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观与风水观的思辨

2023-01-17

第一篇:风景观与风水观的思辨

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

风水学理论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园林设计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风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被重视,作为我国的文化体系组成中具有极强代表性的文化,与园林设计工作研究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本文分析了传统风水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实际应用情况,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园林设计水平。

关键词:

传统文化;风水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内容,古代园林设计中都渗透着风水学的影响,风水因素也将不断融入其中,风水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总结的经验,决定着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风格,同时,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思考方向。园林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手段,代表着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选址中,选取最为合适的地理位置,充分应用风水理论,完善园林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风水与园林设计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我国的整体园林设计水平。

1中国风水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从字面上分析“风水”的概念,分为“风”、“水”2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天文学、环境学、地理学、气象学、平衡学等。一般情况其中也渗透了建筑学理论,设计中融合了各方面的知识,形成一门独立性的知识体系。是人对环境的最佳选择,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分析探究风水。关于环境与人的学问,建筑文化充分发挥了趋吉避凶的作用。早在夏朝时,人们就通过阳光方向,确定了“阳”、“阴”,形成了阴阳概念。通过阴阳解释具体的事物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规律。“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概念,与阴阳的正反概念相比更加具体。5个基本元素组成了自然中的物体,各个元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我国的十二生肖,为12种不同的动物类型,在相冲相克上也严谨的依据风水理论,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有重要影响,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风水研究的发展水平。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2.1“天人合一”的应用

传统风水理论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天人合一”概念的着重强调,大部分园林景观中直观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将风水的原理体现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出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将人与自然环境紧密有效地融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情况,设计理念也要改变,风水概念的融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划分。在开始设计时充分考虑和研究物种特性的保存问题,确保平衡性。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的植物,首先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的空间,确保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促进植物健康茁壮地生长。在规划工作中,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因素,综合风水进行规划,使园林具有环境调节的作用,朝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2.2阴阳平衡、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应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阴阳平衡形成独立的哲学辩证思想,在设计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利用不同属性之间的作用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独特的美感,确保园林景观具有艺术感。主题上比较直接,具体区分了高雅通俗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充分的渗透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将阴阳属性的划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包含“金、木、水、火、土”这5个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具体的布局设置,符合我国五行元素的具体要求。注意不同植物间的属性相克,做到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优势,对美感进行具体的设计,保证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科学又要美观。

3结语

综上所述,风水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风水学理论对古典造园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园林设计起到指导的作用。保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除糟粕,研究和应用风水学理论的精华,对当今园林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其借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风水概念,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运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将估计的数据转变为定性定量的数据,多结合实际需要,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风水理论元素,促进传统风水理论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何丽霞.基于传统风水理论的海南地产园林综合评价[J].海南大学,2015(6)

2蒋铭浩.传统风水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4)

第二篇:关于风水应用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大全)

1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1风水对我国古代村镇、宫宅选址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都与风水的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选址造成影响,另一个就是对布局和规划产生影响。在进行村镇和宫宅的选址时,我国古代的风水学家提出了“风水宝地”的模式,也就是这个环境模式要有山水环抱的格局,内有良田,并且山林葱郁,这种模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进行选址的基本原则。

1.2风水对我国古代村镇、宫宅布局的影响

在理气派的风水理论之中加入了阴阳的理论,并且将阴阳之间的调和以及平衡视作最佳的状态,其中所提出的阴阳分界线指的就是风水学中的对称轴。因此,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和都城在进行规划的时候都注重对于对称轴线的运用。综上所述,受到风水学的影响,我国古代的村镇和宫宅在规划和布局方面都呈现出了方直规整以及中轴对称的特点。

2风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风水与园林的选址

在现代的园林选址中,更多的是对城市绿地进行布局。所谓的“风水宝地”模式中,背山可以将来自北方的寒流进行阻挡,面水可以感受到夏日的凉风,朝南可以取得最佳的日照效果,近水可以方便生活用水的取用,植物可以对小气候进行调节。因此,这种模式能够促进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于我国现代园林选址工作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就使得相关的规划人员在进行园林的选址时尽可能地选择草木环绕、山环水抱的环境。此外,在风水学中植物具有化煞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时,可以将不利于建筑的地方用作植被的种植。由此可见,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工作同现代科学角度出发形成的城市布局理论有很强的相通之处。

