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课堂素质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与杂志相识的两年中,喜爱与依赖不知不觉滋生出来。每每品读,那些‘小’‘新’‘精’‘细’融理于行的文章,总能入木三分揭示事物的本质。《理论视野》《课改研究》《走进课堂》《教育管理》,总能聚焦教育热点,紧跟变革步伐……我相信,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教育科学论坛》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范楠楠老师说。

课堂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1:

高职学生素质行为养成学分制实证研究

“学分制”是基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管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与活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素质行为的教育管理覆盖学期正课授课时间外的学习、生活全程,从原来的大量评定式考核发展成更公平公正透明的量化考核,形成学分制,系统化。自2013年9月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在2014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从监测的数据看,学生在自我纪律管理、职业素养、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较大进步。

一、学分制的设计

学分制的设计是基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型,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需要具备的五个人格特征和五种通用技能,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去,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化整为零”,分模块考核,按系列评估,并将学生素质提升的每项数据纳入学分,从结果上保证素质行为养成教育的成果,从而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学分制”的内容

“学分制”包括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养成教育。由学生公寓管理、纪律管理、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教育与培训四个考核模块组成。学分制共设有8个学分,其中大一4个学分,大二3个学分,大三2个学分。

2.各项目考核要点

学生公寓管理以学生内务卫生标准化建设为依托,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和文化建设。此模块的考核以公寓卫生安全检查的数据为依据,每日记录每间学生、每位学生的成绩,并将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与企业“6S”管理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学生公寓团结友爱、安全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育人效果。

纪律管理的考核以学生课堂考勤为重点,针对大一学生增加晨练与晚修考核;针对大三学生以企业顶岗实习考核为主。此模块的考核以每日纪检检查数据为依据,记录学生迟到、旷课情况,以学期为单位,累计学生的成绩,规定70分为及格,低于(含)70分为不及格,(满分100分),培养学生自律性、执行力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与技能培训的考核以学生参与岗位工作业绩、参加社团活动、文体艺活动成绩、职业技能竞赛、科研活动成果为依据,赋予标准分和加分项,旨在鼓励、引导自觉学习、加强实践,提升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综合素质教育与培养考核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校园的文化认同、企业文化的学习、形势与政策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人文素质拓展等多项内容。此模块的考核以入学教育、学风建设、 班风建设、毕业教育等多个主题实现,以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提交的报告、笔记、体会为参考依据,赋予学生成绩。

3.申报与认证

学分的申报与认证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学生可根据学院公布的学分项目,组织或参与学生活动或竞赛,然后根据个人参与成果向举办方申请学分认定。学生工作处牵头,系部、教务处、校企部共同组成学分认定领导小组,负责每学年学分结果确认、争议申诉最终处理等工作;各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或支部书记负责,成立以系团总支书记为主,辅导员、各班班长为小组成员的系学生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认定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系学生的所有认定工作。学生的学分认定结果将登陆雪松管理系统备案。

二、学分制实施的数据比较

1.学生公寓安全与文化建设模块数据

2.学生纪律管理模块

三、学分制全面实行的效果呈现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学分制”全面实行之后,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无事故,卫生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学生公寓环境是“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公寓管理中,学生处依托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坚持“一日一查、一日一报”,实时监测学生宿舍的内务和安全,在逐步改善学生公寓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起标准化的宿舍卫生标准,及时补位管理中的“空场”,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学生课堂出勤率保持高水平,学生纪律教育成效好。纪律是学风的保障。实施“学分制”以来,学院增加了劳动周和班会课,引导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学生处组织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生干部每日做学生考勤,从严管理,严抓违纪行为,在学院中形成了“严抓学习”的管理氛围,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分。从第一课堂的考勤数据看,学生课堂出勤率保持高水平,学生因旷课违纪处分率也持续下降。

第三,学生第二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文体艺竞赛成果突出。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需求也大大提高。

