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元素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在现代教育中,将巴蜀文化元素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之中,以巴蜀特有的人文资源为龙头、地理环境为骨架,挖掘巴蜀文化精髓,建设文化育人工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质量,走一条以巴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新路子,对巴蜀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文化元素论文范文

论企业文化的四大元素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凝聚力、吸引力,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笔者在企业数十年的工作中,深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颇多感悟,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四大基本”元素,这样才能“由内而外、标本兼治、秀外慧中”。

一、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1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木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存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与家具企业沟通中发现,一聊到企业文化话题时,有些老总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我的理念就是员工的理念,而有的企业认为,建一套班子、挂一个牌子,开一次会议也算是在搞企业文化。笔者认为,这些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中存在误区,第一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娱乐活动;第二企业文化口号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CIS;第三形式主义风行,企业文化成了花架子、名利场作秀工具等等。一些家具企业不是把精力放到深刻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上,而在不知不解的状况上仓促上马搞企业文化,造成了很被动的局面,而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人财两空”。

再比如有一些企业盲目崇拜CI工策划和ISO9001,以为企业导入了CI,推行了ISO9001就可马放南山、高枕无忧了,实则不然,现代社会中,导人了CI、认证了ISO9001的企业倒闭的比比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适合和适度的问题,不适合的东西再好,你要了也没用。企业文化也是一样不能模仿照搬,反之会起反作用,不仅你的企业文化未形成,反而失去了原来企业最淳朴的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业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主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理念。

二、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

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一般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都是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具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和经验,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一些小企业,几个人的公司,不能说没有文化,充其量只是一个传统的方法而已,但如果立即给它导入一个企业文化框架,就有可能把它框死,限制了它的发展,使它丧失了发展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的优势。所以企业文化是个适宜的东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次之后才能发挥出最大优势的。

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本身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它具有时代性,它是随着时代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逐渐调整,就像企业战略一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家具行业,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能保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的文化,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大文化”,它的内涵是丰富的。那么作为一个行业内诸多企业的“小文化”,都应该在“大文化”所涵盖之内的。由于地域和辐射、覆盖性的限制,行业文化很难做到“一刀切”:把企业的文化全部人为抛弃。更为合理的办法是进行“战略整合,逐步渗透,长期并存”进而水到渠成的达到一种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一致的“大文化”。企业文化忌大与全,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涉及的越多越大越具体越好,实则不然。因为,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企业是发展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世易事异,企业文化也在逐渐发展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把企业文化限制的过大过全过死,企业的转身就会困难,况且文化是思想的东西,并不是用理性的认识所能困囵的。

三、企业文化的塑造与手段

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就需要企业和领导、管理者首先从思想和认识上深刻理解这种文化,并形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进而影响企业和核心骨干、企业团队,最终形成企业管理制度,深入到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以产生销售张力、竞争张力、发展张力。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员工的行为传播出去,也就代表了企业,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依靠管理手段来塑造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不仅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和领头羊,更是企业文化的“航标”。塑造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的价值观引导到企业价值观上加以融合,把员工的事业心融入到企业的发展目标,倡导企业精神形成员工的精神支柱,使员工的思想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使员工有了归属感和向心力,聚合员工的能力和才智,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存和“上下同欲者胜”的境界。在这其中,员工贯穿着整个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主力军。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必须体现以员工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工作的核心不偏离,才能更好地得到员工的认同和接受,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整个企业的风气,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人性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自我实现的工作氛围和发展机会,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和尊重,其工作成绩受到认可和赞赏,由此激励员工为实现自我价值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诱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激发起创造性。企业文化同时也对员工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它依靠其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形象标准和各项约定俗成,培养员工形成良好的习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和价值。有一位企业家说过一句话:企业,没有了人,就成了止业。这位企业家对企业中人的重要性的理解可为精辟。人是企业的主宰和命运,同样,企业文化也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而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用管理手段塑造企业文化,主经可以通过两种管理:即制度管理和行为影响。两者均属管理的范畴,前者是权力管理,后者是非权力管理。企业通过制定如企业CI手册、员工手册、企业行为规范等文件和相关制度,来明确企业文化,并通过全员学习,以求员工达成认识并实施,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而要真正使企业文化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员工从思想上理解,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则主要依靠企业领导、企业核心团队的行为影响和感染。