2.2风水与园林的规划

虽然园林和建筑都是人类所从事的建设活动,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和差异。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不能够直接地借鉴风水学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中所形成的方法,需要对一些糟粕进行摒弃,与时俱进地探讨风水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手段以及应用方式。例如,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观规划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子的因素,使景观能够同环境因子协调发展,尽可能地利用环境因子,使园林能够坐北朝南,这样可以有利于对有害因子的控制,通过种植植物来屏蔽所产生的噪音和废弃等。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时还要对人的心理因素加以重视,注重设计的整体性,风水学中还十分注重对均衡和稳定的追求,这些都与心理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关系。风水宝地的模式在格局上比较封闭,体现了人们安全以及内聚的心理状态。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地使园林的构图能够符合比例协调的风水原则,还要满足人们的安全心理。在规划和设计中还要充分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充分地体现出生态化和多样化。在进行植被的种植时,尽量使用乡土树种,将绿化量最大化,在植物的搭配上应该尽可能地同自然的群落相接近和适应,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规划和布局时要因地制宜,充分地对场所进行分析和考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之中不仅要体现出统一性,也要体现出多样性。

3结语

可见,在建筑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规划中都十分讲求吉祥文化,通过风水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建筑的布局以及景观的设计进行指导。因此,园林的景观设计者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灵活地运用风水知识和理论,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适应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将风水学应用到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全面提升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将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第三篇:哲学与思辨

柏拉图的乌托邦国家构想之正义观

杨晓东

( 南开大学哲学系, 天津300071)

摘 要: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柏拉图最早对此作出了系统的论述。他在理想的国家制度框架内, 运用

先验理性的方法推导出独具特色的正义理论, 既有值得借鉴之处, 又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剖析柏拉图的正义思

想, 可以为思考现实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正义观; 柏拉图; 政治制度

中图分类号: B502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8520( 2006) 01- 0021- 03

收稿日期: 2005- 06- 17

作者简介: 杨晓东( 1973- ) , 男, 黑龙江林甸人, 南开大

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国家政治活动本身离不开对道德的诉求, 国家

的法律或者政治原则无法超出既有的道德框架, 因

为国家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只有通过道德才能

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无论是 君权神授论!者, 还

是 契约论!者, 无不是利用道德话语来为当时的政

治提供理论支持, 从而为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提供辩

护。麦金太尔指出: 当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誉为政治

生活的首要德性时, 他这样说就是指出, 一个对正义

概念没有实际一致看法的共同体, 必将缺乏作为政

治共同体的必要基础。这种基础的缺乏也将危及我

们自己的社会。![ 1] 有了政治的正义性观念就可以

对法律和政治制度进行道德的批判。![2] 因此, 从概

念上廓清政治的正义性观念, 尽可能使它成为可应

用的标准, 成为正义原则, 一直是政治哲学的最高任

务。追根溯源, 对正义思想的系统论述可以说是发

轫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这部著作中, 柏拉图的

代言人苏格拉底与他的对手辩论的起源就是对 什

么是正义!这个问题的讨论, 其路径是通过国家正义

和个人正义的相关对照来探索理想城邦的正义原

则。

从∀理想国#有关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等智

者关于正义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之间对正

义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智者的正义概念为

有话实说, 拿了人家东西照还![ 3] ( P6) , 把善给予

友人, 把恶给予敌人![ 3] ( P8) ,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

益![ 3] ( P18) 。苏格拉底的正义概念则是: 正义首先区

分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国家的正义是大写

的 正义!, 个人的正义是小写的 正义!, 二者之间存

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对个人正义的论述可以说是为

国家的正义提供理论支撑。在柏拉图看来, 永恒的 正义统一于理念世界, 人间的正义统一于国家。建 立理想国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优雅的对话和智者风

格的 辩证法!, 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进行了细致

的分析和批判。

首先, 柏拉图的代言人苏格拉底在与色拉叙马

霍斯的对话中讨论了正义的定义是不是欠债还债?