第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为了让“学分制”制度落地,学院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先后修缮了学生活动中心、改造了学生餐厅、学生宿舍,新成立学生社团文化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增加了学生管理服务队伍,加强了班级导师和驻点中层的导行导学作用,依托校友会,建立了一批职业创业导师,这都为学生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以“师生共建美好幸福邮院,师生共享邮院发展成果”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对学院办学体制的认同,对学院“合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学院的荣誉感。

四、“学分制”的创新之处

1. 德育工作系统化、可量化

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项目成了一个内容完整、可量化考核的素质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之后,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得到细化和量化,不仅有利于管理部门进行指导,学生在行动上也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活动从过去大多数是自发的、松散的的活动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激励机制的素质教育项目,让学生的自发行为成为更有序、更有成效的德育实践活动。

2. 考核过程与结果并重

施行“学分制”归根到底就是创新德育教育,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而德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借助各种渗透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潜移默化”。 而且德育工作的过程评价应该将评价本身视为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体现融合性和导向性,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过程的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分制”的每个考察要点,在赋值时,不是单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之后获得的结果,而是对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行为的本身,通过积点给予认可和鼓励,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 完善毕业质量控制机制

学院把素质行为教育纳入学分,学生在大学内必须修满 8 个学分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毕业要求。 这样,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实,就不仅停留在培养“专业素质教育”层面,而是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身心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开拓创新素质教育等多个方向拓展。这样的举措,事实上形成了“课程考核、职业考证、素质教育学分”三项并举的高职院校毕业质量控制机制。

近两年来,学院不断总结经验,在《学生素质行为养成教育学分制》的基础上,编制了1套5本导行指引手册来指引学生更快适应“学分制”评价体系,对标规范行为,降低行为盲目性;自主研发了学生工作服务系统,使学生培养全程可监测可追溯,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分别在制度上和技术上保障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

作者:林广国 李永立 刘兰革

课堂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嘹亮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号角

“在与杂志相识的两年中,喜爱与依赖不知不觉滋生出来。每每品读,那些‘小’‘新’‘精’‘细’融理于行的文章,总能入木三分揭示事物的本质。《理论视野》《课改研究》《走进课堂》《教育管理》,总能聚焦教育热点,紧跟变革步伐……我相信,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教育科学论坛》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华东师大教育管理学院范楠楠老师说。

每期到手后,四川营山县盐井小学杨熠老师都急不可耐地逐篇阅读,日积月累,认识和实践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将其中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教学,少走了许多弯路,明显感觉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

这是一串可触可感的拓荒印记:截至2011年,《教育科学论坛》以63篇原创作品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当选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重要来源期刊”,西部教育期刊仅此一家获此殊荣……从小心翼翼破冰起航到在教育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八年跋涉,《教育科学论坛》以对教育本质的拨云见日和创新策略的提纯导引,赢得了从一线教师到教育学界的由衷喜爱和潜心守望。在《教育科学论坛》300期刊庆喜临之际,对其进行一次从思想智慧到行为策略的梳理和寄望,一条探寻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主线和情感脉络跃然眼前。

触摸本质的纵深漫溯

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既有鲜明个性和独特创造,又有时代良知与和谐发展的理想的人?怎样的教育科研才能揭示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2005年,原《教育科学论坛》与《教师之友》合并,新《教育科学论坛》开启了触摸教育本质草根般崛起的纵深漫溯。

“今天的教育就是要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科学论坛》开宗明义:“用智慧梳理百花齐放的教育思想和千姿百态的实践轨迹,把握教育行进的正确方向,引导教育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对接中关注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富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一线课堂……给教育吹来一股圣洁的清风。”

“匍匐在教育地平线上开启理性之窗”,《教育科学论坛》以生命力、创新力、发展力三个关键词概括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发展诉求:“让学术研究植根现实土壤,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依托和归宿,展开思维交锋与观点争鸣,发出西部教育的思辨之声。”

2008年《教育科学论坛》把“教育理性”上升为“教育人的精神追求”:教育理性的获得有赖于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引领教育人对教育实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深入思考,对思想的误区与实践的迷茫及时纠偏和导向。

