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2022-05-16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融,如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等。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的还是以“西学东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篇: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论文

故宫:见证中外文化交流

故宫作为中国最早被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它不仅吸引着无数外国游客流忘返,更是扮演着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故宫作为中国最早被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不仅吸引着无数外国游客流忘返,更是扮演着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角色。

老外也是“故宫迷”

故宫每天吸引着无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打卡”参观,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不止一次来到故宫。

英国人威廉第一次参观故宫是在2008年。“不可思议”是他面这座宏伟的建筑时的第一个感受:“置身在几百年的历史建筑中,我为它的历史和故事所折服。”如今的威廉已经来到中国工作,他开玩笑地说,他每月都跟紫禁城进行“亲密”接触:《故宫日历》成为他了解中国的教材,“云游故宫”成了他的日常休闲。“故宫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公众生活,故宫悠久灿烂的历史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而除了普通民众,许多外国政要也是“故宫迷”。

“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其中蕴藏的智慧。我在这里度过了愉快而难忘的时光。”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抵达中国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故宫。与习近平主席夫妇在故宫宝蕴楼茶叙,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观看文物修复技艺展示和珍品文物展,并欣赏京剧表演后,特朗普对故宫“赞不绝口”。

“近年来,随着我们外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政要越来越多,故宫的外事接待活动也更多了。我们努力把故宫建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客厅,让他们通过故宫的呈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单霁翔说。

故宫作为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的文化窗口,正在被更多人熟知。

打造文化交流平台

2019年11月,故宫博物院和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举办高端会谈,分别邀约计划在未来两年开展博物馆藏品的交流展览以及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而在这之前,故宫博物院和冬宫就早有交流与合作,2018年9月,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玛利亚.孟什科娃研究员还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化研究所演播室进行了题为“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清代宫廷文物”的讲座。

而自从2005年以来,作为中法两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代表,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就开展了多次人员互访、举办展览等活动,深入交流双方在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发展各项工作中的经验。而故宫与凡尔赛宫也是文化交流不断,在2020年的故宫600年系列大展中,“中国与凡尔赛展”更是将在2014年凡尔赛宫举办的“凡尔赛宫中的中国/十八世纪的艺术与外交”大型展览的基础上,结合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法国宫廷及传教士、使节带来的精美文物,还原一个更丰满、更全面的十八世纪中法两国文化和艺术盛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博物馆之间在不断加强馆际交流,而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始终肩负着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使命,故宫浓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又恰如其分的使它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好完成自身使命,2015年故宫专门成立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成立,不仅让故宫里飞利浦灯泡、百代唱片等上万件外国文物的价值重新被发觉,更肩负起了探索古代中外宫廷外交、丝绸之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历史,系统研究院藏外国文物和明清宫廷有关档案、为此类展览提供学术支持,研究、梳理建院以来开展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故宫博物院配合国家的外交和文化战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材料和意见的重要职责。

如今的故宫不仅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带回中国,更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展览走出红墙,走到世界各地。2018年“让文物活起来一故宫文创作品展”在日本东京开幕,获得了李克强总理和安倍首相的高度评价。本次展览让故宫文化的魅力透过文创作品鲜活地表达,深深吸引、打动了海外观众。与此同时,故宫的文化创意展已经走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走到韩国首尔,走到澳大利亚悉尼,走到新加坡,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助力“一帶一路”

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来自外国的有近1万件,在国内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其中很多都与“一带一路”联系密切,是中华文明古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而在与故宫博物院建立起交流与合作的博物馆中,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都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借助故宫与这些博物馆的平台,故宫博物院更好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欧洲人更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

除了与各大博物馆的文化交流之外,故宫还与陆上丝路沿线国家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展开多种合作研究,取得累累硕果。此外,故宫还积极展开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展览与活动:《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通过140件套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文物珍品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航线;故宫博物院首个主题“分馆”一故宫外国文物馆在厦门鼓浪屿设立,故宫诸多海外文物均将分批“入住”其中;《世界之美,美美与共2019“一带一路”人文历史摄影展》在故宫博物院慈宁宫花园东院向公众开放,一张张方寸世界定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美好瞬间。

故宫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肖雯

第二篇: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之我见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的接触和交融,如汉唐盛世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输入、明清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等。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的还是以“西学东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西文化交流。同过去相比,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无论在性质、规模、特点,还是在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上,都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力量首先来自清政府内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面对现实,迈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他们在了解和传播西方文化上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遵循“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古训,努力搜求与探索世界地理和历史知识。从1840年到1861年,有20多部介绍外域地理的著作问世。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楠的《海国四说》,就是典型代表。他们本着“师以长技以制夷”的爱国思想,努力研究造船制炮等西方先进技术。先后出版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专著20多部。此外,林则徐还主持选择了瑞士著名法学家滑达尔所著《国际法》的有关章节,取名《各国律例》,并运用于对外交涉。