柏拉图认为, 欠债还债未必正义, 关键要看债主头脑 是否正常, 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另有所指: 朋友之间

应当与人为善, 不应当与人为恶。![ 3] (P7) 即如果把 钱还给债主对收方和还方都有害, 就不算还债。所 以, 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

其次, 关于正义是不是 把善给予朋友, 把恶给

予敌人!的判断。柏拉图认为, 假使朋友真是好人,

当待以善, 假使敌人真是坏人, 当待之以恶, 这才算 是正义[ 3] ( P13) 。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好人和敌人, 那么助敌害友不就成了正义了吗?

再次, 正义不是 强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

认为, 正义不是别的, 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借苏 格拉底之口对这种正义观作了批判。他指出, 第一, 统治者有可能犯错误, 制定出对自己不利的法律。 这样说, 正义可能不利于统治者( 法律可能是错误

21

的) 。 正义有时是不利于统治者, 即强者的, 统治 者无意之中也会规定出对自己有害的办法来

的。![ 3] ( P20) 因而, 正义并非永远对强者有利, 有时会 伤害强者的利益。第二, 每种技艺都有自己的利益, 其天然目的就在于寻求自己的利益[3] ( P23) 。没有一 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他 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如同技艺在医生和舵手那里 表现出来的一样, 正义的价值目标恰恰是应该照顾 弱者利益。 一个统治者, 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 他 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 他 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3] ( P25) 色拉叙马 霍斯反驳说, 牧羊人把羊喂肥了, 还是为了自己的

利益。苏格拉底指出, 统治者即便为了自己的利益, 他也必须有助于实现老百姓的利益。 好人就不肯

为名为利来当官。![ 3] (P30) 一个真正的治国者追求 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 而是老百姓的利益。![ 3] ( P31) 政府的统治作为一种技艺, 也要照顾弱者的利益。 最后, 正义不能等同于自由和民主。民主制的

目的不是美德而是自由, 亦即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高 贵或卑贱地生活的自由。柏拉图不是一个自由民主

主义者, 他对民主政体持批判态度, 认为在一个国家 里, 如果当权的像老百姓, 老百姓像当权的, 没有尊 卑之别, 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外来的依附者 也认为自己和本国公民平等, 公民也自认和依附者 平等!, 没有等级之分, 那么, 连狗也变得像其女主人 一样为所欲为, 驴马也可以自由地上街到处撞人而 不加约束, 盲目混乱的民主和自由必然会破坏社会 秩序的基础。 不顾一切过分追求自由的结果, 破

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 导致了极权政治的需

要。![ 3] ( P340) 因而, 物极必反, 极端的自由其结果不 可能变为别的什么, 只能变成极端的奴役![ 3] (P342) 。 柏拉图认为: 正义是善, 不正义是恶![ 3] (P32) 。正义 的价值就在于为优良的城邦生活提供一个稳定的秩 序, 而普遍斗争之后产生的无论是僭主政体还是自 由的民主政体, 无一例外地只能背离正义所要解决 的问题。 民主!和 自由!是和混乱、争斗相联系的, 在 自由!、 民主!的国家里是没有秩序可言的。柏

拉图的这种反民主思想的产生, 首要原因是他的正 义价值观的整体主义、国家主义取向。他所期望的 正义是城邦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可控, 是国家整体 的和谐有序运行。

柏拉图的正义是从属于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各司

其能, 各尽其职, 是一个整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一 种和谐关系。而最初智者们所提出的正义则着眼于 人与人之间或者不同的集团与集团之间所可能达到 或需要遵循的准则。