唤起人们的教育精神和理想追求,《教育科学论坛》随后锁定了“真善美”的使命追求:引导人们在教育思考和实践中“向真”——致力于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理论和实践的拥抱搭桥,服务于教育理想的投奔;“向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真实的教育、真切的呼声、迫切的需求;“向美”——增强刊物的理性、灵性和可读性,强化学术性、专业性,突出叙事性、启迪性和审美性。

“开启教育的觉醒之窗”“走向教育人的心灵拥抱”,2011年以来,《教育科学论坛》进一步倡扬教育的“乌托邦精神”,其核心诉求是:“让人通过接受教育养成自主发展的自觉性和激发自身潜在的生命力,唤起生命成长的主体觉醒和教育人的内心觉醒,冲破习惯心理和思维定势,改善行走方式,内生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的力量。”

“真正潜入心灵的才是教育。”“发现了自我力量并助力自我发展的活动才是教育。”虔诚地敬畏心灵、激情地点燃心灵、智慧地唤醒心灵,一步不停地触摸教育本质,《教育科学论坛》联动一帮不甘寂寞的教育人渐次抵达生命成长和教育的内核。

牢记“教师是杂志植根的土壤,更是杂志的上帝”的办刊格言,让一线教师感觉不仅是在和有智慧的教育理论家,也是在和一批出色的教育实践家进行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摆脱和消除自娱自乐、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不良倾向,落实面向读者、植根实践、引领创新的办刊意识,《教育科学论坛》日益显现严肃亲和的办刊风格,并因此而更进一步地贴近一线、贴近教育的真相和真谛。

理性闪烁的课改画卷

抓住新课改的时代脉搏,本质探索提升区域管理力、学校发展力、教师成长力、学生学习力的思想力量和行为艺术,新《教育科学论坛》首先以“理论视野”“课改研究”“走进课堂”“科研导航”“教师聚焦”“德育视点”等栏目排兵布阵,呈现了一幅动感生成而理性闪烁的课改景象。

发掘对于新课改兼具指导启发意义的最新理论与观点,《理论视野》以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的视角,阐释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追求。《教学理论应用模式析要》《现代教育品性的缺失与重建》《当代知识变迁与教学实践转向》等理论文章,引导人们进行教改行进的规律把握和策略发现。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关注元素,《课堂教学动情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对立与统一》《生命课堂的价值取向》等研讨文章,则廓开了清朗的课堂变革理性视野。

《课改研究》从“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师”两线切入,以研究的视角探寻课程改革的思想走向和行动哲学:展示研究的历程,注重理论的探讨,聚焦实践的问题,坚持反思的态度,关注“教育感悟”和“教学故事”,探寻课改的内在规律和行动策略。2009年高中课改启动在即,《课改研究》及时跟进,既从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角度揭示西方高中课程改革对我国课改的启示,又注重各地高中课改的经验推介,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堂创新等课改热点予以热切关注。

进一步把准课改的真相,2005年《课改研究》聚力展开“农村课改”主题调研,以区域、师资、课堂三大板块立体呈现课改催春的农村教育生态图,找到了课改行进的思想路线和行为策略:展现政府作为的力量聚焦、观念建构、机制运转、教学研究的建设路线,对农村教师精神观念及其行为、结构及其流动、教研及其能力建构进行理性思考,在“课堂怎么样”“课堂何处去”的现实追问中探寻课堂变革的走向、策略。抓住制约课改的评价瓶颈,2006年本刊重拳出击“发展生命的评价”,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评价维度呈现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现状,唤起评价改革的激情,交流评价改革思想技术,梳理评价改革的创新思路:构建和谐的评价文化,在“促进”“发展”等评价功能的前提下确认评价的人文内涵,追求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的合力共振。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以最新的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以经典的教学艺术引领课堂教学,以热烈的教学争鸣创新课堂教学。”《走进课堂》着力反映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思想与思考、创新与启发。课堂“写真”展现优质课堂、点染教学艺术;课堂“视点”洞察课堂风云、透视教学规律……“走进课堂”充满激情地理性演绎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从悸动到热烈、浮躁,再到阵痛、反思与冷静复归的历史轮回和来路开启。

