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2022-05-0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层中医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的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走特色中医护理之路。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科室自学、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强化护士学习中医理论与技能。结果培训合格率达95%,全院各科室均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中。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1: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管理及不良事件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管理及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6月各科室上报护理部的41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良事件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案例。结果:全院开展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5个临床科室和门诊部均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良事件发生,不良事件居前两位的是:高温烫伤、低温烫伤,其中高温烫伤占51.2%,低温烫伤占31.7%,灼伤占17.1%,发生原因主要与护理人员年资偏浅经验不足,法律安全意识、预见性安全意识欠缺 ,评估不足、巡视、观察、宣教不到位,患者本身體质和依从性差,科室安全监管不到位等有关。结论: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预见性安全意识,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加强有效沟通,健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机制,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安全管理;不良事件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方面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个技术包括了刮痧、穴位注射、中药热熨敷、中药的贴敷还有艾灸等,这些技术在临床的护理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1]。但是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一些护理人员年资偏浅经验不足、法律安全意识和预见性安全防范意识欠缺、评估不足、巡视、观察不到位或者患者自身体质、依从性差、质控管理小组监控不到位等原因,使得技术操作的时候容易出现不良事件。而不良事件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还延长了住院时间,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关键因素,所以需要加强安全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有16种,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临床科室有5个科室和门诊部,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各科室上报的41例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2 方法

护理部定期召开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对41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良事件的种类、发生的原因、科室等进行分类、分析和总结,提出安全管理措施,并进行持续跟踪整改及督查。

2 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的种类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良事件分类汇总表

不良事件 艾条灸 三伏贴 中药热熨敷 中药熏蒸 拔火罐

高温烫伤 14 4 2 1

低温烫伤 13

皮肤灼伤 7

2.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科室:

全院5个临床科室和门诊部,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均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 讨论

4.不良事件发生因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护理人员的原因还有患者本身的原因等等。针对上述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经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因素。

4.1护理人员因素

责任护士年资偏浅经验不足,法律安全意识、预见性安全防范意识欠缺,对进行的中医护理操作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没能进行分析与判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加上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低温烫伤通常不易被察觉,待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再者,在治疗过程中责任护士没有按照规定及时巡视和询问、观察患者情况,使得观察不到位,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

4.2患者因素

大部分患者年龄比较大,存在一些基础性的疾病,比如患有糖尿病、脑梗塞肢体偏瘫等,使得患者皮肤的感知程度降低,因为一些老年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皮肤表皮以及皮下组织会逐渐丢失,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表皮变得更加薄,而且血浆成分也会发生改变,使得皮肤表面的湿度还有弹性等都会降低,如果直接进行操作的话容易导致皮肤出现损伤[2-3]。其次护理人员在操作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在治疗之前没有将注意事项讲解给患者,以及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4]  所以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也就比较低。

4.3管理方面

科室在护理质量管理核心环节欠缺到位,对关键的环节、时段、人员落实未重点关注,科室发生中医护理操作不良事件后,科室质控管理小组没有定期进行反馈、分析、总结,吸取经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4其他方面

三伏贴一般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细辛、桂枝等中药,将膏药敷贴于特定的身体穴位上,以达到通络温阳散寒、调理身体的目的,这些中药对皮肤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贴的时间过长或者极度敏感的皮肤均可引起皮肤灼伤[5]。一般贴敷时间2-4小时,有些患者认为贴得越久效果越好,即使护士反复宣教强调贴敷的时间,还是有患者不遵嘱将敷贴在规定时间内除去,导致皮肤灼伤。

5 安全管理措施

5.1加强护理安全、法律知识及中医护理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5.1.1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和法律知识教育培训

由护理部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实行岗前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应急预案》等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6]。使护理人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 同时利用真实的案例分析来树立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使护士提高警惕。

5.1.2加强中医护理操作流程和低温烫伤知识的培训

加强低年资护士特别是新入职护士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月定期培训考核各科室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中医操作技能水平,规范中医护理操作流程。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深入各科室检查中医护理操作,有效的规范了中医护理操作。排班经验足高年资的护士和低年资的护士相互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低温烫伤和可见的明火、沸水沸液等引起的高温烫伤相比,低温烫伤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通常不易被察觉,待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 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并发感染,加深创面,形成慢性溃疡。加强在职护士特别是新入职护士低温烫伤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以真实的案例分析来引起护士对低温烫伤的重视,提高防范安全意识。