在柏拉图所构建的 理想国! 里, 城邦中的人可

以分为护国者、辅助者和生意人三部分。 当生意

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而不互相干扰时, 便有了正义, 从而就使国家成为正 义的国家了。![3] ( P156) 由此可见, 按照柏拉图的观 点, 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 因此, 城邦政治的 正义! 性就是在这种比例关系中 体现出来, 即行为( 等级) 与本性之间必须合乎比例, 也就是说, 有怎样的本性, 过怎样的生活, 处于怎样 的等级中。由此可见, 无论从国家整体着眼, 还是从 个人来说, 正义本身意味着理性地从事一切他应该 做的事情, 这对于秩序的和谐、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 要的前提。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里, 社会成员由三个部

分人组成, 相应地, 每个人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个 人的灵魂中也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正义是 心灵的德性, 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当理性知道三

个部分各自的利益与功能并懂得将其协调一致时,

便是个人的正义。 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

各个部分相互干涉, 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 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 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 自身 内秩序井然, 对自己友善。![ 3] ( P172) 由此可见, 在人 的灵魂中由理智主宰的各部分相互和谐时, 便具有 了个人的正义。通过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相互对

照, 相互印证, 充分显示了正义的本原性意义。

柏拉图所提出的政治主张, 是有其实际目的的。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看,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 希腊城 邦奴隶制度开始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社会阶级矛 盾和政治斗争日益尖锐, 奴隶主阶级日益腐化, 社会 风气败坏。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措施正是为了想调 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以维持严格的等级制度, 挽救摇摇欲坠的奴隶制社 会。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柏拉图认为, 政治活 动是领导阶层的专职, 是领导阶层义不容辞的一种 道德义务, 而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资财富的生产者 和推销者, 他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去担负行政上的许 多事务。这就是说, 人类天生就是不平等的, 劳心者 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这是天经地义, 是合乎 正义! 原则的。

在柏拉图看来, 城邦的正义是和个人的正义息

息相关的。他通过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究, 提出了 人分别由金、银、铜、铁组成, 由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构 22

成要素不同, 因而可按人的本性来安排人在城邦的 工作与生活,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正义, 如果不顾及每 个人的自然本性, 犹如基督教所言, 人人在上帝面

前平等!, 那才最不能体现真正意义的平等与正义。 依自然的等级的安排, 不仅尊重了自然, 而且使城邦 运行有序, 这恰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正义。 柏拉图认为, 人必须生活在城邦中, 在城邦中, 人才 能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理念,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人如果离开城邦, 或者变成兽, 或者成为神。!然而, 生活在日常之中, 人们常常会被变化不居的东西所 诱骗, 之所以如此, 就是在于他们灵魂构成中, 灵魂 的欲望部分支配着激情与理性, 他们禁不住欲望的 诱惑, 沉溺于欲望而不能自拔, 甘愿堕落, 所以这些 人不能成为统治者, 一旦他们成为统治者, 他们身上 的 多头怪兽!便无法抑制, 那他的统治对于城邦是

致命的。所以, 城邦的统治者, 必须是哲学家, 因为 在哲学家灵魂中, 理性占据支配地位, 支配着与控制 着欲望, 根据理性的要求, 他会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

来的光荣, 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 不可或缺, 他会通 过维护正义重整和管理城邦。

柏拉图在政治哲学史上较早地系统地考察了正

义问题, 觉察到作为根本原则的正义在道德和政治 制度领域的重要性, 是极具前瞻性的。诚如罗尔斯 所指出的: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像真

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4] ( P3) 然而, 当 一种理论, 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 只要它不真

实, 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 4] ( P3) , 对于柏拉图

的正义理论亦应如此。应当指出, 柏拉图的正义学 说在下述的范围内仍然是正确的: 正义的本性取决 于城邦的本性, 因为如果不理解城邦, 政治以外的东 西也不可能被理解, 同时城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因 为其条件完全可以被阐明: 为了理解这些条件, 不必 先解答有关整体的问题; 提出关于整体的问题就足 够了。![5] 作为 范型! ( 理念) 的正义一直是柏拉图 追求的目的, 但是现实中正义的人和正义的城邦都 不会是完全正义的, 它们只能以正义的理念为参照, 密切地近似于正义本身。正义本身并非在它能变为 现实的意义上是 可能的!, 因为它总是不经历任何