专题开路的“管理”问道

因应思想、策略、途径、方法上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诉求,为教育管理提供“思想导航、智慧共享、典型引路、经验共享”。2011年,《教育科学论坛》在原《对话》栏目基础上,开辟框架和视角放大的“教育管理”栏目,着力教育管理的走向探究、热点观察、问题攻关、典型解剖、特色聚焦,突出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实践的探索性研究、创新的突破性研究特点,以“对话式”“论坛式”“解读式”专题,呈现教育管理的前沿思想、精神力量和创新路径。

“对话”专题抓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行进的焦点问题展开多元对话,梳理教育思想热点、创新走向和突围路径。《浮躁,不是教育的假想敌》《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政府行为:制度创新》《公开课执教的心灵困境与突围》《与校长“话”看课》《学校科研管理与品质提升》等对话专题逐渐引起热烈反响。《实践智慧:教师专业发展关键词》的专题对话,就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找到三个维度——教师的职业情感、学科知识、实践智慧,探索了三个动因——生存动力、自主动力、目标动力,提出了教师自诊“六步法”。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体现了理论对实践的温情拥抱、理想对行动的亲切呼唤。

借助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平台,创意呈现“论坛式专题”:问询“学校组织力”提升之路、为“学校文化”插上力量的翅膀、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育人为本”拨正教育航向等专题,集中探寻校长治校的思想走向和策略智慧。

课堂不改不行,改之不易。如何破解两难困境?“问道儿童学堂”专题如是解析:成都市在“儿童学堂”构建中,以“三力共振”做出了有力回答。教师的主体学堂探路,个性学堂求索,体现个体变革的实践力;学校在课堂嬗变中理性引路,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增强群体变革的管理力;教育研究者发现“宝藏”,彰显课堂变革的区域引领力。

《顶层设计:唤起“教育觉醒”》专题揭示区域教育改革新思维:“肇始于‘顶层设计’战略思想的区域教育整体改革,从教育价值诉求的本质回归和理想建构,到改革创新的系统谋划、整体构建,唤起了长期潜伏和压抑的教育潜能。成都龙泉驿区觉醒开来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能量,在实践的土壤中绽放开来。”专题刊发后,犹如一石击水激起浪花朵朵,不少读者联系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人生,深切反思自己对教育本质的误读和教育行为的价值偏离,在诉求教育真理的自我觉醒中走向教育教学的本质叩问、系统思考、细节优化……

集群梦想的联动远航

如何走出需求对接不足和一线话语表达不够的传统研究路径,让学术媒体与一线学校无缝连接,集成智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07年4月,《教育科学论坛》牵头组建起“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共同体持续十一届“校长论坛”“学科论坛”的良好态势和魅力闪烁,震撼、引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新视野、新力量、新路径。

2012年4月20日,在洒满阳光的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由《教育科学论坛》牵头,“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宣告成立。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绍勇就其价值定位和行走路线提出了四点建议:“基于真问题真实解决实践问题展开学术研究;站在教改前沿进行实践思考和学术引领;培养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发挥对全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共同体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创建初中共同体,《教育科学论坛》为全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营山金华希望学校校长李仁强有感而发:“在学术刊物引领下,一批在全省各地初中教育中有成就、思想、潜力和行动的名校聚集联动,必然为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开启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源泉……”这股冒着地气儿的教育清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共同体成员强烈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创新诉求和远景眺望。

《教育科学论坛》牵头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的良性运行,为新时代的教育研究期刊打通理论和实践沟通的需求桥梁,放大教育思想、精神、智慧的撞击力量和渗透领域,拓展开一片激情和理性交相辉映的教育创新的朗朗晴空。