与此同时,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出于传播西方基督教的需要,也做了一些传播西学的工作,在中国创办了英华书院、美华书院等最早的出版机构,编译并出版了大量非宗教性著作;他们还利用创办报刊、杂志等方式传播西方文化;通过在中国创办西式学堂、西医诊所以及新式印刷所等,将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西医以及先进的印刷术输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时期

这一时期,传播西学的工作主要是洋务派主持进行的。在外来入侵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发动了以创办新式军用工业化新式民用工业为中心内容的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办学堂、遣使、留学、译书等途径,将西学在更大范围内输入中国。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先后创办了23所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为中国造就了第一批近代翻译、外交、科学技术以及军事指挥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从1866 年斌椿一行随赫德游历欧美起,清政府陆续派出使者出访或驻节西方。这些人在亲眼目睹西方社会的基础上,写下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笔记、日记、函稿和著述,为中国人了解西方、走向世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出国留学,最早出现于民间,大多由教会人士资助,1872年——1875年,清政府接受容闳建议,先后派遣120多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先后五次共派遣90人到西欧各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后,很快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生力军,詹天佑就是较突出的一位。译书也是这一时期输入西学的主要形式,清政府所办的学堂和制造局大多兼译西书,如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翻译了不少西方科技书籍。

另外,外国传教士在传播西学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他们承担了翻译和出版西学的主要技术工作。如英籍传教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28年,先后参与译书120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贡献最大的翻译家之一。此外,外国传教士所创办的一些译书机构,也大多致力于西书中译的工作。

三、戊戍变法维新和辛亥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展开。戊戍维新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组织学会、创设报馆、开办学堂。1895年——1898年间,全国出现103个学会、64家报馆、185所学校。成立于1895年的强学会,便既是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又是维新派第一个译书机构。孙廷翰编辑的《西学大成》、梁启超编译的《西政通考》以及求志斋等人所编辑的《西学时务总纂大成》等,便是很好的例证。

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出现留日风潮。1900年留日学生组织了译书汇编社,出版了第一份以介绍西学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译书汇编》。同期国内也出现了《新世界学报》、《大陆报》等新兴杂志,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1902年,清政府颁发《钦定学堂章程》,把外语、天文、舆地、兵法、格致、制造等西学门类列入教学内容。此后,新式学校大量涌现,且多选用留日学生编译的西学书籍为教材,西学作为近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也进一步渗透到普遍的国民教育中。当然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已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开始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框,将探索重点由兵工格致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共和国方案等等,相继被搬入中国。

四、五四新文化时期及其以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民主和科学作为旗帜。在民主问题上,陈独秀、钱玄同、鲁迅、吴虞等一批留学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较多了解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对以纲常名教和登记制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无情的扫荡,一些从欧美学成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胡适等也参加了这场运动,他们怀抱科学救国的思想,积极组织学会,创办刊物,宣传科学的力量,传播西方最新科学知识,致力于发展近代科学事业。据统计,这一时期发表的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的论著,约有六七百篇。杨铨、胡明福、胡适等发起创立的中国科学社最为著名,创办《科学》杂志,专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为改变旧中国愚昧落后的状况作了巨大的努力。

五四运动以后,启蒙的文化运动借助于救亡反帝运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运动的重心从对封建文化的批判转向对中国前途的探索。一时间,学会林立,社团风起,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潮,纷纷涌向中国。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到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等帝国主义时代的哲学流派,以及基尔特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想,都被贴上新文化、新思潮的标签。同时,“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被广泛采用,一批青年学子满怀希望和抱负远涉重洋,奔赴西欧,以勤工俭学为手段寻求救国真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大使杜威、罗素、独立舒等也被请到中国来传经送宝,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的苏联,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纵观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充满着爱国精神。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的首要目标。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研究,也始终围绕着这个总目标进行,充满着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始终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交织着侵略与反侵略、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总目标,中国人不得不向先进的西方寻求真理,抛弃泱泱大国的架子,迈开“以强敌为师”、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由伦理、表层向核心不断深化的过程。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坚船利炮,到洋务运动时期的工艺格致;从甲午战争后的法政哲学到五四时期的伦理意识,西方文化的输入一浪高过一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并由此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启蒙和建立,以及改良和革命运动的更替出现。

纵观以上近代文化中外交流的史实不难看出,任何个人、团体和组织,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都是无力和无法抗拒的,其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王世斌