5.2加强护患沟通,加強巡视观察,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任何一种治疗、护理的开展都有赖于患者的理解及配合,因此护士在护理治疗活动中应了解患者、体贴关心、理解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中医护理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通过有效沟通使风险告知得以落实;让病人及家属充分知情,引起重视,减少纠纷。对高龄患者、有基础病的患者、皮肤感知程度降低的患者、遵医行为不佳的患者,除了反复解释和沟通 ,护士还应该定时巡视、询问、观察患者情况,及时排查安全隐患。

5.3建立健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机制

医院成立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成立质量安 全 管 理 小 组, 加强细节管理及重点环节的监控,严格落实好各项中医护理操作流程,确保中医护理操作有效性及安全性[7]。院、科质控小组每月分别对科室进行护理质量安全检查和中医操作护理不良事件反馈分析,追踪整改,改进不足,吸取经验,避免类似护理不良事件再次发生。

5.4 加强中医护理操作工作安全管理

艾灸时适当固定艾灸盒,以免艾柱掉落导致皮肤烫伤,观察艾柱燃烧情况,随时调整艾柱和皮肤的距离。药熨时用多层毛巾包裹药包,询问患者对热的感受,待温度降低时逐渐减少毛巾的包裹,以免高温烫伤。对有基础病的患者和皮肤感知程度降低的患者,要适当降低热疗的温度和加宽艾柱和皮肤的距离。 穴位贴敷特别是三伏贴治疗前要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并记录贴敷的开始时间,贴敷治疗期间,注意询问患者的感受,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时应准确定位,反复强调贴敷的时间限制,避免因忘记或长时间贴敷造成皮肤灼伤。此外,对皮肤极度敏感的患者,建议缩短贴敷的时间。拔火罐治疗一般是用棉球蘸95%酒精作为火源,操作时要注意棉球蘸的酒精不要过多,以免操作时火源掉落烧伤患者;而在进行中药熏蒸时温度调节注意循序渐进,以免高温烫伤。

5.5定期开展工休会

科室定期与患者开展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对中医护理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不断改进和提升中医护理质量;同时也让患者适应患者角色,了解到治疗和护理操作的安全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增强遵医行为[8]。

6 案例分析

案例1:患者女,72岁,因“左踝关节肿痛反复发作4年,1天前疼痛加重入院”,既往有脑梗史,入院时患者左踝关节肿胀,遵医嘱予药熨包热熨左踝关节治疗,每天2次。患者在进行治疗的第3天出现低温烫伤,护士用热药包帮患者熨了十几分钟后了,见温度降低了,把药包给患者自行熨烫,患者把药包直接放在左足外踝敷了一个多小时,等下一班护士发现时,已经出现低温烫伤。查看皮肤可见药熨位置皮肤稍泛红,有一水疱,面积4x3cm。立即用冷水浸湿的纱垫敷于创面,冷疗30分钟,冷疗过程中保护水疱皮,避免疱皮撕脱造成创面裸露、感染。5天后烫伤处出现深部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经清创缝合换药后,住院30余天痊愈出院。

分析:低温烫伤是机体长时间接触温度不太高的热源,致使热量蓄积而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皮下组织烧伤。低温烫伤和高温烫伤不同,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低温烫伤通常不易被察觉,待到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低年资护士经验不足,低温烫伤防范知识和预见性安全意识欠缺,相关宣教不到位,加上患者有基础病,皮肤感知程度降低,多种因素综合造成患者低温烫伤。根据以上原因,科室要加强低年资护士预见性安全意识、低温烫伤知识的培训,加强宣教到位率的督查,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排班要高年资和低年资搭配,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案例2:患者女,70岁,因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来门诊遵医嘱给予患者肺腧穴、大椎穴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以达到冬病夏治的调理功效。已交代患者回家后在4小时内及时揭除贴敷,在治疗第2天患者回家后未遵嘱在4小时内揭除贴敷,导致灼伤皮肤,贴敷部位出现局部皮肤发热如火燎,皮肤破溃渗液,立即揭除贴敷,并用3%的硼酸溶液湿敷,加强换药,4天后好转。

分析:三伏贴一般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对皮肤黏膜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贴的时间过长或者极度敏感的皮肤均可引起皮肤灼伤,穴位敷贴的治疗时间大多为4小时。患者出现皮肤灼伤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未遵嘱及时揭除贴敷导致贴敷时间过长,再加上贴敷的穴位在患者背部的位置,患者容易遗忘。根据以上原因,科室要加强宣教,反复强调贴敷的时间限制,提高患者的遵嘱行为,避免因忘记或长时间贴敷造成的皮肤灼伤。此外,对皮肤极度敏感的患者,建议缩短贴敷的时间。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管理者应根据医院自身特点,采取多元化管理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沟通技巧、操作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对不良事件高发的科室和容易发生不良事件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加强监管,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措施,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安全,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邹新花,郑秋霞,吴慧芬.基层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及实施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0):1718-1720.