这不啻是科学发展视域下的教育研究刊物的走向创新,或许更是教育研究与实践联动远航,共生共创共享教育未来的必由之路和怡人之境。

作者:本刊编辑部

课堂素质教育管理论文 篇3: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管理

【摘要】在高中课堂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时,为提升课堂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可基于生本教育视域进行教学管理创新,建构全新的课堂管理模式,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管理目标。本文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中课堂管理;生本教育理念;管理现状;管理实践;效果评价

引言

生本教育理念,基于以人为本教育实现延伸得来,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普及,生本教育思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已经发挥出一定效用。如高中课堂管理时,为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教师需基于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管理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高中课堂管理的生本教育现实路径。

1当下高中课堂管理现状解析

在应试教育理念束缚下,高中教师开展权威式课堂管理策略,弱化学生课堂主体性,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质疑思维、批判意识,导致学生创造精神被消磨。同时,复杂抽象的理论灌输教学,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实力提升。并且,教师进行课堂管理时,为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与主体性,导致师生公共关系僵化,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落实[1]。

2生本教育理念下课堂管理实践

生本教育思想指导下,为确保高中课堂管理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需保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才可保证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效果,将生本教育理念真实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建构全新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突出高中生学习主体性,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启蒙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认为,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时,不可进行一刀切管理,需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原则,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管理当中,发挥出生本教育思想应用优势。

高中教育是衔接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桥梁,学生需经过高中学习完成普通教育,而后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对专业领域的深造。由此可见,高中学生教学管理时,教师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到引领启航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一次民主对话、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肯定、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系呵护等,都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为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岗位价值与优势,教师对高中学生进行教学管理时,应当尝试走出教师本位,引进生本教育理念,主动向学生本位进行靠近,针对生本位进行教育管理创新实践。在课堂管理实践创新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领域进行尝试突破。

其一,突出课外作业难易程度的递增性,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新知识巩固的重要方式,教师若采取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设定统一的作业难度,则会给学生学习造成直接影响。为此,教师进行作业管理时,为学生设定难易程度差异化的作业,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主动参与其中,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收获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二,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需做到松弛有度,灵活控制教学进度与管理方式,进而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探索空间,发挥出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综合效果。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灵活穿插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而辅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问,并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蒙,在教育引领过程中完成课堂管理,建构良好的师生公共关系,促进课堂管理水平提升。

其三,生本教育理念下,为有效提升高中课堂管理效果,教师需架构趣味性管理模式,破除传统教育管理的呆板与单一,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创造可能性,发挥出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在趣味性课堂架构时,教师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建构课堂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完成新课程学习,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实力[2]。

3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效果评价

笔者认为,高中课堂管理应用生本教育理念时,为保证教育管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应当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开展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完善,以充分发挥出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价值。在实际生本教育理念渗透时,可对高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得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深入解读。而后,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进行生本教育理念落实,创新课堂教育管理方式,并结合实际教学管理心得与观察,完成详细的教学管理书面报告,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实际落实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保证生本教育的落实效果评价客观性与准确性,不仅需要教师提供的书面教学管理报告,同时需对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进行收集。通过抽样、走访、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想法进行调查。在对多种因素整理后,对生本教育理念的实际落实效果进行评价,进而发现高中课堂管理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保证课堂管理工作开展的可行性。

通过在高中课堂管理中进行生本教育理念实践,可发现生本教育理念落实过程中,尽管取得一定教育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管理,仍旧处于传统应试教育与生本教育思想过渡期,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师需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审视教学管理模式、主动对其管理方法进行批判,找出教学管理的不足,及时对课堂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推动高中课堂教育管理水平提升。

4结束语

文中对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课堂管理中的運用效果分析探讨。通过运用策略与开展效果评价可知,生本教育理念具有一定可行性与有效性。未来,高中课堂管理创新时,应当对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建构全新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与模型,推动高中育人工作水平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努尔沙吾列·乌任别克.分析生本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129.

[2]张玲.高效生本课堂的探索——以高中历史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139-140.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作者:赖美 温圣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数字教学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集团公司资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