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诊断价值

2022-09-14

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病程不断延长, 容易发生微血管病变, 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同心脏预后有着密切的关联, 可于心电图上得到反映。 基于此, 该研究主要就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诊断价值展开分析讨论,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2013 年5 月—2014 年8 月50 例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 (观察组) 资料。 观察组中, 男性31 例, 女性19 例;年龄在61~76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6.3±5.3) 岁; 其中33 例为糖尿病肾病;17 例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另取同期50 例2 型糖尿病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 男性32 例, 女性18 例;年龄在61~77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7.31±5.5) 岁。 两组患者均不存在原发性肾脏疾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症。 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及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患者入院后第1 次心电图检查结果作为该次分析材料。 所有患者均于检查前禁止烟酒、饮茶、饱餐、剧烈运动等。 心律失常为心动过缓或过速、期前收缩、传导阻滞、房颤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为T波低平、ST下移或抬高、双向或倒置;其余异常为房室肥大、肢导联低电压、左心室高电压、预激综合征、Q-T间期延长等。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 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异常心电图检出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8% (44/50) , 较对照组的34% (17/50) 明显更高,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异常心电图类型检出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特别是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循环障碍, 容易引发各类疾病, 如心脑血管和动脉硬化等。 相关文献报道[2]指出, 心脑血管致死病例是糖尿病总死亡人数的80%左右。 糖尿病容易引起生长因子进入心肌间质, 使胶原增多, 成纤维细胞增生, 加之持续高血糖容易引起血浆粘度上升,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都可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 造成心肌肥厚, 进而发展成糖尿病心肌病, 损害心脏, 最终引起心衰甚至致死。

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危害程度不亚于冠心病。 相比于非糖尿病人体而言,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 研究报道称[3], 合并高血糖患者的致死率更高, 且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及致死因素。 当下临床尚未明确糖尿病致血管病变的机制, 相关研究[4]发现, 氧化应激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病共同发病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及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 称之为代谢综合征。 对于糖尿病伴冠心病病人而言,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 因此, 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多危险因素并存可能加重冠状动脉病变。 研究[5]表明, 糖尿病冠脉造影正常者的冠脉管径比非糖尿病患者小, 表明糖尿病患者冠脉微循环功能可能发生了障碍。 另有报道[6]称, 高血糖可引发代谢紊乱, 代谢产物可能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加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修复缓慢, 代谢产物使淋巴与单核细胞累积于损伤内皮, 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 舒/缩血管的比例由此被打破, 血管收缩, 进而管腔变窄。 故而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较非糖尿病人群更高, 且一旦并发冠心病, 其病情往往较为弥漫, 临床症状较轻但程度严重。

糖尿病心肌病作为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由国外学者在1974 年首次提出。 近年以来, 许多临床研究和实践均已证实, 心肌病是糖尿病一种特异且独立的并发症。 在持续的高血糖情况下可能直接引发糖尿病心肌病[7]。 高血糖可加速组织蛋白质与血浆的非酶糖化, 生成晚期糖化产物, 使心肌组织中的糖蛋白与晚期糖化终末产物大量沉积, 减低心肌的收缩功能与顺应性, 进而使心脏受损。 不仅如此, 有关报道称, 机体糖化血红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肌的收缩功能: 这主要由于糖化血红蛋白会造成带氧功能障碍, 使组织缺氧, 最终对血管内皮及心肌组织造成代谢不良等影响[8]。 此外, 晚期糖化终末产物还可通过同大分子物质如胶原等的结合而增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 导致心肌细胞炎性反应的发生。

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 提高了心脏神经感受器受损致痛阈值, 只是心肌缺血时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降低[9]。 糖尿病心肌病早期通过表现出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仅可以内皮功能不全、胰岛素抵抗、心肌代谢等高敏感方法测定;若中期出现心肌功结构或功能损害, 则以常规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等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晚期则以心力衰竭为标志, 心肌功能与结构明显受损, 其中尤以微循环损伤为甚。 有无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情况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心肌灌注显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等方法判断, 但费用高, 患者受射线辐射量大, 影响其广泛应用, 不宜作为2 型糖尿病并发心脏损害的常用诊查手段[10]。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8% (44/50) , 较对照组的34% (17/50) 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 (P<0.05) , 提示,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心脏损害, 在糖尿病心肌病与糖尿病并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应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致心脏损害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50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另取同期50例2型糖尿病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出率与心电图异常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率为88% (44/50) , 较对照组的34% (17/50) 明显更高,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及其他心电图异常较对照组明显更高 (P<0.05) 。结论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心脏损害, 在糖尿病心肌病与糖尿病并冠心病的早期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心电图,损害

参考文献

[1] 肖彬, 郭静芸, 朱翔, 等.联合运动负荷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11) :1290-1293.

[2] 黄红, 王大杰, 孙万峰, 等.常规心电图ST-T段压低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山东医药, 2013, 53 (9) :36-37.

[3] 张静, 赵鞠.浅谈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与临床关系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31 (21) :55.

[4] 闫玮, 李文红.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 :120.

[5] 熊俊.关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下半月) , 2013, 41 (9) :37-39.

[6] Miot A, Ragot S, Hammi W, et al.2型糖尿病患者静息心率对心血管和肾脏预后的价值[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3, 5 (1) :61.

[7] 赵世田.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用心电图的价值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2) :312-314.

[8] 刘宇, 侯旭宏, 贾伟平, 等.心电图在糖尿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3, 5 (3) :186-188.

[9] 王亚莉, 李世锋, 庞超, 等.采用心脏变时功能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的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 (4) :577-578.

[10] 高民, 陈伟, 韩良, 等.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电图运动试验反应[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2 (2) :109-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界限的研究下一篇:自主学习理论与英语学习主体性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