变化的。理念是唯一处于变化之外的东西, 所以在 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所有变化及所有能变化的东西的 原因。因此, 只有正义理念本身才是真实的、终极的 真理。

尽管柏拉图在理论上构建了一种超出现实的、

以正义为核心的理想国家制度, 但是由于其特殊的 社会背景和历史、阶级局限性, 这只不过是一种乌托 邦式的国家构想, 在这种乌托邦社会中所提出的政 治正义也不免陷于一种缺乏根基的幻想。

首先, 从逻辑上讲, 他在其所预设的人们社会地

位不平等( 城邦中三个等级的划分) 的基础上建构国 家的正义, 通过正义来维护城邦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这个理论前提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试问: 从不正义 的大前提中何以推导出正义的结论呢? 这与罗尔斯 为 作为公平的正义!所预设的 无知之幕!的理论前

提大相径庭。

其次, 个人的智慧和国家的智慧是同一个智

慧!, 个人的勇敢同国家的勇敢是同一个勇敢!, 这

个关于国家正义的和个人正义的同一性比较, 也是 带有先验的、神秘的特征, 这种论证方法缺乏现实的 直觉和实证分析的基础。实际上, 柏拉图是从对国 家的正义的论证引申为对个人的正义的讨论, 他这 样做无非是从人性、道德的角度为他所设想的国家

秩序寻求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 正义是统一的, 统一的基础在于国家的整体性。

最后, 从实践角度来说, 柏拉图的等级划分, 既

非以血缘为原则, 亦不是根据经济地位, 而纯以个人 之 德! 为根据, 以各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为标准。 由于个人之正义在现实中缺乏 公度性!, 柏拉图想

当然地将这种实际存在的人性差别漠然视之, 把这 种差别人为地理想化, 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 因

此, 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 1] A. 麦金太尔. 德性之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308

[ 2] 奥特弗利德赫费. 政治的正义性% % % 法和国家的批判哲 学之基础[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

[ 3] 柏拉图. 理想国[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 4]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 5] 列奥施特劳斯, 约瑟夫克罗波西. 政治哲学史[M] 石 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65

[ 责任编辑: 孙 霁]

23

第四篇:中华民族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李艳

《 人民日报 》( 2012年09月06日19 版)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中华民族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本文从典籍考证与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对此略作梳理。

民族一统。中华民族观首先强调民族团结、民族一统,这是其一大特色。例如,《汉书》在分析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得出了民族一统的结论。在《汉书》中,班固非常赞赏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班固的“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皇朝统一”,二是“民族一体”。“皇朝统一”,就是地方统一于中央,地方与中央之间要保证一致性;“民族一体”,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要和睦统一。当时的天下,主要包括海内和四海两个部分。海内就是如今的中原一带,主要为汉族人居住;四海为边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海内与四海合为一体,也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要和睦统一。

民族同源。强调各民族同根同源,也是中华民族观的特点之一。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中就对华夏民族本一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无论华夏还是夷狄都是黄帝的后代。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司马迁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在《夏本纪》、《周本纪》中,他也对类似观点进行了阐述,认为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代。司马迁的这些记述和思想,成为“炎黄子孙”概念的最早来源。班固在《汉书》中也认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同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并进一步完善了司马迁关于华夏与夷狄同一祖先的思想。

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观深深根植于民族认同之中。历史上,执掌中央政权的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当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主动了解,对少数民族并没有抱着“我存你亡”、“非此即彼”的排斥心态和极端态度,而是在文化上、政策上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包容。在收服少数民族政权后,汉族政权通常采取怀柔政策,保持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仍任用少数民族官员管理民族地区。元、清少数民族在执掌中央政权后,对于汉文化也没有采取肃清政策,而是借鉴和学习汉文化,模仿汉族政权而建制。这种情感、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互相认同和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使中华民族始终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多元性。