四、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意义

企业文化创新,简单地说,就是以提高企业文化绩效为目标的企业文化的提升或重塑的活动与过程,是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并不是指整体推倒重来或是标新立异,而是指一种文化上的兼容、吸取、整合、重构。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是要重构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使全体员工正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面对日益深化、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且逐步深入地把创新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企业文化创新要以对传统企业文化的承传为前提,对构成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仪式、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弘扬、重建或重新表述,使之与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一是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培育共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进步。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指出的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在于民主、公开、公正、公平,这里的“人”应包含全体员工。通过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如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就认为,企业成功的最大的秘密在于“卓越的企业伦理”,一个职工只有当他被看作是高尚的人而受到尊重、受到依赖时,企业的价值才能展现光辉。通过富有感情交融气氛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欲望和工作热情,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方法问题,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做好领导角色定位,注重员工队伍建设。企业家张瑞敏就自己所充当总裁角色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所以,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因此,要创新企业文化,领导班子成员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机制,激发团队协作潜力。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到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民主管理。

因此,企业要注重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塑造独具魅力的企业形象,倡导立足行业联系实际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切莫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不仅要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也要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这是挖掘自己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的落脚点,只有从文化传统中提炼出为现实的企业文化可用的养料,企业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才能历久弥新,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系上海曹家渡家具商城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者:李莘

第二篇:巴蜀文化元素下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在现代教育中,将巴蜀文化元素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之中,以巴蜀特有的人文资源为龙头、地理环境为骨架,挖掘巴蜀文化精髓,建设文化育人工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质量,走一条以巴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新路子,对巴蜀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蜀文化;高职院校;价值观;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广义理解,它是院校精神、制度、物质三种文化集成的总和,体现着院校的特色与品位,蕴含着院校对教育的精神与思想,彰显着院校对育人的期望和追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不但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还具有激励和认知功能。因此,巴蜀区域的高职院校,在巴蜀文化元素下,对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展开积极研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是院校理应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巴蜀文化元素特征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纵观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它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值得巴蜀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中加以运用。

(一)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包容、理解、学习中体现开放。正如巴蜀地貌一样,崇山峻岭环包丰腴盆地,崇山彰显自信与独立,盆地体现宽宏与坦荡,形成巴蜀南北文化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虽然巴蜀文化也存在一些封闭板结和落后保守的一面,这是自然经济带来的产物;但它在诸多方面含有渊源于古代工、商、农、林业的开放和进取特性。充分利用其特征,吸收其精华,融入巴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一种强大的无可替代的历史资源。

(二)巴蜀文化具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巴蜀文化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凝聚和集结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实现了“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文化认同角度来看,其特质和内涵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区域特色的继承、延续性角度来看,它又在时代环境下,以蜀人独有的思维和创新力,实践了其区域文化的更新与崛起,并通过克服矛盾,在融汇与整合中,形成一股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巴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整方向、整合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启示。

(三)巴蜀文化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

追求完美是巴蜀文化元素中的主要特征。巴蜀文化喜欢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在紧跟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追寻开放与完美并存。巴蜀在历史上突出先乱后治思想。“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巴蜀人的一种后来居上的竞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巴蜀人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这种精神在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1]。

二、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基础技能型人才的中流砥柱,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资源的启发下,高职院校结合巴蜀地区独有的地域特点,通过挖掘巴蜀特定的区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力争将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

(一)挖掘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契合关联性

1.挖掘核心价值观和巴蜀文化的契合点。巴蜀文化是巴蜀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巴蜀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巴蜀人的“文化之根”。巴蜀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自然、笃行务实的行为方式等方面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体现[2]。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把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强制性简单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让他们片面被动地接受巴蜀文化知识,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路,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自己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巴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规范,进而外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

2.重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运用。高职院校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资源(巴蜀文化现存的物质资源)和隐性资源(巴蜀文化中那些未被开发利用的以物质环境为载体的物质层面,以及所包含的制度、思想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因素)积极运用和提炼,力争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1)巴蜀文化显性资源的运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巴蜀特有的节日庆典,学习和研究巴蜀特有的诗歌文化、茶艺文化,开展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形式,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官感受。