第三篇: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分析

摘 要 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连接了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此后,通过这条路线,各族人民交换粮食作物、学习语言、在服装上相互借鉴,尤其在唐朝时达到繁荣顶峰。本文即以唐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和特点为主题,作浅要论述分析。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唐朝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民在加强贸易、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开辟出的一条道路,它不仅代表着一段旅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力不可小觑,唐朝时,丝绸之路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文化交流的鼎盛局面,帮助周边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而这种深厚的影响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1 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1.1 地理环境与文化沟通

丝绸之路途经长安、甘肃、新疆、远至地中海,这条通道的路程之长决定了唐代本土文化要与不止一种外来文化进行交流融合,这是一个双向交换的过程,中国古代人民带回来的不仅是游牧民族的食物和原料,也带回了外国及少数周边地区的文化思想、风土人情。

顾名思义,丝绸之路上交换的商品多以丝绸为主。唐代我国的絲织原料主要是蚕丝,而丝绸之路上的地区蚕丝较少,在丝绸交换过程中,其他民族融合当地特色,在丝绸原料里又加入了如麻、毛等材质,大大丰富了丝织工艺的内容。另外,由于唐代以农业生产为主,在与游牧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丝绸的图案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畜牧生活被融合进了丝绸文化中,中原向中亚输出了丝织技术,中亚反过来又向中原输出了游牧生活场景,可谓是相互吸引相互促进。

1.2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影响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国家的影响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唐朝盛世的发生必须以和平安定为前提,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农业手工业,而丝绸之路则是安全环境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加强了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是平息了战火,繁荣的贸易往来为远方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必需品,使之不再为农作物而向中原进军,这是政治上的影响。其次,在人民生活中,肉类奶产品大大丰富,为中华饮食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百姓的娱乐生活也得到了充实,各种游牧民族的体育活动、节日项目被引进到中原,部分习俗也被保留至今,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在经济上,丝绸之路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唐朝盛世的成功是离不开丝绸之路的推动的。

2 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对其他民族的影响

上文提到丝绸之路的影响是深远而又相互的,这种双向的互动交流也成为丝绸之路的一大特点。在古代,即使是最繁荣的唐朝,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而通过丝绸之路这一途径,各个民族都能从其他民族手中换得所需品,受到的自然限制大大减少。其中,作为丝绸之路源头的华夏民族,作为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唐朝,为其他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贸易上,更是深入政治制度体系,为各方交流消除了许多障碍。

2.1 对外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一个过程,其内容也会随着习俗、技术、生产的变迁而变化。在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起始,身处汉朝的中原民族主要输出种类较少的农作物,蚕种以及金币铜钱等,到了唐朝,物质和技术水平已有很大发展,丝绸之路的商品交换范围也扩大了,出现了大量的瓷器、纸张、指南针等含有技术因素的商品,造纸术更是被传播到了遥远的西域,极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各种先进科技的输出,为其他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

2.2 交流即传播、交流即发展。

展望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没有一种文化能在封闭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向上的发展轨迹,只有与外界先进文化交流沟通,才能不断丰富发展自身文化,获得长久生命力。而中国古代人民早早认识到这一点,一直为与外界交流沟通付出努力,丝绸之路正是其中之一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汉代,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到了唐代,佛教道教思想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儒学并重称为“三教”。

而发生这一变化就不得不提到丝绸之路,唐宋之时,佛教思想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被传入中原。其独特的文化思想,为经济繁荣的唐朝注入了新鲜血液,一时间,佛教遍布中原大地,各地都修建起佛教寺庙,开始传诵佛教经文,占有地理优势的高昌、敦煌、凉州更是成为佛教圣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佛家修道之路。直到今日,佛教思想依旧在影响着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交流的力量可谓深远和震撼。

2.3 文化交流具有渐进性

丝绸之路自西汉由张骞开辟出来,一直延续到近代,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并不是一天就可完成,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交流磨合,才能达到多方共同发展的结果。文化交流具有渐进性,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也体现在地域范围上。丝绸之路最早只能与距离较近的各少数民族进行交流,通过时间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的不断努力,这段路程的距离延伸到了更加遥远的地区,我们了解到的外来文化种类也随之增多。文化交流非一朝一夕之工程,虽然我们曾经在唐朝达到了一个盛世局面,但文化交流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

3 结束语

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文化上一项不可磨灭的伟大工程,在唐朝,以长安为核心,连接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几个地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人文上,各民族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分析与借鉴,有利于现代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发展,其文化成果是需要我们不断维护和拓展的。

参考文献

[1]贺茹,朱宏斌,刘英英.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J].运城学院学报,2015(01).

[2]沈韵琪.浅谈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史[J].速读旬刊,2016(10).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610058

作者:罗易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一会计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国际物流管理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