民族平等。历史上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讨论,起于“华”“夷”之辨。孔子声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来的学者们在划分华、夷时也强调“行周礼者为华夏,拒周礼者为夷狄”,认为除了时空的差异之外,不管华夏还是夷狄,合乎传统礼节是最重要的行为标准。儒家另一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从变从义”的观点,认为夷夏之分不但要以礼义为标准,而且要视情况变化加以界定,无论夷狄还是华夏中央政权和诸侯,当其行为违背礼义时,就必须“夷狄之”;当其行为符合礼义时,就可以“中国之”,这就叫“从变从义”。总之,在先哲看来,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有优势和劣势,“华”“夷”也只是文化的不同而已;各民族之间不存在种族上的优劣和高下,都是平等的。当前我们发展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就是坚持民族平等,尊重、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

第五篇:常识道德与思辨哲学

发表于:2008年7月14日 9时42分9秒权限: 公开,点击更改权限阅读(39)评论(1) 举报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328814465/blog/1215999729

常识道德与思辨哲学黑格尔曾对中国第一“哲学家”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批判,他说孔子的学说不过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这种批判很尖锐,但也一针见血刺中了孔子学说的弱点。

为什么我们会把伦理道德当作一种高水平的哲学?我们的社会那么需要道德来约束吗?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道德。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也没有适合一切人的道德。老子说得好:大道废,有仁义。社会秩序混乱,自然呼吁道德约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四起,武力就是横扫一切的通行证,权力就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利益就是指引人们行动的指挥棒,而仁义道德被打入社会的冷宫,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情况下,有心(仁心、志向)无力(权力、武力)的孔子便提出了一套论证严密的道德伦理,上游说于诸侯霸主,下传教于平民百姓,希望将自己的道德伦理推行天下。但孔子失败了,诸侯霸主没有接受他的仁政学说,继续崇尚武力,他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

状况;同时孔子也成功了,他的伦理学说流传下来,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喜欢利用的一种流派,他本人也被尊为一代圣人、万世师表。但是,无论孔子失败还是成功,对于社会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首先,道德呼声高,要么反衬大道迷失社会混乱,如春秋战国;要么道德约束力膨胀成为杀人桎梏,如宋明时期。其次,伦理道德被过分尊崇,就压抑了其他理念的发展,如超道德价值、如法律,如思辨哲学„„

之所以强调道德是社会的产物,是因为在社会之外,还有其他的圈子、其他的领域。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时时刻刻处在社会关系的网络里,自然会放大社会的概念、遵守社会的道德、服从社会的规范。但是,人们往往忽视社会以外的领域,轻视其他领域的价值。实际上,在人之内,有精神和心灵,在社会之外,有大自然,在地球之外,还有宇宙„„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价值颠峰。而能否认识到、觉解到这种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提到,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所达到的人生境界也完全不同。他认为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等级的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就是一个社会人所能达到的高境界,他知道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而天地境界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觉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宇宙,他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组织的公民,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他带着这种觉解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因为觉解程度的不同,因为胸襟视野的不同,因为衡量标尺的不同,所以有了这人生境界的不同,有了道德境界以上的天地境界,

有了道德价值之上的超道德价值。所以,与武力和权力相似,社会伦理道德也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最高标准。一个会思考的人必须对社会伦理道德保持一种觉解、一种警惕,并有挑战不合乎心灵、不合乎自然、不合乎宇宙准则的伦理道德的勇气。

思辨哲学为什么要比常识道德层次更高、更值得推崇?

因为思辨哲学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理念,而伦理道德主要代表的是一种约束力量。伦理道德虽然说是发自人之隐侧之心,但往往异化为外在强加的力量,被社会统治者利用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思辨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活动,自由是人类心灵永恒的渴望,属于社会之外、人之内的领域。思辨哲学具有自我否定、不断反思、不舍探索的精神,就像是一股奔流不息的活水。而伦理道德则具有稳固化倾向、排斥变动性、创新性,像是一潭不起波澜的死水;思辨哲学不会创造权威、不会定于一尊,而伦理道德则常常要树立道德楷模、道德圣人来垂范世人。思辨哲学从苏格拉底起标记了一个巅峰,他的光芒似乎要比我们的孔圣人更胜一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分公司合作经营协议书下一篇:辅教岗位竞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