根据每周主题的不同,设置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的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技术管理理念的不断渗透,教学网站的日益成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得以顺利实施。基于互联网络,分布于不同校区的教师可以就教师团队的职责同步或异步展开工作;不同校区、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方便地与老师、学生交流,共同改进教学、学习中的不足;可以共享与评价其他同学的优秀教学设计或学习成果。以网络为纽带,各种学习资源可以非线性地整合,可以交互式地利用,可以动态地更新。已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作品为教学网站提供了新的资源,为后续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再设计的素材。另外,该网站与在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网站连接,在职教师的优秀作品,也是未来教师学习、模仿、创新的原始素材。

(3) 教师团队管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连续三年名列美国畅销金榜)中提出了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4]。这五项修炼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个教师团队的必读之作、必修之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课程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高度的责任心。一名教师不可能同时且“等量”地具备上述各项能力,所谓“人自为战”方式已然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必须以有组织的方式实施教学运作。在实践中,笔者把课程的建设作为一个项目,项目的管理与发展依赖于教师团队。

张玲教授作为项目的管理者,直接参与项目培训,全面了解项目运作过程,同时也是研究者。作为管理者可以高效地处理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的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条件,合理地安排教学人员,可以指导督察,总结经验,促进教改;作为项目的培训者和研究者能对培训系统进行有效地设计,及时掌握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可以使培训效果显著,培训效率提高。

教师团队在资源管理上实行模块负责制。按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把教学内容划分若干模块,比如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模块、学习支架模块、演示文稿技术模块、网站制作技术模块等。每个模块设有一名专门负责的教师。模块的专门负责教师在这一模块是最擅长,他负责教授和指导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该模块的相关理论或技术。如:网站技术模块有专门负责的教师,他负责培训其他教师学习网站技术和教授学生运用网站技术完成相关作品;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模块也有相应的责任人,他负责培训其他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教授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单元设计。但是,专门负责技术模块的教师和专门负责理论模块的教师并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精诚合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不断发展,每一位教师在技术和理论两方面都在不断进步。

在整个学期的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团队制定和完善了规范的工作流程。每周三早晨8:00~12:00作为固定的研讨和教学观摩时间,由张玲教授主持。该项工作进行纪录备案,写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档案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陈述一周的课程进行情况;阐述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反馈学生博客中呈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共享教学经验;研讨教学主题。为了使团队成员可以更为方便的随时交流,并建立了专用QQ群和博客群。

2 教育技术管理在课程学习过程方面的应用

(1) 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宁夏大学教务处密切相连,学生的相关信息由教务处直接提供,注册网站的信息使用实名信息,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面授使用的多媒体资源都放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学生可以登陆宁夏大学教师成长网,选择所需资源进行学习;主题的学习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从网上搜索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进行小组成果演示、互评、演讲和辩论等活动;整个单元的设计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学生搜集和创建的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共享,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送给学科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网络—学生这三种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保证学习能有效地接受信息,并且能够及时地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使得教学能够不断得到优化。

例如,课程中的框架问题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把一个大的系统的问题即基本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老师把一个个问题分配给学生去解决,这种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框架问题的设计前,教师设置一个与框架问题有关的任务:利用课余时间,熟读《灰姑娘》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把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成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三类问题,并加以说明。在整个框架问题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需要学生从宁夏大学教师成长网上下载;学生可以面对面或者异步讨论如何对框架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共享交流。

(2) 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管理

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价形式比较单一,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反馈和评价形式相对多了一些。其反馈形式主要有面对面的课堂反馈、基于博客的反馈、基于QQ的反馈、基于讨论区的反馈等。例如在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主题时,教师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不断反馈讨论信息;在互联网上,学生围绕这一问题,通过QQ群、讨论区等工具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把讨论的结果以博客的形式发布出去。这些反馈形式,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理念,围绕学习主题,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基于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网上学习过程的评价、基于评价工具的评价、基于学习态度的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的出现与新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改变单一枯燥的评价形式势在必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团队参考多种评价标准,制定并实施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该标准包括以下内容:考勤,课堂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作品完成情况,网络学习情况。每项内容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占到一定的比重,又从与其相关的几个方面细化,同时制定评价的不同等级,力求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2005级学生张*,整个学期没有请假、旷课、迟到现象,课堂表现活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作品完成尚可,但在网络学习方面表现较差,所以按照《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各内容的评定为:考勤评定为优、课堂活动评定为优、小组合作学习评定为优、作品评定为及格、网络学习评定为差,但其综合评定为良。

通过对多样化的反馈和评定的管理,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四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是在课程的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应对一些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尚显薄弱。笔者认为,建立一个课程体系,必要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当前,教育技术管理已经在学校教育方面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在课程体系中发展比较缓慢,还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课程整合,势必要运用教育技术管理手段进行教学的管理。由此可见,在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进程中,教育技术管理的应用会越来月明显。

参考文献

[1] 唐定伦.浅谈现代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EB/OL].

[2] 張玲等.让未来的教师成为教育上的"魔术师"[J].电化教育研究,2003,(9):1-2.

[3] 张玲,和汇.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与资源促进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5,(6):1-2.

[4]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3-4.

作者:王英让 张 玲 常志鹏 张 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进高校青年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