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名师听课有感

2022-08-15

第一篇:浙派名师听课有感

浙派名师听课有感[范文]

“浙派名师”听课有感

11月

3、4日是双休日,原本这个双休日会和往常的其他任何一个一样没有什么可言说的:睡睡懒觉;看看电视;逛逛淘宝或超市;览览网页什么的,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但是这次却因为“浙派名师”的听课而觉得异常的充实和富有意义。两天里听了8位老师的展示课。八位老师有来自省内的,有来自省外的;有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有踏入教师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有男老师,有女老师;有的亲切随和,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内敛儒雅,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围绕着“新课标,新解读,新思考”的主题向大家诠释了他们对历史与社会课堂的独到解读和理解,让我们获益匪浅。

下面我想就两堂课谈自己的一点粗浅感受,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曾参与过他们的课堂,或者说他们的课确曾引起过另外一个人的共鸣或者思考。

(一)方海东老师的《礼乐文明的确立》

这一课不好上,正像方老师在后来诠释这堂课的设计时所说的那样。我自己也上过这一个内容,也有过切身的体会。虽然内容很简单明确,就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但是要上出味道来,上出深度来就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一节课方老师做到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从宗法制开始了解,但是方老师别出心裁,从礼乐制引入,并且以非常生活化的“根据图片找不同”的游戏方式,让原本抽象的主题变得具体而生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方老师大量地引用古代文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历史底蕴深厚,知识渊博,并且能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进行古今的对照,不断地进行时空的穿插和转换,对于学生是不断地进行引导启发。但是可能很多材料是文言文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晦涩,同时给学生看材料的时间也比较有限,所以使得这堂课的后面部分显得有些仓促和沉闷。可能真的是如后来专家点评的那样对于杭州学生的学情不了解或者没有了解。但是总体上我感觉这堂课是成功的。朴素但是有深度并且充满着人文的气息,就像历史本身。

(二)陈海旺老师的《议会对王权的胜利》

建筑——流动的时间。陈老师以建筑为线,链接起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建筑为线,以事件为索,以建筑为提,以历史为纲,将学生所要了解的东西承载在几幅图片中,还原历史以现场感和生动。教学设计别具新意。我很喜欢这堂课的设计。与方老师的内敛憨厚不同,陈老师在课堂上极富激情,语言幽默,极富煽动性,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极为吻合。陈老师也非常重视启发,提问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像后来专家所点评的那样出现所谓的知识的碎片化。还有课堂后面的环节——对材料的探究,可能给学生的时间有点少,加之材料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要学生得出老师理想中的结论有些牵强。毕竟,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可以探讨的课堂。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仍然不失为过程流畅注重细节学生参与度非常高的一堂好课。

第二篇: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听课有感

且行且思

-------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听课有感

诗人何其芳说秋天是宁静悠远的,而我觉得其实秋天也不乏夏日的激情。

11月5日,2010之秋的“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如约而至。中心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多个省的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静心倾听着每一堂课。上课名师们精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不断出现的高潮迎来了听课教师们的一次次掌声,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有了深刻的反思。语文教学泰斗余映潮、特级教师韩军、喻旭初、新秀金晓燕等,不仅展示自己精深的教学思想和精湛的教学技艺,而且还引领与会语文老师进行智慧火花的碰撞、思考和争鸣。

时常听同行说“上课要上出一个‘我’来”。我觉得听过八位名师的课,每堂课都能有自己的个性,都具有学习意义。对于正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学习使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颇丰。

金晓燕老师执教语文拓展课《生命常常如此之美》。《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是乔叶散文集《天使路过》中的一篇文章,它文质兼美,作者写了“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美。我觉得读乔叶的作品,有一种漫步在西湖苏堤时的惬意和悠闲。金老师抓住“美”,通过“发现美——感悟美——寻找美”来体味“生命常常是如此之美”,走进文本,感知文本,感悟文本,升华文本。从文本拓展到生活,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而且这堂课做到以文讲文,金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大量引用《天使路过》中的优美且富有哲理的语句,将这些语句完美地穿插在文本阅读中,水到渠成,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悟,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总之金老师这堂课可谓是文章之美、人物之美、生命之美、作者之美、课堂之美,深深地折服了我们。

余映潮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七年级简短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这堂课沿袭余老师创立的“板块教学”,这堂课他安排了“朗读、辨析、品析”三个板块。余老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朗读,从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文章,到“进行有力度的训练”,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再深入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余老师又用两两相对的五个小问题认真梳理了全文的知识点:“两个意义难解的字或词”、“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别的词”、“两个不同形而意义相近的词”、“两个能表达全文要义的字”,教学思路异常清晰。最后是品析文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余老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恰到好处地讲出了“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有详有略的故事,这是一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等。最后总结“读文析—--语;读文识---礼”。整堂课井然有序,余老师总是和颜悦色,慈祥地为学生解答疑难,使学生在这堂课上不仅熏陶了文言意蕴,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也是余老师“新简实活”教学理念的实践体现。