(2)巴蜀文化隐性资源的运用。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包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挖掘上,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们分批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参观学习;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巴蜀地区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上,例如结合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的无数巴蜀地区的英雄事迹等;巴蜀地区所涌现出的以诗人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及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学院育才的依托之一,其中江油的李白故居、诗歌文化赏析、诗歌创作、美学欣赏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立德树人的优秀资源。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干,强化思想阵地,传播优秀文化

1.把巴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无法实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下降等问题[3]。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巴蜀文化教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采取讨论法、互动式教学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巴蜀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并学习巴蜀传统美德,提高巴蜀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外,在思政课堂上还需要开展巴蜀文化作品为主题的课外读书会,学生通过彼此间交流读书心得,感受巴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从而领略巴蜀文化的巨大魅力。

2.把巴蜀文化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各学科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藏的发展史等人文资源,把它与巴蜀文化知识相契合起来,让巴蜀文化精华能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了解巴蜀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例如可以选派一些精通巴蜀文化的教师、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巴蜀文化通史》、《巴蜀文化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打通大学生学习巴蜀文化的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巴蜀文化教育。

此外,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当中,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如在江油的红军历史文物陈列馆、中江的黄继光等纪念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大学生前往实践教学基地接受相关教育。同时,鼓励、引导一部分对巴蜀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对巴蜀文化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充分挖掘分析巴蜀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专题讨论、学习交流会等形式,让这些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巴蜀文化学习、研究心得时,深化其对于巴蜀文化的理解,以增强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高职院校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历史,学习巴蜀文化知识,领悟巴蜀文化精华,传承和弘扬巴蜀美德,进而有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巴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打造传播与培养的优越环境

我国课程改革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提倡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重理轻文,导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知识模块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积极营造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发扬和继承巴蜀优秀文化,着力打造以巴蜀文化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做法可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为时一个月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该活动内容要从过去单一的举办文艺类活动发展为开展包括文艺演出、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文化作品展示等种类繁多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其中,要将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大赛、社团风采大赛、服装设计及模特大赛、辩论赛、演讲赛、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啦啦操大赛、舞蹈大赛、英语口语大赛、寝室文化大赛、3D等大赛形成校园文化的主要品牌。

另外,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为理念,重视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活动。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要利用大学生比较喜欢向同龄人倾诉的特点,选拔、培训一批优秀大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咨询员,在宿舍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提供及时的服务[4]。

三、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提升和改进方法

巴蜀文化作为巴蜀高校校园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必须投入并落实必要的经费、人力、物力,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教育条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丰富巴蜀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人际交往方式,也促使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变化。在开发巴蜀文化网络资源时,教师要秉持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效地筛选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互联网不但为教师提供了获取巴蜀文化资源的渠道,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巴蜀文化的相关内容,使课程教学资源更具时效性与多样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念,实现了课程资源获得渠道的创新[5]。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条件,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巴蜀文化资源,为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信息资源交换带来方便[6]。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丰富巴蜀文化内涵,实现对巴蜀文化资源的全方面了解提供便利。

(二)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打造教育沟通平台

建立健全巴蜀文化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机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并组织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的、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体制。

以往高职院校文化工作一直由学生管理部门担当主要角色,而实际上,校园文化的建立、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的联动与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坚决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单独抓学生思想培养的“孤岛”状态,将学院的各行政部门、各系部结合起来,形成学院——部门——系部的“三位一体”联动的沟通机制,形成合力,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把巴蜀文化蕴含的人生品质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首先要结合课题的项目内容,不断思考,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特点、传播方和进行提炼,将传统媒体重内容与新媒体重形式和时效的特点相结合,摆脱二者的对立状态,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同时,结合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的心理,结合校园舆情建设、校园危机干预和预防、师生沟通机制、学生意见领袖的建立等方面,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平台[7]。通过学生管理平台的建立,结合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学生动向、学生情绪,将安全育人囊括其中。其次是突出至情至性品格,把巴蜀文化中蕴含的真实、豪爽、热情的人生品质,渗透在校园文化之中,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使大学生体会到巴蜀文化的真正内涵,并愿意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四)做好校园和家庭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营造巴蜀文化氛围

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培养、塑造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并利用区域文化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切实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8]。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文化环境中所蕴含的巴蜀文化教育资源,营造出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使巴蜀文化渗入大学生的血液和骨骼,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必须使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从校园、社会、家庭环境这三方面,用巴蜀文化共同优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环境,进而增强高职校园文化教育的效果。

从生源来看,巴蜀高职院校绝大数的生源是四川和重庆两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巴蜀社会重视家庭环境熏陶的教育方法,注意发挥巴蜀家庭对大学生的协同教育作用,加强巴蜀地区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友爱、和睦等巴蜀传统美德的教育。此外,父母还必须身体力行,用这些美德来要求约束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起到模范的“身教”作用[9]。

以巴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重要的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致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等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把它融入到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激活区域文化的首要选择。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扩展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领域,加大力度研究并开发巴蜀文化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使传统与现实得以完美对接,走出一条以区域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新路子,这不但使大学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7-59.