[2]庄君贤,袁荣,钟印芹,等.温针灸烫伤烧损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7):146-148.

[3]潘珍英.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1):90-91.

[4]黄艳群,许秋群,何小琴.持续质量改进促进中医技术操作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6):172-173.

[5]张晓杰.连续性排班模式与层级管理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临床研究,2019,27(6):197-198.

[6]张月秋,伍晓杨.介入中心导管室护理中采用目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9):139-141.

[7]宋钝,吴窮,汤娜,等.回顾性分析12例中医技术操作并发低温烫伤的原因及管理对策[J].光明中医,2021,36(5):837-839.

[8]陈进燕,吕光珍,楼燕南,等.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下的6S管理模式在中医院的构建与成效[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2):58-60.

作者:陈锦丽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2:

基层中医院西医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目的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走特色中医护理之路。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基层中医院护士学习中医护理知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科室自学、强化训练等多种形式,强化护士学习中医理论与技能。结果培训合格率达95%,全院各科室均将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临床中。结论对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提高护理质量,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西医护士:中医护理;问题:对策

中医一贯重视护理,主张竺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养生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证护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护理已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为了加速培养高素质的中医护理人才,适应中医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系统化中医培训学习,并在临床广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目前我院培训合格率达95%,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学习中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介绍如下。

1问题

1.1缺乏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

当前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中医院的中医护士比例只占全院护士的10%左右,其余80%的西医护士中医知识匮乏,尤其是对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中药知识了解甚少,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1.2开展中医护理操作受到制约

中医护理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护士只能单纯的执行医嘱,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必须由执业医师下达医嘱,护士无权下达操作的医嘱。大多数医院里,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这些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都由推拿、针灸、理疗科的执业医师进行,护士也无从操作,影响了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提升,制约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顺利开展。

2对策

2.1选拔精英理论授课

由护理部统一购买呻医临床护理备要》①《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②(以下简称《常规》)等学习书籍,西医护士人手一册,作为培训教材,邀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毕业的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医师及中医基础好,教学能力强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教师,进行系统集中授课,每月1~2次。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

2.2科室内部学习

各科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护理常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科室的中医业务学习计划每月不得少于2次,护士长对学习后的相关内容每周晨会提问3^4次,以强化记忆。

2.3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参照《常规》,将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制成白话文,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关注操作细节,方便训练。然后选拔善于交流、操作能力强的护士,每人强化训练1~2项,再向科室总代教及护士长进行示范培训,再由她们向科室护士示范,反复训练,确保人人达标,根据科室性质,开展中医技术操作每科不少于两项。

2.4形式多样,强化记忆

广泛开展中医护理业务查房、举办中医护理专题讨论会、中医护理病历评比。每科室都配备针灸挂图、针灸人仿真模型,便于直观记忆经络的走向、腧穴归经、定位、主治等。平时经常开展岗位练兵,操作竞赛活动,给护士构筑磨练和提高的平台。

2.5及时评价指导

根据20]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的要求,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质量专项考核组织,按照《指南》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包括指导患者建立顺应四时与动静结合的生活起居习惯,调畅情志,合理膳食,合理用药:中医护理常规的执行情况,包括四诊方法运用、辩证施护等:中医护理操作情况,护理部平时按人数比例抽查考核,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中医理论和技能考试各两次,理论85分、技能95分以上为合格,成绩记入护士定期考核档案。同样,护士长对护士进行月考、季考,以训练护士的中医技能操作水平。并进行记录、评价、指导,作为年终评优评先参考。