建兰中学的王旭东老师挥洒自如,他的教学风格具有创新性。在教学中他的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人文积淀,张扬学生的个性。他执教《水调歌头》,开场以自己满含感情的朗读导入,初步将学生带入《水调歌头》特有的情境中,继而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诵读方式来与文本进行沟通,从而走进文本,走近诗人。一直以来自己比较惧怕上诗歌,一是因为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因而底气不足,再是这样的课型没信心把握,听了王老师的课才发现诗歌的课也可以上得如此激情澎湃,如此有效。但是谈一点本人拙见,王老师设计的展现学生预习成果这一环节,我觉得不妥。学生的预习成果体现出学生课前预习非常成功,有老师提出质疑:既然学生在课前已经基本“吃透”诗歌,能写出高质量的感悟,那么还上什么课呢,不是画蛇添足吗?所以我们建议在诗歌赏析之后让学生当堂写感悟呈现杰作,效果会更好。总之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让我们明白了:诗歌也是可以这样上的。

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我们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是与少年人有所不同的。这篇小说由特级教师韩军执教,韩老师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便是领着学生跳跃性地读文本,在朗读文本的过称中,弄清人物基本关系,梳理故事基本情节,听读故事情节高潮,动作外貌心理语言,风景描写称呼变化。这堂课的设计给在场老师眼前一亮的便是两份信的设计:《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于勒写给家里人的第三封信)、( )《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父亲的信),学生通过设想这两份信的内容,更好地通透了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赵富良老师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赵老师的课紧贴文本,注重感悟,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课文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这堂课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借助文本蘸满情感的语言与鲜明的对比手法,体悟文章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用朗读震撼心灵巧妙的延伸,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杨聪老师是有个性有才华的年轻老师,他的课也如他人一样有个性有才华,他上了鲁迅的《雪》,从文学语言角度解读文本。阮长海老师教的《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用夸父和共工的共同点作为切入点,教学设计独树一帜,充分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名师们上课风采各异,评课的大师们同样因为他们睿智而精妙的点评给我们带来很深的触动和启发。

有时我深深感到教育的现状偶尔会逼迫语文教学很无奈地走向功利主义。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教学岗位,我想今后我更会从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且行且思,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讲求课堂的有效性,上出一个“我”来。

第三篇:第78期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听课感受 刘海平

4月16日——17日,“第78届浙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于杭师大如期举行。本次活动共展示了八堂课,其中,有教材中的原型课,也有拓展课,还有自编教材课。这八堂课,令我的感受有很多,现择要阐述几点:

一、课堂气势磅礴大气 李霞老师《生物的性状》、朱映辉老师《化石大发现》、徐杰老师《形形色色的动物》、张晓萍老师《食物链和食物网》等课,教学中无不呈现出名师的气势和风采。他们精细的环节安排,艺术化的教学风采,幽默的课堂语言,灵活的教学机制,从出场到课堂收尾,都令我感到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几乎难以挑出其缺憾。

二、课前准备细仔周到

施昌魏老师《浮沉子的秘密》,展现了他创新化的浮沉子。经过改革与创新,既使浮沉子增长了上浮与下沉的路程,又不使浮沉子被手挡住,清晰可见,演示效果明显。

张晓萍老师《食物链和食物网》,电子化的学习包,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增强了趣味性与形象感。试想,如果让学生单从文字中摄入食物链的信息,与动画式地摄入食物链的信息,其印象的深刻度,知识记忆牢固度,与对知识的理解度,都是后者丰富得多。

上述列举的例子,都充分显示出名师们课前准备所花的大量时间。也正因为课前准备细致了、详尽了,才使得教学的效率高了,学生的理解透了。

三、教学理念以生为本

李霞老师《生物的性状》一课,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植物开始导入,再到兔子毛色性状的研究,一直到人的6组基本性状的研究,其中所隐含或涉及的概念,如“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性状”、“遗传”、“变异”都自然而然地由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概括,自主总结,没有教师强加的痕迹。还有,学生的认识总是步步深化,逐渐走向精确化的,所以李老师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当学生回答颜色的性状有黑色和白色,李老师追问,你是指什么的颜色?学生又自纠答:兔子的颜色性状。然后李老师又进一步追问,是兔子的什么的颜色?学生意识到后,又改为兔毛的颜色性状。长此以往,不仅学会学懂了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大为提高。

四、课堂收尾意尤为尽

无论是徐莹莹老师《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还是《袁亚军》老师的拓展课《眼睛》,反正,每一堂课都让人觉得40分钟的时间过得很快,待课堂收尾时总是觉得还想听,就像收看电视连续剧一样。足见课堂教学的高超艺术。不愧为活动的名题“课堂教学艺术展”。