[2]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90-94.

[3]李毅.关于《文化生活》的哲学思考——以“文化与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教学,2013(5):19-19.

[4]张金领.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J].经济视野,2012(8):117-118.

[5]熊楚舒.浅述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9-41.

[6]游菲.论巴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D].海南大学,2012:45.

[7]赖永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块及指标研究[J].职教通讯,2015(5):22-23.

[8]费小平.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3.

[9]卢亚莲.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61-65.

作者:陈波

第三篇:民族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

不仅西方观众,就是中国观众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后也会对电影中与京剧有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种强烈印象并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恰恰满足了导演的艺术创作需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三太太梅珊原来是个京剧演员,电影在叙述与她有关的内容时,使用了京剧的服装、道具和表演,甚至她的住处也挂满了京剧脸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采用的交响组曲音乐是由五个乐章的无词歌的女声合唱、乐队、京剧打击乐等组合而成的,基本素材取自京剧,是由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质量因为京剧元素的使用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得到大大地提升。

一、塑造人物形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京剧元素的使用首先是为了满足塑造梅珊这个人物形象的需要。

梅珊原来是个唱京剧的戏子。她唱戏时穿的是鲜红的戏装。这服装不仅说明了她在戏班时的旦角身份,也同时表达了的梅珊的思想性格及其变化。梅珊是个“高兴就唱,不高兴就哭”的女人,她穿上戏装唱戏就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这时的梅珊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往往最深刻,最难忘。她那戏装鲜艳的红色此时也就具有了与电影中的红灯笼相似的表意修辞作用。梅珊的房中挂满京剧脸谱,这让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感到有点怪异。因为京剧脸谱那夸张变形的图案和颜色并不能给日常生活带来审美的愉悦。现实生活中痴迷京剧的人也很少把家中挂满京剧脸谱。因此,电影编导让梅珊的房间挂满京剧脸谱有失生活的真实。但京剧脸谱的使用一方面用来说明梅珊的戏子身份和独特的生活环境,一方面也是梅珊留住记忆,唤起记忆的需要。这也说明梅珊的性格中有怪异的一方面。梅珊在电影中多次演唱京剧。这几段京剧唱词不仅说明了梅珊的身份和经历,也表达了梅珊当时的思想感情:

一天,四院点灯,梅珊在天还未亮时唱道:

看小妞做出来许多破绽, 时红娘偏用着要巧语花言。

本来是千金体大家风范,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

盼佳期数不尽黄昏清旦,还有个痴情种呀度寝忘餐。

非是我愿意儿传书递简,有情人成春属不羡神仙。

这个情节是通过刚到陈府不久的颂莲的视角叙述出来的。梅珊的这段唱,前四句声音似乎是从遥远的地方飘来。而从其中第四句“最可怜背人处红泪偷弹”开始,声音渐渐清晰。梅珊穿的并不是戏中红娘的服装,而唱出来的却是红娘的唱词。这更好地说明了她唱的是自己的心声。这四句中,“盼佳期”无非是盼望着点灯捶脚。至于最后一句“有情人成眷属不羡神仙”则是三太太梅珊对婚姻的美好愿望。这段京剧清唱片段, 没有音乐的修饰与变化, 只运用原唱词与旋律, 却有深层的含义, 深刻揭示了梅珊内心的无奈与挣扎、呐喊与呻吟,为她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因为老爷与雁儿亲热,颂莲跟老爷怄气。老爷离开四院来了三院,三院点灯。颂莲独自走在楼顶上,听见三院里里传来梅珊的唱戏声和老爷的喝彩声。梅珊当时唱的是:

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我步步行来你步步爬。

放大胆忍气吞声休害怕,这件事倒叫我心乱如麻。

可算得是一段风流佳话,听号令且莫要惊动了她。

这段京剧,表面上看来是梅珊在唱给老爷听,其实是她有意地唱给颂莲听。因为她知道颂莲一定也在听。当然,她也是借这段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一句“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这里的“张生”当然是指老爷。第六句的“她”暗指颂莲。第四句的“心乱如麻”是自指。她和新婚的颂莲争宠,使老爷冷落了颂莲。她内心也有点不忍。这说明梅珊是刀子嘴豆腐心,善良的本质并没有完全丧失。梅珊经常以看病为由与情人高医生见面。一次她又约高医生和其他几个人在自己房中打麻将。其间,高医生播放了梅珊当年的演出录音。录音中梅珊唱的是《御碑亭》里的一段:

一见休书如刀绞,只为归家那一宵。

行至中途风雨暴,碑亭避雨起祸苗。

那边又来一年少,两厢无言坐一宵。

这几句唱词表达出了梅珊内心对偷情的担忧和恐惧。说明梅珊虽然敢于破坏“老规矩”,但对自己这样做的后果也心存恐惧。颂莲因假装怀孕被封灯。为了惩罚泄密的雁儿,她揭发了雁儿在屋中私自点灯的秘密。雁儿受罚后,二院点灯。这天梅珊在楼顶上唱了《桃花村》中的一段: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

今夜晚非比那西厢待月,你紧提防,莫轻狂。

关系你患难鸳鸯,永宿在池塘。

已然错情生波浪,怎能够粗心大意你再荒唐。

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

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梅珊的这段唱显然是想点拨颂莲,又同时表达了对自己的警示。颂莲一再要求处罚雁儿时,心存善良的梅珊建议颂莲放过雁儿。颂莲没有同意。梅珊这段唱就是在进一步提醒颂莲做人要给自己留余地,也是在提醒她自己。

其次,电影中的京剧元素,特别是京剧音乐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塑造梅珊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有利于塑造其他几个结局悲惨的女性人物形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音乐用的是京剧伴奏和具有京剧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给人一种整体上的辉煌与苍凉之感,符合人物命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需要。电影中的梅珊、颂莲和雁儿等几个人物的命运都可谓是大起大落,而在她们的命运出现转折时和剧情的关键处,电影中使用的是传统京剧常使用的音乐“急急风”,这种音乐的节奏总体上是越来越急促,容易给人以紧张之感。电影中使用“急急风”的时候显然是为了预示人物命运的急转直下。因此,《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元素,特别是京剧音乐的使用也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营造环境气氛

京剧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用来营造环境气氛,首先表现在京剧音乐的使用上。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小说原著中有关京剧的内容并不多。编导在原作文本的基础上增加与强化了作为国粹的京剧文化内容,并把京剧音乐作为电影音乐的基本构成。电影开篇便以京剧音乐开场,营造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密集的鼓声,首先把观众带入了本片的独特氛围。音乐与内容、画面水乳交融、相映生辉, 一下子把时代的、地域的文化韵味找到并且生发了。这种背景音乐以后又多次出现,是“对画面情绪气氛的别致的渲染。”(张若雪:《读解张艺谋:以工巧营造沉重》,载《艺术广角》1993年1期)不仅点化了影片整体意象的悲剧寓意和民族风格基调,也使电影形成了一个总体上的紧张惊恐气氛。不过,观众虽然容易对《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具有京剧风格的音乐留下深刻印象,但影片本身不仅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而且使用音乐的场景和组合段也不多。电影只是在不多的场景和镜头中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这与大红灯笼意象的运用如出一辙。

在这不多的场景和镜头中使用的京剧音乐中,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急急风”。“急急风”是戏曲打击乐的一种打法,节奏很快,多用来配合紧张、急速的动作。急急风的音响看似简单, 但实际上锣鼓的疏密,力度的强弱,时间的长短,音乐的起止, 都是随着人物的动作而进行的细致演奏。演员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的表达,手势和眼神都融入到这锣鼓点中。民族文化的积淀, 影响着民族艺术的表达。京剧打击乐是最具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音响色彩, 作曲家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京剧打击乐的运用, 使得这些音乐段落的节奏速度及强弱细节处理的十分自然,起到很好的表意修辞作用。电影主要场面的伴奏和章节过渡转换处的配乐,也全部用的是京剧“ 武场” ,即打击乐 , 而它们又与整个影片的调子、氛围非常和谐, 起到了难以替代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可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将京剧的音乐提炼升华成为概括人物命运的哲理化旋律,在银幕上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音乐形象,并且让中国的电影音乐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电影形成更具新意的结合。