3讨论

通过对西医护士进行系统中医培训,加强了中医专业化护士队伍的培养,护理部引导各科运用辩证理论,广泛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配合治疗各种疾病和症候,如儿科药饼贴敷治疗小儿泄泻:脾胃科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恶心呕吐:肿瘤科应用耳穴埋豆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等,通过临床观察应用,具有疗效好,易于操作的优点,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护士学习中医的兴趣也大大提高,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中医护理水平,护理人员掌握了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发展中医专科,浓厚中医特色,走特色护理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胡敏 靳萍 杨素梅

基层中医护理论文 篇3:

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数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干预后1周,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干预后1周、4周,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中医护理;收缩压;舒张压

高血压在祖国医学上被归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肝阳上亢、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等有关。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护理实践,以整体护理为核心,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辨证的指导下,确定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利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的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达到护理患者、指导康复、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1,2]。中医护理干预包括方药的应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中医技术操作等方面[3,4]。我科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5],并且为1、2级患者,低危、中危;②符合中医痰湿壅盛证诊断[6];③病情稳定;④既往就服用抗高血压药,并超过2周,效果欠佳;⑤18~60岁;⑥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均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2.5 mg/d,1次/d;⑦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及以上者;②中医诊断不符合痰湿壅盛证;③年龄<18岁或者超过60岁者;④继发性高血压;⑤合并严重靶器官损害;⑥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患者;⑦药物禁忌证者;⑧孕期患者、哺乳期患者。入组后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剔除,研究过程中依从性差、自行退出者、没完成临床治疗护理方案者、自然脱落者、失访者为脱落,研究过程中疾病进展、危及生命者中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不良反应者中止。最终干预组有35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有34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通过。

1.2 中医证候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6],主症:头痛、眩晕、胸闷、头如裹、呕吐;次症:失眠、心悸、舌苔腻,口淡食少,脉滑。有头痛、眩晕主证之一,其他主症及次证至少有2项者,舌象、脉象支持者,可诊断。量化评分方法,主证: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次证: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进行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介绍高血压病基本知识,指导患者高血压饮食、运动,常用药物基本知识,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合理安排生活,定期复查血压,讲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沟通,纾解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治疗信心。对患者进行饮食及运动指导,低盐低脂饮食,使用高纤维食物。

1.3.2 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①饮食调节:给予中医饮食调理,嘱咐患者多使用化痰除湿类食物,主食包括玉米、薏苡仁、荞麦等,副食包括冬瓜、白萝卜、芹菜等,药膳包括荷叶、茯苓、陈皮等,加薏苡仁有化痰除湿的功效,党参、山药加大米熬粥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其他也可适量食用薏米、西瓜、红小豆等清热祛湿。②生活指导:居住地干燥温暖,避潮湿,慎风寒;咳嗽痰多者翻身拍背协助排痰。③贴压耳穴:选穴:耳背沟、耳尖、耳门等穴位。耳廓消毒,贴1粒王不留行子方形小胶布,对准耳穴贴压,然后按压每个穴位,力度由轻到重,直到患者感觉穴位发胀、发酸、发热,或者轻微刺痛为止。每天按压4~5次,每次1 min,每3天换1次贴。④按压穴位。选穴:涌泉穴、丰隆穴,每天温水泡脚15 min,配合按涌泉穴15 min,丰隆穴15 min,调和气血、祛湿化痰。

1.4 评价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2、3、4周末检测患者生命体征等。住院期间每天8点测量血压,进行分析。干预后3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质量,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Hcy水平。干预前及干预后4周检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等水平,评价安全性,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医证候疗效评价[6]。显效:中医症状体征显著改善,证候积分下降≥70%;有效:中医证候体征好转,证候积分下降≥30%且<70%,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血压疗效评价:显效为舒张压下降达10 mmHg,且在正常范围,或虽没有下降至正常范围,但是下降20 mmHg及以上者;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且达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未达正常范围,但下降10~19 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30 mmHg及以上;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干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情况比较

干预组干预后1周,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干预后1周、4周,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3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见表4。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5)。