第四篇:浙派名师学习感受1

真实的语文

——2012浙派名师初中语文观后感

十一月的杭城,细雨濛濛欲湿衣。烟雨笼罩之下,撑一把雨伞匆匆赶路,没有雨巷里丁香姑娘的愁怨,只有快一些再快一些的赶场、赴约。

杭师大,熟悉的名字,不熟悉的路,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大学,貌似熟悉实则陌生的阶梯教室,重新回到大学听课,这样的感受,正如我晕车后无比陌生的心情,竟然还有些许的兴奋。

这两天过的很是充实,一直重复做着两件事情:听课和反思。时间似乎过的飞快,偶有思维火花碰撞,茅塞顿开;有时甚至大赞妙哉,如醍醐灌顶。在感受到专家们魅力和风格后,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也是一个可以无尽挖掘的宝藏!一个语文老师,则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风趣的言语,才能带领学生徜徉于语文世界当中,游刃有余。

一堂语文课,从教师,到学生,再到设计,简单的几个字眼,背后却蕴含了太多太多的内容。 上课的老师或淡定自若,气定神闲,一步一步把学生注意引到课堂中来;或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引领学生进入新天地;或亲切大方,机智灵活,课堂智慧的火花四射,激起学生高昂兴致。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也赢得了我们的阵阵掌声。

陈老师以父母之心为抓手,以自己的机智和幽默创设民主的氛围,改良心境,活跃思想,真正上出语文课的“情”与“趣”;

孙老师以学生体会为归宿,以学生的感触为途径,灵活地教,学生灵动地学,说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心声,贴近自己的母亲;

饶老师以学生为依归,以学定教,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由,从细节之处细致探讨父亲形象。

王老师以实际出发,大气设计,侃侃而谈,读,品,论,析,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实实在在切合学生实际需求,靠近苏轼写作实境,贴近学生收获。

语文课固有的“真实”“情趣”“灵动”就出现在杭师大2000人的阶梯教室里面。语文老师就应该充满激情,善用方法,把语文课上得简洁精细、灵气洒脱一些。语文教学就要以真实为前提,真实地教书,真实地做人,要敢于表露自己真实独立的思想,

观摩名师的课,让我看到自己的渺小,当然,这也成了我学习和努力的动力,要多提高自己,多磨练自己,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在教学这条道路上前行!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教书,听课更是为了更好地教书。我要努力,努力向这些大师们快乐而有效的课堂靠近!

第五篇:浙派名师赴永交流活动体会

六月五日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浙派名师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心中颇有感触。本次活动由永昌县教育局组织,河西堡第一小学承办,邀请了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的名师名校长到我县就学校文化建设、国学经典诵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探讨。现就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关课堂教学的感悟和老师们一起分享探讨。

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体会。

这节课学习的是浙教版教材四年级内容《世界之窗》,主要介绍世界各地的人种、建筑、文化。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态度,教师对课堂的构建,对各环节的组织安排像我们上数学课一样严谨,对课本内容的挖掘和拓展像我们上语文课一样丰富。在他们那儿学科没有主次之分,所有的课都是同一个上法。我是怎么上品德课的呢?读读课本内容,看看课本图片,剩下的时间做语文作业,要么整节课不停地训斥学生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我常常抱怨学生的视野小,见识少,能力差,读课文不能理解课文内容,写作文无话可说,表达情感无病呻吟,实际上我们把真正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和活动变成了作业课,结果是撒开了一张天罗网,捉住了一只癞蛤蟆。

二、关于语文课的体会。

这节课学习的是浙教版二年级语文内容,是一节识字课。课本内容很少,学习六个生字,都与“鸟”有关,三个带鸟字旁的,三个带

隹字旁的。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语文教学的全新理念。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中的亲和力吸引了我,教师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幽默风趣,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对学生进行了口语训练,还对学生进行了识字训练。其次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很独特,举手最快的、笑容最灿烂的、坐姿最好的、最会倾听的同学都得到了给老师帮忙的机会,他没有直接对学生进行表扬,而是要同学们说出老师为什么把机会给了这些同学。第三特别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上尽一切可能给学生给创造说话的机会,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鼓励、引导他们说完整,说具体,有感情。第四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挖掘与拓展,课堂上语文知识、语文思想的渗透。在识字过程中,老师结合生词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有关乌鸦和杜鹃的知识,然后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乌鸦反哺的故事,讲了杜鹃啼血的故事,还讲了学生学习的这些鸟类的知识。第五课堂上教师的爱心与耐心。课堂上给每一个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进行分析,指导学习方法。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充满期待。学生不会的老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第五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特别是生字书写,老师在黑板上规范、细致地进行范写。偏旁部首之间的位置关系、笔画的位置、书写的笔画顺序这些都进行了指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下一篇:自强标兵主要事迹