京剧被用来营造环境气氛,还表现在京剧的唱段、服装和脸谱的使用上。梅珊的红戏装除了戏中戏的表演需要外,其主要修辞表意作用就是用来营造环境气氛。在没有红灯笼的场景中,京剧服装起到与红灯笼一样的营造环境气氛的作用。其表意的丰富性甚至超过红灯笼。京剧脸谱的主要作用虽然是用来说明梅珊独特的生活环境。但夸张变形的脸谱出现在梅珊的房间里,也同时起到了营造一种怪异环境气氛的作用。特别是梅珊的几个空灵的唱段,处处都透着悲哀与凄凉,预示着不可避免的悲剧。可以说,电影的悲凉气氛除了京剧音乐的作用外,主要是靠梅珊的唱词营造出来的。梨园艺人出身的梅珊在阴沉、窒息的古老宅院里的轻吟曼舞,其作用和红灯笼一样使人感到悲凉。梅珊死后,颂莲播放她的唱片营造的恐怖气氛不仅让电影中的陈府人心生恐惧,也让观众感到害怕。

三、形成视觉奇观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所以受到观众,特别是西方观众的欢迎,与电影中的视觉性京剧元素有很大关系。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它吸收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书法、音乐和舞蹈等几乎绝大部分中国传统艺术种类。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东方民族文化奇观。

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与京剧有关的视觉奇观主要由京剧的服装、脸谱和表演构成的。除了高亢悲凉的京剧音乐外,华丽的京剧服装,原始的京剧脸谱和东方女性的优美身段表演都形成了视觉奇观,满足了西方观众具有东方主义特点的期待视野。世界各大“电影节的评委,国外的观众,这些‘他者’,想‘偷窥’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张艺谋按他的理解给出了答案。”(《文化视域中的张艺谋》,柴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188页)梅珊穿的那件大红戏装,以及时而舞起来的长袖子,不仅让观众感到新鲜,也会让他们因此而产生无限的想象。梅珊表演时的动作表情,特别是身段,在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的同时又感到奇异新鲜。梅珊房间的脸谱更是京剧艺术的代表性组成元素。《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美术设计师曹久平曾经说“这部电影的特点是观众在看戏的同时,还有剩余的精力去看那些背景的灯笼,看演员的服装。”(《大话西部电影》,张阿利、皇甫馥华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175页)可见,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过程中,导演是有意地把京剧等奇异的视觉元素作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特色和风格来进行创作的。

其实,梅姗房内装饰着的数面大大的京剧脸谱与中国的传统家庭环境气氛格格不入。现实生活中谁也不会把那么多的京剧脸谱挂在家中。张艺谋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还是做了,而且明目张胆地做。可见他为了营造民族文化奇观,面对被指责为明显的与情理不相符也无所顾忌。这是取悦西方观众的潜意识在作怪。这些镜头的安排,有一种镜头之外的作用,就是回应了西方的凝视。就像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种类一样,电影中的这些京剧元素更容易形成视觉奇观,满足观众,特别是西方观众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期待视野。就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电影中的京剧元素也是一种难得的视觉享受。特别是在京剧音乐和传统京剧唱词作为背景下的视觉呈现,更能迎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并打动他们。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前,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主要是《红高粱》和《菊豆》。就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挂灯仪式和梅珊房间的京剧脸谱一样。《红高粱》中的“颠轿”和《菊豆》中的“挡棺”等东方文化元素也给中国观众以虚假和导演有意为之的感觉。如果说张艺谋使用京剧元素意在迎合西方观众的东方主义审美期待,有意营造东方文化的视觉奇观,那么,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做的恰到好处。比之前的《红高粱》和《菊豆》中的东方文化元素使用的更具有机性和艺术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这些视觉性京剧艺术元素与传统京剧的唱词、声腔、及其伴奏音乐, 不仅与电影所描述的那座充满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生活气息的大院十分协调,也与整个电影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普通观众难以看出任何人工痕迹和叙述缝隙。