3 讨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眩晕”范畴,与“胸痹、心悸、中风”等有关系,机体阴阳失衡,加上长期的精神紧张,或者过量摄入酒辣肥甘等,导致心肝阳亢,肝肾阴虚,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早期多为阳亢,中期多为阴虚阳亢,后期多为阴虚,严重者可为阳虚为主。第5版的《中医内科学》上将“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4型,而最新板的《中医内科学》上在以上4种分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瘀血阻窍型。郑筱萸将高血压分为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4个中医分型。本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中医分型为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型在中医的诊断:主症包括头痛、眩晕、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证包括失眠、心悸、食少、口淡、舌腻脉滑。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张仲景认为眩晕从痰,从饮立论,是“无痰不作眩”的理论依据。孙思邈提出“风眩”描述,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因此称为风眩,并提出了风热痰导致眩的理论。《丹溪心法》中认为痰与火多为头痛的原因。中医还认为肾阴亏虚可导致头痛眩晕。高血压病在古代中医学并没有这个概念,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入中医的“头痛、眩晕”范畴,是五脏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协调平衡被打破,功能失调,在此基础上邪气产生,致“风、火、痰、瘀、虚”等多种病理生理变化。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位在肝,与肾脾有密切关系。病情虚实夹杂。肝气犯脾,脾虚停湿,湿蕴化热,表现为痰热、痰湿证候。血脉瘀滞不行,出现血瘀证候。

目前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仍然是西药为主,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方面效果较弱,因此,中医在辅助治疗高血压方面的目标主要为缓解患者的高血压症状,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肥厚、肾衰、心功能衰竭、糖尿病等,改善患者服用降压药的依从性。中医护理干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的护理时间,以整体护理为核心,动态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寻求病因、确定病位、辨别病性、分析病机、邪正盛衰的变化,在辨证的指导下,确立护理原则,制定护理计划,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及现代护理措施,实施护理计划,完成“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护理患者、指导康复”的护理工作目的。

中医重视“整体”的概念,重视人体统一性、完整性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隔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的,是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中医护理干预将“整体观”作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7,8]。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中医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患者的体质状况及外界环境对患者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观察及了解,正确认识疾病,从整体出发,制定护理计划。“辨证”论治是运用“四诊”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给予综合判断。辨证是制定中医护理计划的前提及依据,根据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根据疾病证候确定护理计划,制定护理措施,包括方药的引用、饮食的调养、生活起居、情志护理、以及中医技术操作等,使患者获得针对性的护理,这是中医护理干预的重点[9-11]。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通过对证候的观察,确定为痰湿壅盛证,根据证候特征,给予饮食指导,多食用化痰除湿、益气健脾、清热祛湿的食物,生活起居上,嘱咐患者居住环境干燥,避免潮湿,并给予相关穴位按摩。

中医“传统疗法”是实施整体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中医传统治疗技术在护理中的应用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色[12]。传统的疗法包括针灸、刮痧、推拿等,穴位按摩和耳穴贴压也是重要的传统疗法。本研究中,选用的耳穴包括耳背沟、耳尖、耳门等。耳背沟又叫降压沟,位于耳廓的背面,由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是耳朵上的降压反应点,通过贴压按摩等刺激,能够发挥降血压的效果[13]。耳尖贴压按摩有清热祛风、解痉止痛的功效[14]。耳门穴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15]。人体的器官都可以在脚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通过热水泡脚,能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泡脚后进行穴位按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16]。足部取穴涌泉穴、丰隆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有散热生气的功效。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主要用于头痛、眩晕、痰多咳嗽的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更显著,血压控制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痰湿壅盛证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的降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美艳. 颈椎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9):149-150.

[2] 周根娟. 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8):69-71.

[3] 余嵘,吕惠娟. 中医护理干预改善肛肠术后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7):159-160.

[4] 黄利惠,陈彬容. 中医护理在改善72例骨折愈后效果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5,34(4):178-179.

[5]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7.

[6]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7] 秦世菊. 中医护理在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2):1733-1734.

[8] 姚婷.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150-151.

[9] 陈桂花. 中医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45例中的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7):157.

[10] 郝琳. 中医护理与健康教育对0级糖尿病足患者治疗的影响[J]. 糖尿病新世界,2015,35(6):228-229.

[11] 樊凌云. 中风患者压疮溃疡期联合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89-2391.

[12] 袁晓玲.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8):184-185.

[13] 侯爱萍,郭维加,可爱青. 耳穴贴压治疗眩晕证317例[J].中国针灸,1994,14(S1):344-345.

[14] 吕金丹. 耳尖放血合散偏汤治疗肝阳上亢型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2):6-7.

[15] 张月成,宋丽华. 针刺耳门与西药对照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2,22(3):159-160.

[16] 陆玲.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34-135.

(收稿日期:2015-08-17)

作者:沈君霞 朱卫萍 沈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卫生监督分析论文下一篇:实训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