四、表达主题思想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对一个妻妾成群家庭中几个女人悲剧人生的展示,“用近乎变形的风俗习惯与传统仪式描述了男权至上宗法制下农村人们的愚昧落后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精神与肉体的禁锢。”(《文化视域中的张艺谋》,前揭,129页)揭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和专制对人性的摧残,体现了编导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电影中的京剧文化元素也有助于这个主题思想的表达。

三太太梅珊原来是个唱京剧的戏子。女戏子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即使嫁到陈家也改变不了作为被玩弄对象的命运。梅珊本来是个“高兴就唱,不高兴就哭”的女人。但正是因为她是大院唯一一个有点张扬自己生命力和个性的女人,她的命运也最悲惨,最后直接被送到“死人屋”处死。梅珊之死,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残忍。作为一个唱京剧戏子的梅珊的悲剧命运有助于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

电影中的京剧音乐虽然可以视为对画面情绪气氛的别致的渲染,“然而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导演主观意念的强烈介入”(《读解张艺谋:以工巧营造沉重》),编导使用京剧音乐主要是用来表达主题思想。《大红灯笼高高挂》把京剧音乐作为电影音乐的基本构成是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种类。片头使用京剧开场锣鼓让观众一下子就体验到电影的悲剧性主题寓意。片头的音乐与故事的内容、电影的画面相映生辉,明显具有展示民族风格的表意修辞作用。之后,京剧音乐一直不断出现在影片的关键情节中,强化了编导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电影中的其它京剧元素,如传统唱段、脸谱和服装等,都增加与强化了作为国粹的京剧文化内容。这些元素不仅是电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助于表达主题思想。围绕颂莲和雁儿的那段女声合唱,使用很简单的京剧调子,速度越来越快,然后戛然而止。恰当地配合着两人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特别是梅珊的几个唱段或者勾起对往昔的追忆,或者反映现实的悲凉,无不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梅珊的每个唱段都具有点题作用。特别是她死后,唱片里她所扮《御碑亭》中孟月华的一段唱词:

自幼父母娇生养,盈盈十五嫁王昌。

既读诗书你不思量,奴岂是柳絮就随风扬。

风雨难测人难量,暗室何必日月光。

阴谋毒计良心丧,休书好比杀人场。

手摸胸膛想一想,无义的王魁比你强。

这段京剧以领唱、合唱、复唱等形式刻意强调陈府“好比杀人场”的主题思想,并且彰显了影片内容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的创新性当代风格。

余论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张艺谋之所以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是为了进行艺术探索和表达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这是第五代导演初期创作的共同特点。张艺谋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到国际上拿大奖。之前他拍摄的《红高粱》(1987年)和《菊豆》(1990年)也具有同样的目的。张艺谋自己也承认,“这就是导演的功名利禄,拿了奖,你就有了江湖地位。”(《张艺谋的作业》,张艺谋、方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52页)因此,张艺谋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自然要考虑到外国,特别是西方观众和评委的审美口味。《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京剧文化元素的使用除了艺术探索和表达启蒙思想的需要外,还有迎合西方人对东方的文化想象和期待的潜在目的。但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做得比较成功。《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文化元素已经水乳交融地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有助于该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质量的提升。

但是,如果我们把《大红灯笼高高挂》与张艺谋之前执导的《红高粱》和《菊豆》放在一起来看,它们的内容和方法都有些相似。这三部影片, 它们的主题思想最主要的部分几乎相同, 就是封建伦理压抑了人性。要论创新, 也只不过是把剧中人物换了姓名,人物活动的空间换了一下场景, 故事情节进行了一些的更新。张艺谋似乎正在用雷同的手法, 也许是无意识的把观众引人他编造的故事套路之中。这种现象与商业电影相似。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后,张艺谋来一个大转向,用纪实手法拍摄了当下中国普通百姓的故事《秋菊打官司》(1992年)。接着又不顾主流意识形态的忌讳执导了具有干预现实政治嫌疑的《活着》(1994)。这说明,张艺谋的摄影机不仅仅对准中国传统文化,也关注现实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重大的政治事件。后来,他面对国际电影市场执导了商业大片《英雄》(2002),又开始重新把镜头对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但此后的张艺谋基本上放弃了第五代导演初期创作时所坚持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文化启蒙立场。

作者:黄世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化工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职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